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222 --- 反駁胡祖六:什麽是中國的長遠利益?

(2006-01-08 09:19:17) 下一個

 

反駁胡祖六:什麽是中國的長遠利益?

 

背景介紹:2006年銀行業全麵開放前夕,外資銀行不僅加緊了在中國市場的排兵布陣,而且對中國銀行業的滲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200512月份,Goldman Sachs亞洲董事總經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在清華大學的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就外資與中國金融安全的關係發表題為《過分擔憂金融安全非理性》演講。這位資深“洋買辦”說:擔憂國際金融資本通過戰略投資的方式來實現其操縱或控製中國金融體係的不良企圖,實在是杞人憂天。他還認為這種非理性的恐懼一旦影響到政策層麵,則可能真正地損害中國的長遠國家利益。中國有可能失去一個千載良機,即有效利用國際戰略投資來加快推進中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體係的重組改革,從而幫助中國金融體係變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國際競爭力。

--------------------------------------------------------------------------------------------------------------------------------------

看了這位名聞遐邇的Harvard經濟學博士胡祖六的一番關於“非理性的恐懼”、“中國的長遠國家利益”、“失去一個千載良機”等遑遑大調,心理很不是滋味。這位頭頂著Goldman Sach亞洲董事總經理,以研究宏觀經濟和公共財政見長的前任IMF官員是否認真研究過中國銀行業的問題暫且不提,但動輒借用Alan Greenspan1998年關於美國經濟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論斷卻不免讓人感覺有點拾人牙慧了。

什麽是中國的長遠利益?中國的長遠利益是商業銀行能有效地為中國的國家建設提供資金。本人見識不多,但有一個淺顯的道理卻不難明白:當銀行都不在中國人手上且什麽都受製於外人的時候,其他一切都是空話。時至今日,中國國內關於如何有效地管理商業銀行從來都沒有研究清楚過,這樣匆忙並糊理糊塗得把中國金融資產大規模上市,隻能是賤賣並受製於人。那位匯金總經理謝平的關於“製度性折扣”的提法在我看來就是變相賤賣國有銀行的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看看和比較一下美國現在的情況,為什麽如此龐大的貿易和財政赤字沒有引起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和金融危機?這至少說明了美國金融監管和經濟運作有一套強有力的管理措施。而中國的問題是,我們並沒有有效得力的國內金融監管體係,因此將來真得來個內外勾結(這樣的案例已經不勝枚舉了),結果可不是幾千億的呆帳那麽簡單,而是波及中國經濟和每個老百姓的金融危機。

什麽中國有可能失去一個千載良機?難道隻有現在賣掉國有商業銀行才能效利用國際戰略投資來加快推進中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體係的重組改革,從而幫助中國金融體係變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國際競爭力嗎?真是笑話!一大堆的急著要吃肉的狼,已經守在家門口了,沒有好處,他們會來嗎?世界其他國家的銀行就沒有問題了嗎?在我看來,銀行業引進香港或國外有經驗的管理人才,並推動人民銀行的監管政策與機構配套,不失為一正道,因為國外銀行也是人管理好的,而且中國的金融問題確實需要充裕的時間來做非常細致的研究。還有一點就是,誠信,如何提高全民的誠信水平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一句題外話:想想毛澤東時代,人人思想誠正,那要那麽多的精力監管,那才是一個高效的社會。

什麽是操縱或控製中國金融體係的企圖,或者換個正麵的提法:外資的進入將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什麽?讓我選取匯豐作為銀行業個案來看一下目前外資行與中資行在爭奪中國金融資產和金融服務市場的局麵。

作為匯豐銀行最為重視的中國市場,匯豐至今已在中國內地投入了超過50億美元的巨資,而這次建設銀行上市也不過隻融資了70億美元。2000年,在將中國區總部由香港遷至上海以後,匯豐銀行通過自身分行網絡的擴張,以及不斷地在銀行、基金公司、保險等行業尋找內地夥伴進行股權投資的各種形式,已經成為國內金融市場當之無愧的外資老大。無論是匯豐銀行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執行董事王冬勝、還是中國業務CEO翁富澤,都對《每日經濟新聞》表述過匯豐銀行內地業務的根本策略:上限投資。隻要國內監管機構允許,匯豐都會在第一時間內積極爭取,力爭最大的機會 ---- 也就是,政策允許入股中資行多少比例就入股多少比例;銀行業開放到哪個城市就把分行開到哪個城市;政策允許做哪項業務就申請哪項業務。過去的一年裏,匯豐銀行一係列大手筆的資本和運營動作,都是其“用足政策上限”策略的完美體現。

目前,匯豐擁有20056月成功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銀行的單一外資股東最高19.9%的股份,同時還得到監管層的默許,在未來政策許可下可增持到40%,獲得相對控股的地位。200511月獲批的匯豐晉信基金管理公司也是匯豐上限投資的最好體現,其持有的33%股權是當時的最高限額。在新公司申請執照期間,中國國內的金融政策進一步開放,允許外資在合資基金公司的持股上限由33%上升至49%。於是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匯豐又重新申請增大在合資公司中的股權,在新公司中持股49%,並計劃在明年初推出新基金。 另外,在保險領域,匯豐已成為平安保險第一大股東,但匯豐在發展非壽險業務方麵亦有所考慮。匯豐高層曾表示,從國際保險集團的經營看,一家機構可以和兩家保險公司分別合作壽險和非壽險業務,因此匯豐和平安的合作並不意味著不能再和其他機構合作。而恒生銀行執行董事柯清輝就曾表示,與母公司匯豐聯手尋找內地保險公司合資組建新公司的計劃有可能出現變化,匯豐將單獨尋找一家內地合作夥伴。

匯豐執行董事王冬勝曾這樣解釋這家跨國銀行目前在內地“四處開花”的投資行為:中國銀行業開放的過程中,開一點門我們就進去,我們不知道哪一扇門會打開,所以“女朋友”就多了一些。女朋友?中國的國有銀行資產是任外資銀行競標購買的“女朋友”嗎?

學過金融知識的朋友們都知道銀行業有三點的特別之處:1)贏利的杠杆效應:也就是用較小的資本金獲取大量資金的運作,贏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本金而言都是幾何級數的增長,這點在保險及房地產業也是一樣。2)經濟信息收集能力:銀行客戶的資金進出逃不過銀行的眼睛,對貸款客戶的調查可以得知企業的內情及項目發展前景。外資銀行有了這些詳細的經濟“情報”,對於其了解中國的經濟規則和操縱金融遊戲是如狼添翼。3)操縱各種金融遊戲:比如為了擠跨大型國有或者民營企業,可以先給予大量優惠貸款,然後收買內部人員,騙取其一部分資金或貨物,然後趁火打劫、上門逼債。要知道很多優秀的企業不是虧死的,而是被流動資金周轉不靈逼死的。

最後附帶抨擊一下胡祖六的那位哥們,CSFB的中國研究部主管陳昌華所說的:在越開放、越沒有政府人為影響的環境中,外資對中國整體經濟的影響便越正麵。這是一句如真包換的大謊話!看看美國政府對金融的控製,就知道這個所謂金融完全自由化的國家對國內金融交易的控製是多麽的嚴厲,因為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的規定,凡是現金一萬元以上的存款或者購買保險的交易,都要上報。所以,從比較的意義上而言,中國政府對金融的控製力是太小、太弱,而絕對不是已經成竹在胸了。

 

寫於200618日多倫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