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歐盟自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的普惠製。新普惠製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免除或
降低它們出口到歐盟市場的商品關稅。
歐盟25個成員國於去年6月23日批準了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普惠製改革方案。
新普惠製下的分類由以前的5個減少為3個,包括一般普惠製、針對最不發達國家的
特殊普惠製和旨在幫助競爭力微弱國家的附加普惠製。在新的普惠製下,大約720
0種商品將可以享受優惠稅率。
新普惠製還對所謂的“畢業條款”作出更為明確的規定。根據這一條款,普惠製
受益國的任何一種產品如果在歐盟市場的份額超過15%,就將失去普惠製待遇。但
紡織品和服裝的“畢業門檻”則為12.5%。
歐盟於1971年建立普惠製,允許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以低於正常關稅的稅
率進入歐洲市場。據歐盟方麵統計,歐盟普惠製的受益國和地區多達178個,近年
來享受普惠製的進口商品每年超過500億歐元,約占歐盟進口總額的40%
來源:新華網
聚焦歐盟變臉 共同農業政策成達摩克利斯之劍
2005年歲末,歐盟峰會和多哈回合香港會議的風雲際會引人矚目,在經曆過
異曲同工的“會前憂慮、會中爭論、會後妥協”的演進之路後,兩大會議最終都獲得
了表麵上的成功,達成了些許共識。
但綜觀兩大會議的階段性勝利,歐盟CAP(共同農業政策)就像是“阿喀琉斯
之踵”,隨時可能帶來新的紛爭和傷害。實際上,歐盟峰會和香港會議麵臨著一個同
樣的尷尬:它們費盡心機達成的共識很可能是無效的。這種無效性來源於兩大會議在
農業協議中的矛盾:在先期結束的歐盟峰會上,歐盟各成員國同意在2013年之前
不就英國的預算返款和CAP進行全麵改革,而在隨後的香港會議中,歐盟於最後關
頭承諾將在2013年之前全麵取消農業補貼。
現在,擺在歐盟麵前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要麽堅持對內守信,無視WTO
其他成員的譴責;要麽堅持對外守信,安撫內部成員的利益受損。令人無奈的是,無
論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歐盟的選擇都麵臨非議,並將給一部分人帶來傷害。
這種兩難本身就像是把無形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給2006世界經濟帶來不容忽
視的潛在風險。
對於歐盟來說,英國版預算方案雖然在時間壓迫之下最終獲得了通過,但與其說
英、法、德的妥協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還不如說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誰都知道,
在歐洲政治一體化業已遭受重挫的情況下,經濟一體化再受打擊可能就是致命的。經
濟合作上的卓有成效一直是歐洲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如果這個支撐歐盟自信心、自
尊心的支點不複存在,那麽歐盟“樹倒猢猻散”並非絕無可能。
妥協意味著心懷不甘,妥協意味著忍氣吞聲,妥協意味著暗潮湧動,而香港會議
上的承諾給了歐盟部分成員國打破這種妥協的借口。在法國、西班牙這些農業補貼受
益國看來,過去20年中CAP支出在歐盟預算總額中的占比已經從70%下降到4
0%,進一步削減就已困難重重,全麵取消更是無異於紙上談兵。如果歐盟固守在香
港會議上的承諾,那麽受到雷霆一擊的法國很可能倒打一耙,在2006年繼續抵製
《歐盟憲法》,這將給歐盟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帶來極大的負麵影響。
對於WTO來說,雖然香港會議上取得了一些“先期收獲”,但正如世貿組織總
幹事拉米在閉幕式結束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言,“這隻是個不壞的結果。”
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多哈回合談判已經在“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的時間消耗戰中苟延殘喘、搖搖欲墜,在最後期限從2005年初推遲到2005年
底之後,多哈回合談判再次被放飛到廣袤無垠的2006,不管最終走向何方,談判
一再拖遝本身就在不斷增加著世界經濟的機會成本。更令人憂慮的是,歐盟永遠都是
個定時炸彈,其在香港會議最後關頭做出的承諾很可能由於內部抵製而隨時遭到背棄
,如果事實果真如此,誌存高遠、功在千秋的多哈將很可能迎來一個爭論不斷、滿地
雞毛的2006。
無論如何,歐盟在農業問題上對內對外做出的不同承諾意味著兩大會議最後的妥
協都是異常脆弱的,不遠的將來,歐盟勢必在某一個場合上演“變臉”的好戲,不管
這個戲台是在歐洲還是在WTO,新的不確定性將給2006年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
帶來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