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盡管沒有人期待亞洲很快會成為另一個“歐盟”,但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
化進程的加速,亞洲政治的內核正在發生鮮明的變化,加之這一地區大國經濟力量的
迅速崛起,防止經濟奇跡的易碎以及尋找共同的經濟安保體係,使十幾年前的“清談
”,變成了2005年末,這一地區各國領導人態度認真的首次東亞大聚會。
亞洲經濟在日韓之後,出現了中國經濟連續20多年的飆升,近幾年印度經濟找
到了增長的推動力,使這一地區成為全球經濟的巨大變量。在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
吸引外資最多的地區之一後,印度的外資增長亦很迅猛;全球製造業迅速向亞洲地區
轉移,全球投資資本從這一地區獲得迅速回報,過去被國際投行界認定的“新興市場
”迅速變成了一個擁有30多億人口需求的現實市場。對一直排在“財富”500強
名單中的大多數歐美企業而言,“爭奪亞洲”成為他們唯一可以繼續留在榜單上的正
確選項。
就亞洲經濟的內核來說,迅速發展的經濟體的脆弱顯而易見,1997年的亞洲
金融危機是對亞洲經濟體的一個震懾,如何尋求一個能產生互保機製的金融安全體係
無疑是互利的。同時,亞洲巨額的外匯儲備為建立這樣一個體係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同時,就亞洲經濟體的利益協調安排上,中、日、印三大經濟體麵臨共同的外部
性:對礦資源、能源需求的共同饑渴,即使各有算盤,但誰也不願在經濟利益的談判
上處於下風。近日,中印間就有了很好的開端。
另外一點是往往被忽視的,那就是亞洲經濟體之間的經濟互補性,盡管看上去,
亞洲大型企業間充滿競爭,但就整體而言,互補的潛力更大,這一點已表現得日益突
出,如中國從亞洲的進口額將近4000億美元,中國與東盟貿易額1000億美元
,而且未來五年中國從亞洲進口越過兩萬億元。這些進出口安排目標市場均是歐美。
“亞洲夢”已經經過了幾次輪轉,當下的亞洲地區各國領導人均講求務實,均麵
臨著經濟民主福利的課題,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是希望在亞洲近鄰獲得更高認同感,
在地區合作組織中找到發揮的空間,其它亞洲大國莫不如此。印度國父尼赫魯就構想
過“東方聯邦”,印度近幾年重新發現了亞洲,希望迅速站在亞洲的核心團隊中。
亞洲的引力在這次東亞峰會上初現,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的高調表現。在輿論層
麵上,澳就是美國力量隊列中的一員,但澳大利亞不斷釋放與亞洲大國的友好氣氛,
澳大利亞現任總理霍華德雖然否認澳中關係僅隻是建立在經濟機遇之上,但他說中國
崛起為經濟和政治強國“對全世界有利”。
日本是亞洲重要經濟體,她對亞洲區域合作的議題是提出建立東亞共同體,雖然
日本當下陷入曆史問題的糾紛漩渦,但其包括中日經濟在內的經濟利益未受打擊,體
現了在亞洲各具特點的政治領導人的政治理性。
東亞區域合作的勢頭並不能完全遮蔽亞洲其它地區的紛亂,中東地區、巴以地區
、中亞地區成為熱點卻是因為戰爭與內部政治衝突,亞洲內部似乎有幾個板塊同時飄
移。
亞洲內部合作還處於搭框架階段,但回到亞洲卻是各國政治領導力量的共同願景
。因為亞洲有大國,但沒有超級大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