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中國世紀?這是一個印度世紀?
兩個亞洲大國懷揣著同樣的夢想,兩個民族憧憬著同樣的榮耀。
曾經輝煌的時代——大唐盛景和阿育王朝記憶猶新。隻是在工業革命時,兩個大
國迷失了!在這個世紀,他們都認為是自己偉大的國家複興的最佳時機。
27年前,中國改變了自己的道路,從此開始了非凡的發展。14年前,接任的
印度人民黨政府開始調整經濟政策,支持結構改革,擺脫了經濟緩慢增長之路。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GDP在27年間年均增長9.4%,人均GDP更
是增長了6倍。“中國製造”充斥著全球各地的超級市場,全球的投資者在27年間
向中國輸入了5700億美元的投資。
高盛大膽的預計,中國將在2041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聽,“中國世紀”似乎幾百年來從來沒有如此地接近!
如果在10年前,還沒有多少人會認為印度會成為充滿生機和前景的國家,但如
今印度政府變革賦予的活力,推動經濟增長每年達到8%以上,成為僅次於中國速度
的國家!
在班加羅爾、海德羅拜,無數軟件公司正向全球輸送印度設計的軟件結晶;“塔
塔”也將物美價廉的汽車送到了歐洲甚至更遠的地方,在高速公路上奔馳。
印度除了希望保持服務業競爭優勢之外,更著力打造全球製造業中心,似乎印度
離夢想也愈來愈接近!
兩個相鄰的大國成為亞洲和全球的“明星”,當全球的目光轉向這兩個國家,一
個持續的話題產生了——這是一個中國的世紀,還是印度的世紀?
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
高盛說,中國30年後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這個世紀屬於中國。
摩根士丹利和麥肯錫說,也不一定吧,印度中國各有優勢。
美世(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公司)說,中國優勢正在喪失,印度人力資本開始表
現出優勢!
那麽,這個世紀,特別是下半世紀,究竟是屬於中國的世紀還是印度的世紀?主
持人語
“印度製造”挑戰“中國製造”?
哎呀,這個問題還用問?看看全球超級市場擺放的那些玩藝,到底打著“Mad
einChina”還是“MadeinIndia”,你不就知道了嗎?
後發優勢顯現"印度製造"挑戰"中國製造"
你說的是。
印度錯過了工業外包革命的第一次浪潮,從玩具到彩電,從服裝到汽車配件,國
際產業的轉移湧入了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第二次帶有技術和資本性質的轉移浪潮
,印度也隻是拽上了尾巴。中國則在20多年前,在開放政策指導下,展開雙臂擁抱
著來自全球大大小小的投資者。
中國還每年投入1000多億美元改善基礎設施,為投資者創造更佳的投資環境
,這可是印度的七八倍,而印度坑坑窪窪的公路和短缺的橋梁阻礙了投資者進入的步
伐。
不過,遊戲才剛剛開始。
印度正在努力的改變這些條件,並不滿足於領先的軟件外包產業,雄心勃勃地要
打造全球製造業中心。這幾年,印度製造業正呈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印度政府也開始
以熱情的態度歡迎外國投資者的到來。
浦項鋼鐵100億美元的投資被印度在今年敲定,本來浦項更鍾情於中國。而印
度電信設備爆炸式的增長早將LG吸引過去,紮根發芽。
還有,印度強大的私人資本,比如“塔塔集團”,高效率的公司運作令中國國企
相形見絀,私人資本的力量正成為印度趕超中國的希望。
拿印度與中國相比,還會衍生出來許多有趣的問題。中國快速的工業化得利於中
國政府強大的資源推動和深度地介入經濟活動。但印度似乎並不打算過多的改變“自
由散漫”的市場經濟,到底哪一種模式更具有潛力?
印度在學習中國,中國也需要學習印度。
不管怎樣,在歐亞大陸兩國正在崛起,競爭難以避免。兩國開始彼此重視對方,
中印交流開始加深,這在貿易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麽兩個大國在競爭的同時,會攜
手麵對崛起麵臨的同樣難題——比如,能源和貧困問題嗎?
21世紀經濟報道邀請羅蘭貝格戰略谘詢公司亞太區總裁VonKeller博
士(中文名:馮凱樂)、中國駐孟買前總領事鄭瑞祥先生、商務部貿研院亞太部徐長
文主任、外交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華碧雲研究員,共聚“天下論衡”,暢談中
印對比。“印度製造”的後發優勢
主持人:最近,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05至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
顯示,中國與印度的差距更小。中國和印度分別排在第49位與第50位。印度正在
為提高國家競爭力而努力,其中重要表現就是發展製造業。今年9月26日,印度政
府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顯示其發展“世界製造工廠”的決心。目前
,印度製造業與中國相比如何?
VonKeller:製造業的範圍很廣,但總的來說,中國要具有更多的優勢
。印度雖然在某些製造業上比較成功,比如紡織業,但中國的電子消費產品的生產能
力更有優勢。中國的外資投入很多,資金不是太大的問題,所以資本相對密集的產品
中國的生產能力更強一些。
鄭瑞祥:中印兩國獨立時間相近,分別是1949年和1947年。獨立之初,
兩國製造業起點都很低。就一些所謂的洋貨而言,印度比中國稍強。例如,印度生產
轎車比中國早。在1957年,印度最大的家族公司,就生產奔馳大卡車,出口南亞
地區,在非洲也有市場。“高露潔牙膏”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在印度銷售,還
有吉列剃須刀。
印度從來沒有封閉過,是半開半關的混合經濟,而中國是從極端的封閉到開放,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就比印度快了許多。目前,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比印度強,價廉物美。中國製造業所占比重高,而印度的服務業比較發達,這兩種產
業結構各有利弊。
主持人: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對該行業采取了保護政策,國外汽車製造商隻能
通過建立合資企業進行投資,多數企業對轎車生產的核心技術並未掌握。而印度汽車
產業的成功並非依賴於跨國集團大量的資本投入,而是依靠智能化的設計開發出造價
低廉的本土化車型,且價格低廉。這兩種模式哪一種更有潛力?
華碧雲:印度汽車業較早就自主開發了。過去印度汽車業主要靠與德國汽車公司
合作,過了合同期限,可以在既有基礎上向前發展,變成自主開發。印度汽車業的自
主創新意識比中國強。中國汽車行業有時候是一擁而上,或者重複引進,這些情況都
應該盡量避免,印度在此也有教訓,但是它注意了這個問題。
徐長文:過去,中國在汽車產業發展上存在很多問題,政策改變直接影響了行業
發展。有人說,外資進來,在我國生產汽車再銷售出口,中國可以賺取稅收收入,這
種認識都是有缺陷的。
主持人:印度的紡織業發展迅速,印度有更為廉價的勞動力,更為寬鬆的貿易條
件,這樣印度紡織業的發展會不會成為中國有力的競爭對手?
VonKeller:中國在某些紡織品上目前產量較大,比如服裝,羊毛衫等
。問題是中國的成本優勢還能持續多久。中國的某些地區,已經不具備成本優勢了。
有些采購商已經向印度,孟加拉,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采購。如果中國的人力
成本仍然以每年10-12%的速度增長,就有可能失去與印度競爭的優勢。但另外
一方麵,中國以往幾年在紡織品產品質量方麵表現出色,仍會保持一定競爭力。
華碧雲:印度是有這個想法,現在他們有專門的紡織基金,數額達到了幾百億,
是專門用於支持技術創新的。但是中國的紡織品貿易是有優勢的,比如屬於機器紡織
的部分,印度比我國薄弱很多,其技術沒有我國精良,因為過去印度國內家庭作坊式
生產比較多。它的純手工紡織品在海外還是有市場的,但是大部分產品的品質比如絲
綢,是不能跟中國產品相提並論。
鄭瑞祥:我國的紡織品對發達國家出口是有優勢的,發達國家比較青睞我們的產
品,比如牛仔服。印度出產的紡織品在圖案和風格上則比較適合非洲國家。但發達國
家對我國貿易設限,對印度的限製就比較弱。不過我國可以采取迂回的辦法。
主持人:關於中印兩國的人力資本上,根據MERCER公司發布的報告,對中
國的北京和印度的孟買、新德裏做了一個對比,發現中國的工資成本明顯高於印度。
隨著中國人力資本成本不斷提高,中國在與印度競爭中,會不會喪失吸引外資的優勢
?
華碧雲:中國人均收入比印度高,造成工資成本明顯高於印度。但企業不是單憑
這一項決定投資意向,還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基礎設施、行業競爭力、投資外部環
境等,但最根本的是企業投資能否賺到錢——利潤率決定投資意向。
印度目前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公路、港口等效率低下,很難吸引投資者進入,至
少短期內難以全麵改善。如果印度在這方麵加大投入,甚至比中國的條件還好,那印
度的優勢就比較突出了。
徐長文:印度曾經是英屬殖民地,因此在語言上具有優勢。中國人發表的信息基
本都是中文,而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文。
鄭瑞祥:德國和美國駐印大使和參讚曾和我比較過中印投資環境問題,他們認為
印度有三條優勢:民主製度、司法製度和英文普及程度。最後,他們也不得不承認最
終隻有語言一條是真正優勢。至於印度的民主製度,政府領導人更替頻繁,政策不穩
。比如美國安隆公司曾在孟買投資三億美元建設電廠,後因政府更迭,印度要求重新
談判,項目因此停滯,嚴重影響了美國公司的利益。
就印度的司法製度而言,其辦案效率很低,一個官司可能要花幾年。所以外企的
投資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這前兩條優勢,實際都不如中國。所以,印度從199
1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引進外資累計僅327億美元,不及中國的一個省。
不過,印度具有人才優勢,包括管理人才。比如,管理全國44個軟件中心的公
務員隻有500個,管理團隊相當精幹,效率高,而且訓練有素。
主持人:印度政府已經看到了製造業對解決就業的重要意義,正在實施一係列的
改革,希望提升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印度製造”已經暫露頭角,很多人也
對“印度製造”充滿了期待。在很多亞洲國家已比較成熟的情況下,“印度製造”發
展的空間有多大?與中國相比前景如何?
VonKeller:中國和印度在製造業上有兩個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國在
基礎設施上占有很大優勢。中國的交通更為發達,這樣就大大減低了運輸成本。這也
是中國產品更為便宜的一個原因。其次,中國的教育體係總的來說要好於印度。中國
每年從大學畢業的工程專業的學生要遠遠多於印度。中國的基礎教育也要好一些。而
印度的教育差別很大,鄉村有很多人從未受過學校教育,而另外一些人卻受到很好的
高等教育。這兩個重要原因,令我認為中國在製造業上仍會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華碧雲:印度短期內不太可能超過中國。因為中國發展基礎比它好,基礎設施比
較強。目前,盡管印度很想在製造業領域替代中國,特別是出現了中美、中歐紡織貿
易摩擦,印度覺得有了可乘之機。但印度要想超過中國,首先要看印度自己是否具有
競爭實力。
在某些方麵,印度確有優勢。印度的私營企業發展比中國早,在中國還沒有改革
開放的時候,印度已經與外資合作,比如汽車業,1991年印度開放以後,十幾家
世界著名的外資汽車企業,如福特、通用、豐田等都進入印度,因此它的汽車製造業
能打入世界市場。現在,美國的主要汽車製造零件大部分從印度進口,因為現在汽車
製造業已經跨國經營,而且也形成了一兩家很有競爭力的公司,而中國的汽車行業開
放較晚。印度模式的思考
主持人:中印兩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有不同的作用。中國政府對整個經濟活動深
入參與,而印度政府對市場幹涉較少,為創業者提供了空間。由此,兩國的企業呈現
不同的特點,中國國企實力強大,印度私營企業蓬勃發展。長遠來看,這兩種政府模
式,哪種更具有潛力?
VonKeller:在我看來,兩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上的影響作用都很大,但
所采用的方式不太一樣。中國政府以發展生產力,提高居民收入為第一任務。但是在
印度,政府很長時間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印度的政府更為官僚。在印度成立一間公司
要花很長時間。這也是為什麽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要低於中國的原因之一。事實上,
印度的私有化步伐也落後於中國。
鄭瑞祥:我國國企實力要比印度國企強,但印度私營企業遠比我國民營企業強大
。印度的家族企業在獨立前就很具規模,獨立以後得到進一步發展。獨立以後,印度
全國實力排名前三位的私營企業越發展越龐大。比如塔塔家族就涉足了很多領域,擁
有80多家分公司,覆蓋汽車業、發電業、IT業等,影響力很大。它的模式已經相
當成熟,效率非常高,生命力很強。而我國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是三年半,經常是靠
不正當的手段或投機方式一夜起家,這種暴發戶模式是很不成熟的。
徐長文:現在我國私營企業很多,雖然壽命不長,但是發展還是很快的。隨著今
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今後可能要擴大更多的自主經營權利和範圍。我國民
營企業做強有一定難度,但也必須承認,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
,政府對民營企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沒有政府強力的措施,民營企業也不能發展
到今天的程度。
華碧雲:印度的私營企業主要由政策來引導,經常通過稅收和貸款的調節來實現
政策上的優惠,從而引導私營企業的發展,這是比較適合自由經濟的措施。中印兩國
都在主張政企分開,但解決得都不太好。印度的國企常常是政企不分,公司的董事長
由一些官員擔任,而且輪換頻繁,這容易導致他們缺乏對企業長期負責的精神,這個
問題直到現在也沒有獲得很大的改觀。
主持人:印度繞過工業化階段,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
這種發展路線就避開了印度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所帶來的局限。而中國選擇的是大力投
入基礎設施,發展工業化的路徑,在製造業尤其是重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相比來看
,這兩種路徑各自的效果如何?哪種更有可持續性?
徐長文:在中國,政府起主導作用,所以才有資金來做基礎領域投資,不考慮回
報問題。而在印度,這些就很難實現,私人在基礎領域投資,如修道路和港口,短期
內收不回投資。所以印度政府在缺乏基礎設施的情況下,隻能先走軟件行業的發展道
路。
鄭瑞祥:印度領導人確實有一些很有遠見,1985年就提出用電子經濟將印度
帶入21世紀。它的IT產業發展以後,確實得到了世界的關注。但是印度企圖繞過
工業化,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我覺得是行不通的。
華碧雲:印度的基礎設施與是否選擇後工業化道路並沒有一定的關係,哪個國家
都應該搞基礎建設,但是印度沒有做到,它是不自覺地走上後工業化發展道路。不過
目前其基礎設施也在改善,最近在建設兩條國家級的公路。印度的一些官員素質是很
高的,他們的信息技術產業之所以發展得這麽好,抓開發軟件的負責人功不可沒。再
比如印度的能源短缺是其致命傷,自給能源不足30%,但印度石油部長每天都到處
出訪,展開石油外交,為國家尋找油源。印度有一批高效率的專業知識的官員,隻要
這批人進行長期努力,我覺得印度發展前景會很好的。
主持人:印度企業治理機製更完善,而且國際化更成功,很多國外的投資者在印
度股市上購買印度企業的股票。而且印度的金融體係比較健全,其商業銀行和股市都
遠優於中國。從長久看,這方麵的差距是否會削弱中國吸引力?
VonKeller:印度的一些私人企業,尤其在IT行業,具有很強的國際
競爭力。但中國企業的一個優勢是,政府非常支持它們的國際化。很難講印度和中國
誰的國際化進程做得更成功,兩國各有長處。我預見未來的十年,兩國會有更多的企
業出現在Fortune500中。
華碧雲:我覺得會有影響。印度銀行業不良資產非常少,2003-2004年
度,商業銀行的淨不良資產率隻有1.2%。這麽低的不良資產,中國做不到。就證
券投資而言,即股票市場、金融保險方麵的投資,印度吸引的外資可能現在就超過了
中國。中國股票市場賺不到錢,但是印度的股票市場是盈利的。
鄭瑞祥:印度兩大股票交易所——孟買交易所與國家交易所(NSE)都在孟買
,其中NSE的交易量僅次於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列全世界第三。因為印度股市的
國際交往多,機構投資多,回報率高,所以投資者在印度更願意投資於證券市場,而
不願意投資辦廠。
有一條值得我們學習,即印度通常是小步走、慢慢的開門,所以在1997年亞
洲金融風暴中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印度的外匯管製很嚴,防範金融風險有一套特有的
措施。
“龍象攜手”的可能
主持人:中印產業具有互補性,中印“車間模式”已經初見雛形,汽車產業中,
就已經有中國生產配件,印度裝配整車出口的案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長於硬
件,印度長於軟件,結合起來,兩國的IT就能進入世界領先地位”。這看起來是比
較好的願望,那麽究竟兩國有沒有這種合作的可能?
華碧雲:中印是可以合作的,但會受到一定的限製。印度很多東西都是自主研發
的,具有專利權。在不損害到印度利益的情況下,可以合作,但若強求其最關鍵的、
最賺錢的部分開放是不可能的。比如軟件業的世界前五名都進入中國,但核心技術還
是控製在人家手中。同樣,中國也不可能把航天中的某一個關鍵技術開放。
徐長文:中印兩國今後的合作應該會持續下去。現在兩國貿易額保持每年40%
的增長,這是很少見的,今年兩國貿易額已達到153億美元。中國的鐵礦大部分從
印度進口,今後也不會減少;而印度的很多電器產品都是中國生產的,印度的窮人比
較多,中國的產品物美價廉,所以印度對中國產品的需要會持續一段時間。中印未來
在能源消費、生產以及能源技術方麵的合作也會有。印度已經提出來要跟中國簽訂自
由貿易協作問題,為投資提供便利,如果能取得較大進展,兩國的合作會更大一些。
預計未來五年內中印兩國的貿易額會翻一番。
鄭瑞祥:中印商品貿易的前景更好一些。現在貿易結構已有一定改善,過去以原
材料為主,而現在多是高附加值的產品。但是除了商品貿易以外,兩國還應該尋求廣
泛的經濟合作。迄今為止,中國在印度投資辦廠的規模還不足一億美元,印度在中國
的略多一點兒。其實中國在這方麵還是很有潛力的,比如中國的發電機械設備、輸電
網都比印度強,而且印度也很需要。印度非常缺電,即使是首都新德裏也經常停電。
印度的很多企業都備有發電設備,甚至小賣部都有一個發電機。中國幫他們發電是很
好的構想,而且確實也有中國企業進入,但礙於印度政府的辦事效率低,僅搞了一兩
個小項目。再如華為在印度的前期投資很順利,但後期就遇到了障礙,沒有獲得批準
。從1996年中國就提出要與印度簽投資雙方保護協定,到明年就十年了,卻依然
沒談成。
主持人:在石油輸出國方麵,一直有歐佩克組織,就是防止各國在出售石油時,
打價格戰;但是,在石油進口方麵,卻沒有一個輸入國組織機製。尤其是亞洲一些石
油需求大國,包括中印,都是油價高漲的受害者。中印在能源領域合作的前景如何?
鄭瑞祥:印度一般性的資源豐富,唯獨戰略資源石油短缺,對石油進口依賴程度
高,所以將來的競爭會比較激烈。為此,印度石油部長一天到晚在外頭跑,滿世界的
找石油。但我認為印度競爭不過中國,他們的經濟實力不如中國。比如競購哈薩克斯
坦油田,我們出得起高價。很多時候競爭是正常的,但是要適當。
華碧雲:在能源問題上,中印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但競爭恐怕要大於合作。
在尋找石油的時候,通常是誰能夠談判成功,誰就先占了,除非兩方加強透明度,互
通信息,便於合作的時候大家合作。現在一些會議上,比如召開石油生產國與石油消
費國對話,中印都有參加,也參與了一些合作。
舉例而言,印度在尼日利亞得到了一個油田,可並沒有說要跟中國分享。但另一
方麵,之前提出的修建中印俄石油管線,方便中印兩國從俄羅斯引進石油,就得到了
印度的支持。其實印度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並不是空談,而是做了一些初期的研究,衡
量可行性。所以說,印度並不是完全拒絕合作,還是避免惡性競爭的。
徐長文:我覺得在能源方麵合作是很難的。能源有量的限製,一旦石油供應出現
中斷,對中印的打擊都很大,所以競爭肯定存在。今後的合作可能更多的在一些會議
上,一些意向的討論方麵,實質性、機製性的合作恐怕很難。所以我們在能源問題上
,比如共同開發和利用上應該留一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