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654 ---- 中國與歐洲:對抗還是合作

(2005-10-11 11:08:28) 下一個

相對於世界其他強國,歐洲是唯一一個與中國不存在重大政治問題的地區。從這
一點上看,合作不僅是維護世界安全與穩定所必需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也許從文章的題目你就能猜出本文的結論,即合作優於對抗。然而令人費解的是
,如今“對抗”似乎比“合作”更加時髦,因此我還是想占用讀者一些寶貴的時間,
解釋為什麽合作是一個更優的戰略。我將從三個不同的層麵進行闡述:宏觀經濟的不
平衡性、貿易以及政治環境。事實上,這三個層麵之間是有一定聯係的。

  一、宏觀經濟的不平衡性

  根據各國的經常賬戶情況,我們大致可以將整個世界(至少是大部分國家)分成
兩大陣營:一方是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即盎格魯撒克遜陣營。該陣營的經常賬戶
總赤字為8030億美元,其中美國就占了大約90%;另一方是歐亞陣營,由中國
、日本和歐元區國家組成,該陣營的經常賬戶總盈餘為4600億美元,其中中國占
50%,日本占37%,歐洲占13%左右。

  如果這些不平衡一直發展下去,早晚可能導致金融危機。然而,任何一個陣營的
單邊行動都是不可能將其糾正的。如果僅僅通過緊縮美國的總需求來進行調整,那麽
其代價也是相當巨大的,整個世界經濟將陷入衰退。有人竭力主張美元貶值,但是這
將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因為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流動資產都是以美元計價的。那
麽如果改革亞洲貨幣呢?由於目前歐元對美元已經大幅升值,亞洲貨幣的升值將使亞
洲金融係統處於壓力之下,從而危及所有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國。

  在考慮可能的解決方法前,我們可以看看這一問題的根本所在,自然而然能夠得
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兩個陣營同時根據其產出調整各自的總支出,那麽目前的不平衡
狀態也許就能被改變。也就是說,盎格魯撒克遜陣營必須降低內部需求以符合其實際
產出,絕不能繼續“入不敷出”。而歐亞陣營呢,他們必須根據其收入增加支出。把
問題說得簡單一點,我們可以說盎格魯撒克遜陣營要節約著過日子了,而歐亞國家別
再那麽節約了。

  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到,歐洲和中國起著相似而非相反的作用:兩者都必須增加內
需,如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就中國而言,其投資已占GDP的43%,所以需要
促進的可能就是消費,也許還有政府支出,因為中國正著手調整其福利水平,使其與
更為市場化的經濟和不斷增加的人均收入相一致。而歐元區則需要同時增加投資、促
進消費。

  然而,即使我們有了正確的診斷,也不表明馬上就有醫治良方,但是診斷出錯誤
之後,至少可以加以擯棄。因此,對於歐亞陣營,我們可以自信地說緊縮政策——無
論是穩定條約還是結構措施的威脅,它們從來沒有真正實施過——肯定是一張錯誤的
方子。對於中國而言,也許難度更大,因為好像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說動中國人更積極
地消費,雖然大家普遍承認中國的成功發展有賴於其強大的國內市場。

  將中國和歐洲分在同一個陣營,並不等於說它們是在同一條船上。雖然從總體而
言,整個歐亞陣營必須減少對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才能使世界經濟更加平衡,但是歐
洲還是希望通過增加對亞洲國家的出口來刺激其總需求,而亞洲也許正打著同樣的算
盤:雙方都希望增加彼此間的出口來走出各自的困境。然而,這隻是表麵現象。雖然
我們都聽說中國產品如何湧入歐洲市場,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樣一個事實:一個像
德國那樣GDP幾無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國家擁有108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
恰恰是中國,在過去的三年中,為德國的出口增長作出了30%多的貢獻。

  我們知道基於對抗而非合作的策略並非解決之道,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
國采取的對抗策略已經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這樣的策略隻能導致自我保護的增強、
貿易戰的升級和衝突的加劇。即使衝突能夠避免,獲得的利益也會比本應獲得的少。
如此看來,合作似乎是唯一的選擇,或者至少是一個更好的解決途徑。然而,合作的
達成看上去十分困難,因為事實上,至少從表麵上看來,中國和歐洲在貿易方麵更多
的是對手而非夥伴。所以,有必要對貿易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審視。

  二、貿易

  在開始討論任何一個問題前,我們必須首先申明,對人口如此眾多的中國逐步融
入世界經濟這樣史無前例的事我們知之甚少,因此進程將如何展開我們決不能想當然
。通過類比來估測是可能的,但是類比,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是有其局限性的
。我們知道,這一進程可能是漫長的,它將改變中國,也將改變整個世界。對於中國
的貿易問題,我們也許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首先,中國對於出口的依賴是暫時的。中國經濟將變得如此巨大,其發展不可能
僅依賴於世界其他國家購買其產出的一小部分,中國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還是將在國內
市場消費,正如發生在所有經濟大國的情況一樣。雖然鼓勵出口毫無疑問是個比進口
替代更好的選擇——日本和韓國在其發展早期就采用大量出口——過度依賴出口會造
成內外部的危機:從外部來講,會導致貿易摩擦的上升;內部來說,可能導致“雙重
經濟”,即現代化行業變得更加富有,而傳統行業則變得更加貧窮。收入分配的不平
等已經成為中國日益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必須在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

  第二,向更為平衡的經濟過渡可能是個長期的過程:中國擁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
,他們中的許多人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他們紛紛湧入現代化行業,希望尋找更好的
機會,所以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許是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這也是為什麽
中國的GDP需要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為什麽中國對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如果事實
如此,可以預計中國將繼續在世界紡織品、服裝和許多其它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
其市場份額也將繼續上升。但是,這一主導地位在短期內不可能擴大至其他技術含量
較高的行業。因為,技能工人和專業人員在中國還是稀缺資源,其成本通常也很高,
所以,在中國還沒有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即擁有更強大的國內市場和不同的成本
結構之前,其競爭優勢不可能延伸到現代化產業。

  第三,在歐元區生產的產品更像是中國產品的互補品而非替代品。這當然不是指
所有的歐洲國家:雖然歐盟的很多產業已經從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受益,但是收益更多
的還是一些比較發達的歐洲國家;在那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及非歐洲國家,也許損失遠
大於獲得。

  這些觀點表明,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不會停止,或被顛覆,因為有太多的人
從中受益,但是這一進程必須從內外部加以控製。從外部來說,必須承認成功取決於
時機的把握:資源,尤其是勞動力,必須進行合理的重置,而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
也應該進行監控——我們必須記得中國也有損失。從內部來說,遭受損失的國家應該
獲得補償,也許更多的是教育和培訓方麵而非金錢方麵的補償。必須承認,說的總比
做的容易。但是無論是作為外部因素的世貿組織,還是從國內,甚至是歐盟範圍內的
政策都應該盡可能地達成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聽任市場自發生成一個方案。
如果這其中的一些最後沒有做到,那麽很可能最終的結果將事與願違,這對歐洲和中
國都是如此。

  在討論了貿易情況之後,我們對合作相對於對抗的優勢更加清晰了。現在,讓我
們再最後看一看政治環境。

  三、政治環境

  即使對於我這樣一個未經受訓的非官方旁觀者來說,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對於
世界其他強國,歐洲是唯一一個與中國不存在重大政治問題的地區。從這一點上看,
合作不僅是維護一個更安全和穩定的世界所必需的,也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事實上兩
者之間沒有真正存在爭議的問題。不幸的是,有效的合作需要一個更加聯合的歐洲,
而可歎的是歐洲人太過注重我們之間的分歧,太少看到我們之間的共同之處。結果是
,就目前而言,我們還不能實現我們在世界上應有的作用。

  但是這不是今天我們還在解決的問題。最後,讓我引用一位偉人在大約15年前
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團結人民,而非分離人民

來源:《環球企業家》雜誌

作者:白思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西班牙經濟學教席教授、IESE商學院經濟學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