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公布的年報顯示,在2004年4月30日至2005年
4月30日的2005年度裏,184個成員中有14個調整了匯率安排。其中兩個
成員,拉脫維亞和塞舌爾,是在傳統盯住安排內部的調整,即由盯住一籃子轉向盯住
單一貨幣。本年度匯率安排調整仍然主要集中在中間匯率製度上,實行無單獨法定貨
幣和貨幣局安排等硬盯住的成員沒有發生變化。與過去幾年不同的是,調整匯率安排
的主要是轉軌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而不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
有管理浮動匯率繼續受到各國的青睞。本年度匯率安排調整中有9個與有管理浮
動有關。其中,新加入有管理浮動行列的有6個,退出有管理浮動的有3個,淨增加
3個,使實行有管理浮動的成員數達到52個。有管理浮動連續4年成為擁有成員最
多的匯率安排類型,也是本年度成員數增加最多的匯率安排。另外,傳統盯住和水平
區間盯住各增加1個,而爬行區間和獨立浮動則分別減少4個和1個。
爬行區間在完成治理高通貨膨脹使命後功成身退。洪都拉斯、以色列、羅馬尼亞
和斯洛文尼亞退出爬行區間,目前實行該匯率安排的成員隻有白俄羅斯。爬行區間是
一種匯率目標區製,最初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作為治理通貨膨脹措施被引入拉
美,實行該匯率安排的國家大多經曆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實踐表明,爬行區間對治理
兩位數以上的高通貨膨脹具有很好的效果,一旦通貨膨脹降至一位數,就不容易發揮
作用。白俄羅斯在2000年通貨膨脹近170%,2002年實行爬行區間以來消
費物價指數逐年下降,收效顯著,但是2004年通貨膨脹仍然在兩位數的水平,為
18.11%;在實行爬行區間期間,羅馬尼亞、洪都拉斯、斯洛文尼亞和以色列的
消費物價指數也連續下降,基本回到一位數以內,以色列在2004年甚至出現通貨
緊縮。這些國家在通貨膨脹得到控製後,很快轉向其他匯率安排,表明爬行匯率具有
明顯的過渡性特征。
與爬行區間同病相憐的是盯住一籃子貨幣。1999年有13個成員國實行該種
匯率安排,到2004年度隻剩下9個。2005年,實現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成員繼
續減少,拉脫維亞和塞舌爾退出盯住一籃子貨幣,加入盯住單一貨幣行列,使得實行
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成員減少到7個。在實際運行中,盯住一籃子貨幣使得本國貨幣匯
率完全取決於籃子中所含貨幣的權重及其相互間匯率變動,匯率決定具有明顯的外生
性。在籃子中貨幣構成不變的情況下,本國貨幣匯率完全取決於國際外匯市場上這些
貨幣之間的匯率,本國基本失去匯率定價權;匯率變動不能反映經濟基本麵的變化,
匯率不能自動吸收各種衝擊,反而其變動本身成為經濟麵臨的一種衝擊;與完全美元
化一樣,本國貨幣政策也沒有自主性,失去對貨幣供應量、利率的控製權。這是大國
不采用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根本原因。盯住一籃子貨幣被冷落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透
明度,不能提供一個明確的名義錨。
本年度全球匯率體係調整的一個有趣現象是,發展中國家在有管理浮動和傳統盯
住之間搖擺不定。蘇裏南和津巴布韋退出傳統盯住,轉向實行彈性較大的有管理浮動
。越南、特立尼達島和多巴哥、伊拉克等國則退出有管理浮動,轉而選擇傳統盯住。
這從一個側麵表明,在退出傳統盯住過程中,並不必需選擇其他中間匯率作為過渡。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轉向浮動匯率的同時,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擇也大多相應調
整,轉向通貨膨脹目標區的貨幣政策框架。目前有21個成員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區,
其中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占13個,亞洲有泰國、韓國、菲律賓。哥倫比亞和危地馬拉
在退出獨立浮動,以色列在選擇獨立浮動後,都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區。這主要是由於
發展中國家金融體係不健全,並處於結構性變革中,貨幣供應量不易直接控製;金融
市場不發達,利率沒有完全市場化,對經濟影響渠道不順暢;而通貨膨脹目標易於觀
察和操作,且更具有靈活性。
此外,獨立浮動繼續減少。2004年,格魯吉亞和莫桑比克從獨立浮動轉向有
管理浮動,而多米尼加和危地馬拉從有管理浮動轉向獨立浮動。到了2005年,危
地馬拉又回到有管理浮動,做出同樣選擇的還有哥倫比亞,而以色列則從爬行區間轉
向了獨立浮動,所以采取獨立浮動匯率安排的成員減少1個,剩下34個。近年來發
展中國家在獨立浮動和有管理浮動之間頻繁調整,而且獨立浮動的時間都很短,獨立
浮動的試驗大多很不成功,表明獨立浮動對這類國家並不適用。
本年度全球匯率體係的彈性有一定程度下降。除傳統盯住安排內部的調整外,7
個成員從彈性較大的匯率安排轉變為彈性較小的匯率安排,有5個成員選擇了彈性較
大匯率安排,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對匯率穩定的需求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