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油價並未高至使亞洲經濟遭受重創的程度;
●此次油價上漲主要由於需求強勁,而非供給問題;同時亞洲經濟狀況遠好於上
世紀90年代石油危機時;
●亞洲部分國家國內油價的扭曲比油價高企的風險更大;
●中國油價倒掛嚴重,國內油價對國際油價變動調整緩慢;
●當油價達到80~90美元每桶時對亞洲經濟影響相對較小,當油價高於90
美元時,影響相對較大。
當國際原油價格在70美元每桶上下徘徊時,我們再次提出疑問:高油價將如何
影響亞洲的經濟增長?哪些國家經濟對油價上漲表現得更脆弱?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當其他情況不變時,平均油價上漲到80美元每桶時,亞
洲石油進口國GDP增速將下降0.3%;當油價漲至90美元和100美元時,對
GDP的影響將大得多。
油價上漲對韓國、泰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影響最大,馬來西亞和印尼最小,而中國
、菲律賓、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則居中。如果考慮到各國國內外油價價差增大帶來
的調整風險,印尼、馬來西亞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相對更脆弱,新加坡、中國香港受影
響最小,中國、韓國、中國台灣和菲律賓則居中。
現有模型預測有誤差
現有的“油價-經濟增長”模型大都過高估計油價對亞洲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
預測模型誤差較大的部分原因在於其假定條件需要修訂:第一,油價與經濟增速的關
係本質及穩定性;第二,油價對經濟的影響是否呈線性。
首先,大部分模型基於曆史數據預測油價影響。但油價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本質已
發生變化。過去油價上漲主要源於供給的衝擊,例如1973年、1979年和19
90年的油價飆升。相反,自2000年以來的油價高企則源於巴西、俄羅斯、印度
、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需求上升而推動的全球經濟增長。這兩種衝擊明顯不同。前者對
緊縮性財政政策比較敏感,但實行此類政策對經濟發展不利。相反,需求增長導致的
油價衝擊則屬於經濟的內在調節機製,這方麵數據的缺乏使我們很難預測油價變動對
經濟增長的影響。
其次,現在模型往往基於對“油價與經濟關係”的線性假定,但實際並非如此。
例如,油價從每桶20美元漲到30美元與從每桶60美元漲到70美元比較,前者
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較小。那麽油價何時才算達到這個臨界點呢?援引美聯儲主席
格林斯潘的說法:“我們現在不知道,但當到達這個價位時就會知道。”這種不可知
論並非回避問題,而是諸如經濟結構性變化、增長、利率、匯率等宏觀因素綜合作用
導致油價波動的經濟影響難以預測的結果。
真實油價仍在可接受範圍內
亞洲石油進口多是如迪拜原油一樣的重質油,而非西得克薩斯清質原油(WTI
)。從名義價格看,迪拜原油價格漲幅大,但如果剔除通脹因素,其實際漲幅大大縮
小。這是因為:重質原油價格滯後於WTI原油;亞洲較高的通脹率也加大了名義價
格和實際油價間的價差。
自2005年油價上漲至今,實際油價仍低於1990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曆史
最高點。1990年第四季度到1991年第一季度期間,美國經濟陷於衰退,而亞
洲經濟僅僅是放慢增速而已。現在的亞洲經濟比那時更好。
首先,中日兩國經濟增速在上升,亞洲其他國家的國內需求也在增長;
其次,除印尼等少數國家外,亞洲實際利率仍處於並將保持在曆史低點,有利於
國內經濟複蘇;
再次,亞洲區域內的投資幫助消費者與企業應對高油價的衝擊;
最後,過去十多年中,亞洲各國(泰國和印尼除外)GDP每單位石油消耗量呈
下降趨勢。
“價格倒掛”加重財政負擔
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的扭曲可能帶來比油價高企更大的風險。韓國、中國香港
地區、新加坡,其國內油價隨國際油市而動,成品油終端價格高於國際油價;中國、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其國內油價滯後於國際油價,成品油終端價格低於國
際油價,即政府補貼油價。
總的來說,更多亞洲國家實行的是保護國內消費者免於國際油價波動的政策,但
這會導致高風險。首先,扭曲的價格推遲了石油消費習慣的改進;其次,當緩衝機製
難以為繼時,油價的快速調整將比現在的逐漸調整對經濟損害更大。
我們認為,今明兩年中國完成石油價格體係改革的可能性不大,這將繼續加大供
需失衡的調整難度,並且加重政府補貼的財政負擔。預計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國內終
端油價平均價格比同期進口油價低27%。由此增加的財政負擔高達280億美元,
占GDP的1.7%。
泰國政府因財政不堪重負,已於今年7月取消油價補貼,我們認為這正是泰國經
濟實現“軟著陸”的原因之一。馬來西亞和印尼也宣布,下半年將取消政府補貼。事
實上,這兩國的補貼並沒帶來多大的財政壓力,印尼麵對的是因補貼導致的過度石油
消費。隨著補貼的加大,今年8月,印尼石油消費同比增幅達到15%,是前幾年的
2.5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