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171 --- 不忘中國之十七:[ZT] 追我魂魄(一)

(2005-08-16 17:31:30) 下一個

 

 

不忘中國之十七:《追我魂魄:一個新聞記者對一場戰爭的追索》


作者:雲杉

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一個失魂的人就會成為被人擺布的木偶,他的命運會比死亡更悲慘。——穆易


序言

我承認,李營長、兔唇和培蕊的故事讓我難以忘懷,因為無從捉摸而令人興奮不已。 他們存亡未卜,連他們的真實姓名和身世都渺不可考。唯一真實存在的,是培蕊在太行山麓留下的那張照片,因為新華社一級技師的精心補救,培蕊年輕的麵容才從退色 的底版上浮現出來。我首先驚訝的是她的年輕和美麗,而這兩樣東西是極具穿透力的,它們穿透了60年的歲月,帶著莫名的活力,濃霧般的包圍過來,這使我為她的死亡而傷感,並且認為,她的青春和美麗因此具有了永恒的意義。

培蕊的八路軍裝在退色的照片上顯得濃重,仿佛是黑色的,而她身後的太行山,卻因為照片的老化,顯得雲霧飄渺,若遠若近,就象我現在看見的那樣。

我和民俗研究會的老銅壽爬上十字嶺的時候,銅壽已經氣喘噓噓,於是那一口山西話就越發顯得纏綿:“就是這兒了唉就是這兒了!”

秋天的暮藹已經重重疊疊的浮動在山坳和遠方,山的濃綠和峭拔都變得恍惚,而遠處那個叫做南艾鋪的埡口,籠罩著淡青色的霧氣,半隱半現,美如仙境。我無法想象這裏曾發生過極其慘烈的廝殺,數千手無寸鐵的八路軍機關人員、文工團員、學生和新聞記者,在岡村寧次數萬精兵悍將的追殺下拚死突圍,掩護這些人突圍的,是一支不足三百人的八路軍武裝部隊,在敵我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這些八路軍戰士把勇氣和瘋狂發揮到了極致。我想那一定是天地為之動容的場麵。

當年的通訊員王俊說他在整個戰鬥中一直在阻擊敵人的陣地之間瘋狂穿梭,報告總部和人們的突圍情況。他說李營長站起來把腸子塞進了被彈片切開的腹部,好象卷起來一條垂下來的皮帶。

王俊說李營長還問了他一句話,然後他露出了悠然神往的神情。他又補充說這句話其實無關緊要,你可以從文章中把它刪掉。“魯藝的同誌都衝出去了嗎?”



《追我魂魄:一個新聞記者對一場戰爭的追索》(一)

為了一張照片去尋覓一場戰爭——新華社這次忘了哭泣——銅家峽慘案——愛也如淵, 恨也如淵。

人生有懼,便曰浮生。我怕開會。

風聞開會,整個編輯部就忙碌起來,做好應付一個冗長、乏味下午的種種準備。編輯和記者們攜巨型水壺、保溫杯,席卷半個編輯部的茶葉,暗藏治療頸椎病的棒狀儀器,宛如一支準備穿越沙漠的馱隊。待塵埃落定,會議開始。編輯部主任姓羅,高個兒,有點胖,露出一臉端容,左右睥睨,鷹視,見無人做小動作,便掏出一大疊紙頭,張口便念。

我見眾人都蔥筆價矗著頭聽,心裏直抱怨:為什麽要長篇大論的念呢?難道編輯部還有不識字的嗎?又細看羅總編,覺得他長得有點兒象佛。如此這般,瞌睡上來了,朦朧之中已不知身在何處,仿佛覺得羅總編用手拍桌子,厲聲道:不許睡覺!我在夢中驚跳起來,大叫道:我沒睡我沒睡!人們正木著臉聽羅總編口幹舌燥地念,忽聽我叫得奇怪,都楞了一下,方恍然大悟,都哄笑起來。我正沒法可處,天籟似的,走廊裏有人叫我的名字:接電話!

電話是資料室的管理員打來的。“那張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個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難。”

管理員在電話那頭笑了起來。

“他就在這兒,你來一趟吧!”

資料室在地下室。寬闊深邃的大廳裏排滿五六十年代那種深黃色的木櫃。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站在書櫃的中間,和管理員說話。我站在那兒等了一會兒,從塑料夾子裏取出那張照片,我猜想這個人就是穆易。

他轉臉看見了我。他臉上有一種滄桑的、聰穎的神情,這種特別的氣質使他與眾不同。如果一個人經曆了幾十年裏發生的幾乎所有戰爭,他一定會有什麽變化。

“這是1942年拍的,沒錯。他把照片翻過來,上麵有一行變成黃色的鋼筆字:培蕊,19425月,太行山4217歲。

“這些字是,我寫的。”

我們走到書櫃後麵,那裏有一張書桌和兩張單人沙發。

“她是魯藝的文工團員,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說。“如果照片已經無法送給本人,我就會記下來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五月,太行山4217歲。

這些字跡確實散發著傷感的氣息。

“我是那年五月遇見她的,當時我是晉察冀軍區的報道員,去太行山采訪,回來的時候在山下遇見了魯藝文工團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個對我說:嗨,記者同誌,給我
留個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輕,她回頭招呼別的人,那些人笑著不過來,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燦爛。我的底片已經用完了,但是還有我們稱為“尾巴”的一小塊空白,我決定試一試。

我問她:要是照片洗出來了,怎麽給你?她笑著招招手說:

到前線見!我也說:前線見!那時我們非常年輕,非常快樂,覺得生命很長,而且會充滿許多快樂的相見。

“她死了,是嗎?”

“你聽說過八路軍總部被襲事件嗎?”

穆易看見我一臉茫然,就說,“1942年五月,日本侵華總司令崗村寧次調集了三萬精銳部隊包圍了八路軍總部,被包圍的人都是機關、後勤、學校、文藝團體的人員,培蕊的劇團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說,“很多人都跳下了懸崖,那條很深的峽穀裏到處是人和騾馬的屍體,後勤人員在跳崖的時候把騾馬輜重都拉了下去,什麽都不願落到日本人手裏。”

“我再也沒有聽到過她的消,息。但是這些被包圍的人,特別是那些女性,都從懸崖上跳下去了。”

為了報道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在6個月的時間裏,我幾乎每天都在曆史材料中打滾,但我從來沒聽說過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資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華社華北分社在這次戰役中死傷慘重,肯定會有記載。”

穆易站在窗口吸煙,他說話的時候目光炯炯,一點兒也不象年過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順著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問我:你為什麽會對這張照片感興趣?

“我不知道,”我老實地告訴他,“關於抗日戰爭的紀念報道已經結束,你知道,我們總是這樣,熱鬧一陣,然後風平浪靜。可是我忘不了這件事,這可能是職業的興趣。”

穆易點點頭,表示理解。他隨手掏出一張紙,用筆寫了幾個名字交給我。他說這幾個人都經曆過八路軍總部的突圍戰役,可能對我有點什麽幫助。

穆易的話的確沒錯。關於八路軍總部的突圍戰役,史料記載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筆帶過。在山西遼縣誌中,這樣寫到:

1942
918日,遼縣、遼西縣合並,正式更名,為左權縣,紀念在本年五月反掃蕩戰役中英勇犧牲在遼縣麻田的左權將軍。

顯而易見,這不是一場勝仗,八路軍總部在這次戰鬥中吃了大虧。沒有一份材料能夠表明,被包圍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犧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決不是一個小數。新華社有關資料是這樣記載的:

1942
56月間,日本侵華總司令崗村寧次糾集3萬多精銳部隊,突襲我八路軍總部,進行“鐵壁合圍”。新華社華北總分社,40多位同誌在突圍中英勇犧牲。

新華社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共有110多位新聞工作者殉職,但在八路軍總部突圍中就死了40多人,將近二分之一。我已經可以想象這次戰爭的慘烈。其中,對一位女記者黃君玨的記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黃君玨,女,湖南湘潭人。畢業於複旦大學經濟係。1942年在八路軍總部突圍戰中跳崖犧牲,英勇殉國。

對黃君玨簡單的介紹中,附有她的愛人王默磬的一封給其嶽父的信,這封不同尋常的家信記述了妻子殉難的過程。王默磬也是新華社的工作人員,當時他身負重傷,奄奄一息,就倒在離黃君玨不足50米處。僥幸的是,他活了下來,成為八路軍總部突圍中唯一見證這慘烈史實全過程的人。他在給他的嶽父黃友郢老先生的信中這樣寫道:

夜九時,敵暫退,婿勉力帶傷行,潛入敵圍,尋到遺體,無血無傷,服裝整齊,眉頭微鎖,側臥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溫矣。其時婿不知悲傷,不覺創痛,跌坐呆凝,與君玨雙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覺君玨亦正握我手,漸握漸緊,終不可脫!山後槍聲再起,始被驚覺,時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暫行掩埋。

吾嶽有不朽之女兒,婿獲貞烈之妻,慨屬民族之無上光榮!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新華社烈士記實)

當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車票。

後來我一直在想我為什麽對這張照片和它背後的故事念念不忘?這個念頭一直縈繞於 懷,直到我走上了十字嶺。

銅壽是省文史辦的人介紹給我的。他們介紹說,縣民俗研究會長銅壽是太行山下的銅家峽人,是這一方土地的人精子,地裏鬼。他寫的《晉中情詩》、《談鞋論襪》堪稱民俗研究文學的精品。他說不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於是我一路上想象一位,慷慨悲歌、揮灑自若的民間藝術家,身穿大紅套頭毛衫,他聽到我的采訪目的欣喜若狂,肯定會鼎力相助。

後來我發現自己是一個過度樂觀的人。縣招待所空蕩蕩的大廳裏蹲著一個人,他大約60歲左右,瘦小而黝黑,正眨著眼看我,其神態不那麽恭敬。他看到我發愣的樣子,
歎了一口氣,說:“估摸是你哩!”

他身邊放著一個油膩膩、鼓囊囊的大書包,露出紙夾、筆記本什麽的,腳邊是一隻補綴過的網兜,裝著飯盒和水杯,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顯然是從什麽地方趕過來的。

“你有甚事盡管說,能幫上就幫上。”他不卑不亢地說。

沒有比這場麵更令人灰心的了,他開始旁若無人的從大書包裏把一卷卷揉皺淋濕的稿紙、筆記本掏出來,攤在茶幾和地上,“不礙的,你說。”

我剛想說什麽,他突然發出一聲悲歎,口中嘖嘖有聲:“你說可巧不可巧,下車就來了雨了!”

民間藝術家想繼續驚呼,看了看我的臉色,不做聲了。那些稿紙雖然淋濕了,可還看得出是抄寫得十分工整的民歌,大約是男女酬唱的情歌之類。我向來覺得這種東西古怪,今天格外覺得煩惱。銅壽仿佛覺得有些歉意,對我解釋說:“都是難得的,唱家越來越少了。這是老羊倌兒唱的,你聽聽:

哥住九十九丈崖上頭,
妹住九十九道溝下頭,
哥想妹妹想得緊,
百丈崖頭跳下來。

“好是好的,”我勉強笑道,“隻是再見麵,豈不是拄拐了?”

民間藝術家緊緊閉上了嘴,他肯定認為我是一個十分粗俗的人。我呢,已經決定和這位隻會吟弄情詩的窩囊藝術家分手,直奔縣政府黨史辦公室。

當時已經下午2點,6個多小時的長途汽車,讓我饑場轆轆,,我突然說吃飯吧,我想吃真正的山西刀削麵。銅壽沉悶的臉似乎開朗了一下,說:“這話對。北京的麵條兒算什麽呢,糨糊!”

銅壽的指點的那家小鋪在一條矮巷的盡頭,鋪麵很小,三張紅漆桌兒。在白騰騰的蒸汽後麵,銅壽臉上的不快已經消逝,他很誠懇地對我說:“你應該去資料館找找,畢竟年頭太久了,這不是歌兒,不會傳下來的。”

我喝著湯看著他,過了一會兒說:“我怎麽覺得是歌呢?”

銅壽的目光閃動了一下,又開始吃飯。

“再說,我要鮮活的材料,過去的資料太不夠了。”我問他:“你不是銅家峽人嗎?那裏不是太行山區嗎?”

我似乎覺得他的身體收縮了一下。

“哦,不錯,”他怔怔地看著我,“可是銅家峽人已經死光了,現在的年輕人知道什麽?”

“你這是什麽意思?”

銅壽放下筷子,他的胳臂抱在胸前。我記得新聞係的老師講過,這是典型的身體性語言,表示抗拒。在我看見他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他的抗拒。可是,他抗拒什麽呢?

他想了想,好象下了決心似的對我說:“謝記者,真是對不起,我想來想去幫不了你什麽忙。這麽多年我主要是收集民歌,打仗啦政治啦什麽的不是老百姓的事兒,你說
是不是?”

他看我不說話,繼續說:我可以向你推薦一個——

如果說一個小時前我還想和銅壽分手的話,現在已經改變主意了。我逐漸感到好奇。我感到銅壽堅硬的眼神後邊,他的靈魂象一隻悲淒恐慌的小老鼠,伸出頭來說:不要碰我!

夜裏11點,我撥通了穆易家裏的電話。我知道這個時間打電話很不禮貌,可是我心情沮喪,一大杯速溶咖啡讓我更加自怨自艾,我甚至對這次采訪都充滿懷疑,我相信在很多人眼裏,這是愚蠢、可笑和衝動的。我為什麽衝動呢?為了60年前的一張美麗的照片嗎?我根本不認識她,而且永遠不會認識她。

“順利嗎?”穆易的聲音清醒有力,看來他還在自己的鬥室的伏案寫作。

我報告了在這裏的情形,但是我特別傾訴的是我的困惑,這種困惑一直伴隨著我,當我來到太行山采訪八路軍總部突圍戰役的時候,這種困惑走到了極端,我甚至感到了恐懼。

“如果我到太行山販賣柿子,所有的人都會理解我,他們會認為我是一個實幹的人,但是我尋找的是一場過去的戰爭,哪怕它是史詩,別人也會認為我是腦筋有點兒問題、不切實際的人”。

穆易好象沒有聽我嘮叨,“你剛才提到銅家峽,這位藝術家是銅家峽人?”

“是啊,怎麽啦?”

“他沒說錯,”穆易斬釘截鐵的說,“1942年,也就是總部突圍那一年,銅家峽二、三百口人全讓日本人殺光了,這是一件有名的慘案。”

“全死了?”我疑惑的問,“你的意思不至於說銅壽是一個鬼魂吧?”

“當然不是,”穆易說,“我是說他沒有騙你。這個地方後來就荒蕪了,如果有人,也是解放前後陸續遷過去的,他們當然不會了解情況。

我突然驚醒的時候,並不明白發生了什麽。但是我突然感到恐懼,怔忪之間,突然聽到了一聲嘶啞的哀嗥!非常清晰,仿佛在我的身邊,又仿佛在不遠的什麽地方。那聲音那麽悲傷,那麽恐懼,使我情不自禁的顫栗了一下。我擰開燈,聲音消失了,四周充滿寂靜,我可以在這種寂靜中聽到我的心跳。後來我一直回想,那是一種什麽樣的聲音,它讓人無法相信一個活的生物,會發出這樣的悲鳴。那一刻,我相信了靈魂的存在,因為靈魂在沉淪的時候,才會發出這樣讓人血液凝固的聲音。

我衝出門,過道是昏暗的,隻有門洞裏亮著一盞燈。我忽然想起,這個招待所裏人很少,這層樓裏可能隻住著我和銅壽!我想起救星似的大喊起來:銅壽!銅壽!

我背後的一扇門打開了。銅壽伸出頭來看我。

一切都很安靜。我聽到樓梯上女服務員說話的聲音,還有人邊走邊打哈欠,那可怕的聲音沒有了。

我呆在那裏不知所措,我感到銅壽惶惑的目光在我臉上停留了一會兒。

“該睡覺了。”他說。

早餐的時候,銅壽對我說,他要趕8點鍾的長途汽車。這在我的預料之中。我突然感到歉意,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因為朋友的一個電話,就不得不做,他沒什麽興趣又力不能及的事。我說:謝謝你了,以後到北京去玩兒吧!

銅壽沉默了一下,他的臉色似乎更憔悴了。

“我到銅家峽就打電話給你。可能有一個人知道你想了解的事兒。”

“誰?”

“楊太婆。她是銅家峽最後一個活著的人。還有一個人,就是——我。”

銅壽往門外走的時候遲疑了一下。“我有很多年沒有回銅家峽了,我隻能試試看。”

銅壽走後不久,我就聽到樓下有人粗喉嚨大嗓門的叫我名字。跑下樓一看,服務台那兒站著一個留平頭的男人,手裏揮舞著一卷紙,他說他是縣政府的,給我送一份北京的傳真。

沒想到是穆易發過來的,他真有點鑽頭覓縫的辦法。

這是一份1942年新華日報的影印件。上麵寫著:

日寇製造銅家峽血案真相

記者陳輝報道:529日,日寇在對我大掃蕩中,屠殺了太行山銅家峽村215名村民,其中有幾個月的嬰兒,也有七、八十歲的老人,這是日本帝國主義欠下我晉冀豫人民的又一筆血債。

昔日安祥的銅家峽,已變成一片焦土瓦礫。記者趕去的時候,焦黑的廢墟還冒著嗆人的清煙。這裏躺著二百多具鄉親的血體。

在水井旁,一位懷抱幼兒的年輕婦女倒臥在血泊中,她懷中的孩子依然用死去的小眼睛凝視著母親。村長郝玉生的遺體散落在村前的河灘上,已經被日本人的狼狗撕咬的慘不忍睹。看到這慘景的人們無不失聲痛哭!

要告訴大家的是,銅家峽村的二十萬擔八路軍公糧,一粒也沒有落在敵人手裏!

“我找到楊太婆了,她在等你呢!”

銅壽的聲音在電話裏很清晰,我甚至能聽出幾分激動。這有點不象我認識的銅壽。銅壽告訴我,楊太婆就住在圩頭鎮,離縣城不過十幾裏,他反複叮嚀我去找縣政府辦公室的一個姓肖的人,是他的朋友,從他那裏可以借一部車,送我去圩頭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