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賓頭盧 「十八羅漢」之第一尊 「長眉羅漢」
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之一,十八羅漢的第一位,為梵語 Pindolabharadvaja 的音譯,又為賓頭盧婆羅墮,賓頭等。意為「捷疾」。出身婆羅門貴族,原來是拘舍城優填王的大臣。他出家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以神通見長,他雖然是羅漢,但還愛在人家麵前賣弄本事。據「十誦經」載,佛陀在王舍城時,樹提居士將一木缽高高懸起,並聲言若有沙門能不用梯杖取下此缽,缽便歸其所有。尊者即入定,用神通力騰空而起取下木缽。佛因他在未受戒人麵前妄自顯弄神通,不準他入於涅盤,命他率一千阿羅漢常住人間,造福世人。相傳東晉高僧道安曾夢見尊者,因不得入涅盤,住在西域,願相助弘揚佛法,請以飯食供養。因此在寺院中,常將尊者之像供奉在食堂中,又稱「長眉羅漢」。
迦諾迦伐蹉 「喜慶羅漢」
十八羅漢的第二位,為梵語 Kanakavatsa , Kanakabharadvaja 的音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佛陀遇到迦諾迦伐蹉虔誠地禮拜,迦諾迦伐蹉見到佛陀感到很高興,佛陀為他講了「四種結業」(即殺生,盜竊,邪淫,妄言)。「四處惡行」(即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欲,忌妒交狂之惱怒的嗔恚,所做行業之後果的恐懼,執斷執常知己見的愚癡)和「六種不應做事」「即嗜酒,好賭,閑蕩,沉迷歌舞,愛交惡友,懶惰)...等等。迦諾迦伐蹉聽後,茅塞頓開,成佛陀的弟子,並證得阿羅漢果。又被後人稱謂「喜慶羅漢」。
迦諾迦跋厘惰闍 「舉缽羅漢」
十八羅漢的第三位,為梵語 Kanakavatsa , Kanakabharadvaja 的音譯。迦諾迦跋厘惰闍是個很容易衝動的人,佛陀特地為他講了長生童子的故事,使他不再和其它的人爭吵,由於他化緣的時候每次都是舉起鐵缽向人化緣,修成羅漢後,被世人稱為「舉缽羅漢」。
蘇頻陀 「托塔羅漢」
十八羅漢的第四位,為梵語 Suvinda 的音譯。是佛陀的關門弟子。他常常手扥一塔,因塔是為葬佛舍利的,所以此塔便成為佛的象征。他為表示懷念和追隨佛祖,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所以蘇頻陀尊者又稱「托塔羅漢」。
諾距羅 「靜坐羅漢」
十八羅漢的第五位,為梵語 Nakula 的音譯。他出家前是藝名勇猛的戰士,後來出家,佛陀讓他靜坐,放棄從前當士兵時的那種粗魯,野蠻性格。但他靜坐時仍顯出大力士的體魄。所以他又稱「靜坐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