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162 --- 中國將會這樣崛起 7/8

(2005-08-08 19:09:30) 下一個

 

不忘中國之十一:中國將會這樣崛起 () 和(八)

 

 

文章來源: 告訴你  2005-08-08 05:59:09  

 

 

七、政治家的膽識在關鍵時刻能扭轉乾坤 

二戰以後,各殖民地紛紛獨立,印度是1947年獨立的。這時候我們中國國共打得很厲害。印度則在鬧分裂,1948年印巴分裂。尼赫魯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簡直是書呆子,有點像戈爾巴喬夫。當時尼赫魯打的是西方民主牌,天真地認為分裂出去的巴基斯坦遲早會回來。但巴國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不僅回不來,而且印巴一打就是五十多年。現在有些中國人對台灣也持這種看法:認為台灣如分裂出去,如果我們搞好了,到時候它自然選擇回來。這是天真的想法。巴拿馬就在哥侖比亞眼皮下,1903年獨立到現在都100多年了還沒有回到哥侖比亞。哥侖比亞是那麽大的國家,你看地圖,巴拿馬在其上麵隻是一個小點,但就是 回不去。如果印度當時沒有分裂的事,我們設想一下1962年的中印衝突會是什麽樣子?有人說,印度文化天生柔弱,出不了強權人物。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解。在太平洋戰爭快結束的時候,印度有兩個領袖人物,一個是尼赫魯,另一個就是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前一位是跟英美的,後一位是跟希特勒、東條英機的。錢德拉·鮑斯還跟汪精衛一塊照過像。他主張用軍事趕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這種主張為德國人和日本人所利用。太平洋戰爭結束前,他死於飛機失事。這個人不是公子哥兒,不搞尼赫魯那一套好看不中用的"民主",不搞西方政客那一套小把戲。可以設想,當時如果錢德拉·鮑斯沒有死,並當選為印度總理,那印度的曆史可能完全不一樣,國內分離勢力就會毫不留情地被消滅掉。盡管錢德拉·鮑斯死了這多年,可許多印度人,特別是大學生很懷念他,認為他是英雄。

 

我們來看看與尼赫魯同時期的毛澤東。印度獨立時,共產黨正跟蔣介石打仗,西藏就有一些人想鬧獨立,與美國、印度的一些勢力勾結。可以設想,1948年,如果印度當時僅出少量兵力暗地支持這些"藏獨"分子,那後果也是不堪設想。因為我們那時候根本就無力西顧,後來再談判那也很難是今天這樣的局麵。毛澤東在194910月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初就出其不意,迅速拿下西藏。尼赫魯反應過來後,又是抗議又是遣責,後來還搞什麽"前進運動",小腳老太婆似地一點點一點點地蠶食西藏。毛澤東沒有那些花哨作派,直接出兵,一步到位,1962年擊退入侵中國的印兵。

 

有人問中國為什麽在1962年打贏了又退回來了呢?如果我們看看西藏地形就會明白毛澤東所出的是險招,這與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思想是一致的,當時我們所取得的勝利隻是險勝。我們後勤跟不上,是靠自然動力將戰爭物資運上西藏高原的,其成本高得驚人。如果印度拖我們半年,這場戰爭就可能影響中國國內經濟建設大局。毛澤東是真正的智者,尼赫魯在小步前進,而我們的毛澤東則兵貴神速,一步到位,打他個措手不及。當印度一片混亂,神誌未定之際,我們又立即收兵,把繳獲的武器還給他們,給國際上樹立了正義、和平的形象。毛澤東以鬥爭求和平,從1952年的抗美援朝與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結束到現在,中國東北與西南均無戰事。有些事就得這樣,你如果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有理有節,反倒會有和平。毛澤東敢出險棋,善出險招,結果用時間最短的戰爭,贏得中國邊界上時間最長的和平。這是毛澤東以鬥爭求和平外交思想的成功範例,也是毛澤東對新中國的大貢獻。 

 

中國人的強國之夢是從孫中山開始的。看看過去的曆史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種情景讓人難受。前一陣聽說有一個東歐國家飛機出事,華人就被關到機場大廳,而西方人則都被送到賓館,怎麽說都沒用。大家都知道,國家不強大,國民受人欺。1949年,中國開始走向強大,當時中國被美國包圍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麽樣衝出來?是靠鬥爭而不是妥協。美國已到了東北亞和東南亞。中國當時的東北相當於今天的上海,剛建國,百廢待興,我們就東北那一點重工業基地,但在它的東翼,美國已大兵壓境。當時我們一些人認為美國不會打中國,也不想打中國。毛澤東不信。毛澤東不是從美國的言辭而是從雙方力量變化中看問題。一旦美國拿下朝鮮,美國再翻臉中國就來不及了。此一時,彼一時,毛澤東才不信那些沒有力量保證的承諾。毛澤東決定抗美援朝。那時候美國有原子彈。我們什麽先進武器都沒有,就是有勇氣。但我們打贏了。有人說打平了,中國那麽窮,打平了就是打贏了。周恩來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各國代表都拍手歡迎中國代表團:他們為中國的勇氣和勝利而歡呼,為中國打掉美國驕橫霸氣而歡呼。想得出來,當時毛澤東坐在中南海的感覺特別好。國際鬥爭有時候就是這樣,關鍵時候要有勇氣扳手腕,輸贏在此一舉。 

 

 

八、沒有統一民族市場的國家,是不可能崛起的 

與蘇聯相似,在中國建設道路上曾經也有兩種方案,一種方案慢慢來,直接搞私有製,經過很長一個新民主主義階段以後再搞社會主義。開始毛澤東也是這樣想的,後來他改變了想法。我的下鄉經曆與2000年到印度訪學的經曆才使我理解毛澤東當年快速搞公有製和人民公社是有道理的。尼赫魯開始也是搞社會主義,後來突然改變了主意,搞公私混合。我們知道,不同的所有製下的同一種產品,其交易成本是不一樣的。一旦搞私有製,生產資料交易就包括了製度成本,其結果是無謂地增加了國家基礎建設成本,並使中國現代化在其初始階段就會因其無法承受高成本而中斷。印度的基礎建設至今老化得不得了。為什麽呢?它製度成本非常高,使用每塊地都得買。在印度修一條鐵路花的錢遠比同時期的中國高。我曾下過鄉,當時國家若征用某塊地,隻要公社一紙命令到鄉,一路暢通,村民沒有任何異議,根本沒有今天那種哭爹喊娘的情況。當時中國搞三線,如按私有製的搞法,其成本將是天文數字。毛澤東通過所有製改造將生產資料交易成本壓到最低,與印度的尼赫魯相比,我們的毛澤東是多快好省,在最短的時間,用最低的成本,為新中國奠定了崛起的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就建在這個基礎上。

 

印度完全不一樣。我們看報紙上說印度是軟件大國、科技大國,但印度情況似乎不是這樣。我到印度尼赫魯大學財務處交費時,隻見財務報表從地麵一直堆到房頂,半個房子堆的都是賬本。整個大廳沒有一台電腦。我到國際政治係,隻有一台386型的電腦,還經常不工作。我等一個電子郵件往往要等一兩個小時,打字員用的打字機跟英國工業革命時候的差不多,工作起來響聲很大;整個行政大樓都是這聲音,跟工廠一樣。這種情況說明它國內電腦市場沒有那麽大的需求,印度有錢人也不買電腦,買了沒有用。它整個生產與市場完全是分離的,市場依托於國外,國內大量窮人基本生活保障靠政府包辦,窮人的一些消費項目如飲水、醫療等都是免費的。有一次我去他們政府辦的醫院作了個小手術,從掛號到手術結束共花了10盧比,相當人民幣兩元錢。印度多數人是窮人,窮人手頭沒有多少貨幣,因而就不會有太大的購買力。因此統計數字表現出的消費高指數多是政府包辦而非國內民間資本拉動的。印度人聰明的腦袋是給外國人長的。我去一個小餐館,那天女老板高興得不得了,說她兒子拿到美國綠卡了。在印度家裏有人拿到美國的綠卡是很自豪和高興的事。印度人絕頂聰明,但這隻能為美國人服務,因為印度的民族市場很小。前兩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是印度人,但他一生多數時間卻在英美兩國。隻是由於他未放棄印度國藉而非為印度長期工作才成為首位諾貝爾獎印裔得主。真不知道,西方推出這位印裔人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對印度人意味著什麽,西方人大概在暗示印度應該按著拉美模式搞下去。

 

我們現在講GNP,一定要研究其構成,而不能隻看總量。一個國家的資本構成、儲蓄構成反映一國經濟的性質。是自主型的國民經濟還是依附型的經濟,從GNP的構成才可看出。所以我們不能單純說GNP達到幾萬億,這隻是表麵現象要看它的結構是什麽。清朝的GNP也是很高的,但其構成表明它不是強國。

 

中國農業改造問題一直沒解決好。所謂"農業改造"就是將中國傳統的自然的小農業經濟改造為現代的市場農場經濟。中國自秦以後始終是自然小農業經濟,1949年建國後,新中國領導人就考慮農業改造問題。但由於它涉及商品經濟,因而中央的農業政策始終在"兩條路線鬥爭"中搖擺。當時人民公社,有了大農場經濟的形式但沒有市場經濟的實質。當時人們意識不到市場經濟對於中國的意義。在這方麵我們應該感謝鄧小平。鄧小平先從農業問題入手,將土地交還給農民。農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盡管小農業經濟有啟動快的特點,但不易持久且容易分化,非常脆弱。一家一戶地生產,全家人力投入到一兩畝地裏,生產中的人力成本和西方農場比高得不成比例。當時中國農業提供給城市的是自給自足之後的剩餘產品,而不是一般商品。其生產因沒有利潤壓力而失去效率。隨著中國進入市場經濟,引進外資,這種自然小農業經濟整個就撐不住了。城市工業品價格的增長使得自然小農業因成本高於產出,加之國外優質低價的農產品的引入,中國農業很快麵臨瓦解的危機。可以預言,隨著WTO規定的zgzf對農業的保護期結束,如果政府對農業還無有效的保障政策,中國的農業危機將有可能轉化為1789年法國式的政治災難。

 

有一幅漫畫,一輛牛車拉了個卡車空殼,這似乎是中國農業的寫照。卡車是現代化的城市經濟,牛車是落後的農業經濟,是城市的基礎。建立在正麵臨破產的自然小農業之上的現代化大都市,能立得住嗎,能有發展潛力嗎?牛車上的卡車是不可能跑快的。現在中國農村隻剩小孩、婦女、老人,已近解體的邊緣。而如果沒有中國的農業對工業產品的需求,中國的工業民族市場就是一句空話。現在我們就有些同誌對農業老牛有些不耐煩了,要把牛車一腳踹掉。但如果我們由於沒有耐心改造而是要放棄我們的農業基礎,那中國經濟隻能走依附於國際市場而不是民族市場的經濟發展道路。曆史表明,沒有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國家,是不可能崛起的。

 

目前中國出現涉及大量工人下崗,農民生活無法保障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資源不足。西方國家在資本主義早期也出現過這種問題,但它們用犧牲殖民地資源的方法來補償了國內的社會問題。廣大的殖民地為這些國家提供了豐厚的利潤。英國把印度變成殖民地,這麽多年,印度還這麽貧窮,就很說明問題。近代史幾百年,西方走的多是這條剝奪資本外圍地區的道路,斯大林走的是另種道 。這就是剝奪本國農民,同時為了防止兩極分化,他就用集體農莊的方式杜絕分配不均。但就今天的中國來說,我們既不能搞殖民地,也不能搞絕對平均的集體化政策。怎麽辦呢?隻有走出去,慢慢發展不行,但工人、農民的生存權應該放在第一位,從政治上看,國家還是應該確立多數勞動者階層的基礎地位。現在電影不是什麽什麽""就是什麽什麽"",要不就是才子佳人和帝王將相。這有些問題,世界難道都是""""們的嗎?不完全,還有工人、農民。現在中國的工人農民是人口的絕大多數,占公民的百分之八九十,因而是國家政治的基礎。我們不能說他們困難多就不管他們。他們是國家的雙腳。腳臭了得洗,有病了還得做"足療",使它強健。誰都知道臭腳丫子不好,但能砍掉嗎?當然不能,它們是全身的基礎。我們國家各階層是一個整體,一定要保護好。我覺得毛澤東的工

農聯盟思想是很長遠的考慮。不能一切都以生產力為標準,我們還是應該以人,特別是以廣大勞動者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為生產力高低的標準,以工農為生產力服務的主體,這是立國之本。國家富裕的標準近期看,應是工農的收入多少,他們是民族市場的基礎。如果百分之幾的少數人占有全民存款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後果是很可怕的。曆史上沒有一個大國是在本國工人農民大量破產、生活持續惡化中崛起。中國農民在中國現代化進程和市場經濟轉軌中做了很大的犧牲。實際上我們應該對他們有所補償。這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它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工人農民社會保障是現階段中國的最高利益,是中國能否在21世紀真正崛起的政治保證。

 

有人會說,目前的情況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隨中國經濟富裕了,這些問題就會在改革中逐漸消失。但現在美國可能不會給中國充裕時間讓中國在漸進式改革中崛起。為什麽?你現在是最弱的時期,誰都明白你漸進的結果是什麽。鄧小平書裏都寫明白了,韜光養晦,沉著冷靜,這話也都翻成英文了,人家也不是不知道。現在霸權國家目的是要把中國國內的資源掏光,然後叫你後悔。2001621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美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說:他過去經商時得到的經驗是,在對手還沒有崛起的時候,打倒他所用的力氣最小。我們現在應該明白這一點,及時做好準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