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上個月向內閣提交的《2005年日本經濟與財政年報》中,日本經濟財政大
臣竹中平藏表示,日本經濟已經走出“後泡沫時期”陰影,正式由停滯轉為複蘇。
接下來日本政府麵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縮減財政支出,控製財政赤字。不出所料,
小泉將再次祭出“民營化”大法,準備使日本社會保障體係成為繼日本郵政之後,又
一個被政府精簡出局的對象。
根據《年報》所言,日本政府計劃實施的包括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在內的一係列改
革措施,目的就是為了縮減政府規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其主要方式就是將更多
的政府職能由公共領域轉移至私人領域,參與市場競爭。可見,日本政府此番改革有
明顯的甩包袱意圖。如果說日本郵政的私有化為日本政府甩掉了27萬多名公務員包
袱的話,這次推進的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則是為了甩掉其龐大的開支包袱。
據日本政府預計,本財政年度財政赤字將達538萬億日元,已經成為日本經濟
的最危險因素。而初步統計,社會保障開支已經占到日本政府全部支出的40%以上
。因此縮減社會保障開支實際上已經成為縮減政府財政支出的必然選擇。
拋開所有製不談,日本政府主張建立的新社會保障係統,同現存體係最大的差別
就是新係統具有“自我維持”能力。
事實上,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的日本社會中,社會保障係統的“自我維持
”顯得極為重要。其原因有:
首先,人口老齡化意味著平均每個年輕人要供養的老人越來越多,因此最直接的
後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日本已經出現這種情況。根據日本政府最近公布的一
項調查結果,日本居民收入自從1994年達到664萬日元高點以來,一路下滑,
2001年和2002年下降幅度更是高達2%以上。
其次,根據日本政府機構預測,2007年日本人口將呈現兩個統計特征。第一
,日本人口數量將出現戰後的首次下降;第二,嬰兒潮一代人將達到法定退休年齡。
再往後到2015年,日本的工作人群(15歲以上就業和待業人群)將由2004
年的6642萬下降為6234萬,即10年間淨減少近410萬,這將使日本經濟
年平均增長幅度降為0.7%。
第三,從長遠看,人口老齡化還可能造成社會生產力的下降,從而影響社會保障
製度的延續能力。盡管日本的機器化大生產可以節約勞動力,但被自動化解放出來的
勞動力實際上投入了機器難以代替的複雜勞動當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人均的
勞動生產率是比較高的。這時如果勞動力持續減少,必然造成整個社會生產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