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來源:金融時報
訪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劉利剛
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劉利剛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貿易在東亞
地區GDP中所占的巨大比例充分表明,匯率穩定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政策目標。為避
免匯率的過度波動,東亞有必要積極協調下一輪的匯率調整。
劉利剛說,目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之中。美國的“雙赤字”(財政
赤字和貿易赤字)各約占GDP的5%,數額巨大,難以為繼。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
是,東亞地區整體上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大,外匯儲備迅速增多。這些外匯儲備
流入美國,大部分用於填補美國的財政赤字。但美國經濟一旦放緩,這種狀態就會難
以為繼。雖然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提高利率,但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跌至4%
上下。為使美國貿易差額恢複到可持續的狀態,美元必須進行大幅調整。
他認為,東亞地區是美國貿易的主要順差國,它們的貨幣也將在這一過程相應調
整。至今依然采用釘住美元製的國家,隻要貨幣政策不變,就會麵臨巨額投機性短期
資本的流入使外匯儲備一再升高的風險。貨幣基數和國內信貸供應可能因此快速擴張
,陷入通貨膨脹。對於這一地區中早已轉向浮動匯率製的國家而言,很可能出現匯率
的大幅度上升,從而削弱出口競爭力,減緩經濟增長速度。雖然美元對歐元匯率已經
大幅下降,但東亞地區貨幣的升值仍可忽略不計,這是因為湧入東亞的大量資本流已
被有效衝銷。但衝銷不可能無限期地持續下去。東亞地區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
,日益攀升的通貨膨脹已成為切實的政策課題。即使在最受通貨緊縮之累的日本,隨
著經濟的複蘇,也在考慮在現行的零利率政策之外選擇其他貨幣政策。與此同時,布
什政府為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試圖以此來解決兩國間的
貿易赤字,其構想本身就存在問題。當然,該政策並未生效,原因顯而易見:匯率問
題傳統上屬於宏觀經濟範疇,應從多邊的角度加以討論,而非僅考慮雙邊的貿易平衡
。此外,中國現在處於東亞貿易三角的中心,從日本和新興工業化經濟體(韓國、台
灣和新加坡)以及東盟國家進口諸如零部件等技術密集型中間材料和原料。因此,中
國自己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隻有東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時才會扮演那樣的角色。如
果匯率調整的負擔僅落到中國一方身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不承擔相應的責任,就會產
生“搭便車”的問題,美國和東亞的貿易不平衡問題並不能得到根本解決。此外,大
幅度、一次性地將人民幣重新定位將很可能在中國造成巨大的資產價格泡沫,從而步
日美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塵。
他指出,缺乏政策協調經驗和金融基礎設施薄弱,使得東亞國家和地區在轉向歐
洲貨幣係統(EMS)模式的多邊聯係、相互釘住對外聯動的匯率製度仍不成熟。不
過,該地區應當就各相關貨幣對美元升值的幅度向達成協議邁出第一步。東亞的每個
國家和地區,應當根據各自的市場和宏觀經濟條件,引導其貨幣在圍繞重新調整匯率
水平設置的一個範圍內波動。重新調整的匯率水平現階段可仍以美元為基準匯率。對
那些政策信譽度相對高的國家,這個範圍可以設定得窄一些,例如,上下5%至6%
左右;對那些政策信譽度相對低的國家,這一範圍可設定得寬一些,例如上下10%
至12%。這種浮動匯率製適用於東亞並會得以維持的原因有:該地區傳統上宏觀經
濟基本麵良好,這有助於強化市場信心;盡管這一地區缺乏完備的法律、監管和信息
通告製度,但是像中國這樣發展中的東亞經濟體仍然可以實行智利模式的資本控製作
為有效的市場機製的替代物,以減少動蕩的短期資本流入;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
,受美國影響巨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97年亞洲資本收支危機時沒有承擔全
球最後貸款人的責任。這是因為美國國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美國納稅人的錢不應為陷
入新興市場危機中的非美國機構提供援助。考慮到每個東亞新興經濟可以調度的資金
有限,它們當然無法阻止大規模的資金外流。反過來,這也再次凸顯了地區貨幣機製
的需要,特別是針對資本收支危機的一類,這種危機對於地區蔓延而言,具有很強的
外溢性。該地區已經開始積聚外匯儲備以防止此類危機重演。隨著轉向協調匯率調整
,對東亞地區來說加強現有的地區貨幣互換機製(例如《清邁協議》)正是明智之舉
,這也是朝著更緊密的貨幣和匯率政策協調的首個具體步驟。隨著地區金融市場和政
策協調機製的進一步發展,相互釘住的地區中實現一個多邊聯係、聯動的地區匯率製
度將不再是件難事。
劉利剛最後說,由於東亞地區還缺乏協調宏觀經濟政策的正式機構,所以對於製
定匯率調整的政策方麵還存在許多困難。但是它也提供了為這些國家就關於匯率調整
問題開始深入政策對話的難得機會。通過這些政策對話和協作,東亞應能夠超越現有
的貿易以及投資自由化,朝著最終的貨幣聯盟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