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之206 --- 歐洲由對抗走向統一
(2005-05-26 05:05:34)
下一個
實力均衡是歐洲能夠免於戰爭的必要條件,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都是因為德國力
圖打破這種均衡。但問題是,如何能做到各國發展同步?歐洲找到了根本的解決之道。
二戰前夕法國士兵在修築馬奇諾防線時不會想到,60多年後德國人可以隨意進
出法國而不會受到任何阻攔;二戰結束後法國人在向德國人索賠時,也不會想到他們
的後人會和德國人在一個辦公室裏工作,他們談論的是歐洲而不是法國或者德國。
和中國一樣,從一個滿目瘡痍的歐洲到一個繁榮統一的歐洲,過去的100年中
歐洲的經曆比以往任何一個百年都要坎坷。
今年5月即將見證中歐建交30周年,回顧歐洲的這段曆史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理
解歐洲的現狀,有助於理解歐洲未來的發展方向。
如何製衡
一個世紀的歐洲曆史表明,實力均衡是歐洲能夠免於戰爭的必要條件。兩次世界
大戰的發生都是因為德國力圖打破這種均衡。
二戰給歐洲各國留下的慘痛教訓讓他們懼怕再次卷入全球戰爭,歐洲認為,國家
之間互相製衡的歐洲才能使歐洲免於戰爭。問題是,如何確保做到這一點?
二戰後戰勝國通過實施四國占領再次肢解德國,並且使德國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一
分為二。德國已經沒有力量再挑起另一場戰爭。但是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裏,法國對
德國仍心有餘悸。
法國的政客費盡心思想要解決這個憂慮,1950年春天,他們終於找到了解決
的辦法。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向西德總理阿登納提議,將兩國的煤鋼
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機構管理之下,並將該機構向其他國家開放,這項建議得
到了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響應。1951年4月18日,6國在巴黎簽
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曆史學家們相信:財富會生出野心,鋼鐵最終會被鑄成炮艦。法國通過將法德煤
鋼產業聯為一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做法,既確保了德國不會將煤鋼這樣的
戰略物資用於軍隊建設,又可以發展經濟。這一標誌性事件也意味著法國和德國這兩
個歐洲大陸的大國開始和解。
德國積極響應法國的建議,因為戰後除了發展經濟,德國已經沒有其他的路可走
。歐洲煤鋼共同體對於6國的經濟發展和安全保障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6國決定
將合作的範圍擴大。後來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
洲共同體”,直至歐盟一體化。
歐元的誕生是歐盟一體化的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約瑟夫·喬菲認為,歐元首先
是一種政治貨幣,是重新強大起來的德國為了讓鄰國放棄對自己的擔心而采取的自我
犧牲。“德國的實力不足以我行我素,卻足以讓他們對它嚴加防範。每當實力約束的
德國自行其是時,便招致更大的災難;而每當德國被牢牢套進一個集體體係中時,結
果就是空前的繁榮。自我克製是自主的代價,參加一個集體是發揮領導作用的條件。
”當時任總理的科爾提出把德國馬克作為歐元的基礎時,法國人不禁喜出望外。德國
主動建議用歐元來約束自己。
西歐的經濟一體化政策讓其成員國受益匪淺,除了英國和歐共體(歐盟)的關係
一直磕磕絆絆。在英法德三國中,德國是歐盟擴大的最積極支持者,這個歐洲最大的
貿易國希望能夠讓自己的產品更容易地進入與它為鄰的東歐市場。法國則更希望歐盟
能夠在它擁有更大話語權的西歐範圍內加深一體化。
讓歐洲成為歐洲人的歐洲
提到歐盟的發展就不得不提美國,可以說歐盟前進的每一步都受到美國的影響。
戰後的歐洲經濟百廢待興,美國看準時機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恢複
生產。另一方麵,社會主義蘇聯的崛起讓美國有了充足的理由插足歐洲事務,充當起
了歐洲的監護人。英國和德國都樂於接受這種保護,法國卻對此非常反感。強大的美
國對歐洲的頤指氣使讓法國很不舒服。法國始終不願意將自己的命運交由美國人掌握
,戴高樂將軍曾警告他的後人,永遠不要把法國的命運交在別人手裏。
如此則不難理解,為什麽在中國仍然麵臨西方國家的封鎖的1968年,法國不
顧美國等國的反對,在西方大國中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直到現在法國也還是歐盟中對
美國的政策抵觸最多的一個國家。
歐共體的兩大核心政策——工業產品的自由貿易和對農業的保護——成了法國經
濟增長的引擎。根據戴高樂的構想,雖然歐共體由美國的“衛星國”組成,但它可以
減輕或抵製美國在經濟上施加的壓力。
法國將這種意願帶進了歐共體。歐共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促進其成員國發展經
濟的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的政治合作。當時正值冷戰時期,歐共體迫切希望能夠擁有
更大的自主權,而不是做兩個超級大國互相爭鬥的犧牲品。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希望德國重整軍備,法國則提出了歐洲防禦共同體的設想
,把它作為德國重整軍備的一種方式,既可以避免有一支純粹的德國軍隊和統帥部,
又可以讓歐洲擁有更為獨立的防衛權,避免過分依賴美國。不過,法國隻實現了它的
第一個目標,因為這一建議後來被修改,由美國主導的北約成立,歐洲的防禦更加依
賴美國。
深受冷戰之害,歐盟倡導世界的多極化發展,歐盟理所當然要成為世界的一極。
經濟共榮與政治共謀的共識推動著歐盟一次次地擴大。到2004年5月1日,歐盟
已經由最初的6國擴大為25國,人口4.5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美元。
法國想通過一個聯合起來的歐洲來抵製美國對歐洲特別是對法國的幹預,戴高樂
曾設想將歐洲的聯合僅僅限於西歐這片自己擁有更大話語權的地方,然而法國加入了
這個自己倡導的聯盟後卻發現自己的命運已經不完全由自己掌握。
法國一方麵想要製衡再度崛起的德國,另一方麵想要擺脫美國的控製,但是德國
和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都讚成將歐盟東擴。2004年歐盟東擴後還引出了美
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著名的“老歐洲”和“新歐洲”的言論。
不過,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一直想要擺脫美國的影響。在德法兩國的推動下,歐盟
改善了與俄羅斯的關係,同時還積極開展和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合作。隨著歐盟的
影響力越來越大,其政策受美國影響的程度越來越小。這就是為什麽在減少溫室氣體
排放、伊拉克戰爭、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等方麵,歐盟和美國的分歧越來越顯性化。可
以預見的是,未來歐美之間的分歧會因為歐盟實力的增強而更多。
希特勒曾夢想通過武力征服來建立一個歐洲帝國,在此之前,拿破侖也有過這樣
的夢想。他們最終都毀在了自己的夢想的手裏。二戰後歐洲各國所麵臨的共同困境卻
讓他們首先在經濟上聯合起來,並且一體化程度越來越高。2004年10月29日
,歐洲聯盟25國領導人齊聚意大利首都羅馬,共同簽署了《歐盟憲法條約》,目前
這一憲法正在各成員國審議,並且有望在今年成為歐盟各國共同的憲法。
戴高樂將軍警告他的後人“永遠不要把法國的命運交在別人手裏”時,不會預料
到有一天歐洲的經濟和政治版圖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不過戴高樂可以感到欣慰的是,
他畢生所追求的法國複興,通過將“法國的命運交在別人手裏”實現了,他的國民在
交出自己一部分命運的同時,也掌握了別人的一部分命運。
我們還應該為歐洲的一體化記上另外一大功:歐洲經曆了曆史上從未有過的長時
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