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人民幣匯率政策主要考慮本國的對外經濟、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麵因素,而不是
個別國家的貿易逆差或者順差……當然,由於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變得比以
前大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會考慮這項改革對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影響……
未來的任務主要是要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而不是簡單地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兩三年來,美國一些人攻擊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導致匯率人為偏低的言論甚囂塵
上。最近,美國國會屬下的美中經濟和安全檢查委員會又出新招,建議國會迫使美國
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訴訟,控告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違反了入世承諾
,也違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則。
升值比率由來
目前,認為人民幣匯率偏低的人在美國似乎不在少數,但對於人民幣匯率過低或
者說究竟低估了多少,美國經濟界也存有很大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對於美國貿易赤
字的“罪魁禍首”是否由於人民幣引起的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近年的情況看
,多數人認為人民幣被人為地“貶低”了25%左右,也有人認為隻有15%,但也
有人認為被低估的價格高達40%。
評估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是否處於實際“均衡”匯率水平,經濟界有著多種方法
。其中一個是完全從國家的資本帳戶收支平衡的前景來評估。還有一個是從全球國際
收支不平衡的前景來估計。經濟界認為這兩種評估方法相對比較具科學。美國著名經
濟研究員莫裏斯。戈爾茨坦在去年年底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對中國人民幣匯率匯率問題
公布的他的研究結果。由於他曾長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負責人,現任美國著
名智囊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因此他的研究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戈爾茨坦從中國的資本帳戶平衡問題上研究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問題時稱,粗略地
以貿易額加權的匯率來計算實際有效匯率,人民幣匯率2002年實際下降了7%,
2003年被高估6%,加上去年的實際匯率下降,因此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幅度在
15%至30%之間。這就是美國經濟界一些人士宣稱的人民幣匯率過低的來由的一
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美國國會又要拉上WTO
美中經濟和安全檢查委員會3月25日在中國實踐入世承諾的審查報告中,再次
提出並要求訴諸世貿組織貿易爭端解決機製,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追究”起來,這個委員會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聯係緊密著的。該委員會於2
000年10月設立,也就是中美兩國於1999年11月15日簽署關於中國入世
的雙邊協議的第二年、中國2001年11月11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前一年
,完全可以說是針對中國入世“應運而生”。其主要職能是就中美雙邊的貿易和經濟
聯係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進行監督、調查並向國會提交年度報告同時提出建議,以
便國會和政府采取相關行動。
美中經濟和安全檢查委員會指控中國操縱人民幣“升溫”主要是去年美國的貿易
赤字再創曆史新高後的反應。據美國商務部2月份公布的報告,去年美國的貿易逆差
為6177億美元,比前最高記錄2003年的4965億美元增長了1212億美
元。尤其“嚴重”的是,美國的統計結果還顯示,2004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
高達1620億美元,比前年猛增了31%。因此,該委員會在報告中驚呼:“中國
正在有係統的幹預外匯市場以使其貨幣匯率低於實際價值”,“中國人民幣匯率過低
導致了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傷害了美國的製造業。”
美國政府未必支持
但是,這一計算方麵的問題不少,一些人表示懷疑,認為這種計算方法存在很大
的缺陷。比如,據有關統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中至少有20%的商品是在美國大公
司內部進行的,即美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然後運回國內銷售的,與中國企業的實際出口
可以說毫無關係。這主要是美國公司經營戰略改變的結果,而不是受匯率的影嫌邙出
現的。
再者,從實際事實看,匯率的變化並不會對一個國家的貿易情況產生多大影響。
以美國自己為例,從2002年開始到去年底,以貿易加權計算的美元對西方貨幣“
籃子”匯率的貶值幅度15%至20%之間,而美國的貿易赤字則年年大幅度增長,
去年一年的升幅就達1/4。戈爾茨坦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即使中國人民幣升值25
%,2003年也隻能使美國的貿易赤字減少250億美元,對美國當年的近500
0億美元貿易赤字於事無補。
與此同時,可能會使美中經濟和安全檢查委員會感到遺憾的是,從目前來看他們
的“訴訟”中國的建議恐怕並不會獲得政府和多數人的支持。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人
民幣匯率可能需要適當調整,但決非美國一些人渲染的如此之低。至於關於中國是否
操縱人民幣匯率一說,連美國政府也持否定態度。美國財政部在去年12月3日向國
會提交的報告中再次確認中國政府沒有操縱人民幣匯率以同美國進行不公平貿易。這
也是美國政府連續兩年作出這一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