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宗教集注之十九 --- 禪宗的證悟詩

(2005-03-12 17:21:38) 下一個

文章來源: nexttozero

 

禪宗的證悟詩

第一章 禪宗的證悟詩
 禪祖師的證悟詩不同於詩人,往往終其一生僅有一首者,同時也與哲學家隱約仿佛之言不同,沒有修持開悟的功夫,往往是迷離仿佛。
 神秀和尚和六祖的詩,雖不是開悟詩,但卻表示他們基本觀念的詩,是禪宗以詩寓道的起源。

  神秀示法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示法詩

  菩提本無樹,心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洞山開悟詩

  切忌從他見,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憑麽會,方得契如如。

    洞山是曹洞宗的開派祖師,他的弟子叫曹山,合起來叫做曹洞宗。

    洞山有天渡過一條小河,當他過河時,太陽照到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投影在水麵上,他忽然回頭一看,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水麵上,於是他忽然開悟了。而作此詩。

    詩表麵上是寫它與影子的關係,實是對求道的一個發見。一是說悟道是向自己求,不能向其他人去求,二是說道無所不在,看了自己的影子都能夠開悟,表示道無時無地不在。

  香嚴智閑開悟詩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有一天,香嚴智閑整理牧園,忽然拿了塊瓦片隨手打在竹子上,聽到瓦裂了,於是開悟了。

  靈雲誌勤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一天,靈雲誌勤看到桃樹開花而悟道,就寫下這首詩表示他的悟境。

  覺海法因庵主 

  岩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
  靈雲才一見,回首舞三台。

    有一天,他師父舉出靈雲桃花悟道的公案來討論,於是他就悟道了,悟道後他就作了這首詩。

  何山守旬 

  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漫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

    他也是借靈雲和尚桃花悟道的詩而開悟的。而後作此詩。

  越山師鼐

  清風樓上赴官齋,此日平生眼豁開。
  方信普通年事遠,不從蔥嶺帶將來。

    當時有一位閩王,有一天請他去吃齋,他赴約到了樓上的時候,太陽照在他身上,於是他就開悟了。而後作此詩。

  昭覺克勤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裏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隻許佳人獨自知。

    他是聽一首豔詩——談戀愛一樣的詩而悟道的。詩雲:頻呼小玉元無事,隻為檀郎認得聲。

    前兩句表示他曾經到了悟道的境界,就好像是從小姐的閨房裏麵戀愛成功回來一樣的。道一定是什麽也不能說,就好像少年一段風流事一樣的,沒辦法告訴人。

  神照本如 

  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
  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和尚的法號叫做“本如”,有一天去請教一個和尚,和尚沒頭腦的答他一句話說:“你就是本如”。於是他忽然開悟了,因而作此詩。

  楚安方禪師

  沔水江心喚一聲,此時方得契平生。
  多年相別重相見,千聖同歸一路行。

    有一天,他搭渡船過河時,他老師用鄉音大吼一聲“那”,他聽到後忽然開悟了,於是作此詩。

  五祖法演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呆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鬆竹引清風。

    有一天,他向白雲和尚請教南泉和尚講的一個公案,即天上摩尼的一個珠子是怎樣取得的,白雲和尚就叱責他,於是他恍然大悟,而作此詩。

    佛性自己本來就有,向這個求,向那個求,向這個問,向那個問,好像田地一樣本來是我的。

    悟道的情況,道本來是不可見的,就好像風一樣,因竹和鬆樹的搖動,才知道有風的存在。

  龍門清遠 

  刀刀林鳥啼,被衣終夜坐。
  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
  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
  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

    有一天晚上,他在烤火,不久火滅了,拿一把火鉗在灰裏撥,就有了火苗,於是他就去看傳燈錄,因為傳燈錄上有一個公案談到破灶墮和尚的因緣,他就因此開悟了,這是因公案而開悟的例子,而後作了此詩。

    破墮和尚公案:有一天,破墮和尚聽說有座廟很靈,殿中安放了一個灶相當靈驗,他進去後,就拿棍子在灶上打了三下,後灶就垮掉了,有個人出來拜謝道:“多謝你替我說法,使我開悟。”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二章 蘇東坡與黃山穀的寓禪詞

    東坡作南歌子,在嘲弄大通禪師,冷齋夜話雲:

    東坡守錢塘,無日不在西湖,嚐攜妓謁大通禪師,大通慍形於色,東坡作長短句,令妓歌之。

    這一惡作劇的詞,完全是以禪理為內容:

  師唱誰家曲?
  宗風嗣阿誰?
  借君拍板與門槌,
  我也逢場作戲,
  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卻悉彌勒下生遲,
  不見老婆三五,
  少年時。

    解說:

    昔有嫂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憑麽時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嚴,三冬無暖氣。”女子舉示婆,婆曰:“我二十年,隻供養得這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東坡似用這一老婆公案,隱喻大通禪師這一嗔怒,當為禪門的老婆子所非。

    東坡這首南歌子,雖然辯才無礙,但未免予人以胡鬧的不良觀感,至於下麵兩闋如夢令,則確實係以詞寓禪:

      其一

  水垢何曾相愛,
  細看兩俱無有。
  寄語揩背人,
  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輕手!
  居士本來無垢。

      其二

  自淨方能淨彼,
  我自汗流呀氣。
  寄語澡浴人,
  且共肉身遊戲。
  但洗、但洗!
  俯為人間一切。

    解說:

    這是借入浴的俗諦,寓超俗的禪境,水代表潔靜,垢代表汙濁,在禪的最高境界言,是不分動靜和潔垢的。到了這種境界之後,當然是不受汙染的“道人”,自然用不著擦背人用力去垢了。

    東坡在第二首詞中,力勉求道的人,要如入浴的人一樣,努力去垢,洗去汙垢,而臻聖潔的地步,以便度人悟人。

    黃山穀有和東坡贈大通禪師之作,惟所贈之對象不同,其南歌子第二闋雲:

  萬裏滄江月,
  波清說向誰?
  頂門須更下金槌。
  隻恐風驚草動,
  又生疑。
  金雁斜汝頰,
  青螺淺畫眉。
  庖丁有底下刀遲。
  直要人牛無際,
  是休時。

    解說:

    如果做到了牧牛公案裏所說的境界——人牛無跡,那便是大休大歇的時候,便是功位齊泯,入涅般的最後關頭了。

    下麵一闋,是山穀點竄禪人的頌古詩而成,這闋訴衰情雲:

  一波才動萬波隨,
  蓑衣一鉤(釣)絲,
  錦鱗正在深處,
  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
  信還疑,
  上鉤遲。
  水寒江靜,
  滿目青山,
  載月明歸。

    解說:

    有段公案:……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山才上船,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頭三下。……

    仍以鉤魚比喻求道,“離鉤三寸”,是魚上不上釣的緊要關頭,比擬求道的悟與不悟的嚴重時刻,船子有歌“頌明”此一“魚”雲:

  有一魚佤偉莫哉,
  混融包納信奇哉。
  能變化,
  吐風雷,
  下線何曾釣得來?

    審觀其歌,魚乃至道的代表,故可證明;釣魚即求道也,後人詠這一“釣魚人”雲: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合坡穀的詞觀之,足證前人不僅以詩寓禪,更以詞寓禪,如果不明禪事禪理,坡穀這類詞,便不知其命意之所在,更不能欣賞了.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三章黃山穀的四首寓禪詞

    黃山穀宋代的一代巨家,其歸心禪宗,正如白居易一樣的虔誠,詩中寓禪之作甚多,習氣所及,故以詞寓禪,他在漁家傲詞下自注雲:江寒江口阻風,戲效寶寧讚禪師作古漁家傲,王環中雲:盧山中人頗欲得之,試思索,始記四篇。

    山穀之詞如下:

    萬水千山來此土,
    本提心印傳梁武。
    對朕者誰渾不顧,
    成死語,
    江頭暗折長蘆渡。
    麵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葉親分付,
    隻履提歸蔥嶺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卻來時路。

    這闋詞是完全包括菩提達摩一生的事跡而成,達摩來華,建立了禪宗,成為中華初祖,相傳先見梁武帝,說法不契,遂渡江至嵩山。

  蓋欲以破梁武帝的名相執著,可惜梁武帝不能領悟,致達摩乃以一毪葦渡江,而至魏。

    下麵一首詞,則係以靈雲見桃花悟道的公案而填成的:

    三十年來無孔竅,
    幾回得眼還迷照。
    一見桃花參學了,
    呈法要。
    無弦琴上單於調。
    摘葉尋枝虛半老,
    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後水雲人欲曉,
    非玄妙。
    靈雲合破桃花笑。

    靈雲誌勤禪師,因見桃花盛開而悟道,事極玄妙,因而成為公案。然在禪宗的理論上是不違悖的,因“色”“空”一如,體用不異,所以才說,河山並大地,齊露法王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法身)桃花也正可以顯示道的存在,睹花悟道,是歸於時節因緣的湊合,(從緣悟達,永無退失)然非偶然之功,因“三十年來尋劍客”。

    第三闋則以華亭船子的悟道公案入詞:

    億昔藥山生一虎,
    華亭船上尋人渡。
    散卻夾山拈坐具,
    呈見處,
    係驢橛上合頭語。
    千尺垂絲君看取,
    離鉤三寸無生路。
    驀口一橈親子父,
    猶回顧,
    瞎驢喪我兒孫去。

    船子德誠禪師,是藥山惟嚴的高弟,氣勢如虎,在華亭渡口,尋覓可渡之人,夾山善會禪師因道吾的開導,自知所悟未徹,於是拈起坐具,解散門徒,向華亭船子呈其所見,可被評,言語合道,不是根本,而有時是係驢的木柱。

  求道的人,如垂絲千尺的釣魚人,比喻求道人在悟而未悟的緊要關頭,悟則成佛,不悟則喪生失命,永劫沉淪。

    船子在夾山擬以言語回答所問之際一木槳把他打下水,免得陷於情識意想和言語道斷的危險中。結果開悟,於是師徒親如父子,得傳法要。

    下一闋詞,則係以古靈神讚禪師的公案和事跡,鋪敘而成:

    百丈峰頭開古鏡,
    馬駒踏下重蘇醒。
    接得古靈心眼淨。
    光炯炯,
    曆來藏在袈裟影。
    好個佛堂佛不聖,
    祖師沈醉猶看鏡。
    卻與斬新提祖令,
    方猛省,
    無聲三昧天皇餅。


    以上四首詞,真是涉及多方,把禪理、禪典都納入詞中,不明白禪宗的公案和燈史,真不知道山穀這類的詞,意旨何在?內容為何?所拈四闋,究其根由,明其奧義,起例發凡,圖引起研究詞學者的注意和興趣,以免明珠蒙垢,視同草芥,予以放棄不論,則不足以深知古人,而形成巨大的損失。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四章梅花與道情

    在見道的高僧哲匠而言,在具有由“色”見“空”的大智慧下,卻認為“河山並大地,齊露法王身”,娛人的花草,卻是至道的露顯。

  唐僧古梅詩雲:

  火虐風饕水漬根,
  霜皴雪皺古苔痕;
  東風未肯隨寒暑,
  又蘖清香與返魂。

    古梅的遭受諸般折磨,正是比喻修道者遭受苦難之多,與修持時間之久。古梅的“枯死”,也象征著修道人的“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識意想,修持到蕩然無存的地步,於是“至道”顯露,在時節因緣的來到下,於是悟道,正如古梅的返魂著花。


  虛堂智愚禪師:

  千年苔樹不成春,
  誰信幽香似玉魂?
  霽雪滿林無月曬,
  點燈吹角做黃昏。

    比喻常人的禮拜佛祖,隻因知道佛祖已超凡入聖,如佛祖也似古梅的不綻花,恐怕也不會為人所崇拜頂禮,渡過普通而寂寞的黃昏。


  虛舟普度的墨梅詩:

  常憶西湖處士家,
  疏枝冷蕊自橫斜;
  清明一片當時事,
  隻欠清香不欠花。

    比喻禪師悟道的時候——“當時一片精明事”,可是可敘說的是“悟道”的過程,言語可表敘的部份,而不是道的本體,和那至高的境界,正如畫梅花時,隻能描繪梅花的形狀,不能顯示梅花的清香一樣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五章曹洞禪與五位頌

    禪宗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六祖慧能的發展,大約分成兩個支派,一個就是在湖南的衡山,一個是在江西的馬祖,這兩個地方一時成為禪宗的中心,傳到唐朝的末年就有五大宗派,即所謂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溈仰宗、臨濟宗是也。

  洞山悟本功勳頌詩

        其一

  問:如何是“向”?
  師曰:
  得力須忘飽,
  休糧更不饑。
  聖主由來法帝堯,
  禦人以禮曲龍腰。
  有時鬧市頭邊過,
  至處文明賀聖朝。

    “向”也就是向道的意思。

    這是“向”的階段,也就是叫做正中偏的階段,正中偏就是本體界已發生作用,但是我們人還落在偏界,尚未落在正位裏麵。

  五位頌之第一:

    正中偏的時候,在曹洞宗來講,叫做“全理即事”,在佛陀的一生來講,就是“發大心”、“降王宮”、“發明大事”、“理智初開”,這是修行的第一階段。

      其二

  問:如何是“奉”?
  師曰:
  隻知朱紫貴,
  辜負本來人。
  淨洗濃妝為阿誰?
  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
  更向亂峰深處啼。

    象征我們的求道,雖然是經過老師的開悟,經過前人的指點,經過自己的修行,得到了那麽一點,但是還是印象模糊,還沒有得到道的本源,隻在外麵四處求尋找,所以第二個是“奉”的階段,也就是偏中正的階段。

  五位頌之第二:

    到了偏中正,在佛陀來講,就是“行大行”、“修苦行”、“造詣入作”、“智開因門”,這是修行的第二階段。

      其三

  問:如何是“功”?
  師曰:
  撒手端然坐,
  白雲深處閑。
  枯木花開劫處春,
  倒騎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隱千峰外,
  月皎風清好日辰。

    禪宗裏麵經常有一句話說沒有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等到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時候就是說:“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趁麒麟。”即有了神通,跟本體界合而為一,這就是第三個境界正中來階段。

  五位頌之第三:

    第三階段就是正中來,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證大果”、“成大覺”,就是開悟成佛,“透末後門”,“智末果門”。第二個層次是“不滯法身”、“理開體門”,就是有體有用。


      其四

  問:如何是“共功”?
  師曰:
  素粉難沈質,
  長安不久居。
  眾生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
  鷓鴣啼處百花深。

    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個階段正是證悟本體以後還要有作為。

  五位頌之第四:

    第四個階段是兼中至,亦即從體起用,在佛祖來講,就是“裂大網”、“轉**”、“說法利生”、“理開用門”。

      其五

  問:如何是“功功”?
  師曰:
  混然無諱處,
  此外更何求?
  頭角才生已不堪,
  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劫無人識,
  肯向南詢五十三。

    意思就是說不必問什麽是佛了,你本身就是佛了。以上是洞山和尚的五位頌。

  五位頌之第五:

    第五個階段是兼中到,亦即功德圓滿,“歸大處”、“入涅般”、“退藏於密”、“理智還泯”,這是最後的一個境界。

    

  曹山本寂五相詩

  其一
  白衣須拜相,此事不為奇。
  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

    意思是說人人皆可以成為堯舜,同樣人人皆可成佛,佛的種子是生來具有的,就好像曆代白衣拜相這件事情一樣,這是修行求佛的第一個階段。

  其二
  子時當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

    意思是說修道的人到了這個階段,隱隱約約知道道是什麽,知道佛法是什麽,好像烏雞走在雪上,可看出來,但是還不能得道。

  其三
  焰裏寒冰結,楊花九月飛。
  泥牛吼水麵,木馬逐風嘶。

    意思就是說到了這個境界以後,我們認為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可能了,所以說木馬逐風嘶,是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所顯示的種種神通。

  其四
  王宮初降日,玉兔不能離。
  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大遲。

    意思是說還沒有功德圓滿,救世的時候還不能像佛陀一樣普渡大千世界的眾生,因為無功的意旨,還沒有得到。所以是說還沒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五
  渾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
  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意思是說沒有理和事的分別,也沒什麽朕兆,也就是說完全坐在本體界裏麵,是威音王和彌勒佛也不明白。這一階段是千聖萬聖所同歸的,到最後皆為本體大全所歸攝之意,這是一個最高的境界,就等於佛“入涅般”的境界。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六章神秀慧能的偈詩

    在我國的宗教中,有一最神秘,最獨特的教派,它就是禪宗。

    神秀和慧能分別作了兩首詩,使禪與詩融合為一體,在中國的詩作和詩學上產生重大的影響,如元好問所說:“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實在是一件出人意外的趣事。

    禪人以詩來寓寄禪理,詩人以禪理趣納入詩中,進而以禪理來建立詩的創作理論,禪與詩融成了一體,不明白詩,也不足以明禪,不懂禪,也幾乎不能確知禪人寓道的詩篇,也幾乎不能深知以禪論詩的奧妙秘,所以明禪論詩,是談詩論詩的重要課題了。

  神秀示法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六祖示法詩
  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神秀:認為萬法實有,萬象不虛,此身是菩提樹,有成佛的心性,此一心性如明鏡朗朗,本來光明,可是蔽於塵根,有種種的汙染,而產生了塵根,有種種的汙染,而產生了塵垢的蔽障,禪人以加行的願力,去垢生光,則原本的明潔性體,自然顯露。

    慧能:用漸修的功夫,去汙除穢,是求道的境界,不是悟道的境界,所以慧能認為神秀未能“發明大事”,於是另作偈詩,否定了神秀的見解。慧能是傾向於萬法皆空的,法體本不是菩提,此是明淨,彼則汙染,是不能發明大事的,所以六祖認為菩提、心性均是假名,法界是“真空”。悟道成道以後,即心即佛,到了這一“絕對境界”的時候,不要修持造作,來去垢去穢,因為“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就無垢無染。,

    神秀: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

    惠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七章達摩隻履西歸

    禪宗有西天二十八祖,中華六祖的傳法係統,菩提達摩是由印度將禪學東傳的重要人物,他在西土是二十八祖,在中華禪宗史上居於初祖的地位。

    達摩隻覆西歸公案:

    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達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城回,遇師於蔥嶺,見手攜隻覆,翩翩獨逝,雲問師何往?師曰:西天去!又謂雲:汝主已厭世。雲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複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迨孝莊即位,雲具奏其事,帝令啟壙,惟空棺,一隻革覆存焉。

  五祖演雲:

  祖師遺下一隻履,
  千古萬古播人耳。
  空自肩擔跣足行,
  何曾踏著自家底。

    五祖演認為達摩這一“隻履西歸”公案,太過轟動了,千古萬古,傳播於禪人的口耳,若視為是祖師的奇跡,以神通視之,以奇特作解釋,如果循著這一方向而遊方參請,求悟至道的話,則將無所得,與禪人的本身,沒有關係。

  東山空雲:

  梁魏山河本太平,
  無端容此老狐精。
  九年皮髓分張盡,
  隻履空棺更誑人。

    東山空禪師認為達摩九年說法,已傳法事了,而顯此“隻履西歸”的空棺神通實乃多餘,而且有眩人耳目、欺誑後人的嫌疑,因為達摩的示寂,是舍用歸體的話,自應果位齊泯,何必顯此神通?

    可見以往禪人的見解,並不是曲意附和而是各有領悟。這位禪宗的建立者——達摩,他的地位,幾與釋迦牟尼相等。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八章牛頭法融融道入禪

    法融在牛頭山別建一宗,此一宗都不關南北二宗。牛頭宗的禪學特色,一是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入於禪學中,二是富有地方色彩,影響了以後慧能門下的馬祖,印順法師推許法融為東夏的達摩。

    法融的絕觀論,就是立空虛為道本,以喪我忘情為修持,無心用功為方便,這種意境,是出自莊子,而且富有南方的佛教色彩。

    百鳥銜花公案:

    隱居在石室時,相傳百鳥銜花來獻。四祖要法融“絕思絕慮”,“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法融得到傳授後,百鳥便不再銜花獻。

    百鳥銜花,成了公案,以後禪師,作了很多的詩,從不同角度萊表示他們的見解和境界,特選四首極有情趣和有涵蘊的詩如下:

  雪竇顯

  牛頭峰頂鎖重雲,
  獨坐寥寥寄此身。
  百鳥不來春又去,
  不知誰是到庵人。


  祖印明

  一榻蕭然傍翠陰,
  畫扃鬆戶冷沉沉。
  懶融得到平常地,
  百鳥銜花無處尋。

  張無盡

  花落花開百鳥悲,
  庵前物是主人非。
  桃源咫尺無尋處,
  一棹漁蓑寂寞歸。

  夢庵信

  寥寥風月臥煙霞,
  百鳥從茲不獻花。
  人義盡從貧處盡,
  世情偏向有錢家。

    法融初悟道的時候,有聖執法執,即以聖者自居,如是有百鳥銜花的祥瑞。見了四祖道信以後,已“聖凡情泯”,不存聖凡的分別心,不以聖者自居,與常人無異,於是百鳥不知其是聖者,故不銜花獻他了。以上的四首詩,都是由這方麵立意的。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九章六祖出家

    六祖受法辭五祖,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暮夜風揚刹幡,聞兩僧對論,一雲風動,一雲幡動,往複酬答,曾示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輒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

    印宗聽了六祖的言論,於是為他落發,這段話也成了禪宗的風幡公案。六祖認為“空”與“有”是一體的,“色”“法”是“一如”的,人強加分辨,乃有此對立的名詞,若落在一邊,談空談有,便是錯誤,所以才認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兩僧“心動”。

    這則公案,以後的禪師,有很多的偈詩,表達不同的見解和意境。

  圓通詩雲:

  不是風兮不是幡,
  清霄何事撼琅杆?
  明時不用論公道,
  自在閑人正眼看。

    如兩僧開悟了,就不用再忙碌六祖,以智慧之眼,加以來斷定。

  草堂清詩道:

  不是風幡不是心,
  迢迢一路絕追尋。
  白雲本自無蹤跡,
  飛落斷崖深更深。

    六祖這一段話,更是推動了白雲,落入深更深的斷崖,使以後的禪人,無法尋求究竟,得到開悟。

  自得暉偈詩:

  是風是幡君莫疑,
  百草叢中信步歸。
  王道太平無忌諱,
  戲蝶流蔦繞樹飛。

    現象界的現象,是脫離不了本體的,如同戲蝶流鶯是繞著花樹在飛一樣。

    這三首詩,代表三種不同的見解和境界。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第十章 曹溪禪一花開五葉

    “一花開五葉”,由六祖導出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臨濟宗、溈仰宗等五宗,到了宋代,臨濟宗大盛,又分楊歧、黃龍兩派,其勢力影響了佛教的其他各宗各派,幾乎攝教歸禪,故後世有“中國佛教的特色在禪”的論斷。

  頌詠六祖得衣缽:

  祖印明

  六祖當年不丈夫,
  倩人書壁自塗糊。
  明明有偈言無物,
  卻受他家一缽盂。

  草堂清

  七百僧中選一個,
  本來無物便相親。
  夜傳衣缽曹溪去,
  錢樹開花二月春。

  西塔

  黃梅席上數如麻,
  句裏呈機事可嗟。
  直是本來無一物,
  青天白日被雲遮。

  葛廬覃

  師資緣會有來由,
  明鏡非台語暗投。
  壞卻少林窮活計,
  櫓聲搖月過滄州。

    一花開五葉,慧能大師光大了達摩所創的禪宗,慧眼識“英雄”的人,卻是五祖弘忍,六祖傳奇式的成就,都是五祖引發的。

  出林還又入林中
  便見娑羅佛廟東
  獅子頻申芳草綠
  象王回顧落花紅
  六千乞士十心滿
  五眾高人一信通
  珍重吾師向南去
  百城煙水渺無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lacktruth 回複 悄悄話 長見識了
多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