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不忘書評:《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高超筆力的又一見證,書中的主角是人物眾多關係複雜的“明教”,介紹過程雖然頭緒萬千,但是寫起來卻舉重若輕,有條不紊。 而且,金先生在寫明教的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無忌,形成了群戲中有個體的故事背景。
《倚天屠龍記》最無可奈何的是結局。大仁大勇的張無忌落在朱元璋這樣的野心家手中,就像魔術師有了道具一樣,喝一聲:“變!”就變成個權術的祭品。金庸無法改變這種事實,隻好讓張無忌去替趙敏畫眉。大仁大勇的胸襟,敵不過奸詐權術,真是造化弄人,可奈如何。
-----------------------------------------------------------------------------------------------------------------------------------
在《倚天屠龍記》,金庸又回複到袁承誌式的主角來。張無忌的身世比袁承誌複雜得多,遭遇遠比袁承誌傳奇,但張無忌的個性跟袁承誌完全不同,他隨和得多,也被動得多了。金庸在《倚天》的後記說,張無忌不是政治領袖材料,因為他不能克製自己,對敵人殘忍,不能當機立斷,也沒有權力欲,但是,張無忌隨和良善,可以與他成為好朋友。
張無忌最大的特色是他的良善心腸。他並不很重視分辨是非善惡,也可說是不大重視公正的賞善罰惡,而是習慣性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他是個感性的人,很容易受人感動,要威脅他做什麽未必成功,但懇求他什麽,他多半會答應,就算自己吃虧,也不計較。他的良善心腸,自小已看得出來。謝遜在冰火島上談往事,說到以七傷拳打空見神僧,十三拳打了十拳,小元忌插口說:“義父,下麵還有三拳,你就不要打了罷,這老和尚為人很好,你打傷了他,心中過意不去。倘若傷了自己,那也不好。”
他頭十年的生命,在父母及義父慈愛保護之下度過,後來的一連串苦難,始終沒有改變他對別人的信任和善心。他父母在一日內相繼自殺而死,殷素素臨死時叮囑他記著上武當山逼死他父母的各門各派中的人,慢慢報仇,他記是記住了這些人,但最後沒有向他們之中任何一人報仇。金庸的男主角之中,似乎隻有張無忌從來沒有以為什麽人報仇為目的。另一方麵,張無忌記恩,周芷若在舟中喂飯之恩,他一生都沒有忘記,後來她兩
番累他幾乎喪命,他也一點不放在心上。記起她時,總想到她的恩情,不想她負他之處。
他是個溫情的人,對父母義父的愛、對張三豐的愛、對武當六俠的愛時時洋溢在胸中,甚至對殷離感到親近,對殷野王、殷天正感到深切親情。他保護楊不悔萬裏尋父,是基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原則,而是出乎自然的愛護弱小。在光明頂秘道之中,他以自身為小昭擋災,小昭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但是於張無忌而言,這卻是最自然不過:“你是個小姑娘,我自是要護著你些兒。”
在情愛事上,張無忌也是隨和被動、容易受感動、容易受人擺布。他以愛還愛,周芷若愛他,他對她愛憐備至;趙敏對他迷戀,為他拋棄榮華。不顧生命,他也自然“刻骨銘心”地愛她了。她們兩個都是美人,金庸在書中三番四次刻畫她們白雪紅玫之美,一加上良辰美景。花前月下,張無忌的反應便是“心中一蕩”、意亂情迷了。
張無忌不能成為政治領袖,隨和被動而缺乏野心是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毫無主見,亦心無城府,容易信人。他之所以成為明教教主,全是湊巧,後來中朱元璋之計退出,亦沒有什麽可惜。他根本沒有多大的領袖指揮才能,更不懂謀略,就算當時沒有中計,也不是長久的教主材料。他甚至沒有什麽誌願理想,他對世界看法單純,最接近理想誌願的,隻是空泛地希望人人忘記仇恨,結成朋友,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此,他最適合做醫生。他在蝶穀學醫,後來運用醫術救人的情節,是他表現得最主動的地方,也是他最令人欣賞的時候。武功在他是次要,醫術才是最主要的。
我始終不大喜歡張無忌,真正原因可能隻是他的個性與我恰好相反。我對張無忌這個人物頗有偏見。但我仍認為這樣的人,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他們心地良善,絕不苛刻,也絕不自以為是,道貌岸然;壞處是他們容易被人利用,他們往往明知被人利用而甘心被人利用,雖然這是他們的寬大為懷,但這也令到愛護他們的人感到不快,因為對於對他好與對他不好的人都一樣好,其實就是對於對他好的人不公平了,這種心態或許可稱為小心眼,但也是人之常情。
部分文章摘自:文學城 武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