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王朝,自忽必烈(公元1271)年定國號建都大都起,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亡。
元祖先蒙古族生活在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從事遊牧畜牧業。公元1204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蒙古建國後,先後滅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多次伐宋。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正式改國號為大元。元朝武功之盛為亙古所未有,帝國極盛時的版圖古今無與倫比,共分成元朝轄區和四大汗國兩部分,大致東起朝鮮、西至地中海、北抵西伯利亞、南達南海及印度洋,包括幾乎整個亞洲及歐洲東部。
行省軍政高壓統治
元朝的軍政體製與前代相比是較為健全的,其中元代行省製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製度的一個重大發展。元朝的中央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禦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樞密院執掌軍事;禦史台負責督察。地方行政機構則分別為行省、路、府、州、縣。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除中書省直轄的腹裏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國設有十個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權憲,統轄路、府、州、縣的政務,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事等等。
元朝軍事製度是蒙古舊製和中原王朝軍製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製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製。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然而蒙古以遊牧民族而入主中國,所憑藉的是強盛的武力,故其統一全國後,元室唯恐漢人不服,遂施行高壓的統治方式,如強分民族等級,實行軍事管製,掠奪民間財富和壓抑士人地位。元的高壓政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都造成不少負麵的影響,從而加速了帝國的滅亡。
成吉思汗兵略
成吉思汗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戰略家,對複雜敵情能果斷決策,作出正確判斷。十三翼之戰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各部時的一次重要戰役。公元十二世紀末,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乞顏部迅速發展壯大,引起劄答蘭部首領劄木合的不滿。金明昌元年(1190年),劄木合藉口部人劫掠鐵木真馬群被射殺,聯合泰赤烏等十三部共三萬人,進攻鐵木真。鐵木真得到劄木合部下亦乞列思人的報告後,集結部眾三萬人,組成十三翼(營)迎敵。鐵木真和母訶額倫各分統一翼軍,其餘各翼多由乞顏部貴族統領。雙方大戰於今蒙古溫都爾罕西北,鐵木真失利,退避於斡難河上源狹地,劄木合也領軍還本部,但他卻將俘虜分七十大鍋煮殺,引起了各部的不滿,紛紛歸心於鐵木真。此戰鐵木真敗而得眾,使其軍力得以迅速恢複和壯大。
另一成名經典是蒙古西征花剌子模之戰。當時成吉思汗麵臨來自三方麵的挑戰,一是與金國長達9年的戰爭,二是西夏的反叛,三是斬其使臣、屠其商隊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權衡利弊,采用穩住西夏,牽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西征花剌子模分三路進軍,大軍在開進中,派哲別一路繞到敵後,向敵戰略上敏感的卡什加爾方向迂回,切斷花剌子模與阿富汗、呼羅珊之間的聯係,掩護主力戰略展開。大皇子術赤、大將軍哲別率領三萬人的軍團,穿過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地帶 --- 帕米爾和天山山脈之間的穀地。當時“他們在一丈多深的積雪中行軍,他們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蓋的吉西列阿爾多和鐵列古達巴幹兩個高峰的道口。在大風雪中,用牛皮包住馬腿,人穿雙層的皮毛大衣,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間,在冰天雪地中前進。他們為了暖和身體,用小刀切開馬的血管,吸喝了馬的溫暖的血液,又把血管封閉起來……”。這段史料,反應了蒙古軍隊在人類軍事史上所創造的奇跡,它使漢尼拔和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脈的行動顯得遜色。當蒙古軍隊突然出現在費爾幹納盆地,莫罕默德率領的精銳部隊正等著他們,疲憊的蒙古軍隊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機動作戰與敵人會戰。激烈的戰鬥持續到深夜,各自鳴金收兵。成吉思汗在接到他們的戰鬥報告後,令術赤歸隊,令哲別率領5000人馬,繼續向南方阿姆河上遊迂回。成吉思汗等後續部隊展開後,他親率5萬蒙古騎兵,從北方迂回行軍,在渺無人煙的地點渡過錫爾河,通過了克吉爾庫姆沙漠,“這個寬有500公裏的克吉爾庫姆沙漠,被世人認為是動物絕對不可能通過的天然障礙。現在成吉思汗突然出現在莫汗默德背後能置於死地的阿姆河下遊地區。”這時的莫汗默德,已被四麵包圍:西方有成吉思汗,北方有察合台、窩闊台,在東方有術赤,南方有哲別。這就是成吉思汗大迂回戰略最典型的一個戰例,它創造了世界戰史上的兩大奇跡,而這種奇跡在那個時代,也隻有成吉思汗統帥下的蒙古軍隊才能做到。
大迂回征服歐亞
13世紀,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驅動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奠定了蒙古和中國兵學在世界軍事史的曆史地位。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裏,攻取那樣廣大的地區,並且攻必取戰必勝,西方史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當時蒙古軍隊的武器比別人更精良而且更適合於實戰使用;成吉思汗兵製比較完善,軍紀嚴明;將領多巧於計謀,擅長兵法和戰略。”
蒙古兵學中的大迂回戰略源於蒙古族的圍獵,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在長期的征戰中所形成的作戰韜略之一。蒙古軍隊大迂回戰略的突出特點是:它不以擊潰敵人就算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用獵人那雙狡黠、深邃的眼睛,盯著敵人的後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將敵人包圍,從不給對方留下一條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條生路,那完全是一種戰術運用。這種大迂回戰略,與古代其他軍隊的進攻方式大相徑庭,它不直接對敵列陣挑戰,而是更講實際,手段更隱蔽。並力圖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計謀”將對方製服,與孫子的“詭道”思想一脈相承。在全麵偵察敵情、地形的前提下,蒙古軍隊憑借騎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機動能力,經常越過人們難以想象的大漠、險灘、雪穀、荒原,出其不意地向敵人的深遠縱深大膽穿插、分割,並與下麵進攻部隊相配合,四麵包圍敵人,迫使對方迅速瓦解。
大迂回戰略的具體實施首先需要速度,沒有速度,談不上戰爭的突然性,也難以對敵人達成合圍;其次,需要長途奔襲,沒有遠距離奔襲,很難對敵產生威懾。可以說成吉思汗的軍隊都具備這兩個條件,這也是他能夠征服世界的奧妙所在。13世紀,歐亞等國的軍隊多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而蒙古軍隊卻是清一色的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力強、靈活多變的特點,適合遠程奔襲。重騎兵防護性能好,機動性差,適合陣前對抗。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
此曲隻應天上有
繼唐朝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麵,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另一方麵,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曆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隻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鍾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遊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竇娥冤)、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四位元代雜劇作家。關於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後記
觀元曆史,心下長歎帝業易成,守業難啊!總的來講,元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麵,加強了國內各地區民族間的相互聯係,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元朝農業在生產技術、墾田麵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同時商業發達,城市繁榮,盛況空前,出現大都、杭州、泉州、廣州等聞名世界的大都市。另外,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技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當然最值得寫一筆的就是大元的強盛武功了。記得有位史學家這麽評價:“戰爭能力的文野強弱決定著一個民族生存的根本和民族的命運,這是民族發展史的鐵則。中國民族在數千年滄桑中,這種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而到了元朝則臻於化境,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深邃的戰略洞察能力。”
寫於2005年2月20日多倫多
注:本文戰爭史部分摘自陳湘靈《中國曆史: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