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文
美聯儲在高科技泡沫破滅之後創造的貨幣泡沫,已經導致了房地產和食品及石油市場的泡沫。未來數月,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將進一步蔓延。
上漲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已經嚴重侵蝕了中國工人的實際工資,以致於打工者們拒絕出門。隨著時間推移,在崗的工人或許也會離開。中國的出口商將不得不提高工資以保持工人的實際收入。當他們因此不得不提高出口商品價格的時候,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價格將會上漲。過去10年,30-50%的美國零售增長源自中國商品。更昂貴的中國商品將導致美國和其他地方的通貨膨脹恐慌。
格林斯潘的魔杖與廉價的中國勞動力
美國從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進口的價格,相對於其總體進口價格已是每年下降3.5個百分點,相對於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5.2個百分點。來自亞洲的IT產品,是導致這種下降的主要原因。過去10年,美國進口IT產品的價格下降了60%。自1993年以來,美國的消費品價格大體保持不變,而同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有31%的上漲。
IT產品的價格下降並非完全是一個生產問題。消費品的生產,早在10年前零部件產品從更高勞動力成本的經濟體向中國大量轉移時就已經合理化了。隨著IT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美國IT進口產品的價格每年下降8%。中國勞動力的有效性是促成這一結果的關鍵。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第一大供應源,對美國而言尤其如此。過去10年,中國進口與美國零售之間的價格彈性係數看起來介於4到5之間。1993-2003年間,美國除汽車之外的零售額增加了1萬億美元,自中國的進口增加了1200億美元。由於中國產品的出售價格是進口價格的3-4倍,中國的進口或許已經占到美國除汽車之外的零售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在過去10年中,占中國出口總額四分之三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工廠,名義工資大體保持不變,主要是由於內陸省份的打工者湧入。這允許中國的供給曲線在需求浪湧之際保持平滑。這樣的供給曲線放大了央行的權力,因為它切斷了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因果聯係。在如此環境中,央行說什麽變得非常重要。如果它能令市場參與者樂觀,在貨幣政策上就可以通過刺激資本市場導致需求增加,來驗證這種樂觀。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中國的供給外延不斷擴展,IT產業向中國的轉移便是一種體現。這為製造業帶來了價格持續下降的壓力。
過去30年中,通貨緊縮的壓力允許美聯儲製造了大量的貨幣流動,以至貨幣市場流通的貨幣(MZM)對GDP的比例高出平均水平50%。這就是為什麽股市資本總額對GDP的比率以及房價對工資的比率如此高於曆史標準的原因。
食品和能源價格成為全球經濟新瓶頸
我曾經相信通貨緊縮會持續。這建立在全球勞動力供應受到大規模衝擊的基礎上,因為科技允許中國和印度的勞動力比先前更快地整合到全球經濟體中。成熟經濟體中勞動力需求對GDP的彈性係數日益下降,是一個最佳證據。但上漲的食品和石油價格或許昭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也許它們已經取代勞動力變成全球經濟的新瓶頸。
當然,食品和石油價格的上漲會是周期性的。問題在於,為1998年以來受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而急劇增長的經濟進行緩衝的食品和石油行業的剩餘產能,也許已被耗盡。這種緩衝使得這些基礎行業的價格對貨幣刺激不敏感。而沒有了緩衝,這兩個行業的價格則迅猛上漲,對貨幣刺激作出反應。這會減少貨幣刺激的潛能,並使通貨膨脹影響立即顯現。
在美國實施貨幣刺激期間,食品、石油價格與中國工人工資之間的聯係使得中國的供給曲線不再保持平滑。有人爭論說,中國的食品通貨膨脹是暫時的。本人認為並非如此。中國的糧食生產在1998年達到高峰,自那以後一直下滑。稻米、小麥和玉米的綜合產量從1998年的4.41億噸下降到2003年的3.63億噸。食品價格由於釋放庫存而被抑製了下來。長江三角洲這個中國糧倉的快速工業化,對中國的糧食生產也有著重大影響。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這一地區的土地價格上漲如此之高,以至於它將使經濟因糧食生產問題而惡化。美國寬鬆的貨幣環境,加速了長江三角洲的工業化進程,並因此推動食品價格上漲。
另一方麵,中國的消費將繼續增長,因為肉類消費隨收入增長而增加。中國的生產雖然未必會達到1998年的顛峰,但消費會漲過先前的顛峰,在本人看來,食品價格處於長期的上升通道中。
石油可能是另一個長期的問題。如果中國經濟出現重大調整,由於周期原因,石油價格可能在2005年急劇下降。油價的變化是歐佩克過剩產能的損耗。石油價格在歐佩克失去市場時是偏低的。當它試圖捍衛25美元/桶的價格時,較高生產成本的國家可以利用價格優勢提高產量。
以當前的消費量來衡量,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依然隻夠今後42年使用,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看起來也已經見頂了,能夠供應全球市場的絕大多數石油儲藏在中東。看來,隨著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達到極限,歐佩克將能夠捍衛石油價格。同時,政治和安全環境對迅速提高石油供應不利。沒有過剩產能托底,石油價格會比過去更高、更不穩定,當貨幣政策刺激需求時,石油價格可能急劇攀升。
另一場通脹恐慌也許正在來臨
絕大多數經濟體中,通貨膨脹依然被嚴格限製在食品和能源的範圍內。排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貨膨脹依然相對遙遠。
金融市場預期通貨膨脹不會蔓延到食品和能源之外。比如,美國國庫券的收益目前與石油價格呈負相關;市場看來相信,油價上漲拖慢了美國經濟,使美聯儲不可能收緊銀根,並且不擔心油價上漲引起的通貨膨脹的影響。
市場的安心或許放錯了地方。通貨膨脹可能蔓延到食品和能源之外,其中有兩個原因。首先,IT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可能即將結束,通過產業轉移節省成本而推低的美國進口價格已經到了不可再低之處。這也許昭示著美國從亞洲進口商品價格的下降趨勢完結。
韓國和台灣企業的出口價格自2003年年中以來已經在上漲。這是它們出口價格上漲的最長一段時期。更高的燃料和鋼鐵價格以及半導體產業發展周期或許促成了這一趨勢。本人懷疑,成本因趨於合理而壓縮空間越來越小,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其次,中國工人實際工資的減少導致勞動力的短缺。迅速上漲的食品和能源,是這些工人支出中的大頭。他們的實際工資減少使得打工者不再願意向沿海地區流動。
盡管勞動力短缺,中國的出口廠商仍力圖滿足市場需求,因為這一領域內尚有過剩的產能。但這些過剩產能也即將被耗盡。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現有的工人或許也會決定離開,因為他們不能從工資中省下足夠的錢寄回家。工廠將不得不提高工資以吸引足夠的打工者。那將意味著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價格不得不上漲。這對美國的零售價格有著重大的影響。
滯漲還是通縮取決於貨幣泡沫持續時間
當前的全球泡沫是又一次貨幣泡沫。它必將破滅。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全球經濟會麵臨滯漲還是通貨緊縮?
中國的多數行業存在嚴重的過度投資。當投資泡沫破滅的時候,閑置的產能將導致通貨緊縮,恰如1996-1999年的情形。然而,那時的石油和食品價格較低並剛剛結束最後一次下降。過剩產能與石油、食品價格之間的平衡,將決定全球經濟是麵臨通貨緊縮還是滯漲。
其中的關鍵是貨幣泡沫持續多久,以及由此導致的石油和食品價格能走多高。泡沫持續的時間越長,石油和食品價格將攀升得越高,結果為滯漲的可能性越大。盡管泡沫破滅之時,石油和食品價格終會下降,但由此引發的通脹需要時日才能融入普通的通貨膨脹中。
石油價格最高達到哪裏,對滯漲的結果將是一個關鍵。時下,債券市場相信,更高的油價對債券是利好,因為它使得央行加息的可能較小。而當油價高到足夠引發滯漲時,債券與石油的關係將會逆轉。
總的來看,全球經濟正向溫和通縮或滯漲演變。如果央行2005年減息以回應石油漲價帶來的經濟增長放緩,全球經濟也許會向滯漲演變。如果央行關注價格的穩定性,那麽,盡管經濟增長減速2005年也不減息,全球經濟可能會向低增長和低通脹演變,伴隨著一定時期和某些領域的通貨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