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四十九 --- WTO後本土企業有得有失

(2005-02-19 18:06:23) 下一個

 

  中國全麵加入WTO之後,跨國公司將在金融、汽車、重型機械等已經全球化的產業部門不可阻擋地獲得領導地位,本地企業則在房地產及相關產業擁有無可爭議的強勢;隨著零售業巨頭越來越強大,本地企業會在最容易崛起的消費品製造業受到嚴峻挑戰;能源和原料產業中,“中石油”等本土巨頭都有實力參與全球的產業格局調整。

嶽 崢/文

  2005年後,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主要產業允諾的3年過渡期將陸續到期,中國市場將按承諾次第開放,國內的產業格局將在加入WTO後發生重要的變化。
  
  金融業 :
  跨國公司贏家通吃
  證券界的朋友曾經一起討論過中國的投資銀行市場,一種看法是,自“南方證券”被接管以來證券公司的接連出事,是市場不夠成熟、在規範與發展中所必然出現的違規;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在金融方麵不具備比較優勢,在缺乏相應社會環境的情況下,即使依靠從國際先進資本市場獲得的超前的監管理念,也未必會帶來中國投資銀行的健康發展,相反,中國的投行業更應當先發展再求規範。
  無論哪種看法在邏輯上更適應國內的形勢,一個無可回避的事實是,隨著WTO最終實施日的來臨,最終的產業結構可能都是一樣:以證券承銷和金融產品創新為主的投資銀行業務,將最終被來自歐美尤其是紐約的全球性投資銀行集團所領導。作為一個高度依賴投資銀行家智慧和密集資本運作的行業,全球性投資銀行在上市公司和國際經濟形勢研究、各種金融分支配合、銀行家個人報酬機製、後台支援和與國際資本資源結合方麵,具有國內證券公司無可比擬的優勢。隻要市場開放,國際投資銀行將迅速獲得優質客戶資源和人才(在本行業中,這兩者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從而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同樣邏輯,未來的基金管理行業也將是一個更加以外資為主導的行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國和全球已經開始顯露了贏家通吃和規模經濟的特點。投資理念的高度趨同,使中國本地投資管理機構並沒有顯出任何獨立存在所必需的獨特性。如果這種預言對於本土機構顯得太悲觀的話,一個已經有的案例是,公共會計師與審計師行業(現代資本市場的另一個重要支點)已經呈現出國際“四大”-普華永道、德勤、安永及畢馬威的明顯領導地位。
  那麽,是否中國金融業的各個分支最終全部會“國際化”,即毫無本地品牌可言呢?如果仔細觀察資本市場的微觀結構,這種斷言也是不成立的。毫無疑問,人壽保險、財產保險和零售商業銀行業務由於強大的本地公司(“中國人壽”、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等)已經建立強健的分銷網絡並與國際資本來源對接或正在對接過程中,跨國金融集團投入重注硬拚的可能性極小,話說回來了,如果它們一下子多了幾十萬員工,又如何對董事會交待呢?
  在證券和基金分銷領域,可能的趨勢是更多的國內機構互相合並來加強對渠道的控製,並有望出現以分銷為主要競爭優勢的獨立機構。另一個可能出現強大本地金融機構的領域,是壞賬處理帶來的龐大的資產處置類公司,最近“花旗銀行”入股的銀建國際公司將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中國的商業銀行體係改革沒有全部完成以前,可以預見,壞賬還會繼續產生,而處理它們也將形成產業。這就像為城市供應自來水是個產業,進行汙水處理也是個龐大的產業一樣。
  在尚未成形的汽車金融/租賃服務領域,是否會出現獨立的本地玩家,將取決於各個合資汽車廠商中中資與外資的博弈。如果整車廠中外資更多地獲得控製權,則不大可能出現全國性的本地汽車金融/租賃公司—不會有時間允許它們形成產業規模。
  但是在光譜的另一端,一些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或參與國際分工的行業形態,中國本地的金融從業者尚有餘地,這些領域包括了各種城市中的財務經紀行和典當行。這些行業更需要的是對客戶的了解而不是世界級聲譽。相反,本人很難相信,中國會崛起一個相當規模的信用評級公司。
  
  製造業 : 本地企業的
  競爭力與嚴峻挑戰
  應當說,金融行業變革的發生,不過是延續了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在傳統製造業領域,跨國公司將繼續在重型機械、交通工具整機(包括商用和民用汽車)等領域攻城略地。但在許多配套產業上,本地企業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具有競爭力,原來為這些跨國公司配套的歐美配套廠反會因失去大量生意而步履維艱。在與整機廠和成品廠談判中,隻要質量達標,工廠所有者的國別並非需要考慮的因素。問題是,這種國際化的過程可能與傳統的跨國公司通過產品競爭直接擊破本地企業的市場防禦不同,更多是來自海外的私募基金通過杠杆收購獲得本地已經具有相當曆史和生產容量的工廠,再在有利的時機出售給該領域的跨國公司進行獲利。不排除部分本地廠家通過融資獲得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資本結構,從而繼續保持獨立的地位。但是根據本人對歐洲產業整合史的研究,這種獨立存在取決於資本市場對各個產業資本來源的分配,廠家本身的意願反而難以體現。
  隨著零售行業的產業化發展,本地企業最容易崛起的消費品製造業將麵臨嚴峻挑戰。跨國零售集團的集中采購,將隨著連鎖零售的鋪開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而得到加強。當中國被相當密集和集中的連鎖零售網和商業地產(包括shopping mall)網所覆蓋後,本地廠家會發現,它們將失去對渠道的掌控—這可以看看“格力”與“國美”紛爭的案例。在與對消費者了解更深的零售商打交道時,隻有強大的品牌才能保證生產商的利益。國際消費品製造商將通過大規模兼並本地品牌來鞏固陣地。他們在管理成本上的劣勢,將被資本來源和品牌管理上的優勢所抵消。
  在高附加值製造業中,中國社會對知識產權的態度將決定從醫藥到軟件、從影視到手機的廣大領域中的各個產業格局。毫無疑問,付費視頻渠道服務(包括傳統電視到數字電視、衛星電視)和基礎電信服務中,本地企業已經形成規模。但是,隨著外資在互聯網企業中的不斷收購,跨國公司將在內容服務方麵不可避免地占有統治地位。這種在新興媒體中積累的經驗和品牌優勢,在向傳統媒體延伸時,有時會相當地平滑—與之相反,如果一家傳統媒體進軍新經濟反而不太容易。
  在容易引起爭議的行業中,新聞出版是另一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行業。按照同樣規律,全國性報紙將很可能是本地企業的天下,而跨國新聞集團最容易突破的領域是財經類雜誌。
  
  地產與原材料產業 :
  本土巨頭仍具強勢
  應該說,最不需要爭論的本地企業強勢領域,應該是房地產及相關建築、施工和原材料等龐大的產業。住宅建設幾乎在全世界都是本地企業為主的行業,而在商業地產領域,跨國公司和本地地產商則是各有所長,也各有障礙。中國的地產相關金融產品市場(不是類似於住房抵押貸款的產品,而是有效率的交易市場)固然遲遲無法出台,海外資本也因為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尚未開放而不能長驅直入。隨著土地法規的完善和行業利潤的下降,資本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在這個領域,來自海外的競爭者可能後來居上(不僅僅依賴於現存的資本實力,更表現在善於更為廣泛地利用金融工具上)。
  能源和工業原料產業的去向,將更多地取決於現有中國本地巨頭與國際巨頭的戰略選擇。很難想像,中國會放開這類行業甚至任何相關的產業,這簡直像放開軍用航空器材生產般地匪夷所思。無論國資委是否會找到一個更能體現國家資本意誌的公司治理結構,這些行業中已經存在的“中石油”和“五礦集團”們都擁有強大的火力來參與全球的產業格局調整。
  所以,WTO之後的中國產業格局中,全球跨國公司與中國本地企業必須審慎地考察自己所在的行業而後定位,在許多已經全球化的產業部門中,跨國公司將不可阻擋地獲得領導地位,而能夠獲得最終成功的本地經濟巨人,將是那些能夠把企業自身發展與中國地方經濟緊密聯結的產業集團。本人仍然相信,中國本地公司成功的主要體現仍將是大型的多元化產業集團,在資本市場改革落後於產業競爭態勢的情況下,“華潤”式的多元化產業體仍然是本地創業者們最好的舞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