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三十四 --- 美國經濟情況報告

(2005-02-18 13:31:03) 下一個

美生產力放緩 全球繁榮期將會終結?

 

來源:新聞晨報

香港媒體援引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的文章稱,近期的數據顯示,美國生產
力有放緩的跡象。而美國生產力的放緩觸發一係列令人憂慮的問題:這是否全球經濟
繁榮結束的預兆?新科技有否真正提高長期生產力?

  歐亞將失去理念?

  生產力增長影響財政預算和退休金計劃,對美聯儲決定長期利率政策是重要因素
。生產力強勁促使高增長、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的良性周期出現,這是過去十年美國經
濟貼切不過的形容詞。若沒有強勁的生產力,企業將需要再次開始增聘人手。這對就
業率是好事,但卻可會推高勞工成本,美聯儲將以加息來打擊工資上漲,因壓抑新投
資和美國消費開支而造成經濟增長危機。

  由北京以至巴塞羅那的外國投資者,可能估計美國生產力會表現良好,而要求美
元資產有更高的回報率。問題是,全球經濟仍然太過倚賴美國開支作為增長的火車頭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羅奇稱:“美國生產力是全球經濟的聖杯。”

  諷刺的是,若美國經濟不再是世界主宰,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將失去它們最深
信的理念:美式具有彈性的勞工和市場,促進了繁榮。例如,歐盟於2000年3月
互聯網熱期間推出的“裏斯本議程”,就是旨在十年內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知
識型經濟體。而高科技投資產生的生產力增長對此項計劃十分重要。

  科技蓬勃期結束?

  不少歐洲國家的每小時生產力已超越美國,令人們對歐洲經濟模式沾沾自喜。但
荷蘭格林根增長和發展中心主任稱:“我們仍太少人工作,而且人口迅速老化。”

  沒有人能肯定科技蓬勃期是否已結束。布魯金斯研究院經濟師稱:“但這問題一
點也不愚蠢,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每朝早醒來也問自己這條問題。”眾所周知,生產
力因為跟商業周期有關而大幅波動,它在複蘇開始時上升,原因是企業試圖從相同數
目的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產品和服務以應付新需求,但至某一刻,企業開始增聘人手,
按簡單的數學方程式計算,更多任務人意味著生產力下降。

  華爾街的共識看來是,上一季生產力放緩屬於這個周期的一部分。事實上,就業
增長正在加快。高盛經濟師稱,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跌勢減慢,意味著生產力放緩
。他又警告:美國財赤飆升的“大炮和牛油”效應,即政府借貸壓抑了私人投資。美
國奇跡是否已結束?他說:“我不知道,但感到憂慮。”

  科技開支無實效?

  但某些專家持不同意見:新科技的引進和廣泛普及之間存在時間延誤。在現實生
活中,有些落後的公司仍未圍繞數碼革命作出重組;同時,尖端科技快將帶來新效率
。斯坦福的經濟學家戴維說:“抹殺生產力複蘇的可能性仍言之尚早。”哈佛經濟學
家計算出,未來十年,私營企業的勞工生產力將每年增加2.6%,較他於2002
年作出的2.2%預測為高。

  大部分經濟學家同意,美國生產力增長逾一半升幅源於企業利用科技改善架構。
但科技開支在其它經濟體卻沒有產生相同效應。

  歐洲生產力不濟?

  歐洲的生產力似乎也並非完全不濟。去年歐盟一項研究發現,美國和歐洲之間的
生產力差距幾乎完全在於三個行業:零售、批發和金融服務。於2004年,歐洲每
工時的生產力增長由1.3%增至1.6%,約是美國3.1%生產力增長的一半,
數據仍令人鼓舞。而墨西哥繼3年來近乎零生產力增長後,最近強勁反彈至2.5%
,日本則由2003年的2.7%增長加快至3.6%。

 

格林斯潘作證說美經濟態勢相當好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16日在國會作證時表示,美國經濟以良好的
狀態進入了2005年,通貨膨脹得到控製。但由於就業增長放慢和儲蓄率較低,因
此美經濟還麵臨一些挑戰。

  格林斯潘在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說,美國經濟去年年中出現的疲軟
期是短暫的,經濟以相當好的態勢進入了新的一年。通貨膨脹也得到了很好的控製。
但他表示,今後美國通貨膨脹的動向仍然是美聯儲調整未來貨幣政策時必須考慮的重
要因素。同時,美國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將有助於遏製通貨膨脹壓力的加大。他預計
今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將在1.5%和1.75%之間。

  在談到美國經濟存在的問題時,格林斯潘表示,盡管美國經濟快速複蘇和公司利
潤迅速增長,但美國的企業投資增長仍步履緩慢。與以往複蘇階段的情況相反,美國
企業目前仍努力控製成本,不願意大量增加雇員。同時,他還對美國儲蓄率處於幾十
年來的最低水平表示擔憂。

  對於布什總統近來大力推動的社會保障體係改革計劃,格林斯潘表示支持。但他
同時指出,在推行社會保障賬戶部分私有化的計劃時,必須采取慎重態度,緩步推進
,以避免誤導金融市場進而導致市場動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