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235)
2006 (492)
2007 (191)
2008 (735)
2009 (1102)
2010 (315)
2011 (256)
2012 (203)
此篇接上回日記。
現年78歲的格林斯潘的某些性格特質和小李探花極其類似。格老與他的Fed同伴們之間顯得不是非常合群。盡管他是華盛頓社交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人物,但是他性格內向,寧願去讀手下人所寫的備忘錄。大多數日子裏,他早上6點起床,然後在他的澡盆裏開始一天的生活 --- 閱讀當天報紙、瀏覽經濟報告以及準備公開演講。17年來,格老依賴兩手絕招靈巧的操控著美國經濟的走向:對最複雜數據無與倫比的理解能力以及當傳統經濟規則失效時打破慣例的意願。在接下來所提到的三個美國經濟的曆史轉折點是,格林斯潘都扮演著在眾矢之的下獨自力挽狂瀾的角色,並重寫美聯儲的曆史和遊戲規則。
1994年:冒險一刀
Greenspan主持下的Fed有小幅度調整利率的傳統,這已經是眾所皆知的秘密了。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下次調整政策之前給FOMC留出緩衝時間,以評估上次利率浮動對經濟的影響。FOMC的理論依據是,如果過快或者過大幅度得調整利率,將會導致經濟不必要的急劇放緩以及失業率的升高。
1994年Fed麵臨類似去年中國宏觀調控的挑戰,那就是要在調高利率放緩經濟增長的同時控製通貨膨脹,實現所謂的“軟著陸”。但是Fed也擔心加息過猛會導致經濟出現“硬著陸”而陷入衰退。在這年的前8個月,美聯儲已經五次上調Fed Fund Rate至4.75%,但經濟絲毫沒有顯示出放緩的跡象。投資者仍然對3%通貨膨脹抱有顧慮,從而推高了Long-term Bond Yields。11月,格林斯潘向FOMC提出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建議,即一次性將聯邦基金短期利率上調75bps。他認為當時“Fed is lagged behind the curve”,而且過小的加息幅度可能會損害市場對Fed控製通貨膨脹能力的信心。這項建議引起當時參加會議的Fed其他6位理事以及12位聯儲地區行行長中的擔憂,其中就包括即年右克林頓總統任命的兩位新理事Janet Yellen和Brand。他們都認為Fed更應該擔心失業狀況而不是通貨膨脹,而且債券市場也可能誤解這一加息幅度的信號,從而繼續推高長期利率。
後來在2002年的一本回憶錄中,Yellen和Brand寫道,“格林斯潘這次大放光芒的成功...令早已具有崇高威望的格林斯潘獲得了宏觀經濟魔術師的盛譽。”格老的這次冒險還幫助鞏固了Fed的政治獨立性。布蘭德說,“它讓包括克林頓和許多議員在內的許多政治家知道,Fed每次加息並不都是那麽可怕。”但是此舉也產生了負麵影響,因為它給投資者壯了膽。許多投資者開始相信Fed總是能阻止經濟衰退,這種想法讓他們認為股市風險降低,並為股票的不斷上漲找到了理由,從而將股票價格推高至90年代末期那個難以維持的高位。
下回預告:1996年:放手一刀
寫於2005年1月16日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