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18 --- 回家和融入

(2004-11-12 11:05:58) 下一個

前些日子,與J同學閑聊起我的日記,認為疏於用功讀書了,否則就不會有我那樣與MBA無關的雜亂思緒了。 在我看來,讀MBA 是一個涵蓋廣泛的概念,它理所當然的包括學業和知識上的精進, 但也不應該少了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對生活的思考, 對自我的挖掘和對世界的把握。


ROTMAN 的一年多,最為同學樂道的問題是關於回家和融入的話題。 記得上個學期在133上課, 幾乎是壁壘分明的形成中國同學在一邊, 老外同學另外作在一起的局麵。許多人,甚至當地的文化研究員,將之歸結為 Culture Shock.。 這種主要是心理層麵的問題對我這些在傳統中國文化中熏陶近30年的同學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鴻溝。這些同學在國內都是眾人仰慕的尖子學生,工作後又大都小有成就, 因此生活中到處受人重視, 來到加拿大後自然有一種失落感。加上語言溝通的障礙, 因而不覺中形成了自我防範意識。而且我們對中國的關切遠非當年在國內所能比。這種回家和融入的雙重心態使得中國同學相互之間更能溝通和理解,也是開頭提到的課堂布局的原因。


記得,在新東方時,俞敏洪說:“走過哈佛廣場,放眼看去,眉頭緊鎖的一定是中國同學”。這句話確實勾畫了海外學子的精神生活。對比周圍的老外的生活狀態, 你可以發現他們努力地輕鬆麵對生活。不僅,加拿大,美國如此,整個西方的 精神世界都暗含著這種特質。他們力求今天的生活更happy, 極力尋求快樂和享受。但我發現,這些人決不玩世不恭, 他們對自己曆史,尤其是恥辱的認識和尊重態度超過了我們這些炎黃子孫。 對比美國政府處理“911”和中國政府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手法, 這種認真總結曆史,矢誌不忘曆史的態度,反映了文明的成熟與進步。


想起莊子說:“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我改動了一下,“ 子非魚, 安知魚之苦。”

 

寫於2003年8月5日 多倫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