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七、三峽與涪江出土的宋元瓷器(3)

  (二)青綠紋美的耀州窯係

  耀州窯,主產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北麵的銅川市黃堡鎮。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黑、白、褐瓷以及唐三彩。耀州窯始燒於唐,發展於五代,鼎盛於宋,金代繼續,元明衰落。宋時是中國六大瓷係之一,北方青瓷的代表。由於它地理環境優越,瓷土質地良好,裝飾獨特,在宋瓷百花競豔媲美中,是深受人們寵愛的一枝奇葩。製瓷工藝影響廣闊,各地競相效仿,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一個以黃堡鎮為中心,西到甘肅、四川,東到湖南,南達兩廣的龐大耀州窯體係。其產品遠銷海內外,在長江上遊與三峽庫區亦有不少耀州窯宋、金青瓷出土。主要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餐具,有碟、洗、碗、盤等。

  宋代耀州窯青瓷

  1.碟

  (1)六出蓮花口碟

  1994年奉節出土,敞口,折沿,斜弧壁,坦底,臥足。內印六條筋紋直與花口相連,形成六瓣蓮花狀紋,瓣內各印折枝牡丹紋。內底印折枝牡丹花卉,布滿器內。釉色青黃,外底無釉、呈黃褐色。此器的大小、紋飾均與耀州窯係宋碟相似陝西省考古所、耀州窯博物館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頁,。這類蓮花口器,有的名六出葵口或盆花,但無論六出葵口或盆花均不準確,它最早始於唐、五代的五瓣或六瓣蓮花紋器,其紋飾以蓮花飾器壁,蓮蓬飾器底,形成蓮花、蓮蓬俱現的紋飾。其後為防止器口變形,無論什麽紋飾,多在口沿作六小缺,既克服變形的缺陷,又美化了器形。高2.9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1.8厘米。

  (2)洗

  卷沿洗

  1994年奉節出土。口微斂,卷沿,斜弧壁,坦底,圈足。內底印三朵纏枝菊,弧壁印纏枝卷草(又稱蔓草、唐草、忍冬)。釉色青黃均勻,紋飾清晰。此形與紋飾和耀州窯係洗相似,有出於一模之感陝西省考古所、耀州窯博物館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頁,圖版63·3.高3.2厘米,口徑11.1厘米,足徑3.8厘米。

  (3)碗

  ①鬥笠碗。1994年奉節出土。侈口,尖唇,斜直壁,圈足。內印纏枝牡丹與卷草紋,外壁刻折扇狀條形紋。釉青黃亮麗,底足無釉。高5.7厘米,口徑13厘米,足徑3.7厘米。2002年萬州出土鬥笠碗與前同。

  ②侈口小碗。1994年奉節出土,侈口,斜弧壁,圈足,外壁無紋,內印對稱組合的三纏枝牡丹花朵花苞,中心印布滿器內的團菊紋,紋飾刻印工整細膩,釉色青,僅外底上釉粗疏,圈牆底無釉。此形和紋飾與耀州窯碗極同,似出自一模之作陝西省考古所、耀州窯博物館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圖版20·6.高5.8厘米,口徑13.4厘米,足徑3.9厘米。

  2.宋、金耀州窯青瓷

  (1)菊瓣紋花口碟

  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敞口,口沿作24瓣菊花紋口,弧壁,坦底,臥足,內外腹壁菊瓣紋凹凸明晰,內底印三纏枝菊花紋,紋飾疏密有致,花莖葉脈俱現,可謂精微極致,釉色青綠,僅外底無釉,胎與釉相接的邊緣顯有白邊似化妝土,但又非化妝土之物,這是一種介麵層,又稱彌合層,據載,“耀州窯界麵層的產生,是釉料中的某些成分滲入到胎中,胎體中的部分溶質也融入釉內與部分釉內混合,使胎釉的中間形成一個相互滲入、相互過渡的中介麵”禚振西、杜文著:《耀州窯瓷鑒定與鑒賞》,江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關於它與白色化妝土的區別:白色化妝土是有明顯界限的;而宋、金耀州窯的介麵層是無明顯界限的。高2.5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1.6厘米。

  (2)碗

  ①嬰戲紋碗。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侈口,深斜弧壁,圈足。外壁無紋,內壁印雙手攀戲四朵綻放纏枝梅的對稱兩童子,內外滿青釉,僅外底無釉,下脛足有明顯的介麵層。嬰戲紋是一種常見紋飾,在耀州窯的運用始於唐,大量應用於宋、金時期。有刻畫、印花、貼塑等,而以印花為主。嬰戲紋在中原的磁州窯、南方的湖田窯青白瓷中均善用。其因為:宋與遼金戰爭連年不斷,人口銳減,世人祈願人丁興旺,子孫繁衍,過和平幸福的安寧生活。故嬰戲紋題材十分豐富,在耀州窯有“單嬰”、“雙嬰”、“群嬰戲花”、“母嬰踢躕”等等。此嬰戲紋碗,與耀州窯金代碗紋飾、大小皆似,如出一模之物陝西省考古所、耀州窯博物館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頁,。高6.2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3.4厘米。

  ②素麵斜腹碗。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有斂口,侈口,敞口,均斜弧壁,圈足,底足均見介麵層,釉色青黃,外底無釉。高6.2—7厘米,口徑13—15厘米,足徑3.1—3.4厘米左右。

  ③素麵直腹碗。1991年遂寧金魚村窖藏出土,直口,直腹,下腹折收,圈足。釉色青綠翠碧,有開片,內外滿釉,外底無釉。胎白,口沿顯白色。從整體看,釉具有潔淨如翠玉般溫潤之美,這應是金之上乘之作。高6.7厘米,口徑10.3厘米,足徑4.8厘米。

  ④帶蓋碗。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蓋麵鼓凸呈半球形,頂作圓餅小紐,蓋沿平直,蓋底為子口與碗身扣合。碗直口直腹,下腹圓收,圈足,施豆青釉,外底無釉。通高12.8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5厘米。

  ⑤刻蓮花紋碗。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口微斂,厚唇沿,斜弧壁,圈足外張,底下垂,下脛足有白色介麵層,釉色青黃,底足無釉。外沿作寬凸弦紋,內刻折枝蓮花紋。花朵綻開,蓮葉覆卷舒展,輔以慈姑葉陪襯,圖案簡練,刀法流暢,與耀州窯金元時期蓮花紋碗相似陝西省考古所:《陝西銅川耀州窯》,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高7.4厘米,口徑17.2厘米,足徑6.5厘米。

  ⑥刻畫鴨紋碗。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敞口,斜弧壁,腹壁呈內凸外凹的六瓣瓜菱形,圈足微外撇,內外施青綠釉,下足有白色介麵層。內壁刻畫齒狀六芽波浪紋,其中心刻一昂首翹尾、撥水遊蕩的小鴨,其空際處填以梳篦紋,形成水波漣漪的美景。其紋樣與耀州窯黃堡鎮金、元時期紋飾相同陝西省考古所:《陝西銅川耀州窯》,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高7.6厘米,口徑18厘米,足徑5.6厘米。

  (3)盤

  ①素麵大盤。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口微斂,厚唇沿,淺弧壁,坦底,圈足,釉色青綠閃黃,有小開片,外底無釉,造型工整,製作精細。高7.2厘米,口徑26.4厘米,足徑10.8厘米。

  ②刻畫波濤紋盤。1991年遂寧金魚村窖藏出土,敞口,斜直壁,坦底,臥足下垂似雞心。釉色青翠如玉,內外滿釉,外底無釉、隱顯白色介麵層。內刻六朵波濤滾滾浪花,花內以梳篦紋填充,在青翠瑩潤如玉的釉色映襯下,更似碧波蕩漾,晶瑩華美,別有情趣。高2.5厘米,口徑12.8厘米,足徑2.5厘米。

  ③刻畫鴨紋盤。1984年榮昌窖藏出土,敞口,腹壁呈六瓣瓜棱形,坦底,圈足。釉色青黃或青綠,有細開片,內外滿釉,圈足底露胎呈現白色介麵層。內底刻畫揚首鳴叫的戲水小鴨,腹壁以齒狀六朵波濤組成紋飾。工匠以犀利流暢的刀法、超常的技巧刻畫出一隻自由活潑、樂意融融、張翅嬉戲於碧波池中的小鴨。小鴨仰首張口欲鳴、鴨足戲水、翅羽層疊、尾毛張立的情景精微備至,周圍粼粼的水波在青綠色釉的映襯下,風光旖旎,展現出“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水鄉風情。這類刻畫工藝,主要是用刻刀在胚胎上勾畫出輪廓,再用梳篦狀的竹簽或金屬簽,填畫細部,然後施釉焙燒,因刻畫花紋處於釉下,通過碧色的釉層,即呈現遊鴨戲水的淺浮雕裝飾效果。此畫麵是瓷藝大師敏銳地捕捉到了小鴨戲水的瞬間動態,進行以形傳神的表現,雖時隔八九百年,它仍洋溢著濃鬱的生活氣息。高4.7厘米,口徑17.2厘米,足徑5.8厘米。

  綜前所介紹之耀州窯青瓷,質地、造型、紋飾、做工等均很精良。正如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德應侯碑記所言黃堡鎮的瓷器製造情況:“巧如範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製,方圓大小,皆中規矩”、“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也說:“耀州出青瓷器,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3頁。這兩段文獻的記載,不僅闡述了耀州窯青瓷生產的過程與質量的精良,還證實宋至金初,耀州窯燒造之盛,同時也表明在宋人心目中,耀州窯是受越窯影響的,其產品之釉色,可與“千峰翠色”的越窯秘色瓷相類了。

  3.臨汝窯

  臨汝窯主產地位於河南臨汝縣蟒川河西岸的嚴和店,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黑釉瓷與鈞瓷。始燒於北宋,盛於北宋後期,延續到金代。所燒之青瓷,以碗、盤為主。有素麵無紋與印花紋裝飾。印花紋大部分為凸起的陽紋,輪廓線凸起較高,葉筋多以點線紋表現。裝飾題材以纏枝、折枝花卉為主,以纏枝菊紋最為常見,折枝花有大花大葉、兩方連續的牡丹紋,碗心常以團菊紋為飾。其海水魚紋、嬰戲伐舟紋也獨具特色,這些紋飾多是在觀摩、仿效耀州窯印花紋的基礎上的沿用與創新。

  臨汝窯的胎色多深灰或淺灰,也有少許灰白,大部分瓷片的胎釉中有白色中間層趙青雲主編:《宋代汝窯》,河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頁。胎內多有氣孔,釉色青中泛綠或隱現墨綠色。

  臨汝窯青瓷在三峽庫區出土不多,也無窖藏出土,但在湖北巴東,重慶奉節、萬州、忠縣的遺址中亦有零星的碗、盤、洗等碎片出土。

  (1)卷沿洗

  2001年湖北巴東出土,口微斂,卷沿,斜弧壁,坦底,圈足。內腹壁印卷草紋,內底印纏枝花,外壁無紋。釉色青綠呈墨綠,若不是釉色有墨綠之呈色,很可能被誤認為耀州窯。高3.3厘米,口徑11.3厘米,足徑3.6厘米。

  (2)鬥笠碗

  ①侈口印花紋碗。2001年湖北巴東出土王然:《千年古城撩紗論——巴東舊縣坪遺址的發掘》,載《永不逝落的文明——三峽文物搶救紀實》,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版。唇沿微外卷,斜直壁,圈足。外壁無紋,內印相間排列的大小六朵纏枝菊紋,碗心以團菊紋相配。全圖布局嚴謹,對稱靈動,疏密有致。這種纏枝團菊印花裝飾與耀州窯青瓷鬥笠碗陝西省考古所、耀州窯博物館:《宋代耀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頁,、9.鈞台窯汝瓷窯區碗之紋飾多雷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禹州鈞台窯》,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彩版44·1、2.內滿釉,外僅下脛足底無釉;釉青綠深沉,似墨綠色。高4.8厘米,口徑15.2厘米,足徑4厘米。

  ②敞口印花紋碗。2001年湖北巴東出土,尖唇,斜直壁,圈足。外壁無紋,內壁印纏枝牡丹紋,花葉並茂布滿器內,紋飾清晰,釉勻亮麗,造型端莊,做工精細。內滿釉,外底無釉,釉色青綠,積釉處呈墨綠色。高4厘米,口徑13.2厘米,足徑3.8厘米。

  (3)碗、盤殘片

  ①模印纏枝菊紋碗殘片。2002年忠縣出土,釉青綠深沉似墨綠色,模印清晰的卷草纏枝團菊紋凸陽紋,胎灰色,釉與胎間有明顯的白色中間層,是典型的臨汝窯特點。

  ②印海水魚紋碗殘片。2002年奉節出土,侈口,斜弧壁。壁麵印魚鱗狀波濤似千層浪,魚遊弋浪中,呈現畫麵既驚險又自如的波濤魚紋圖。釉青黃,積釉處呈淡綠色。

  ③模印纏枝牡丹紋盤殘片。2001年萬州出土,敞口,尖唇,弧壁,坦底,內印纏枝牡丹紋。釉色青黃,積釉處呈青綠色。

  4.達州窯

  達州窯位於重慶北麵、長江上遊渠江流域的達州市複興鄉瓷碗鋪。以燒青黃釉、青褐釉瓷為主,兼燒黑釉瓷。始燒於南宋,衰於元初。主要特點為胎黃白,釉色亮麗。裝飾藝術有印花紋、窯變紋等。製瓷工藝多上白色化妝土,內底有澀圈(括一圈無釉),外下腹足多無釉,許多特點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相似,當屬耀州窯係。關於它的詳情,請見本書《達州窯的調查與耀州窯的關係》部分。

  達州窯產品,在三峽庫區出土不多,僅有零星散存。

  (1)青褐釉碗殘片

  2003年奉節出土,敞口,厚唇,斜壁,內印牡丹紋,釉色青黃,積釉處呈黃褐色,口沿有黃褐色釉邊。

  (2)青黃釉碗、盤殘片

  2001年萬州出土,敞口,斜直壁,圈足,內底有澀圈,中心為團菊紋,腹壁印纏枝牡丹紋,有白色化妝土,外下腹足無釉。

  (三)冰肌玉骨的青白瓷係

  宋代青白瓷,主產地位於江西景德鎮湖田村,故又名“景德鎮窯”或“湖田窯”。關於它的始燒年代,據文獻記載,應始於初唐武德年間(618—624年),據目前出土物,當始於五代,北宋是完美階段,南宋至元是極盛的輝煌時期。據南宋灌耐得翁《都城記勝》:“如平津橋沿河,布鋪、扇鋪、溫州漆器鋪、青白瓷碗鋪”,及同時代的吳自牧《夢梁錄》:“黃草鋪,溫州漆器、青白瓷碗”等的記載,南宋京城的杭州,不僅暢銷青白瓷,尚有專售青白瓷的專銷店,足見青白瓷商貿之興旺發達。它應是七大窯係之首。

  青白瓷具有青中泛白、白中閃青的特點,是仿照青白玉的色質仿燒的。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宋真宗趙恒以儒家思想治國,在貴玉崇玉思想的驅動下,於景德年間(1004—1007年),以自己命名的吉祥年號,命進禦之瓷底書“景德年製”四字,從此昌南鎮名遂微,景德鎮揚名天下。因宋代商品經濟競爭加強,以及對外輸出的需要,江西境外的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西、廣東、河南等省仿效尤盛。景德鎮窯青白瓷是南方三大窯係之首,影響之大,居宋時七大窯係之冠。

  青白瓷除了具有胎白、釉潤如玉的特點之外,北宋時流行刻畫花、篦點紋,南宋尤盛印花紋飾,這些裝飾更增加了青白瓷的藝術感染力。

  1.繁昌窯青白瓷

  繁昌窯,位於安徽繁昌縣南郊柯家街。始燒於五代,至北宋末到南宋衰落。主燒日用器的餐具與盛器。裝飾工藝以素麵為主,以花口器、瓜棱為特征,輔以簡單的刻畫、印紋。釉中白色較重,積釉處顯青綠,上釉粗疏,下足無釉,不見覆燒工藝。

  在奉節、萬州、忠縣的三峽庫區均有出土,主要是餐具中的碗、盤等。

  碗,有五代厚唇沿殘片,2002年忠縣出土。敞口,斜弧壁。外唇沿鼓凸較寬,是五代碗外唇的特征,胎白細,釉色瑩潤,積釉處顯青綠。

  北宋碗

  敞口碗,2002年忠縣出土。敞口,唇沿,斜弧壁,圈足。內底有一凹弦紋。釉色青白泛黃,積釉微顯青綠,內滿釉,外下腹足無釉。高6厘米,口徑15.8厘米,足徑5.5厘米。

  高圈足碗殘件,2002年忠縣出土,釉色青白瑩潤,胎細白,下腹足漏釉。

  2.湖泗窯青白瓷

  湖泗窯位於湖北武漢市武昌縣的湖泗鎮,以燒青白瓷為主,兼燒其他釉色瓷,裝飾工藝有瓜棱形、花口形,釉色青白泛微黃。造型以日用瓷的餐具為主。

  青白釉花口碗

  2001年涪陵出土,侈口,六出花瓣口,口下有直線凸起至碗心以示六瓣蓮花。圓弧壁,高圈足外侈,釉色青白泛黃,底無釉。此器釉色、造型、大小均與湖泗窯六出花口碗同武漢市文物處文物普查隊:《武漢市武昌縣湖泗窯址的初步調查》,載《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高5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4.5厘米。

  3.景德鎮窯(又稱湖田窯)青白瓷

  景德鎮窯青白瓷,在三峽庫區與長江上遊的各支流均有大量出土。剖析三峽門戶的奉節永安宋元遺址出土之瓷器,成都、重慶的地方瓷、出土於峽區的長江中下遊與中原瓷器總數,景德鎮青白瓷約占70%至80%之多,這巨大的比例,深深讓人震驚,值得研究。

  兩宋時在峽區出土的景德鎮窯青白瓷種類繁多,除日用的碗、盤、盞、碟、缽外,還有茶具、酒器、陳設雅玩、文房用器、瓷塑品等。以瓷形論是琳琅滿目,從紋飾看是繁花似錦,古色古香,應有盡有。

  景德鎮窯北宋青白瓷

  碗有唇口碗、花口碗、鬥笠碗。

  (1)青白釉唇口碗

  1986年秭歸出土,口微斂,外沿圓凸(稱之唇口),圓鼓腹,圈足微高,釉色青白亮麗,施釉均勻,積釉呈青綠,內外滿釉,外底無釉。高7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6.7厘米。

  (2)青白釉蓮花口碗

  2002年雲陽出土,口沿為六瓣蓮花侈口,外壁呈六瓣瓜棱壁,內壁刻畫雙線六出花瓣紋,內底亦有刻畫紋,釉色青白細潤,圈足有漏釉,積釉呈青綠色,外底無釉。全形似一盛開的蓮花,係仿金銀器造型。高6厘米,口徑14.5厘米,足徑6.9厘米。

  (3)青白釉鬥笠碗

  典型的有2001年萬州、涪陵出土的鬥笠碗;2002年雲陽出土的鬥笠碗;以及1986年秭歸出土的鬥笠碗。敞口,斜直壁,圈足,素麵無紋,與印花紋碗,內底有一小鼓凸的雞心或圓餅,釉色青白或微泛黃,底無釉,積釉處呈青綠色,造型挺拔,靈秀。高5—6厘米,口徑8—10厘米,足徑3—3.2厘米。這種碗多為茶具。

  (4)青白釉花口盤

  2002年忠縣出土,折沿,六出花口,斜弧壁,平底。內壁所繪六根直線紋與折沿花口相接,形成六瓣蓮花紋。釉色清潤如玉,底無釉,此器與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碟極似彭適凡主編:《宋元紀年青白瓷》,莊萬裏文化基金會1998年版。高3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6厘米。

  (5)青白釉花口碟

  2001年涪陵出土,花口,斜弧壁,花口有10瓣與12瓣,底有平底、臥足。內壁花瓣出筋,底心平坦,外壁花瓣鼓凸,全形如盛開的花朵。此形碟與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青白釉碟完全相同彭適凡主編:《宋元紀年青白瓷》,莊萬裏文化基金會1998年版。高2.2厘米,口徑11.5厘米,足徑3.7厘米。

  (6)青白釉執壺

  有喇叭口瓜棱壺、直口帶蓋圓鼓腹壺、雙係結蝶壺。喇叭口瓜棱壺有單流與雙流兩種,皆曲長流,扁把手,平足或圈足,釉色青白亮麗或微泛黃,這種執壺為北宋早期,其直口帶蓋圓鼓腹,雙係結蝶壺為北宋中期之作。尤以結蝶壺,無論是流之長短,或耳係的安裝,結蝶紋之形式,均與景德鎮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相同,甚而好似出於一人之手,因此此壺亦應是北宋中期之作。彭適凡主編:《宋元紀年青白瓷》,莊萬裏文化基金會1998年版。

  (7)青白釉瓶

  2002年奉節出土,蓮花口,頸微束,橢圓瓜棱腹,喇叭圈足,頸上二凹弦紋,瓜棱深陷,足上飾菊瓣紋,釉色青白,底無釉,似北宋末南宋初之作。

  (8)青白釉小罐

  2002年奉節出土,斂口,圓鼓腹,圈足,外壁飾菊花紋,內壁明潔閃青,胎薄膩透光,釉色明潤,口沿與底無釉。此造型與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條紋罐相似,紋飾與靖康二年青白釉菊瓣紋湯甌相似彭適凡主編:《宋元紀年青白瓷》40,莊萬裏文化基金會1998年版。這種小罐多為文房用具的水盂,高6.1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4.3厘米。

  (9)青白釉香爐

  香爐亦稱熏爐,是為焚香熏衣、辟邪去味的一種衛生用具。

  有2002年奉節出土,2001年巫山、1996年秭歸出土爐,其形式均為折沿,腹式有圓鼓腹、深圓腹,以深圓腹為主,爐座有三級空心塔式與二級喇叭足座,級沿飾菊瓣紋。造型輕靈挺秀,紋式簡約,具有典型的北宋香爐特征,尤以照88、90與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青白釉爐多共似彭適凡主編:《宋元紀年青白瓷》,莊萬裏文化基金會1998年版。高7.8厘米,口徑7.6厘米,足徑5.2厘米左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