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論當代青年思想的誤區

  客觀存在和社會實際決定人們的思想。如果說改革開放的主流決定了青年在當代的突出的優勢,那麽教育失誤的現實和亟待綜合治理的社會狀況也會成為青年思想出現誤區的根源。

  全麵、正確地認識青年思想上的誤區,是了解思想教育對象的一個重要方麵。這也是開展有效思想工作的前提條件。

  一、當代青年思想方法的三大偏頗

  由於我們長期缺乏當代史教育、近現代史教育、思想方法論教育,在部分青年中造成了思想方法上的偏頗。這些偏頗是:善於橫向分析問題,不善於縱向分析問題;善於微觀分析問題,不善於宏觀分析問題;善於局部分析問題,不善於全局性地分析問題。

  1.偏重橫向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

  由於青年的閱曆淺,其天然的弱點就是缺少曆史的觀念。加之當代信息流通量的激增,思維敏捷、善於接收新的信息的青年人,往往能掌握遠比中老年人多的現代生活、現代科技、現代學術觀點等信息。占有大量信息優勢的青年人,在缺乏曆史觀念的情況下,很容易滋生出側重橫向分析問題的傾向。

  當代青年人中,相當一部分人存在反曆史的傾向,從而確立了橫向分析問題而排斥縱向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例如,關心眼前利益、眼前享樂,而忽視長遠利益、長遠發展的傾向;割斷曆史,隻用今天人均產值的標準來判斷東西方社會的優劣,而全然不顧各自發展的曆史過程;對自己生活的處境,隻願以自己現在的處境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人的生活待遇相比,對自己處境的曆史性進展不明了,而產生對現實處境的不滿意;不以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理解父輩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的社會曆史環境,而以今天自己的處境下產生的思想和行為為準繩,否定父輩,使“代溝”的情緒有相當發展;更有甚者,有的青年知識分子,割斷民族的曆史發展,橫向比較各民族的現實差距,產生了否定民族傳統文化和現實新文化,向往全盤西化的幻夢。

  曆史文化應是青年人最基本的思想營養。曆史文化包括曆史知識部分和曆史方法部分。從當代青年來看,這兩個部分的教育都很不夠。1993年5月在南方某省會舉行的一項青年人的文化知識大賽中,參加決賽的8個候選人全都答不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麽”這個問題。可見曆史知識差這個現實在相當一部分青年中存在著。從曆史的方法來看,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曆史的方法似乎已成了過時的東西。但同時,又有相當多的青年並不懂得聯係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這種分析方法是曆史的方法。大學生中,許多人不願學習曆史類課程;高中生中,許多人不願報考大學曆史專業;社會生活中,許多青年人視曆史文化為無用。這種傾向,必然產生丟掉曆史地分析問題,而側重於橫向分析問題的後果。而橫向分析問題的方法是片麵的。

  針對青年思想方法的這一誤區,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幾年來一直注視和強調對青年進行曆史教育。鄧小平同誌就曾指出:“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曆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他還提出“用中國的曆史教育青年”的號召。他在論證中國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而不能搞資本主義的問題時,講起了從鴉片戰爭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曆史。他最後總結說:“這個曆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所以了解自己的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曆史,我們要用這些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江澤民同誌也十分重視對青年進行曆史知識、曆史方法的教育。江澤民同誌199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1992年10月12日在黨的十四大的報告中,都提出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進一步加強“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江澤民同誌還親自寫信致國家教委的領導同誌,強調對青少年進行曆史教育的必要性。

  2.偏重微觀分析問題的方法

  由青年期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所決定,青年人對自身發展、自身社會地位日益關心,因而對外界相關的各種信息、刺激、評價等極為敏感,體驗深刻而強烈。加之青年人情緒上存在強度興奮或強度衰泄的兩極性,狹隘性和不穩定性,反映在思想方法上,較易滋生一種偏重微觀體驗,忽視宏觀把握,缺少科學理智控製的局麵。這種偏頗,也同樣反映在青年對自身和社會的觀察和分析上。

  微觀的觀察隻能強化人的體驗,而宏觀的把握才能為人們提供正確的判定事物性質的根據。偏重微觀分析,加之青年對信息的強烈體驗,就會生成一種片麵的、情緒化的惡性循環,使人很難能對一個事物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

  情緒化的思想方法,本身就是一種不穩定的、極端化的思想方法。

  持情緒化思想方法的青年人,由於其實質是采用微觀分析為主的方法,所以其表現為極敏感而易變。例如,對自身的疾病或其他健康方麵的問題,感受細膩,特別敏銳,而且易生急劇悲觀;一旦問題過後,又會忘乎所以。對社會的觀察也是如此。他們對社會上存在的負麵或陰暗麵的事例感受很深,情緒激蕩,因而這種感受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就會對社會下一個否定性的結論。在這樣的結論之外,全不顧社會宏觀的現實狀態。對待外來思潮影響也是這樣。有的青年隻要在細微的方麵與某些思潮的代表人物有某些相似、相同之處,或某句話、某個推論與之相共鳴,就會將其奉之為自己信仰的對象。因而,他們會全盤接受這種思潮,而不注重把這一思潮放到更廣大的社會背景中加以把握,也不注重這種思想在整體上是怎樣一種情況。

  青年一旦陷入這種情緒化的、微觀感受膨脹的狀態,其思想情緒、認識結論則很難自拔。隻有經過長期的、有力度的其他感受和體驗,才有可能擺脫這種偏頗的思想方法設下的泥潭。因此,引導青年人將微觀分析問題與宏觀分析問題結合起來,才能有利於青年的健康成長。應該以微觀的分析方法發現問題,研究對策,進行調整;同時也應該注重以宏觀的分析方法把握事物的全局,把握性質和方向。這才是正確地認識問題的方法。

  3.偏重局部地分析問題的方法

  局部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並得出總體性的評價和結論,這主要是一種實踐中的狹隘性和局限性造成的偏頗。這種偏頗的思想方法,表現為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總體。這同樣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

  持這種思想方法的人,往往以年輕人為多。他們在根據局部狀況下結論時,缺少對總體狀況的了解和體驗。例如,某些人對“文革”時期的錯誤了解較多、較充分,就認為新中國建立以來都是這樣,歪曲了新中國全部曆史的麵貌。某些人在改革遇到臨時阻礙或曲折時,便滋生了改革無法搞好的悲觀看法,缺少對改革產生的必然性和全局蓬勃發展現狀的全麵認識。總之,看到局部,就誤以為是全局,匆忙下結論,這顯然是一種思想上的誤區。

  偏重局部分析,忽視全局性的分析,其形成的誤區,原因在於對事物的發展、事物的全麵狀態缺乏了解。缺乏對國情的了解,缺乏全麵的調查研究,是其典型表現。毛澤東同誌曾批評這種人:一個蛤蟆坐在井裏說天隻有井口那麽大,這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天並不是隻有井口那麽大。要糾正這種以局部根據為總體下結論的偏頗,也隻有多做調查研究,打開自己的眼界,全麵了解情況。同時,也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看看是否有道理。這樣,綜合各種意見,認真加以理解,是作出正確結論的一條捷徑。

  西方人曾用瞎子摸象的寓言諷刺那些隻注重局部問題而盲目地對全體下結論的人。時代已發展到全息照相技術出現的階段,人們對全麵認識問題的標準更高了。所以,偏重局部分析問題的方法,在今天已是亟待解決的一個思想方法的偏頗了。

  在青年思想教育領域,與其將某些錯誤的看法上升到嚴重的地步看待,不如找出青年人在作出這些錯誤結論、錯誤看法時,在思想方法上錯在何處。這樣,也許更有實際教育的效果,或更加容易被青年人所接受。因此,注重對青年思想中某些誤區的研究,是認識當代青年思想特點的一個重要側麵。

  二、自我價值的傾斜

  青年的人生價值觀念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在國家處於國際對抗環境中時,全國強調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是無可非議的。隨著東西方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國家外來威脅的融釋,國內政策相應進行了調整。我國在堅持強調國家、民族、集體利益的同時,開始注意糾正忽視個人利益、個人作用、個人價值的傾向,青年的自我價值觀念的地位開始上升。這是與改革同步的一個新變化,其作用基本上是積極的。

  但是,真理再向前走過一步可能就是謬誤。在糾正忽視個人利益、個人作用、個人價值的過程中,部分青年在錯誤的社會輿論導向影響下,走向了一個錯誤的極端。在潛移默化之中,部分青年的自我價值過分膨脹起來,超過了社會價值和國家價值的位置,出現了許多不該出現的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憂慮和思考。

  影響新時期青年價值觀調整和定位的事件有三個。一是80年代初的關於人生意義的大討論,二是西方薩特人本主義哲學的輸入,三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

  80年初,以所謂“潘曉來信”展開的關於人生意義的大討論,對於發散十年“文革”積壓在部分青年心頭的“傷痕”思緒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由於引導得不好,在廣大青年中和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潘曉信中提出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這個錯誤的口號不僅沒有受到有效的糾正,反而在全國擴散了消極影響。討論中大量發表的一些公開鼓動“自私”和社會消極情緒的大塊文章,都被“客觀地”擺在那裏,生怕一批評就犯了“大批判”的錯誤。因此,這是青年價值觀念向自我傾斜的開始。

  西方哲學思潮的滲入,同時又沒有及時幫助青年人分析辨別,也產生了進一步的消極影響。薩特人本主義的自我價值觀,以及尼采的哲學觀點,使部分青年的價值觀更加向自我傾斜。《中國青年》雜誌1983年第12期曾刊載《一個幸運兒的不幸》一文,反映了一個大學生陷入薩特存在主義而不能自拔的故事。直到90年代還有極個別的大學生青年因為信奉西方哲學而出現一些極端行為。可見在高文化層次的部分青年中,西方哲學的影響不可忽視。

  1992年春季以後,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搞市場經濟以後,人們的某些觀念又一次麵臨適應新情況的變革,必須作相應的調整。這是必要的,積極的。但是,也有人從這裏走向一個極端,更遠地離開了社會主義國家公民應有的價值觀念,撿起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信條,走向了極端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看來,越是搞市場經濟,越是需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否則,就會產生價值觀的失範狀態,發生思想混亂。

  由於以上三個方麵的情況,加之輿論導向長時間沒有旗幟鮮明地宣傳和教育全社會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生了較大的思想教育失誤。因此,在部分青年中自我價值的傾斜已是事實。其表現有兩個方麵。

  第一,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關係。

  價值觀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怎樣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個人至上,把個人價值擺在他人和社會價值之上,這是一切剝削階級中沒落價值觀的共性。甚至連新興的一些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也不接受這種沒落的價值觀。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曾明確指出:“無論是在繁榮的黃金時代或混亂的時代,亞洲社會從未把個人價值放在社會價值之上。社會始終都比個人重要。我想,這就是把亞洲從極大苦難中挽救出來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國家主導價值觀決不能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這個核心問題上發生混亂。特別是在改革時期,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改換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鄧小平同誌曾明確指出:“在我們目前經濟生活還麵臨一係列困難,還需要進行一係列調整、整頓和改組的時候,特別要著重宣傳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的道理。”鄧小平同誌還旗幟鮮明地主張:“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鬥,但是這絕不是提倡個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鬥,絕不是提倡個人都向‘錢’看。要是那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還有什麽區別?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覺悟的先進分子必要時都應當犧牲自己的利益。”鄧小平同誌上述論證,擺明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指明了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和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這一主張實際上批評了借我們調整經濟分配政策而企圖拋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傾向。

  但是,由於改革十多年中的教育失誤,由於思想戰線較為複雜的現實,由於新聞輿論導向出現的偏差,加之社會不正之風的衝擊,偏離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傾向在部分青年中擴散開來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如下:

  (1)部分青年在社會消極現象影響下,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哲學思潮及其價值觀。

  在所謂“潘曉來信”討論之後,“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自我是絕對的”這些錯誤觀念反而流行開來。“有些人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謂‘現代派’思潮,公開宣揚文學藝術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現自我’,或者宣傳抽象的人性論、人道主義……”這在一部分青年中的影響不容忽視。

  (2)部分青年滋長了隻顧自己私利、不顧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的風氣,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現象。

  鄧小平同誌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所批評的“雷鋒叔叔不見了”的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公共汽車上不為老弱病幼讓座的現象司空見慣。有些大學生連買飯排隊的起碼公德意識都難以建立起來。許多企業單位的負責人痛感某些青年技術人員和工作人員缺少合作精神。在一些地方發生過見人落水,圍觀者雲集,卻大都見死不救;眼見不法之徒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婦女,卻有眾多人袖手旁觀;被歹徒追趕的受害者請求暫避,見者卻閉門不納;1千人聚會的禮堂起火,許多青年甚至青年幹部卻溜之乎也,置千百名兒童和學生於不顧。這些都說明由於沒有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道德滑坡現象確實在部分青年身上成為現實。

  (3)少數青年從極端個人主義出發,貶損高尚的奉獻精神。

  有個別青年從承認個人實際出發,走向了另一極端,認為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出現“錙銖必較”的關係是一種“進步”,一種“新觀念”,以此掩蓋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還有個別青年公開宣稱:“你們說要為祖國作貢獻,我自己流血汗賺的錢就應該我自己享受,為什麽要給別人?”極個別青年甚至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有了“隔世之感”,有人甚至認為雷鋒精神最大的“錯誤”就是提出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認為這個口號“壓抑了自我的價值”。美與醜、高尚與卑鄙的界限在某些人心目中已被顛倒過來了。

  (4)“非理性主義”的“無價值判斷”傾向在部分青年中頗有市場。

  少數青年公開提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要再用道德標準束縛人們”的口號,這是典型的“非理性主義”的思想反映。某些青年中流行的文學作品,以及某些青年作者的電視劇,流行歌曲,在散布著“好人不好,壞人不壞,一切都無所謂”的觀念。在宣傳媒界中公開出現了“不要問為什麽,不要問做什麽,我要追求,我要奮鬥”這樣熱昏的胡話;還出現了“何不遊戲人間”這樣玩世不恭的挑逗。這真令社會主義國家絕大多數公民為之咂舌。這些現象名曰“無價值判斷”,實則是拋棄社會主義價值的判斷標準的呼號。這反映了價值觀問題上的嚴重混亂。

  第二,用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陷入拜金主義的泥坑。

  在商品經濟存在的社會裏,在社會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金錢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改革中的一個進步。但是,在極端主義的思想方法驅動下,也有一些青年人在思想上走向了極端,產生了一切“向錢看”的傾向,個別青年甚至陷入拜金主義的泥坑。

  鄧小平同誌針對這種錯誤傾向,多次提出了批評。他主張,“批判和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己,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腐朽思想”。他還批評說:“現在有些青年,有些幹部子女,甚至有些幹部本人,為了出國,為了搞錢,違法亂紀,走私受賄,投機倒把,不惜喪失人格,喪失民族自尊心,這是非常可恥的。”

  金錢不能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即使在社會分配不公現象基本消滅之後,也不能把金錢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標準。相反,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隻能是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如果一個人以正確、合法的途徑獲得金錢,並且能正確對待金錢,不把金錢當成人生價值的標準,那麽,他的金錢越多,他可能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如果一個人不以正當、合法的手段獲得金錢,並且不能正確對待金錢,把金錢看得高於一切,甚至高於自己的父母兄弟、自身人格,那麽,他手中的金錢越多,也越可能使他的道德越敗壞。

  部分青年不能正確把握金錢的作用,陷入不同程度的拜金主義思潮的濁流。其主要表現是:

  (1)為了自己的私利,無限誇大金錢的作用。

  部分青年中傳播著“一切向錢看,才能向前看”的錯誤口號,甚至“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舊社會的腐朽說教也有幾分借屍還魂的趨勢。部分青年人赤裸裸地追逐名利,為了個人獲得好處,竟對國家損失幾百萬、幾千萬元而無動於衷。有些地方出現了“幹部拿錢引,群眾為錢幹,一切向錢看,沒錢玩不轉”的醜惡現象。

  (2)為了撈錢,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人格。

  有些青年為了撈取金錢,掙脫了道德、人格的約束。為了賺錢,編寫低級下流的書刊,毒害社會群眾;為了賺錢,坑蒙拐騙、不講信義,甚至無恥地占有他人勞動果實;為了撈錢,弄虛作假、貪汙受賄,置黨紀國法於不顧;為了撈錢,部分女青年不惜充當“三陪女郎”,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和肉體;為了撈錢,甚至不認父母、兄弟朋友,打出“厚黑學”的旗號;為了撈錢,個別青年甚至鋌而走險,走上殺人放火、違法犯罪的絕路。“千島湖事件”中犯罪的青年人便是明證。

  這種醜惡的東西也浸染到校園內。大學生宿舍的盜竊現象明顯增加,受到查處的學生明顯增加。與金錢有關的錯誤,在青年中增加了。

  “‘一切向錢看’的歪風,在文藝界也傳播開來了,從基層到中央一級的表演團體,都有些演員到處亂跑亂演,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級的內容和形式去撈錢。很可惜,有些名演員也被卷到裏麵去。……這種‘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傾向,在精神生產的其他方麵也有表現。有些混跡於藝術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士簡直成了唯利是圖的商人。”

  (3)把占有金錢當作人生價值標準,顯富鬥富,揮霍無度。

  某些在房地產、證券業暴富的人,已赤裸裸地顯示出拜金主義的麵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93年揭露:杭州兩巨富在眾人麵前鬥富,比賽燒讓人民幣,15分鍾燒了4000元人民幣。長春市一家歌廳,一巨富花錢買下了當晚點歌的壟斷權,另一巨富一氣之下花錢買下了全市當晚營業的花店的所有鮮花,以鬥富鬥氣。北京一巨富用2萬元的盛宴招待廣東一巨富;廣東巨富竟用6萬元的宴席回請,以顯富;而北京巨富當場甩出35萬元人民幣現鈔,要改變這桌宴席的檔次。這些“大款”、“大腕”、“大亨”鬥富的醜惡現象,引發了不同程度的拜金主義思潮。

  在拜金主義思潮影響下,出現了揮霍無度、極大浪費的享樂主義傾向。有的青年為了買狗花費幾千元甚至幾萬元。某些高檔飯店的歌廳舞廳,一次消費幾百元,人群依然絡繹不絕。某歌廳裏,某“大款”青年拿出5萬元,硬逼一位不願出場的歌星登台演出。西安一位17歲的代培生,嫌學校宿舍不安靜,竟以500元的房租在西安賓館包了單間,住上半月。

  (4)一事當前,先看金錢的有無和多少,拋棄了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

  80年代出現的一樁怪事路人皆知,一青年麵對落水兒童生命垂危之際,竟冷冷地堅持拿到300元現金報答,才肯下水救人。否則,拒不救人。某些青年藝術界歌星們,麵對金錢若醉若癡,出場費要價高達2000元、3000元、8000元,甚至高達1萬至2萬元才肯出場。

  在拜金主義思潮衝擊下,某些青年工人不願堅守收入不多的國營企業工作崗位。1993年,上海680名收入不高的公共交通汽車司機拂袖而去,為尋找更多的金錢使市內交通處於艱難境地。

  在一段時間裏,某些新聞報刊,收到“好處費”才肯登載某單位一條新聞,否則便將該新聞棄之一旁。這種變相的花錢買新聞的行為因其危害巨大而被國家立法禁止,但其潛流仍不可忽視。

  拜金主義的表現盡管很多,但其共性是把金錢當成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這樣,人的社會性受到金錢的壓迫,人的高尚道德思想受到金錢的侵害,人的價值觀念被顛倒了。

  在青年價值觀問題上,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課題。但是,最大的價值觀方麵的誤區,在當前以上述兩方麵為突出。

  三、逆反心理的障礙

  當代青年思想戰線上,不可回避的一個突出現象是青年的逆反心理問題。

  青年逆反心理實質上是一個特殊的思維定式或思維方式問題。它是人們的思維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日趨簡單、直接的直線平麵思維方式,在遇到新的現實環境時的一種反向的簡單運動。嚴格地講,它是對變更和提高思維能力要求的一種不適應現象。這種思維方式的不適或紊亂現象,成為思想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礙。對於這一思想誤區的認識和超越,是思想教育工作收到實效的一個前提條件。

  1.逆反心理的表現形式

  當代青年中的逆反心理,不同於發散性思維中的反向思維。反向思維是以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為基礎,從事物的反麵、從相反的方向考慮問題的思維活動和過程。它體現了對矛盾雙方麵的辯證認識,是一種積極的否定型思維。而逆反心理的思維方式則是單一直線型思維路線的簡單反射,在思維過程中是沒有目的、沒有成果的一種簡單否定和抵製活動。逆反心理所反對的思維方式,恰恰是逆反心理依賴的思維方式。因此,可以說逆反心理的思維方式是消極社會現象下的消極思維方式。它是一種病態思維方式。

  按照當代青年逆反心理的運行方式和特點,逆反心理的表現有以下諸端。

  (1)對傳統的教育方法逆反。

  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革,當代青年的思想的複雜化,運用幾十年一貫的傳統教育方式,會激起青年的逆反心理。過去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與過去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的思想狀況有關。客觀環境變了,傳統的教育方法就不一定奏效了。比如在解放戰爭期間和五六十年代,開訴苦大會、憶苦大會,憶苦思甜,領導報告會,正麵說理、黑板報批評與表揚,對個別同誌的小組幫助會、讀報、學社論……都會收到積極的效果。但是,在80年代後的新時期,要解決現代青年的思想問題,使用上述傳統教育方式則會引起逆反心理。實際生活中,隨著這些方法的失效,青年對它們的逆反心理也越強烈。如果教育者采用這類傳統方法,部分青年的逆反心理反應會掀起議論和嘲笑,使這種方法失效。

  (2)對職業思想教育工作者逆反。

  近十幾年來,職業思想教育工作者受到當代青年逆反心理的嚴峻考驗。青年思想教育專家與青年相麵對時,部分青年就會湧起對他們“灌輸式教育”、“師道尊嚴”的主觀印象,繼之產生逆反心理,以自己強調的“代際差別”、“民主意識”來對抗他們的權威性。在有的青年作家的筆下,一位“全國著名的青年思想教育家”,被寫成一個滿口革命大道理、滿腹金錢觀念和男盜女娼式思想的形象。由此足見逆反心理的運行特點。在某些大、中學校,專門從事學生教育的幹部和工作人員,往往不如某專門學者更容易被青年學生所接受。這反映的也是同樣的問題。

  (3)對社會輿論導向逆反。

  社會輿論導向,反映了社會某一時期的主導思想和主導意誌。然而,部分青年的逆反心理也針對輿論導向而發。以社會傳媒為載體的輿論導向,如果批評了一部書或一個作者,某些青年倒產生了對這部書和作者的興趣,對輿論批評有逆反心理。這正如鄧小平同誌所描述的,“批評不多,卻常被稱為‘圍攻’,被說成是‘打棍子’,其實倒是批評者被圍攻而被批評者卻往往受到同情和保護”。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局麵。抵抗批評的氣勢很盛,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效果不夠明顯。

  與以上現象相反,如果輿論導向讚揚了某個人或某作品,部分青年逆反心理又轉過來貶低或抵觸這個人或作品。在輿論導向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時,電視台搞了配合主導教育內容的“百部愛國主義影片展播”活動。結果,部分青年則產生逆反心理,對這些影片和播放百部影片的做法,大不以為然,頗有微詞。這都是對輿論導向有逆反心理的表現。

  (4)對領導者逆反。

  各級黨政領導者,有時也是當代某些青年逆反心理作用的對象。領導者是權力的行使者,是社會政策及其產生後果的責任者。所以青年對現實中的某些不滿意情緒,很容易轉化為對領導者的逆反心理。一位領導人在位時,某些青年們往往挑剔他的政績不佳、風度欠佳、決策失誤,從而加以抨擊或嘲諷;一旦這位領導人退位,同樣一批青年則不再對其有微詞,甚至原諒其過錯,念起他的好處。一反一正,恰恰暴露了某些青年對領導人身份的逆反心理。

  當然,逆反心理的表現很多,很難以幾個方麵來全麵概括。況且,情況尚在發展中,新趨向也很難預料。但是,僅從上述幾方麵表現,也可以看出青年逆反心理的某些規律性的東西。

  2.逆反心理產生的根源

  當代青年中部分人的逆反心理,是社會現實中某些因素引發的。分析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源,有助於加深對逆反心理的現象的認識,從而優化環境,消除其病灶;也有利於從方法上超越逆反心理的障礙。

  追根溯源,逆反心理產生根源有以下幾方麵。

  (1)主導理論與社會現實的落差。

  理論、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永遠有一個差別,這本身就使青年人巧有經過一個實踐和認識的過程,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由於社會不正之風和少數領導幹部的腐敗現象,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局麵,使部分社會現實、社會現象與我國的主導理論發生對立。這就加大了青年心目中主導理論與社會現實的落差,激發部分青年的逆反心理。

  我國的主導理論使青年人懂得黨政幹部是人民公仆,其宗旨是為人民服務,而現實中青年人卻見到部分幹部貪汙受賄,以權謀私;主導理論教育青年大公無私,先人後己,而現實中卻有損公肥私、坑蒙拐騙的現象;主導理論教育青年要艱苦奮鬥、艱苦創業,而現實中卻出現追求高消費的享樂主義和文化生活中的貴族化傾向;主導理論宣告我們國家基本方針是走群眾路線,密切聯係群眾,而現實中卻有部分領導幹部對群眾麻木不仁,自視為淩駕於群眾頭上的人。這些主導理論與現實的對立現象,使得青年陷入困惑,在得不到解脫的情況下,容易產生對主導理論宣傳的逆反心理。

  (2)理論工作滯後,精神支柱傾斜。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經濟發展是好的。但是,理論工作卻滯後於改革實踐的發展,使青年中沒有解決好確立一個馬克思主義精神支柱的問題。這就給青年人隨意接受各種西方思潮打開了一個缺口。

  早在1986年12月,鄧小平同誌就針對當時的有關問題說:“從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論戰線上是軟弱的,喪失了陣地,對於資產階級自由化是個放任的態度,好人得不到支持,壞人猖狂得很。”翌年初,鄧小平同誌總結了幾年的發展經驗,又指出,“幾年來我們製定的方針政策是成功的,但是在發展中也帶來一些消極因素。……消極因素主要表現在理論、思想、文化領域”。可見,鄧小平同誌對思想理論界的滯後狀態早有察覺,並看到了其對青年的影響。

  改革開放每時每刻都使社會麵貌發生變化,人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理論界的這種滯後發展的局麵,雖然多次引起報刊大呼“改革呼喚理論”,結果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改革的理解,對開放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對蘇聯東歐劇變的說明,都沒有做到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這就在青年麵前堆積了過多的思想困惑,精神失去寄托。在這種情況下,簡單推行的思想教育工作,很容易激發青年的逆反心理。

  (3)理論導向變化幅度大,削弱了青年接受教育的積極性。

  十幾年的教育失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麵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理論宣傳教育的導向反複變化,擺動幅度過大,造成了理論教育的多次震蕩。這種不夠穩定的狀況,不利於樹立青年對我們宣傳教育內容的足夠尊重。同時,這種變幻不定的過程,也降低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譽。這樣,很容易激起部分青年對某階段宣傳教育內容和某些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逆反心理。

  (4)十年動亂的曆史後遺症。

  這一點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的那種情形:“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十年搗亂,思想戰線上長期間充滿了胡言亂語,以至人們對於從事政治教育工作的許多幹部和教師失掉了信任。這不是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過錯。現在這些同誌十分苦惱,許多家長、老工人、老戰士也都十分苦惱。”曆史給思想政治工作者開了一個大玩笑,使他們處境一時很尷尬。由於撥亂反正、糾正了過去的錯誤,部分青年人把賬記到思想政治工作者身上,這就很容易對思想教育工作者這種身份產生逆反心理。

  掌握了部分青年逆反心理產生的根源,就可以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新方法,製定有效的對策,戰勝逆反心理,收到思想教育的積極效果。

  四、實用主義哲學思潮的歧途

  當代青年思想領域中,還有一種不容忽視的思潮,即西方實用主義或西方功利主義思潮。近十多年來,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革,西方實用主義思潮又死灰複燃,在青年思想界起了很大的消極作用。這也是當代部分青年思想上的一大誤區。

  1.實用主義思潮的表現

  實用主義思潮浸染青年思想,有各種表現,其突出的有以下幾方麵。

  (1)講究功利,淡化理想信念。

  西方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潮,自19世紀至今,始終把社會生活的道德作用歸結為現實利益,用資產階級商人的實用主義眼光看待人生價值和社會道德的作用。最後演化為對自己有用便是“真理”,眼下有用便是“真理”。實際上用功利和私利取代了真理。

  這種思潮浸染了青年思想界。據1994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一些中性的、模糊的價值取向正在上升”,“青年的事業獻身精神和對國家集體的奉獻精神有減弱之勢”。不少青年在現實生活中持這樣一種非理性主義態度:“中國不論搞什麽主義,把經濟搞上去就是好主義。”還有少數青年公開提出:“我看中國最需要實用主義。”且不說在中國除了社會主義根本就不曾出現過把經濟搞上去的什麽好主義,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多次努力均告失敗,更何況,把經濟搞上去並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目的。大呼需要實用主義的人,其實連實用主義為何物也沒搞清楚,這樣在一種混沌狀態下,淡化著理想,滑向實用主義泥沼。

  在實用主義思潮影響下,部分青年丟掉了“遙遠的”目標,隻注重眼前世俗化的物欲和低級趣味的自我滿足,政治冷淡,玩世不恭。在一些青年人眼中為人民服務已是過時的觀念;奉獻不是對社會而是對自己的家庭、妻子、兒女;掙點、花點、玩點成了“最現實的”。這樣,用“利益”和“有用”衡量真理,“四有新人”的有理想一條,從何談起?

  (2)講究個體眼前利益,排斥愛國主義。

  實用主義重眼前、重個體利益的特點,很難容納下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實用主義的蔓延,排斥並衝淡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這是因為,實用主義重眼前利益,而愛國主義首先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曆史的情緒積澱;實用主義強調的是個體的單獨利益,而愛國主義本身則體現一種集體的和全民族的整體利益,這完全是對立的。在我們發展中國家,經濟處於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水平的現實狀況下,在實用主義影響下,過分強調個體利益和眼前利益,愛國主義無從建立,相反,民族虛無主義卻開始泛濫起來。

  有些青少年,以個人生活水準比較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到了崇洋媚外、喪失民族氣節的危險邊緣。還有的青年,隻以物質條件、科技發展水平評判曆史,再次走到了胡適當年認為中國“百事不如人”,必須“全盤西化”才有出路的民族虛無主義。極少數青年向外國人投靠、賣淫,這更是典型地反映了從眼前實用、個人享受出發,就會走到喪失國格、喪失人格的地步。有的青少年接受了實用主義哲學思潮,竟然懷疑方誌敏烈士在獄中寫成的《可愛的中國》是“編造的材料”。他認為,當時的中國又窮又破,被外國人摧殘掠奪,老百姓不可能從這樣一個國家身上得到任何個人好處,因此,不會有任何人去熱愛這樣一個國家。這一典型事例值得中國同胞警醒。

  隻講個人實用、實惠,有用就是真理,有利就是真理,在當今世界上,麵對西方強國還有誰願去為祖國的振興忍辱負重?還有誰會在祖國危難時挺身而出?長此以往,放棄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的子孫將不再是一個整體。

  (3)崇尚物欲,貶斥人的社會地位。

  西方實用主義思潮有一種崇尚狹隘的、片麵的個人眼前物欲的特點。受其影響,社會現實中,部分青少年出現了貶損人的社會地位,打起“人為物製”這麵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旗幟,導引了社會醜惡現象的發生。

  少數青年人身上出現道德滑坡現象。還有的青年隻講物欲和金錢不要人格,為了金錢和物欲,竟願把自己降低到別人玩物和工具的地位。這些人,物質享受升到了現代最高的水平,而精神狀態在實用主義影響下卻落到動物本能的水平。

  (4)強調個人索取,削弱對改革的承受能力。

  實用主義由於強調個人私欲和物質利益,直接導致眼光短淺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在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時,則容易產生情緒躁動、衝破秩序的束縛。這種特點,一麵易導引高消費的潮流,一麵導致對改革現實的否定和抵觸情緒,即:個人索取得多,便以高消費來自我滿足;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則出現不安定的情緒。這種情況,在社會現實中已不罕見。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使人民生活達到普遍富裕。但是,改革的進程中決不會出現社會全體成員在同一個時間都能索取同樣的好處,都達到滿意的地步。總有一部分人或大部分人所得偏少或偏低。而且,改革進程中,常常還需要社會一部分人為改革進展、企業調整而付出一定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會直接引出不滿情緒,削弱人們對改革的承受能力。

  由此可見,實用主義在我國現實中沒有起到推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相反,它起到了渙散民族凝聚力,衝擊人們的理想信念,導致社會不良風氣,削弱人們對改革承受能力的消極作用。在發達國家作為“國家哲學”的實用主義,起到了維持統治階級社會秩序、緩解階級矛盾的作用,來到發展中國家則全然是兩回事了。因此,看待一種哲學思潮的社會作用,不能離開國情的視野,不能離開曆史發展的視野,不能離開第三世界國家的視野。

  2.實用主義思潮出現的社會原因

  實用主義思潮曾在20世紀初期在中國得到一定的傳播,並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但隨著新中國的產生,這種思潮便失去了立足的基礎而消失了。近十多年來,它的重新活躍,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

  (1)在啟動物質激勵機製的過程中陷於盲目,是部分青年人接受實用主義的最初原因。

  改革過程中,我國啟動了物質激勵機製,這就使得人們經濟生活中產生明確的檔次。人們的物質利益的差別直接地、形象地呈現於社會。這種現實的刺激既有激勵人奮爭、向上的一麵,同時也存在著在思想上追求物質利益、崇拜物欲的消極一麵。在對待現實物質利益方麵走向極端,陷入盲目狀態,把功利、實惠、效益當成唯一的或主要的評價標準,就容易走向實用主義。

  (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手偏弱,是部分青年接受實用主義的過程原因。

  在把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精神文明建設曾長期處於偏弱的地位,出現了嚴重的教育失誤。總有少數人把經濟看做硬任務、把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可有可無的。這就造成了許多弊病,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安定團結,也使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主旋律不突出。社會現實中出現了“越是無知,越是大膽”的奇怪現象。在這種氛圍中,社會上直接或變相地拋棄馬克思主義、冷落馬克思主義的風氣,必然導致許多人在思想上倒向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3)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負麵作用影響,是部分青年接受實用主義的近期原因。

  近年來,我國明確確立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我們要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意味著我們把市場經濟分為姓社和姓資的,這隻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的簡稱。”“它具有市場經濟的共性,同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在運行規則上是相通或相似的,兩者大體上是差不多的。”曆史上的實用主義產生和傳播與當時所在國家的市場經濟的環境相關。今天,我國既然也出現了與當時西方市場經濟“大體上差不多”、“相通或相似的”市場經濟,那麽,作為其負麵的作用,也就存在著實用主義滋生和傳播的土壤。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必須對其負麵作用進行約製,否則,實用主義等消極影響將日益擴散。

  在我國,又要搞市場經濟,又要防止和克服其負麵影響,保持社會主義方向,這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現實,與現實相結合,有效地教育好青年。這樣,實用主義才不會危害我們的事業。

  (原作發表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論文集》1995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