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青年思想特征與思想進程二十年

  青年思想是時代的晴雨表。作為社會主義新人的青年思想是社會發展的先聲。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20年來,青年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回首20年前的情況,宛如穿越了漫長的時間隧道,令人多有感歎。在即將跨入新世紀大門的時候,對20年來的青年思想脈絡作一個簡要的總結,是很有意義的。

  一、新時期青年思想的突出特征

  20年間青年是個動態的人群。20年間青年思想的壯麗行程是由幾代青年接續完成的。但是,隻要我們始終注視著那一隻最富有活力的隊伍,就不難看出新時期青年思想的鮮明時代特征。

  新時期青年成長的環境,與以往有了巨大的差別。國際政治背景呈現出東西方關係的緩和、和平、開放、對話往來的新態勢;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發展迅速,帶來了所謂“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政策的調整,改革開放的展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展開,使青年處於嶄新的環境之中。國際國內的變化都給青年思想的變遷奠定了基礎。

  在新時期,反映時代主流的青年思想主要呈現五個方麵的特點。

  一是知識較廣博,思想較活躍。這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對外開放導致的信息交流、新聞傳媒和出版業的發達、現代通訊交通工具的發展促成的。這種態勢是青年吸納新的知識和信息,表現出活力的結果。

  二是求實精神較強烈,反對形式主義的情緒較強烈。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及其指導下的各項政策出台,經濟生活中物質利益導向的啟動,對“文革”期間“假大空”和忽視物質利益刺激的批判,導引出強烈的追求實際利益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形式主義的東西都成為青年排斥的對象。

  三是參與意識較強,公開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新時期為青年廣泛參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他們在新時期的各領域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主人翁精神,積極參與,發揮作用。這是青年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精神和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四是求新意識較強,厭倦陳舊的教育方式。青年是求新意識的天然先鋒隊。對“文革”的批判,新情況的不斷出現與解決,強調實踐的觀點,都促進了青年求新意識的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被削弱的失誤,理論的滯後發展,舊的教育方法的失效,都更加促使青年厭倦陳舊的教育方法,尋求思路和方法上的新突破。當然,青年對一切貼著“新”字標簽東西的某些盲目熱情須給予引導。

  五是世界意識增強,關心中國的國際環境和國際地位。在對外開放的環境中,隨著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使用,現代傳媒的發達,國際交往日趨密切。

  在這一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關注國際風雲的變化,關心祖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樂於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善於在世界範圍內理解國內的問題,世界意識空前增強。

  當然,20年中青年在思想上也潛在某些值得注意的現象。從總的情況來說,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1)淡化思想政治,淡化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傾向和情緒在部分青年身上客觀存在。實用主義思潮頗有市場。(2)拜金主義思潮抬頭,侵蝕部分青年的頭腦。(3)曆史教育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普遍較為薄弱。曆史地、發展地、科學地看問題尚未形成風氣。因此在相關的某些問題上與中老年人不易達成共識。(4)對西方的思潮和意識形態接收的較多,科學研究分析的工作較少。(5)在思想方法上,偏重橫向觀察,忽視縱向觀察;偏重微觀感受,忽視宏觀把握;偏重局部觀察,忽視全局性的判斷。這些偏頗之處,也嚴重影響了青年人才全麵素質的提高,亟待解決。

  二、80年代:在激烈震蕩中靠近時代主旋律

  在新時期的20年裏,青年思想發展的脈絡,大體上明顯地呈現兩個發展階段:前10年的特點是在激烈震蕩的變奏中塑造著時代的主旋律,後10年的特點是在平穩的推進中形成新的態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打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先河。“四五運動”的平反,激起許多青年參與政治的積極性;高考製度和研究生製度的恢複,又激起了青年學習成才的潮流。在社會上積累了10年的青年人才,向高等院校和城市匯集。青年以天下為己任,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形成了投身改革的主旋律。

  在曆史與現實對比之下,青年回想起在“文革”中的熱情追尋卻一無所獲,甚至受到嚴重損害。痛定思痛,必在事後,因此形成了名噪一時的“傷痕文學”,一半是對“文革”的挽歌,一半是對未來的思考和追求。總的來看還是起了積極的作用。

  社會政策和社會生活發生的大變革,促使青年深刻思考。極少數人以極端主義的態度在所謂“西單牆”上冒出不和諧的雜音。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也出現了懷疑和反對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鄧小平同誌1979年3月30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就是對這些危害匪淺的雜音的第一次回答。這為青年在政治思想上指明了方向。

  然而,更加深層次的問題還是繞不過人生觀問題。1980年由某些報刊發端的所謂“潘曉來信”引起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是青年思想上的一次深刻的思索和爭論。這個討論的後半期,由於引導失誤,並沒有達到激發青年投身改革的積極作用。討論中出現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等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沒有得到應有的分析和批判。這就留下了許多消極的思想因素。

  投身改革、推動改革畢竟是新時期青年思想的主流。這一思想主流的最早體現,是清華大學化工係學生1980年4月喊出的“幹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強音。接著是北京大學學生1981年3月喊出的“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是青年從思考到奮起,以實際行動投身四化建設的重大轉折。在這種狀態下,出現了張海迪“人生的意義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的高尚精神;出現了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大學生張華;出現了“一山兩湖”英雄群體。以“理解萬歲”的口號為代表的代際思想交流也健康開展起來了。1984年開展的關於生活方式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在生活觀念方麵解放了思想。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更激起青年對未來的憧憬。這些都匯成新時期青年思想的主旋律。

  但是,由於在對外開放和思想解放中,思想政治工作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被削弱,外來思想的衝擊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麵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尼采和薩特的哲學、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東歐幾個國家的“多元化”和“民主社會主義”、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都對青年思想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方麵青年力圖推動中國改革盡快進展,一方麵青年對中國極少數領導幹部及其子女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極為不滿。有的則在西方思想庫裏尋找武器。在正麵的思想理論工作較薄弱的情況下,青年思想呈現出極為複雜的狀況。作為結果,就是幾次學潮的出現。

  三、90年代:平穩進程中的新態勢

  對於青年思想來說,具有嶄新穩健麵貌的90年代,在思想上是以一次較大的學習和教育活動開始的;在行動上是以亞運會振奮起來的精神為序幕的。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後,總結國內外驚心動魄的風波的教訓,全國展開了社會主義教育活動。在青年思想發展的進程中,這次思想教育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各級黨政部門密切配合,采取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新聞傳媒、舉辦學習班、參觀訪問、開展學術講座等形式,弘揚了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北京青年報》開辟的“社會主義好”的主題教育專欄連載,為青年所歡迎,在全國引人注目。青年學生、青年職工、青年機關幹部、青年農民都受到了一次難得的正麵理性教育。這次教育引發了最初的1990年青年愛國精神大勃發的“亞運精神”,引發了學習馬列、毛澤東著作,了解中國國情的熱潮,引發了“尋找毛澤東”的熱潮,大大增加了青年對黨的向心力,帶來了青年思想長期穩定發展的90年代。

  1990年9月召開的亞運會,在當時國內外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是一個“不太輕鬆的問題”。但是,廣大青年麵對重大責任和嚴峻形勢,顯示了積極奮爭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協作、義務奉獻精神,使亞運會開得安全、順利、圓滿。青年思想的振奮向全世界宣告一個真理:中國青年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曆史責任感。亞運精神掃蕩了漂浮於青年運動表麵的浮沫,顯示了青年思想的本質和主流。

  亞運會兩年後青年中出現的“毛澤東熱”,以學習毛澤東同誌的著作,懷念毛澤東同誌的豐功偉績為主要內容。這充分反映了青年在思想上對傳統教育內容的回歸,對新中國曆史的溫習,對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追求。

  黨的十四大的召開,鄧小平理論體係的初步形成,使青年的思想得到了武裝。全麵學習和掌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了基本條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深入,青年積極投身主戰場,在新的改革浪潮中大顯身手。他們把自己的價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事業連接起來,在實踐中建功立業。青年企業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對改革的承受力增加了,政治態度明顯趨於穩定。

  青年思想的這種穩健狀態,在鄧小平同誌逝世時得到了表現,通過迎接1997年香港回歸達到了高峰。麵對昭雪百年國恥的重大曆史時刻,全國青年為之振奮,進一步鞏固了青年思想的穩健積極的趨勢。

  青年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1996年的一項全國問卷顯示:青年最不喜歡的國家是美國。這是由於美國對中國的製裁、幹涉中國內政和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導致的。美國的“遏製中國”的戰略政策,直接導致由青年人寫作的《中國可以說不》等一係列著作的問世。1998年北京大學學生在美國總統克林頓麵前的發問,再一次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氣節,體現了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自立、自強、自尊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青年掀起了學習鄧小平理論,做跨世紀的一代合格人才的熱潮。

  四、青年之心,國運所係

  總結20年間青年思想曆程,令人百感交集,深有所思。未來屬於青年,誰掌握了青年,誰就掌握了未來。青年之心,將決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整個社會環境塑造的青年思想麵貌,就是我們社會未來的麵貌。透過青年的眼睛,就能看到我們未來社會的情景。

  新的世紀,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代青年將親手把我們的國家建成中等發達國家,將為中國同胞在全球的尊嚴和榮光奠定基礎。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形象,將在中國青年手中完成。

  麵對富有朝氣的青年朋友們,我們堅信:他們肯定會比前輩們幹得更好!

  (原作發表於《遼寧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