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烏江流域

  (一)流域

  流域是一個地理學名詞,其定義為“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分地麵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兩類”百度百科,網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59675.htm。每條水係都有自己的流域,一個大流域可以按照水係等級分成數個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等。另外,也可以截取河道的一段,單獨劃分為一個流域。流域之間的分水地帶稱為分水嶺,分水嶺上最高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即集水區的邊界線。

  (二)烏江支流域

  烏江流域總麵積8.8萬平方千米。烏江支流眾多,呈羽狀水係分布,主要支流有六衝河、三岔河、貓跳河、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等。其中:三岔河由花漁洞、黑魚洞、石缸洞三股地下湧水形成,流經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安順市所轄的威寧、鍾山、水城、納雍、六枝、普定、平壩、織金、清鎮等縣(市)區,於清鎮市化層基處與烏江北源六衝河匯合後為鴨池河進入烏江,河流全長325.6公裏,流域麵積7264平方公裏;貓跳河發源於安順長山,流經平壩、清鎮、修文等縣,在楊橋匯入烏江。全長180公裏,流域麵積3195平方公裏;清水江自錦屏縣茅坪鎮下的楊渡角流入天柱縣境,流經天柱的坌處、竹林、遠口、白市、江東、甕洞六鄉鎮,沿岸瀕江的村寨50餘個,流經河段77公裏,沿河接納三門溪、鑒江河、圭大溪、汶溪河、江東溪、瓦窯江、甕瓦溪等諸條溪河,流域麵積5504平方公裏;濯河又稱阿蓬江,從湖北利川奔瀉而下,穿行於武陵山脈蜿蜒曲折,經黔江至酉陽龔灘注入烏江,全長249公裏,流域麵積5585平方公裏;洪渡河係烏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湄潭縣西河鄉,流經湄潭、正安、鳳岡、務川、德江、沿河等縣,在沿河縣洪渡鎮匯入烏江。幹流全長205公裏,流域麵積3739平方公裏;芙蓉江源於婁山山脈,經正安縣城、浩口、道真、武隆注入烏江,流域麵積7367平方公裏。

  (三)地理地質

  烏江流域位於北緯26°7′至30°18′和東經104°18′至109°22′之間。流域處於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呈由西向東折轉北東的狹長弧形帶狀,西南至東北長約650公裏,南北寬100至360公裏,呈現一個由西向東變化明顯的大斜坡。烏江流域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高原、山原、山地、丘陵、壩子及岩溶平原等多種類型,其中高原、山原和山地約占流域總麵積的87%,丘陵約占10%。在各種地貌中,喀斯特地貌發育分布廣泛,碳酸鹽類岩石出露麵積約占流域總麵積的73%,各種石芽、溶鬥、窪地、槽穀、溶洞、地下河隨處可見,形成了風光綺麗,形態萬千的自然景觀,如芙蓉洞、織金洞等。同時,流域高原、山地、峽穀地貌結構。

  從地貌類型看,烏江流域情況比較複雜,除部分平壩及河穀較為平坦外,主要是丘陵山地,喀斯特地區,素有“地無三尺平”之稱,所謂“森林密箐”、“跬步皆山”。其自然景觀可謂豐富多彩,五色繽紛。烏江流域由於落差巨大,形成了天險水道。按其構造體係及其各河段構造線方向,可以分為烏江流域四段。河源至化屋基屬黔西“山”字形構造體係,構造方向為北西西和北東東向;化屋基至構皮灘段屬渝黔經向構造體係,構造方向為南北向;構皮灘至武隆段為新華夏構造體係,構造體係為北北東向;武隆至涪陵河口段,構造方向為南北向。整個流域沉積蓋層發育較好,露出地層較全。烏江流域重慶段,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海拔1000~1800米之間,廣泛分布於酉陽、黔江、彭水、武隆、石柱等區、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主要分布在沿江兩岸。台地多疊置在寬闊平緩的低、中山頂部。平壩則多分布在槽穀底部和沿江一線。

  (四)氣候、動植物

  從氣候條件看,該地區大部分處於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因地勢複雜,氣候多變,光緒版《安順府誌》雲:“一日之間,忽晴忽雨,數十裏內,此熬彼涼。”光緒《銅仁府誌》也說:“郡居層巒疊嶂中,一日之間……寒暑頓易。”烏江流域重慶段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具有溫熱、降水充沛、日照短缺、四季分明、山地垂直、氣候顯著、災害性天氣頻繁等特點。年均溫14.9~18.1℃(涪陵、武隆、彭水沿烏江河穀一帶為高溫中心)年均無霜期270~340天,年降水量1081~1375毫米,年均日照1035.4~1338.3小時(日照百分率23%~30%)為全國低值區之一。

  從土壤情況看,烏江流域的土壤資源麵積較大,土壤類型多樣,以黃壤土類為主,該土類占土壤總麵積的50%以上,其次為水稻土、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土壤養分偏低,一等農耕地占耕地總數的12%左右,二等農耕地占36%,三等農耕地占一半以上。旱地土層薄,農耕旱地、林業用地、牧草地的土壤層一般為30~50厘米,有的僅20厘米左右。

  從植被條件看,烏江流域植被屬亞熱帶偏濕性常綠闊葉林區。樹種資源豐富,以馬尾鬆、杉、柏為建群優勢樹種。優良樹種有白花泡桐、香椿、楠木、香樟等;珍稀樹種有銀杉、水杉、三尖杉、銀杏、禿杉、香果樹、鵝掌楸、馬掛木、銀鵲樹等。經濟林有油桐、杜仲、油茶、漆樹、烏桕、棕櫚、柑橘、核桃、李、柿、香蕉等。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薯類、小麥、大豆、油菜、花生、烤煙、麻類、洋芋、甜菜、甘蔗等。藥用植物豐富,家種藥材及野生貴重藥材有黃連、青蒿、天麻、當歸、黨參、川芎、厚樸、杜仲、黃柏、金銀花等。

  從動物生長看,烏江流域各地的自然條件有明顯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為動物的棲息、活動、覓食、繁殖提供了條件。因而,烏江流域古代的野生動物種類較多,僅鳥類就有鷹、鷂、烏鴉、鷓鴣、竹雞、鵪鶉、野雞、白鷳等;獸類主要有虎、豹、麂、野豬、野兔、穿山甲、獐子、山羊等。

  (五)礦產水道

  烏江流域的礦產資源儲量大、品種多、品質優良。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采,是我國西南礦產集中分布地區之一。現已探明的鋁、磷、煤、汞等礦種尤為豐富,使烏江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聚寶盆”。僅貴州境內,就已發現82個礦種,2100個礦床、礦點。現已探明52種礦產儲量,產地521個,有黑色金屬2種,產地63個。烏江流域已探明的52種礦產中有26種儲量名列全國前十名。

  從烏江航運條件看,據史書記載,烏江航運早在距今2300多年前就開始了。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秦將司馬錯率兵由枳(涪陵)而入,經巴涪水,即烏江上溯取楚商於之地渝東南黔中郡。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又派司馬錯率巴蜀兵十萬,船隻一萬艘,載米六百萬斛,自岷江而上,入長江。轉溯巴涪水(今烏江)再次奪取楚商於之地。這是曆史上有關烏江軍事運輸方麵最早的記載。而烏江民間航運以及商貿運輸的曆史就更早了,可以通航到今天的遵義縣境的烏江渡。明《嘉靖思南府誌》有“烏江流域產朱砂、水銀、棉、蠟、漆諸物,皆中州所重”,“上接烏江,下通蜀楚,舟楫往來,商賈鱗集”的記載,證明烏江航運早在明代以前通到思南以上烏江渡一帶。川鹽入黔,在陸路運輸工具尚不發達之時,主要靠水上運輸,烏江則是川鹽入黔的四大水上運輸量最大的一條。烏江兩岸各族人民離不開烏江,更需要烏江,然而無情的自然災害,地殼的變化,淫雨山洪不斷地造成崩山巨石堆積河床堵塞航道的現象。堵塞,疏通,再堵塞再疏通。烏江航道明、清時官府也整治過,但這些整治都是治標而不治本,要從根本上整治烏江確實困難。烏江兩岸流傳在民間的民謠:“上山雲裏鑽,下山到河邊。兩岸能說話,相見得半天。”“烏江兩岸山連山,烏江河水灘連灘。”既是對烏江的恰當描繪,也說明徹底整治烏江的難度。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