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人類飛行之夢的實現者萊特兄弟

  威爾伯・萊特 奧維爾・萊特

  (1867~1912)(1871~1948)

  [傳略]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是一對平凡的兄弟,他們出生在美國中部小鎮代頓市。萊特兄弟都沒有上過大學,哥哥威爾伯甚至連中學畢業文憑都沒有。離開學校後,他們不得不靠修理、製造、出售自行車為生。但他們過人的天賦很快就改變了這一切。1895年6月,萊特兄弟通過報紙得到了德國人飛行實驗的消息。他們饒有興趣地找來很多航空方麵的資料閱讀,並開始著手製造自己的飛機。1903年12月,萊特兄弟就製造出了他們的第一架動力飛機,並成功地實現了在空中的飛行,從而開創了一個時代。

  1909年11月,萊特公司成立,萊特兄弟為推廣自己的飛機,開始更多地涉及商業領域。

  1912年5月,由於長年勞累,身體瘦弱的威爾伯過早去世,時年44歲,令很多人惋惜不已。1948年,奧維爾,這位航空天才也離開了人世。

  [影響]萊特兄弟的父親是一位牧師,母親是一位賢惠的家庭主婦,全家就住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一條小街上。毫無疑問,他們是一對難得的天才。兄弟倆從小就對機械充滿了好奇,再加上受他們父親所說的“勞動之性”的影響,他們經常自己動手製造一些小的工具。好在他們的父母都是慈祥而有眼光的人,從來不幹涉他們的愛好,反而支持孩子們自己動手。使得他們的天賦盡情地得以發揮。從小雕刻家到小印刷師,從“馬戲團老板”到辦報人,都體現出他們的創造才能。在實踐中成長的萊特兄弟,更注重真才實學,而不那麽在乎文憑。

  在少年時代,萊特兄弟最喜歡去野外放風箏。看著風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飛翔,萊特兄弟有一天突發奇想,他們也想依靠某種工具在天上飛翔。雖然這個夢想遭到了大家善意的嘲笑,但卻沒有動搖他們的夢想。

  19世紀末,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離上天飛行的夢越來越近了。1895年,萊特兄弟讀到了一條有關奧托・李林達爾在德國進行滑翔實驗的消息。這條消息猛然間觸動了萊特兄弟少年時期的夢想。他們開始刻意地尋找有關的資料。1896年8月,一條不幸的消息傳來,李林達爾因為滑翔機的意外事故身亡了。在彌留之際,李林達爾告訴大家,他並不悲觀,因為需要犧牲。李林達爾的意外去世,冥冥中好像是對萊特兄弟的一個召喚。他們也決定要為人類的飛行夢想而獻身。

  1899年初,萊特兄弟向華盛頓的史密斯學會發出了求助信,希望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有關航空實驗方麵的資料。很快,史密斯學會就給這兩位熱心者寄來了他們手頭上的所有資料。萊特兄弟欣喜若狂。在閱讀了大量的資料之後,他們也開始著手製造自己的滑翔機。

  1900年10月,萊特兄弟帶著他們的滑翔機來到了北卡萊羅納州的基蒂霍克,這兒經常有強勁穩定的海風,有適於滑翔起飛的沙丘和一望無垠的海灘,是試飛的理想之地。他們首先在沙灘上建造起一座木屋,然後開始在裏麵組裝他們的滑翔機。這架滑翔機同當時的其他滑翔機比起來,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升降舵,它具有三大優點:第一,它安裝在機翼的前麵,這樣在著陸和起飛時有較少被撞壞的危險;第二,它是可操縱的,過去的滑翔機上都是被固定死的;第三,在迎著氣流的一側,它被設計為凹形的,而不是平麵。

  但這些改進還是有限的,萊特兄弟在這一年的試飛中並沒有取得讓人振奮的成績。第二年,萊特兄弟又製造了一架滑翔機,在無數次的試飛中,他們發現以前的科學家所得出的大氣對機翼壓力的有關數據是錯誤的。在當年舉行的西部工程協會的年會上,威爾伯大膽地宣布了這一發現。可是,科學家們哪裏肯相信這個沒有上過大學的無名小卒,在他們眼裏,萊特兄弟不過是一對航空飛行的業餘愛好者罷了。

  為了為這一論斷提供有力的證據,弟弟奧維爾開始想方設法做實驗。為了節約資金和原材料,萊特兄弟不得不在家裏做實驗。他們發明了一套裝置,模擬戶外環境。這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風洞”。這個風洞看上去隻是一個老式的澱粉箱子。在1901年的秋季和第二年的初冬時節,萊特兄弟在風洞裏進行了200多次各種類型的翼麵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

  此時的萊特兄弟,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們已經完成了一項其意義重大得無法估量的工作。他們不隻是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正確測試的風洞,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風洞得到整套科學數據,並根據這些數據設計出了飛機的人。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風洞仍然為各種各樣的航空實驗室所廣泛應用,隻不過是配備了更精密的儀器罷了。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風洞的發明和實驗,萊特兄弟就很難製造出飛機來,也就沒有今天這樣輝煌的航空事業。

  春去冬來,轉眼3年就過去了,兄弟倆的試飛非常成功,成為有名的飛行愛好者。但他們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們覺得滑翔機再好,也得借助於風力,而且無法自行升高。如果給滑翔機裝上動力裝置的話,那麽一定可以飛得更高更遠。所以,1902年在結束了飛行實驗之後,萊特兄弟開始尋找合適的發動機。

  當時,美國的一位叫蘭格勒的博士也開始研製動力飛機,並且獲得了美國政府5萬美元的支持。結果,在蘭格勒試飛的時候,飛機卻一下子從空中栽了下來。一些好心人善意地勸說萊特兄弟,不要再冒風險,但他們絲毫沒有動搖。隻是他們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發動機,無奈之下,萊特兄弟隻好自己動手,製造了一台輕便的汽油發動機。然後,根據滑翔飛行所取得的數據,精心設計了一架機翼長12米,總重量340千克的雙翼動力飛機。

  1903年,在一切準備就緒後,萊特兄弟頂著刺骨的寒風,帶著他們的新型飛機再次來到了基蒂霍克。12月17日,萊特兄弟向附近熱心的人們發出了試飛的信號,但由於天氣不是很好,風又很大,很多人都沒有來觀看,隻有5個非常熱心的人來觀看他們的試飛。奧維爾開動了幾分鍾引擎,以便讓發電機燒熱。然後解開了把飛機栓在軌道上的鐵絲,飛機開始迎風滑動了。威爾伯就跟在飛機的旁邊跑,他扶著機翼以保持飛機在滑行時的平衡。飛機在滑行了12米後,順利地升空。由於對飛機控製係統的使用還不是很熟練,飛機在空中晃來晃去,爬升最高時僅僅隻有36米。飛機在空中也就停留了12秒,飛行了大約三十多米,然後就一下子掉了下來。

  但就在這短短的十幾秒,卻開創了人類曆史上的一個新時代,人類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以內燃機為動力的載人飛機的飛行。目睹這次飛行實驗的5個人大概也沒有意識到這次飛行的重要意義,但他們的到來,還是讓萊特兄弟激動不已。兄弟倆接著又試飛了幾次,最理想的一次曆時59秒,飛行距離240米。兄弟倆歡呼雀躍,多年的理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第二天,《弗吉尼亞向導報》頭版頭條向人們報道了萊特兄弟飛行成功的重要消息。報道的撰寫者又把這次飛行成功的新聞寫成通報寄給美國的其他21家報紙。可是幾乎所有的編輯都以為這位記者在危言聳聽,根本就沒有把這條重要信息給刊登出來。

  保守和偏見不能改變萊特兄弟為航空科學獻身的誌向。他們堅持進行新的探索,相繼在歐洲和美國的公開飛行表演中取得驚人的成功。在巴黎的一次飛行表演中,飛行時間已達2個小時22分鍾23秒。不幸的事情也發生過,奧維爾在一次飛行表演中失誤,同機者當場遇難,奧維爾幸好隻是負了點傷。

  1912年,年僅45歲的威爾伯英年早逝,並沒有看到飛機用於殺人武器的殘酷一幕,而奧維爾晚年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內疚不已。

  [餘論]萊特兄弟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獻身航空事業的精神終於為世人所公認。為了表彰他們對航空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萊特兄弟當年試飛的基蒂霍克,樹立起了一座高大的大理石紀念碑,緬懷這對兄弟為人類航空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

  (呂厚軒)

  穿越空間的電話發明者

  貝 爾

  (1847~1922)

  [傳略]貝爾,電話發明者。1847年3月3日出生在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市,1922年8月2日卒於加拿大新斯科省。1861年,從愛丁堡皇家高等學校畢業後,跟隨祖父A。貝爾和父親A。M。貝爾移居加拿大安大略省布朗特福附近的鄉村。貝爾的父親是著名的語言學家,聾啞人手語的發明者。貝爾的妻子曾是他父親的學生,一位耳聾的姑娘。由於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對聲學和語言學有濃厚的興趣。他在大學所學專業和後來進行的研究都和聲力學有關。1871年4月,貝爾到美國波士頓給聾人講授“可視語言”。1873年,任波士頓大學嗓音生理學教授,不久後加入美國國籍。1874年,貝爾研究出電話的工作原理――變阻理論。1875年6月,貝爾和沃森利用電磁感應原理,試製出世界上第一部傳遞聲音的機器――磁電電話機,並於1876年2月14日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1876年3月10日,貝爾發明了電話。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此後,他又進行了利用光線傳遞聲音的試驗。運用電話的原理,他利用硒晶體和薄鏡子試製了“光音機”。此外,他還試製成功了“水翼快速汽艇”以及一些航空動力方麵的設備。1880,法國為表彰他發明電話的功績,授予“伏打獎”,並資助他5萬法郎在波士頓設立“伏打試驗室”。貝爾一生獨自獲得18項專利,和他人共同獲得12項專利。這些專利中,有14項是屬於電話和電報方麵的。

  [影響]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一百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而這一切,我們都應該感謝電話的發明人――貝爾。

  電報的發明,把人們想要傳遞的信息以每秒30萬公裏的速度傳向遠方。這是人類信息史上劃時代的創舉。但久而久之,人們又有點不滿足了。因為發一份電報,需要先擬好電報稿,然後再譯成電碼,交報務員發送出去;對方報務員收到報文後,得先把電碼譯成文字,然後投送給收報人。不僅手續繁多,而且不能及時地進行雙向信息交流。要得到對方的回電,還需要等較長的時間。

  人們對電報的不滿足,促使科學家們開始新的探索。

  最早提出遠距離傳送話筒接力傳送信息建議的是休斯。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休斯為這種通話方式所取的名字――“電話”,卻一直沿用至今。

  19世紀30年代之後,人們開始探索用電磁現象來傳送音樂和話音的方法,其中最有成就的要算是貝爾了。

  1871年,貝爾從蘇格蘭回到美國,任波士頓大學音響生理學教授。電話發明多年以後,貝爾感慨地回憶道:“我現在意識到,如果我是個電力學家,我就不可能會發明電話。研究電力的不會如此愚蠢地去做此嚐試。”

  1873年,貝爾成為波士頓大學的一名嗓音生理學教授。白天他利用視圖語言係統教聾人,晚上研究聲樂電報。1874年,在朋友的建議下,貝爾為聾人研究一種助聽裝置,它能使耳膜震動。他設想,能否通過說話人聲音強度的變化來改變電流促成聲音傳輸膜片的震動。貝爾就這樣發明了電話的原理――變阻理論。但真正正確運用這一理論又花了貝爾整整兩年時間。

  1875年3月1日,貝爾結識了約瑟夫・亨利,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發明了電磁並啟發摩爾發明了電報。亨利對貝爾的電報研究並不感興趣,他勸說貝爾放棄其他工作,專門從事研究電話。亨利對他說:“你有一個偉大發明的設想,幹吧!”當貝爾說到自己缺乏電學知識時,亨利說“學吧!”

  1875年的一天,貝爾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別在兩個房間配合做一項試驗,由於機件發生故障,沃森看管的發報機上的一塊鐵片在電磁鐵前不停地振動。這一振動產生了波動的電流沿著導線傳播,使鄰室的一塊鐵片產生了同樣的振動,振動發出的微弱聲音被貝爾聽到了,引起他的極大注意,由此啟發他產生了新奇的聯想和構思。

  同年6月,貝爾和沃森利用電磁感應原理,試製出世界上第一部傳遞聲音的機器―

  ―磁電電話機,並於1876年2月14日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

  這種電話機的原理是:對著話筒說話,使話筒底部的金屬膜片隨聲音而振動,膜片的振動帶動一根磁性簧片隨之振動,在電磁線圈中便產生了感應電流,電流經導線傳至受話一方,使受話器上的膜片相應的振動,將話音還原出來。

  然而,這台機器真正開始工作是在1876年3月10日這一天。當時,貝爾正在做實驗,不小心把硫酸濺到了腳上,痛得他不禁對著話筒向正在另一房間裏的沃森大叫:“沃森,快來幫幫我!”不料,這一求助聲竟成為世界上第一句由電話機傳送的話音,沃森從聽筒裏清晰地聽到了貝爾的聲音。

  貝爾在得知自己試驗的電話已經能夠傳送聲音時,熱淚盈眶。當天晚上,他在寫給母親的信中預言:“朋友們各自留在家裏,不用出門也能互相交談的日子就要到來了!”

  1876年3月10日,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話誕生了。從此,人類的通訊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1877年,第一份用電話發出的新聞電訊稿被發送到波士頓《世界報》,標誌著電話為公眾所采用。

  1878年3月25日,電話的發明者貝爾這樣預言,“可以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聯接到私人住宅、鄉村、船舶和工廠等。也可以設立中央電話局,通過主幹電纜線將各端電話筒聯接起來。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城市中的任何兩個地方都能直接通話。這個方案,即使目前難以實現,但我確信,這將是公眾采用電話通信的發展方向。我還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電話線還可接通各國電話公司的總部,甚至全國各地的每個人都能與別的地方的人直接通話。”

  這一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此後,發明大王愛迪生也投身於電話機的改良工作。1876年,他研製出碳精送話器,並獲得了專利。他的這項發明使電話的性能大大提高。直至今日,我們的大部分電話機使用的仍是碳精送話器。最初的電話機身要自備電池和手搖發電機,才能發出呼叫信號,它隻能用作固定通話。1880年到1890年,出現了一種“共電式電話機”,可以共同使用電話局的電源。這項改進使電話結構大大簡化了,而且使用方便,拿起聽筒便可呼叫。自動電話機是在共電式電話機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隻小小的撥號盤,從此,人們就可以通過交換台任選通話對象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接近了,電話也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的電話機不僅數量激增,品種和功能更是今非昔比。除了傳統的人工電話、自動電話外,還出現了許多特種電話。如能充當“值班秘書”的錄音電話、書寫電話、聞聲見影的電視電話、信手拈來的無繩電話、隨身攜帶的移動式電話。此外,還有“數字電話”“口呼行動電話”,甚至使聾啞人能通話的“聾人電話”也已試製成功。

  自從貝爾發明電話以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訊革命在這些巨變中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20世紀50年代末,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為通訊業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新天地。隨後,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同步衛星,並於1964年通過衛星實況轉播奧運會。進入90年代,網際網絡異軍突起,它正在把電訊、資訊科技、廣播和大眾傳媒融合為一體。

  [餘論]說到電話的發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由於貝爾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這部電話機的送話器,在原理上與另一位電話發明家格雷的發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訴。一場爭奪電話發明權的訴訟案便由此展開,一直持續了10多年。最後,法院根據貝爾的磁石電話與格雷的液體電話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幾個小時提交了專利申請等這些因素,做出了電話發明權歸貝爾的判決,至此,為電話發明爭議案畫上了句號。盡管如此,電話的發明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凝聚著包括貝爾在內的許多電話發明家的智慧和汗水。

  (任英姿)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