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世界公民

  諾貝爾

  (1833~1896)

  [傳略]諾貝爾,瑞典化學家,炸藥的發明者,諾貝爾獎的創立者。

  1833年10月21日,諾貝爾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一位發明家,在炸藥研究方麵頗有造詣。8歲時,諾貝爾一家遷居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在那裏,少年諾貝爾從家庭教師那裏得到工程學方麵的教育,並且精通英、法、俄、德等多種語言。17歲時,諾貝爾遵照父親的安排,前往美國學習機械,並考察美國工業發展情況,4年後回到聖彼得堡。此時諾貝爾已發明了瓦斯表、液體計、晴雨表附件等機械,顯示出其出類拔萃的科學創造能力。由於父親的影響,他轉向研究炸藥。1866~1867年,他與父親一起成功研究了信號雷管和地雷,發明了甘油炸藥。1868年,他與父親一起榮獲瑞典科學院的雷特司泰獎。1875年,他發明了三硝基甘油和矽藻土混合的安全烈性炸藥,大大提高了炸藥的實際利用價值。1888年,他又發明了無煙火藥。因其在炸藥研究領域的巨大成就,諾貝爾被譽為“炸藥之王”。此外,他在化學方麵還有許多的發明,僅在英國獲得專利權的就有120多項。

  諾貝爾終身未婚。臨終前留下遺囑,將其遺產920萬美元設為基金,分其利息為5份,獎勵前一年中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事業5個領域中為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這就是著名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發放日期定為每年的12月10日,這一天正是這位為人類做出過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去世的周年紀念日。

  眾所周知,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中世紀時,火藥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並在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但是,火藥的威力有限,遠遠滿足不了新時期人類改造自然的需要。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致力於提高火藥能量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諾貝爾一家。1846年,土倫大學的阿斯卡略・薩伯洛教授把甘油噴入硝酸與硫酸內,製成強力爆炸劑硝化甘油。但在其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濃油狀液體隻被用在醫學上――它對治療頭痛與胸口痛有奇效。遠在俄羅斯的老諾貝爾對這個發現十分重視,他深信,這種新的爆炸劑擁有大於槍用火藥10倍以上的威力,可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和爆破工程,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因此,他決定在此基礎上進行突破。事實證明,老諾貝爾的確很有眼光。但最終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

  [影響]1862年,諾貝爾幫助父親製造出高規格的硝化甘油。接著,他反複實驗,尋找引爆硝化甘油的方法。一次,他將少量硝化甘油放在玻璃管內,緊塞管口,將玻璃管置於裝滿火藥的金屬管內,再將兩個管口封死――其中一個管口內插有導火管一支。他把導火管點燃後,迅速將這個可怕的裝置扔進水溝中,接著,沉悶的爆炸聲從水下傳來,水花濺起很高。憑著經驗判斷,諾貝爾知道,這或許就是他正在尋找的新炸藥。他們馬上在斯德哥爾摩郊外開辦了一個工廠,一邊繼續做實驗,一邊生產這種炸藥。但是,這種炸藥有一個令人恐怖的缺點:靈敏度極高,稍有不慎,就會發生爆炸。在接二連三的爆炸災難發生後,許多國家禁止進口或使用這種炸藥。作為炸藥的出品人,諾貝爾一家應當是直接受益者;然而在研製炸藥的過程中,他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1864年9月3日,實驗室發生了空前的大爆炸,許多在場者當場被炸死,其中就包括諾貝爾那天分極高的弟弟。老諾貝爾憂傷成疾,以致半身不遂,從此不再從事研究工作。產品賣不出去,工廠又毀於爆炸,盡管他們出高薪雇傭工人,但再也沒有人敢來做這種危險的工作了。更令人難堪的是,爆炸引起的惶恐不安的情緒迫使瑞典政府做出決定,不準諾貝爾在陸地上進行實驗。

  在近乎山窮水盡的時刻,諾貝爾沒有放棄,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陸地上不行,他就租了一艘大駁船,把工廠和實驗室設在船上,在瑪拉倫湖上研究炸藥的改進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大約在1866年,諾貝爾終於發現了一種駕馭硝化甘油的方法,即用產於海、湖底的矽藻土與硝化甘油按一比三的比例混合,形成安全烈性炸藥。新炸藥的靈敏度大大低於高純度的硝化甘油,但其爆炸威力比槍用火藥高3倍。他把這種新炸藥命名為“德那邁特”(Dynam ite),意即“威力巨大”。這種炸藥很快就在英、法、德等國獲得專利權,被廣泛應用於開礦、築路等工程中。長約9英裏的阿爾卑斯山隧道,就是用這種炸藥炸通的,不但省去了500多萬美元的開支,還比預定工期縮短了好幾年。實驗成功之後,諾貝爾立即在瑞典開辦了數家規模不小的工廠,開足馬力生產炸藥,以應付雪片般飛來的訂單。他馬不停蹄地輾轉各地,忙碌於產品的營銷工作。當時交通尚不發達,他不得不把大量時間花在旅途中,因此,有人說他是“歐洲最富有的流浪者”。

  但這個“歐洲最富有的流浪者”也有自己的家,這個家就是他的實驗室。盡管“德那邁特”炸藥已經為他帶來了聲望和財富,但諾貝爾並沒有因此滿足於現狀,裹足不前。他發現,在新炸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矽藻土是一種惰性物質,它與硝化甘油混合後,在降低了其靈敏度的同時,也使其爆炸威力大打折扣。這無疑是對能源的浪費。為此,他把許許多多不同物質,包括槍用火藥,與硝化甘油混合起來,進行試驗,希望能找到一種矽藻土的替代品,既能保證炸藥的安全性,又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多次實驗之後,他又一次取得了成功。不過這個成功裏有偶然和運氣的成分。那是在1875年的一天,諾貝爾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他立即在傷口上塗了一層膠棉液(一種醇精硝化棉溶液)以止血,然後把塗剩的膠棉液倒入一個盛有硝化甘油的容器中。不料,膠棉液與硝化甘油混合後,馬上形成一種他從未見過的醬狀物質。諾貝爾出於好奇,對這種醬狀物進行了研究,結果令他興奮不已:這是一種比“德那邁特”更為強勁有力的炸藥!他繼續進行試驗,製造出一整套“醬狀”炸藥,其威力各不相同,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和項目中使用。至此,諾貝爾發明炸藥的“三部曲”才告一段落。在後期的實驗生涯中,他更為注重的是對炸藥藥性的研究,其中包括無煙火藥、槍炮中更為有力的推進炸藥等。

  有趣的是,炸藥使諾貝爾功成名就;但使他家喻戶曉的卻是著名的“諾貝爾獎”。據說,諾貝爾當初設立此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炸藥已經成了最有效的殺人武器。作為“炸藥之王”,他感到痛心疾首,故而傾其家資設此大獎,以慰遺憾之心。毫無疑問,諾貝爾在炸藥研製方麵的巨大成就,使人類在熱兵器時代進行更為慘烈戰爭成為可能。但平心而論,這並不是諾貝爾的錯,有錯的隻能是那些把“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後人。刀劍也能殺人,但從來沒有誰譴責過鐵和鋼的發現者。同樣,作為炸藥的發明者,諾貝爾無愧於他的發明,無愧於人類。

  [餘論]嚴格地說,諾貝爾並不是炸藥的發明者,他在炸藥研究領域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一種改進工作,最起碼,炸藥中最重要的成分――硝化甘油,不是他的創造。沒有硝化甘油,就不可能有炸藥。但諾貝爾的聲譽並沒有因此而出現一絲晦暗,因為科學的發展總是在吸收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而且,與其他的發明或改進不同,炸藥的發展曆程上充滿危險,諾貝爾在研究炸藥的過程中,他的生命已經不屬於他自己。在這個與死神賭博的遊戲中,他幸運地活了下來,並且享受到了成功的樂趣,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的弟弟在爆炸聲中早早離開了人世。也許成功就得付出,但以付出生命為代價的成功,確實是殘酷了些。置生死於度外,是一種勇氣。在勇氣之外,諾貝爾還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在“德那邁特”問世之前,災難性的爆炸不但使他痛失愛弟,還使他成了人見人罵的“過街鼠”。心有餘悸的親人勸他改行,背信棄義的官方甚至對他下了“驅逐令”。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成功遙遙無期,而生命卻隨時有可能化為烏有。一切都是那麽讓人絕望。但諾貝爾以必勝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挺了過來,在一片非難聲中找到了成功的彼岸,用血淚換來的成功維護了生命的尊嚴。諾貝爾的尊嚴也是全人類的尊嚴,因為他說過“我是世界的公民,我為世界人類而生!”

  (趙凱)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