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首相

  丘吉爾

  (1874~1965)

  [傳略]丘吉爾,英國首相,保守黨領袖。1874年11月30日,溫斯頓・丘吉爾出生在英國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鎮的布倫海姆宮。父親倫道夫・丘吉爾,母親珍妮・傑羅姆。

  1893年8月進入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習,1895年1月畢業。隨後參軍,參加了英國在印度、蘇丹和南非的殖民戰爭。1899年3月辭去軍職,以記者身份赴南非采訪英布戰爭。1900年10月當選為奧德姆地區的保守黨議員。1904年5月脫離保守黨,1905年5月參加自由黨。1906年1月當選為曼徹斯特西北選區議員,進入下院,主張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關稅壁壘”政策。先後擔任殖民部次官、商務大臣、內政大臣、海軍大臣和軍需大臣、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殖民大臣等要職。在任海軍大臣期間,在海軍部正式建立了作戰參謀部,大力加強海軍實力,以回擊德國對英國海上霸權的挑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11月,因英軍在黑海海峽的蓋利博盧戰役中失利引咎辭職。1917年7月被勞合・喬治提名為軍需大臣。1919年1月,出任陸軍大臣兼空軍大臣,提出新的複員計劃和征兵法案,平息了英軍中的不滿情緒。2月,攻擊俄國布爾什維克主義,積極參與策劃武裝幹涉蘇俄。1922年,聯合政府垮台,因不滿自由黨的政策而脫離該黨。1924年任鮑德溫政府財政大臣,1931年1月,因印度憲政問題與鮑德溫發生分歧,宣布退出鮑德溫的“影子內閣”。此後他被排斥在政府公職之外,專心從事寫作。在此期間,他同保守黨右翼一起,反對向印度獨立的要求作任何讓步。1936年後,丘吉爾對來自德國的威脅不斷發出警告,主張重整軍備,反對張伯倫姑息德國侵略的綏靖政策,抨擊《慕尼黑協定》,主張聯合法國和蘇聯,依靠國際聯盟來阻止德國的侵略。他於1940到1945年,1951到1955年兩度出任首相。

  [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受張伯倫邀請,丘吉爾出任海軍大臣,積極組織援助挪威的戰役。1940年4月,德軍攻占挪威和丹麥,5月10日,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聯合政府首相,並兼國防大臣,立即把全國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同月,荷蘭、比利時先後淪陷,盟軍被迫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6月14日德軍占領巴黎,法國投降。麵對這種孤軍奮戰、岌岌可危的形勢,英國國內出現投降派,認為再打下去大英帝國將不複存在。但丘吉爾拒絕投降,堅持對德作戰。他說“我隻有我的血,我的辛苦,我的汗水和眼淚可以貢獻出來。我們要再一次證明我們能保衛自己的國家……如果必要的話,完全靠我們自己的力量。”7月10日至11月14日,德國對英國進行了連續不斷的空襲,倫敦、考文垂等城市遭到狂轟濫炸。英國人民在丘吉爾為首的政府領導下,精誠團結,萬眾一心,英勇頑強,開展了著名的不列顛保衛戰,使希特勒入侵英倫三島的計劃徹底破產。戰爭期間,丘吉爾親自視察海防、空防設施,經常在廣播中發表爐邊談話,這對於鼓舞英國軍民的士氣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他支持淪陷國家開展抵抗運動,支持淪陷英國的法國流亡政府。蘇德戰爭爆發當天,丘吉爾莊嚴聲明:“俄國人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就是美國的危難。”他在戰後出版的回憶錄裏也寫道“我們隻有一個宗旨,一個唯一的、不可改變的目標。我們決心要毀滅希特勒,以及納粹製度的一切痕跡。什麽也不能使我們改變這個決心……任何對納粹帝國作戰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根據以上的理由,我們將要對俄國和俄國人民進行我們能夠給予的一切援助。”1941年7月12日,丘吉爾與蘇聯簽訂了《英蘇在對德戰爭中聯合行動的協定》。在處理對蘇關係問題上,丘吉爾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巨大勇氣和高度靈活性,使不同意識形態下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結成了統一戰線,從而保證了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為了扭轉歐洲戰場上的被動局麵,丘吉爾積極尋求美國的支援。在丘吉爾的奔走下,1941年3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同意以租借或貸款形式提供武器、軍用物資和糧食等援助。8月9日~12日,丘吉爾在大西洋上同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會談,簽署了《大西洋憲章》,亦稱《羅斯福丘吉爾聯合宣言》。宣言表達了雙方共同戰勝法西斯,爭取世界和平的原則立場,提出了為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全球性國際組織的問題。憲章對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促進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起了積極的曆史作用,並成為以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丘吉爾與羅斯福、斯大林舉行了一係列會晤,與美國締結了一係列條約,其中包括聯合使用兩國的軍事和經濟資源、成立聯合參謀部等內容。丘吉爾還代表英國簽署了《聯合國宣言》,它的簽署,標誌著世界性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大大縮短了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

  1942年8月,丘吉爾與斯大林在莫斯科舉行了關於開辟第二戰場的會晤,決定以北非的“火炬”計劃代替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二戰”期間,丘吉爾與斯大林建立起來的、並一直保持著的密切而又嚴肅的關係,對雙方之間加強聯係、增進理解、相互配合、保證取得戰爭勝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943年1月14日~24日,丘吉爾與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11月27日,丘吉爾在與羅斯福舉行開羅預備會議後,飛赴德黑蘭參加由美、英、蘇三國首腦參加的“三巨頭”會議。三方就實施“霸王”計劃達成一致。1944年6月6日,“霸王行動”開始,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從而改變了歐洲戰場上的力量對比。

  1945年5月8日,丘吉爾向英國人民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5月23日,丘吉爾宣布辭職,解散戰時聯合政府,組成看守政府。7月17日至25日參加波茨坦會議,與斯大林、杜魯門舉行會談。在同月舉行的大選中,由於保守黨失利,在5年多戰時首相位置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丘吉爾,隻能黯然神傷地麵對下台的現實。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引用了古希臘哲人普魯塔克的名言:“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強大民族的標誌”,以此表達自己的心情。

  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杜魯門的陪同下,在美國密蘇裏州富爾頓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說,他呼籲聯合國成立維護和平部隊,主張西方國家保持“有關原子彈的知識和經驗的秘密”,並力促“保持英語國家的特殊關係”。他還提出了“鐵幕”的說法。他的演說旨在喚起人們去締造英、美兩國之間的特殊關係,聯合起來對抗蘇聯拉下的縱貫歐洲南北的“鐵幕”。這篇富有煽動性的演說揭開了戰後“冷戰”時期的序幕。

  1951到1955年,丘吉爾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在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典禮上,丘吉爾被封為爵士,獲“嘉德勳章”,以表彰他對英帝國所作的貢獻。12月10日,瑞典文學院授予丘吉爾195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給他的獲獎評語是:“由於他精通曆史和傳記的藝術,以及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的演說。”1955年4月5日他正式退休,但直到1964年7月一直任下院議員。

  丘吉爾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政論家和作家。主要著作有《倫道夫・丘吉爾勳爵傳》、《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和《英語國家史略》等。

  [餘論]丘吉爾是英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在英國曆史上的關鍵作用和崇高地位,是怎麽評價也不會過分的。“二戰”時的盟軍最高統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這樣回憶丘吉爾:“他是一位很有威望的領袖。他具有英國人在困難時所表現的勇敢而堅定、在順利時所表現的因循守舊的典型性格。他有非常強烈的信念,善於爭論和答辯……我欽佩他,也喜愛他……他是一位對戰爭發展和軍事史有深刻研究的專家,即使和他討論純專業問題,也不是毫無益處的……在許多方麵都可以看出,如果他不是那樣偉大,他就會使我的工作更加艱巨……他是一位偉大的軍事領袖,也是一位偉大的人物。”

  (王海波)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