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科舉,延續千年的選人製度

  從唐宋到清朝前期,古代中國在鞏固中穩步前行。中國在世界曆史上的身影星星點點,匯聚成了一場星光璀璨的大戲。雖然其中也有戰亂割據,也有閉關鎖國,但是古代中國在世界曆史舞台上的影響達到了輝煌的頂點。以歐洲為代表的外部世界在17世紀掀起了中國熱潮。中國的製度、器物和文化為世界所稱羨。燦爛的東方文化成熟、鮮豔、散發著迷人的氣息。遺憾的是,從明清開始,文明成熟的中國社會逐漸趨向保守,在保守中逐漸僵化。這樣的轉折使中國對世界曆史的影響盛極而衰,滑向了下坡道。

  政治準入問題是政治實踐的核心問題之一。西方的公務員製度及相配套的考試製度是現在世界通行的解決之道。孫中山先生在《五權憲法》中說:“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製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製度。”科舉製,可算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曆史最重要的政治貢獻之一。

  科舉製度是中國封建王朝設科考試用以選拔官吏的製度。自隋延續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隋煬帝時,設置明經、進士二科。學業優敏即明經科,文才秀美即進士科。唐朝將隋創的科舉製推向頂峰。於進士科外,唐代增設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常設科目以及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非常設科目,還有皇帝特別主持舉行的製科。武則天在位時增設武科。

  與之前將選拔對象局限於官宦世族不同的是,科舉製的大門是向所有讀書人敞開的。考生來源一是由中央和地方學校經考試合格的生徒,一是由地方選送的未在校學習而自學有成就的鄉貢。明經、進士等科的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明法、明書、明算等科;還要考試各科所習專業課程。考試的方式方法,唐至宋初,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詩賦五種。宋以後主要試經義。其中策問是主試者就當時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等方麵提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應試者發表意見,做出書麵回答。詩賦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重要考試項目。而且直到清末,一直是進士科的考試項目。北宋神宗以後,廢除了帖經和墨義,代之以經義。經義就是以五經中的文句為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寫這種論文有較多發揮思想的餘地,較之帖經、墨義是一種進步。到了元代,明文規定經義考試首先須從四書中出題,答案須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不得任意發揮。明中葉以後,又要求闡發經義的文章采用八股文的形式。於是,經義考試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嚴格的要求。

  相對於之前的薦舉製、九品中正製,科舉製的優點非常明顯。科舉製則將選士大權從地方官吏手中收歸中央政府,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的客觀要求。通過科舉考試,士子獲得了參政的機會,打破了世族地主壟斷統治權力的局麵,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統治權力再分配的問題,相應地擴大了統治基礎,緩解了階級矛盾;同時社會精英階層都不自覺地接受了中央政府的“遊戲規則”,埋首於書山文海之中。這都有助於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科舉製的精髓是“公平”兩個字。科舉製度一改過去以官吏推薦為選舉的主要途徑之做法,公開選拔,公平競爭。允許平民自願報名參加官府考試,通過考試獲得受選資格;選拔的標準和方法都是公開透明的,嚴格的選拔過程保證了過程公正(科舉考試的正規、嚴格使得一些學者甘遂將科舉製稱為考試製)。這是在複雜的古代中國人際關係下所能達到的公平極限。

  酒香不怕巷子深。科舉製一經產生就為世界其他國家所效仿,應用於各自的政治實踐。

  日本國效仿科舉最早。公元7至8世紀之際,日本引進中國的律令製度,實行與唐製基本相同的“貢舉製度”。日本的貢舉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醫、針等六科。但是日本科舉理論上雖人人皆可參加,實際上隻限於官僚子弟占絕大多數的大學寮學生報考。因此,相比較唐朝科舉的平民色彩,日本科舉則帶有濃厚的貴族化氣息,公平性不足。

  由於貴族幹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日本的大學寮基本上為貴族所把持,博士推薦大學寮中的學生參加科舉,不是依據才學高下,而是看其資曆名望,致使科舉日漸流於“薦舉之弊”。11世紀以後,雖然在形式上還繼續實行考試,但考生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至此貢舉製已完全異化,日本不再有科舉製。現代許多中國人甚至日本人都誤以為日本曆史上從未引進過科舉製。

  韓國曆史上的科舉是中國域外實行科舉製最長、也最為完備的科舉(公元958年至1894年止,科舉製在韓國曆史上存在了936年)。唐朝時,科舉製度傳入高麗。特別的是,高麗的科舉不僅製度與中國相同,而且執行從屬於中國的科舉。如高麗朝恭憨王十九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遣使來頒科舉詔:高麗科舉鄉會試程式依明製,第一場試《五經》義,限500字以上,《四書》疑,限300字以上;第二場試禮樂論,限300字以上;第三場試時務策,限1000字以上,要求惟務直述,不尚文藻。中式後再考書、算、律,書則觀其筆畫端楷,算則觀其乘除明白,律則聽其講解詳審。

  李朝於公元1392年取代高麗朝統治朝鮮半島後,立即繼續實行科舉製。李朝太祖元年定科舉法,罷《四書》義和《五經》義,改試講論,目的是為了“抑詞章蹈襲之弊而務得窮經實學之士”。李朝的科舉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國還更為頻繁,幾乎每年都開科,達到了十分興盛的程度,在社會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劉海峰:《科舉製——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製度》,載於《中國考試》2005年第1期。

  越南的科舉從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東亞三國中最遲實行科舉也是世界上最晚廢止科舉的國家。越南科舉始於李朝仁宗太寧元年,但李朝科舉隻舉行過四次,且錄取人數不多,影響不大。陳朝建立後,陳太宗建中八年設立太學生科,從太學生中考取進士,並以三甲定高下。在舉行過十次太學生科考之後,為了擴大科舉取士的範圍和影響,陳睿宗於隆慶二年創設進士科,考取了50名進士,越南進士科至此方才確立。黎朝以後,則模仿中國明朝科舉。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遣使頒科舉詔,準許安南、高麗、占城士人在本國鄉試畢,赴中國京師參加會試。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安南重入中國版圖至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黎氏受明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黎朝的科舉出現興盛局麵。

  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三個中國近鄰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成員。他們發現了科舉對聚攏人才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作用,紛紛模仿采行科舉製。科舉製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圈的主要政治內容之一,並且影響越來越大,通過各種交流渠道傳播到了西方。

  近代英美等國建立的文官考試製度是在科舉製的啟示和影響下建立起來的。19世紀末,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在英文著作《中國環行記》一書中談到科舉: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麵”,“它的突出特征令人欽佩,這一製度在成千年中緩慢演進;但它需要(就如它將要的那樣)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適應變化了的現代生存環境。當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製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鑒而來的。”

  在18世紀以前,歐美各國選用公務員的辦法,或是個人贍詢製,或實行政黨分肥製。這些文官任用辦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任用私人,帶來結構性的貪汙腐敗,使各種無能之輩充斥政府之中,因政黨更迭而大批撤換行政官員還會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蕩和工作連續性的中斷。立國較晚的美國在19世紀末,就因為政黨分肥及由之導致的官員腐敗問題導致政壇動蕩不安。甚至有總統成為這一問題的槍下犧牲品。因為缺乏統一而公正的標準,西方政治學界一直為解決公務員隊伍的準入問題和內爭問題而苦苦思索。

  而科舉考試標榜的公開取士、公平競爭使西方政治學界眼睛一亮。他們意識到采用科舉考試可以保證行政管理人員維持較高的文化素質進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試選才的公平客觀性又可以排除人情關係對官員任用的困擾。因此,效仿科舉製引起了西方人的興趣並受到讚譽,不久建立了現代文官考試製度。劉海峰:《科舉製——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製度》見,www。confucianism。com。cn,2006年11月6日。1791年,法國首先試行文官考核製度。

  老牌帝國英國在完善資本主義政治製度過程中對中國的科舉製最為關心,從1570年至1870年,英國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製的書籍就達70多種。英國於1793年、1816年及以後,多次派外交使節到北京實地考察中國的科舉製度。180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實行文官考核製。1853年,英國自由黨首相格累斯頓委派財務部副大臣查理斯·屈維廉與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人全麵研究英國選用官吏的問題。第二年,他倆提出了改革報告,即著名的《諾斯科特——屈維廉報告》。報告尖銳提出英國政府裏的官員裙帶關係和庸碌無能的情況,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選,就必須求助於競爭。報告還建議設立一個考試委員會,按照才能和教育程度錄用應考的年輕人。這份報告開啟了現代英國文官製度的大門。1855年,英國成立文官委員會。1870年,英國樞密院規定“一切文官職位的任命都必須根據文官委員會的規定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標誌著以公開競考、擇優錄用為基本原則的英國現代文官製度的建立。英國的文官製度為其他西方國家所效仿。各國於19世紀中期也相繼開始實行文官製度。1883年,美國依據英國文官製度的經驗,頒布了《文官製度法案》,以公開競考、機會均等、擇優錄用等原則作為文官製度的基本原則從此美國文官製度正式確立。薛菁:《唐代科舉製度對現代西方文官製度的影響》,載於《教育評論》2001年第6期。

  西方的文官製度吸取了科舉製度公開選拔、公平競爭的精髓,又沒有陷入明朝之後科舉八股文的桎梏,代之以西方的政治倫理、政治理論和行政管理知識來考核考試者。科舉製與西方政治現實的結合與完善,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英國東印度公司實行的文官考選製度就為英國文官製度的建立積累了經驗、開辟了道路,成為現代西方文官製的先河。科舉製最終通過英國對世界各國的文官製度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有的西方學者認為科舉製西傳歐美並影響世界,是中國在政治文明方麵對世界影響最大的貢獻。如美國學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發表的論文中便指出:“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製度的創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貢獻之一。”西方人將科舉與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四大發明並列,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