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不幸福的婚姻和幸福的愛情

  順治雖然24歲即逝世,但他也有過14個嬪妃。清代的後妃製度基本沿襲了前世的格局,隻是名號,人數稍有變動。其製為“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順治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郡王吳克善之女,亦是順治生母皇太後孝莊的親侄女。很顯然,這次選後體現了太後的意旨,乃多爾袞為順治所選定。順治八年(1651)二月,皇後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親自送女兒上京,等待舉行大婚典禮。但順治對婚事很不情願,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秋季,親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於是四處活動,請求諸親王替他稟明太後。八月,皇太後下旨,令皇帝冊立皇後並舉行大婚儀式。這次大清入關建朝後第一次舉行的冊後典禮搞得分外隆重。那天,有皇帝派出的滿、漢大學士尚書各二員,引導龍旌鳳輦,在宮娥內監侍衛執事等數百人的簇擁下,來到行館迎接皇後入宮。到了乾清宮,順治登上玉座,皇後在宮女的攙扶下,著黃色錦服,披五彩繡帔,金鳳盤繞,珠翠盈頭,滿身珠光寶氣,徐徐步行上殿。由禮部尚書捧讀玉冊,鴻臚寺正卿讚禮,引導皇後跪伏聽命。讀完玉冊,鴻臚寺正卿引導皇後起身,文華殿大學士捧上皇後寶瓕,武英殿大學士捧上皇後瓕綬,由坤寧宮總監跪接,轉授給宮眷佩在皇後身上。皇後再向皇帝跪伏謝恩。之後,皇帝退朝,皇後坐上龍椅,接受群臣賀拜。然後,皇後再入宮,在禮樂伴奏聲中與皇帝行禮。大婚典禮至此結束。

  成親的時候,順治隻有14歲,正是懵懂初開,而且尚未親政,諸事全憑太後做主,因此,他即使不滿意也不會反對。況且,還有其他年輕的妃嬪,盡可以滿足這位“性欲本來就很強烈的皇帝”的需要。然而兩年後,順治親政不久,他就執意要廢掉皇後。他的理由是這位皇後雖然“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刻甚,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一舉動,靡不猜防”。看來主要罪名是好妒忌,但這似乎是女人的天性,不足以構成大罪。

  其實這一切隻不過是表麵的現象,那深藏在順治骨子裏的東西,其實是因為攝政王多爾袞。因為這個皇後是順治的叔父,當時為攝政王的多爾袞指定為婚的,對於多爾袞這樣一個居心叵測的家夥,順治心中是既害怕又厭惡的,那麽多爾袞為他定下這門婚事,我想順治心中也不會很讚同的,好在博爾濟特吉氏還是個年齡不大的女子,如果博爾濟特吉氏能對順治溫柔賢慧一點,順治也許不會廢掉皇後,可是博爾濟特吉氏並不如順治想象的那樣,反而心胸狹隘,不能容人,這讓順治似乎又看到了多爾袞那飛揚跋扈的樣子,如此,在順治與博爾濟特吉氏結婚兩年後,順治不顧眾朝臣反對,甚至不睬清朝宗法,以誌趣不合為由,終於將博爾濟特吉氏降為靜妃。

  順治一宣布廢後,就使滿朝震動。禮部員外郎孫允樾、大學士馮銓禮都進言勸諫。縱情任性的年輕皇帝一概不聽,堅決要廢。於是,皇後被降為靜妃,改居偏宮。

  廢後之後,順治下令“選立皇後,作範中宮”,而且選擇的範圍擴大到滿蒙八旗人家。清代的“選秀女”製度由此開始。

  順治頒詔選後的時間是順治十年十月,選定之時,已是第二年的五月了,這其間,城鎮鄉野、京畿邊關,定然生出無數困擾、波折,驚動多少家庭平靜的生活。可是結局卻使人覺得這一番舉動純屬多餘,選定的皇後為太後的侄孫女、廢後的侄女、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又一位博爾濟吉特氏。看來,太後仍在行使她的權力,而順治企圖親自挑選一位如意嬌妻的願望落了空。

  接下來的日子,肯定是在磕磕碰碰、不冷不熱中度過的。順治對這第二位皇後,依舊沒有感情。好在這位皇後“秉性淳樸”,不像第一位皇後那麽性好猜忌,然而這樣,順治認為“又乏長才”。總之,就是看不順眼,處處找碴兒、挑刺兒。這些,我們應該表示理解。此時的順治,身體上、心理上、政治上都已趨於成熟。他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主張、有著對真摯愛情的追求。我們後麵還會講到順治寵愛董鄂妃,便又想借故廢掉孝惠皇後。幸虧太後講情,也因皇後曆來溫厚純良,這才使順治作罷。但皇後一直沒有得到順治的關愛,獨居西宮,形如守寡。後來,董鄂妃染疾身亡。順治鬱鬱寡歡,第二年便臥床不起,很快即隨董鄂妃而去,死時才二十四歲。大、小博爾濟吉特氏便雙雙守寡,可憐她們從未得到丈夫的關心,更在如花年紀喪夫守寡,從此獨對清燈,無限淒涼。其中孝惠皇後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死,享年七十七歲。

  不久,順治就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這個女人就是董鄂妃可以說在遇見她後,順治所有的生命熱情都如潮般洶湧出來,那應該是順治一生中最美侖美奐的愛情火花吧。一直以來都有人說順治深愛的女人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確有其人,但她的丈夫是曾名噪一時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董死後,冒以董生前居住的房間為名,寫下了一篇《影梅庵憶語》的文章,記述了他為董贖身,與董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董生病而死的詳細過程。關於董小宛的故事,我們還可以從流傳下來的冒襄詩文集中找到一些線索,其中的《影梅庵憶語》中,冒襄追憶了他和董小宛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以及他們婚後的生活。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第一點: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後,兩人就再沒分開,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宮裏成為順治的妃子。

  第二點:明崇禎十二年時董小宛和冒襄相識,當時董小宛16歲,而這時順治皇帝才兩歲。三年後董小宛19歲嫁給冒襄時,順治才5歲。當順治皇帝14歲時,董小宛就去世了。

  董鄂氏通過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推斷,董小宛與深得順治皇帝寵愛的董鄂妃,根本就是兩個人。

  那董鄂妃又是誰呢?

  董鄂氏為滿洲正白旗人、內格大臣鄂碩之女。其家三世以軍功襲職,其父鄂碩也是依靠軍功而逐漸升遷起來的;其弟費揚古後來成為康熙皇帝手下的得力大將,曾於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戰役中,統兵分三路進攻噶爾丹,大獲全勝,被康熙皇帝譽為“累年統兵諸將,未有能過之者”。為什麽將風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與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為她們倆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情節離奇,有吸引力,或出於對清朝皇帝的故意中傷,於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術,將董小宛說成是董鄂妃了。其實,董鄂妃的“董”是滿語譯音,“董鄂”也有譯為“棟鄂”、“東古”、“冬古”、“東果”的。

  出身於這樣顯貴的家庭,又具有相當的才貌,董鄂氏理應在兩年多以前選後時即被選入。當時她十五六歲,正在朝廷規定的13至17歲的備選年齡之中。

  但是選秀之後,董鄂氏被指配給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對此,她已相當滿足了。親王雖說比自己還小一歲,但八旗子弟都是在馬上長大的,親王年歲不大,可已屢經戰陣,出落得一表人才。

  然而,對於順治來說,這決定無異於晴天霹靂。眾多的秀女中,他隻看中了董鄂氏。隻要一閉眼,腦中就出現了董鄂氏的形象:清秀含笑的麵容、大膽天真的目光、莊重輕盈的體態。連董鄂氏梳的普通的叉子頭、穿的素雅的袍服、袍服上繡的飛舞的蝴蝶,他都覺得別有風采、回味無窮。可是太後卻極力反對董鄂氏入宮,順治隻得讓步。但愛情的火燒烤著他,一個自己並不愛的人卻位居中宮,成天在眼皮下晃來晃去。這一現實也讓他氣悶,他采取行動了。

  接下來,是一次次頻繁召見親王夫婦、一次次屈尊造訪親王王府;接下來,是與一般小說、戲劇中的描述毫無二致的眉目傳情,互吐衷腸,對天盟誓……;接下來,是親王悲劇的上演、落幕。

  董鄂氏畢竟是有夫之婦,兩個人的來往並不是光明正大的,這種偷偷摸摸的行為,後來被順治弟發現,就很嚴厲地斥責了董鄂氏,順治知道後,竟然以皇帝的身份將十一弟叫到跟前,不由分說地打了他一個耳光,十一弟回家後,前思後想,終於咽不下這口氣,最後憤懣而死。順治的這種行為可謂小人之舉,以權勢搶奪了自己弟弟的妻子,有點不那麽仗義,可是誰讓人家是皇帝呢,與皇帝沒有道理可講。

  這裏,我們要多說幾句的是,親王逝世後,順治帝雖心中不忍,多次奠祭,但仍不久就將董鄂氏娶進宮中,他不怕非議嗎?回答是,這是當時滿族的婚姻習俗,不足為奇。滿族早期有同姓血緣婚的習俗,“婦喪其夫,其家男子即收為妻妾,父子兄弟不論也。他適,則人笑其不能贍其婦。”至於“不擇族類”、不分輩分的婚姻就更多了。

  董鄂氏終於得以進宮,並被封為僅次於皇後的皇貴妃,順治夙願得償,欣喜非常。他將冊封之事頒詔於天下。這份黃榜詔文現今仍存北在京大學史料室。

  按清代規矩,冊立皇後才頒詔天下,冊立妃嬪則不頒詔。順治此舉實乃空前絕後。

  董鄂氏成為皇貴妃後,其寵冠後宮自不必說。入宮後,她與順治的感情與日俱增。順治後來在《端敬皇後行狀》中回憶:他下朝時董鄂妃總是親自安排飲食,飯菜做好後更要先品嚐。當他批閱奏章時,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

  皇後的日子肯定越來越不好過。順治十五年,皇帝借太後患病之事發難,準備第二次廢後。太後當時46歲,病也不是什麽危急大病。可是順治認為,為太後之病,他多次禱祝於上帝壇,以祈求保母親健康,可是皇後卻無一語奉詢,也未遣使問候,實在有違孝道。他下令停止進中宮箋表,並諭令群臣議之。很顯然,順治意在廢後。皇後為太後的侄孫女,是由太後一手操持入宮的,對誰不好也不會對太後不好,而且從二十九年後,太後(後來為太皇太後)逝世,她悲痛得幾乎撲地一事看來,她們之間的感情是相當深厚的。以其對太後不敬為由來廢掉她,實在難以服眾。所以,順治正月提出此議,三月,又奉皇太後旨,恢複進中宮箋表。很顯然,太後對此進行了堅決抵製。還應看到,董鄂氏也進行了勸阻。她在得知議處皇後的消息後,跪地磕頭請求順治:“妾度皇後,斯何時,有不焦勞憂念者耶?特一時未及思,故失詢問耳。陛下若遽廢皇後,妾必不敢生。”她很明了順治的心,廢皇後就是為了立她為後,果真如此,會給朝政帶來影響,也會使自己陷入尷尬境地。必須看到,若無董鄂氏的勸阻,依順治的脾氣,一意孤行,誰也是阻撓不住的。可見董鄂氏是位通情達理、言謹行慎的女子。這恐怕是她得寵的重要原因。順治曾在親筆撰寫的行狀中多次讚揚這一美德:一次是董鄂氏的父親逝世,她十分悲傷。當順治勸慰她時,她說,我怎麽敢過度悲哀以使陛下憂慮呢,隻不過報答養育之恩罷了。父親一死,我心中反而更加安定了,因為父親素來愚蠻,我時刻擔心他會依仗我受寵於陛下而做出什麽不軌的事情來。還有一次是她的哥哥去世,順治安慰她時,她也表示,這個兄長性情矜傲,在外經常幹些不講道理的事,我真怕世人說陛下因為寵幸一微賤女子而放任不肖者肆行妄為,現在正常死亡,我也放心了。

  順治之所以在這一年正月有廢後之議,可能與他的心情有關。順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順治與董鄂妃所生皇四子還未及命名就死去了,隻活了不到四個月。順治因為對董鄂妃的寵愛,愛屋及烏地將這個孩子視為珍寶,稱皇四子為“朕第一子”,並欲立其為太子。董鄂妃失去愛子後哭得死去活來,天昏地暗,順治也痛徹於心,傷感非常。

  本來,此兒最有希望繼承皇位,因為在他此前雖有寧妃所生的福全、佟妃所生的玄燁(後來的康熙皇帝),但二兒均為庶出,其母地位均不及董鄂氏。順治實在無法忘懷這個皇兒,為了安慰董鄂妃,為了紀念這個皇子,順治十五年三月,順治追封這個未命名的皇四子為和碩榮親王,按親王製度修建了陵園,並在墓前親自題寫了一段極為傷感的文字。此後,董鄂氏再未生育,兩年後也因病去世。

  如果說順治的脾氣是火的話,那麽董鄂氏的性情無疑就是潺潺的清水,不僅讓順治心平氣和,同時也讓順治感到來自異性愛情的魅力。順治對董鄂氏的感情也許也不同於唐玄宗與楊玉環,更不同於漢成帝對趙飛燕。順治對於董鄂氏是有責任的,不是唐玄宗“大限來時各自飛”的薄情,也不是漢成帝對趙飛燕簡單美色的恩寵。他們更多地是建立在一種互相平等與犧牲的基礎上的。拋開世俗的東西不講,他與董鄂妃的這種感情應該是真摯的、和諧的,是值得後世稱頌的。

  愛人的去世這個打擊對於順治來說是很大的,順治從小孤兒寡母,少有人愛,一直生活在叔父的陰影之下,及親政之後,被國家大事所羈絆,更沒有哪個人能走進順治的心中,在經曆了兩個女人後,直到遇見了董鄂氏,順治才真正感到自己像個有人疼愛的孩子,他能不珍惜嗎?可是彩雲易散,琉璃易碎,一切轉眼已成空。

  董鄂氏死後,順治追封董鄂妃諡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幾乎把所有關於女人的尊稱愛稱,都給了這位陪伴了他四年的董鄂妃。董鄂氏死了,永遠地離開了順治,順治對於這個變故有些措手不及,他不明白為什麽自己如此心愛的女人會突然離他而去,自已不是皇帝嗎?其實皇帝又能怎樣?有些東西是無法超越的,情緣幻變,一切不過是虛妄之相,“如夢幻泡影,如霧也如電,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摒棄諸相,即見如來。當初以為天長地久的愛情,轉眼就成過眼雲煙,那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皇位,又有什麽可貪求的呢?就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你去了,我當和尚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