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李大釗的統一戰線思想

  1921年7月23—31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但是對在中國開展革命鬥爭,竟然提出與其他政黨“斷絕一切聯係”,到中共“二大”才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戰線”。李大釗早在1919年12月28日的《大聯合》一文中就提出了“小組織,大聯合”的思想:“我很盼望全國各種職業各種團體,都有小組織,都有大聯合,立下真正民治的基礎”

  李大釗認識到隻有大聯合,才可以“立下真正民治的基礎”。1920年1月15日,李大釗發表《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把“小組織,大聯合”思想進一步闡發為“橫向聯合”:“現在勞力者階級聯合起來,為橫的組織,以反抗勞心者階級,野人階級反抗君子階級,女性階級反抗男性階級。”

  橫向大聯合是通達理想社會的途徑。李大釗思想中對統一戰線重要性的認識,是把它看做關係各項鬥爭取得勝利的關鍵,是必須處理好的重要工作方麵。1920年,李大釗曾追隨共產國際聯合吳佩孚,是建立統一戰線的一次嚐試。1922年,李大釗發表《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呼籲“像中國這樣的被壓迫的民族國家的全體人民,都應該很深刻覺悟他們自己的責任,應該趕快的不躊躇的聯結一個‘民主的聯合陣線’建設一個人民的政府,抵抗國際的資本主義,這也算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

  1922年8月至1924年初,李大釗對建立統一戰線作了闡述,促成國共合作,統戰思想更為成熟。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艱辛曆程

  1922年1月,共產國際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通過了關於共產黨與民主革命派合作的決議,進一步重申了反帝統一戰線的思想,列寧抱病接見中國代表團成員,提出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是否可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共的決定,中共領導層同共產國際意見分歧,未能立即實行這一策略。陳獨秀在4月6日向共產國際陳述六條理由,不同意共產黨加入國民黨。4月末,共產國際派馬林到上海,討論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問題,在對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統一戰線策略認識提高的前提下,6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指出:無產階級在未取得政權以前,根據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曆史進化過程,無產階級在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應該聯絡民主派共同進行反對封建式軍閥的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後能夠建設民主政治。“中國共產黨的方法,是要邀請國民黨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在上列原則的基礎上,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向封建式的軍閥繼續戰爭。”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確定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明確了中國社會和革命的性質、民主聯合戰線的任務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勢力和民主主義的革命勢力的合同動作”,建立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革命力量大聯合,大協作,“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此,應堅持的策略原則是:(1)聯合對敵;(2)獨立自主;(3)將無產階級長遠利益和當前現實鬥爭相結合;共產黨員參加議會要由中央委員會提出名單,“一切重大政治問題,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中國共產黨既然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所以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完全承認第三國際所決議的加入條件二十一條,中國共產黨為國際共產黨之中國支部。”這次大會對於推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的建立具有重大作用。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專門討論了與國民黨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問題。會上發生了激烈爭論。在李大釗的耐心說服和堅持下,最後促成西湖會議原則上接受了共產國際提出的黨內合作的建議。會後李大釗受黨的委托,到上海與孫中山會見,圓滿地討論了國共合作問題,在一係列問題上形成共識,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太雷等加入國民黨。

  1922年11月,共產國際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東方問題總提綱》,陳獨秀率團出席;劉仁靜在發言中說:中國共產黨最近“已決定和國民革命的政黨即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其形式是我們作為共產黨員並以個人名義參加國民黨。”

  11月12日,共產國際作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李大釗介紹蘇聯政府代表越飛與孫中山會談,發表了《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1923年2月,鮑羅廷來北京,約集北京區負責同誌討論兩黨的聯合戰線問題。李大釗說:“我同意鮑羅廷同誌所提出的國共兩黨建立聯合戰線的重要性的說法,也同意同誌們所提出的共產黨的階級性和純潔性的重要的意見。可是今天革命事業中的客觀形勢,是需要發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這種革命任務不是現在那樣的國民黨所擔當得了的,必須要加上新的血液,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力量。不過,如果由共產黨來擔當這個使命,恐怕為時尚早;因此建立兩黨的聯合戰線就成為必要的和適時的了。但是國民黨的缺點很多,無組織無紀律無群眾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孫中山有決心有把握把國民黨大大地改組一下,確定它的政策方針,還是大有可為的;如果不這樣,僅就國民黨的現狀來談國共兩黨的合作,那就不成了。隻要國民黨有改造的可能,孫中山有改造國民黨的決心,國共兩黨建立聯合戰線是有可能的。關於建立兩黨的聯合戰線的方式方法問題那倒比較容易商量。”

  1923年4月,李大釗發表《普遍全國的國民黨》,號召:“在國民黨旗幟之下,結成一個向軍閥與外國帝國主義作戰的聯合戰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中心議題是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經過認真討論,通過了黨的宣言和《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的決議案》。闡述了建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重大意義;中國共產黨的中心工作應致力於國民革命;關於共產黨同國民黨實現“黨內合作”的方式問題。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並通過決議,決定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從1922年8月至1924年2月間,李大釗為國共合作,南北奔走,日夜操勞:1922年8月中旬至9月11日,從北京到上海;1923年4月中旬至4月底,從北京到上海;1923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從北京到廣州;1923年12月上旬至12月中旬,從北京到上海;1924年1月上旬至2月底,從北京到廣州。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165人,其中有共產黨員陳獨秀、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沈定一、毛澤東、瞿秋白、林伯渠、夏曦、張國燾、劉伯垂、李立三、王盡美等23人。孫中山擔任大會主席,親自主持大會的進行。大會主席團由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擔任。此次大會的主要議程是:(1)接納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2)通過中國國民黨改組的章程和宣言;(3)通過組織國民政府案;(4)重新解釋三民主義;(5)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6)選舉國民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一些國民黨員不接受“跨黨”的做法,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李大釗在會上發言,進行解釋和說明,得到了大會的接受。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這是我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巨大勝利。孫中山以俄為師,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宣布與共產黨合作,國民革命的革命統一戰線宣告成立。李大釗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北京執行部負責人。

  統一戰線工作的全麵展開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後,李大釗負責國民黨北京執行部的工作。國民黨北京執行部人員組成為:委員:李大釗、石瑛、於樹德、王法勤、丁惟芬、恩克巴圖。候補委員:於方舟、張葦村、韓麟符、張國燾、傅汝霖、白雲梯。組織部部長:李大釗。秘書:蔡和森。宣傳部部長:馬敘倫。秘書:鄒德高。青年部部長:於樹德。秘書:鄧飛黃。工人部部長:丁惟芬。秘書:張昆弟。農民部部長:譚仲逵。秘書:張伯根。調查部部長:王法勤。秘書:潘雲超。婦女部部長:褚鬆雪。秘書:繆伯英。

  李大釗充分運用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形式,開展工、農、學生運動,從1924年春到1925年底,在北洋軍閥統治的北方地區掀起一係列群眾運動,此起彼伏,形成為北方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潮。使得國共雙方組織都有新的發展,中共北京區委在1924年5月有黨員75人,至1925年10月發展到近300人;國民黨北京執行部1924年4月成立時約有黨員1000人,到1925年10月發展到14000多人。

  為了實現國共合作,李大釗同國民黨右派的分裂活動堅持鬥爭,挫敗了國民黨以石瑛為首的右派陰謀,粉碎了西山會議派分裂統一戰線的陰謀。

  1923年4月18日,李大釗發表《普遍全國的國民黨》,指出:“中國現在很需要一個普遍全國的國民黨,國民黨應該有適應這種需要,努力於普遍全國的組織和宣傳的覺悟。”“今日的國民黨,應該挺身出來,找尋那些呼喚的聲音,去宣傳去組織,樹起旗幟來讓民眾——反抗軍閥與外國帝國主義的民眾,是工人、是學生、是農民、是商人,那集合在國民黨旗幟之下,結成一個向軍閥與外國帝國主義作戰的聯合戰線。”

  1923年5月間,李大釗又發表《就中國實際改造的中心勢力問題與〈北京周報〉記者的談話》,為國共合作做了大量的輿論準備工作。“無論什麽時代,無論什麽國家,沒有形成一個中心而能進行大改造事業的尚無其例。”“首先以中國國民黨作為中心,除了使它更大更有力量以外,一點其他道路都沒有。”“隻有達到這種狀態,才能開始進行實際改革的事業,僅僅隻憑空想的議論是作不到實際的改革的。希望大家充分地考慮這一點。”

  李大釗積極幫助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中共陸續選派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熊雄、聶榮臻等人到軍校任職任教,指示各地黨組織選送黨團員到該校學習。黃埔軍校的創立,為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軍政幹部。據戴朝震所寫《采訪國民黨“一大”見聞》所記:“蔣介石也來看過守常老師。”“蔣介石走後,守常老師告訴我,是中山先生要他來商量辦黃埔軍校的事,他當時任中山先生大本營的參謀。”

  1924年冬天,孫中山決定應馮玉祥的請求北上主持國事,發表《北上宣言》,李大釗遵照中共中央的決定回到北京。12月31日,前往車站迎接孫中山。1925年1月4日,北京國民會議促成會成立。

  孫中山於3月12日病逝,李大釗參加治喪處秘書股的工作。李大釗為孫中山逝世送的挽聯:“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1926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大釗發表《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麵對當時的國內局勢,痛感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有著別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位置,號召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願,努力奮鬥,實現全國統一。

  策劃各地響應北伐

  在河南:李大釗派出彭澤湘說服張伯英成立河南自衛軍,“河南人不打河南人”。1926年7月,彭澤湘到河南,說服張伯英成立河南自衛軍,利用張伯英是辛亥革命元老的影響,提出:河南人不打河南人、河南是河南人的河南,響應北伐。使得吳佩孚在河南的部隊被分化,坐視其在武昌的部隊被殲而不能相助。

  在江蘇:李大釗請楊度(楊皙子)做張宗昌的工作,使其為個人利益而“拒楊驅孫”、奉係分化。李大釗請楊度去說服張宗昌“拒楊驅孫”。楊度的特別身份,使張宗昌為了個人利益,接受這一方案。拒絕楊宇霆入江蘇,而是率部驅孫傳芳部出江蘇。奉係內訌,相互牽製。北伐軍在江西得以避免與孫傳芳、張宗昌同時作戰。

  在山西:李大釗提出“聯閻抗奉”策略做閻錫山的工作。山西的閻錫山,不想得罪張作霖,又不想讓出綏遠,也不想得罪國民革命政府和國民革命軍。被推為“安國軍”副總司令,也不宣誓就職。這說明閻錫山有可爭取的一麵。李大釗決定做爭取閻錫山的工作。閻錫山也派出代表與李大釗聯係。

  李大釗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聯閻抗奉”,“合陝甘晉綏四省打成一片(不侵犯閻的地盤),自能形成一種偉大的力量。”後來閻錫山於1927年4月5日以十八個師的兵力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為北伐軍增加力量。

  在內蒙古:在李大釗指導下,內蒙古國民革命軍建立。1926年10月18日,李大釗擬定了《北方對於三特區(內蒙)及西北軍中工作的意見》。在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內蒙古國民革命軍建立。10月27日,建立了內蒙古軍事政治學校,委派共產黨員王秉章為校長。

  在陝西、甘肅:李大釗建立陝甘區委,加強對軍事工作的領導。1927年1月,李大釗為加強黨對軍事工作的領導,在西安建立中共陝甘區委,書記為耿炳光,委員為魏野疇、李子洲、王夢簡、劉含初、劉天章。提出在軍隊中建立黨支部,重大軍事問題要經區委決定的原則。李大釗明確提出黨要對軍事工作實行絕對領導的思想。

  國民革命軍僅十餘萬人,得到北方全力策應配合。1926年5月至9月,分別攻占通城、長沙、公安,向湖北挺進;10月,分別攻占武昌、廣水、黃石港,轉向河南、江西;11月,在江西戰場上攻占南昌,進軍福建。北伐進展順利。

  李大釗統一戰線思想要點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曆史使命,實現各個時期特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團結本階級各個階層和政治派別,並同其他階級、階層、政黨及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自身統一和團結同盟軍,在共同目標下結成政治聯盟,實現大聯合、大統一。

  李大釗的統一戰線思想可以嚐試得出以下理論概括:

  一、統一戰線戰略思想是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今日之世界,乃為資本主義漸次崩頹之時期,故必須采用一種新政策。對外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壓迫之弱小民族,並列強本國內之多數民眾;對內喚起國內之多數民眾,共同團結於一個挽救全民族之政治綱領之下,以抵製列強之壓迫,而達到建立一恢複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達國家產業之國家之目的。”

  二、統一戰線就是一定時期一定社會政治力量的聯合。“中國現在很需要一個普遍全國的國民黨,國民黨應該有適應這種需要,努力於普遍全國的組織和宣傳的覺悟。”“一個政治革命的黨,必須看重普遍的國民的運動。”“國民黨是中國今日政治的國民之花,在廣東和海外的栽植者啊,要努力傳播他的種子於荒涼滿目的全中國!”

  三、統一戰線是戰略思想而不是策略性的權宜之計。有兩種同盟者,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直接的同盟者;另一種是利用好敵人營壘中的矛盾、機會獲得的間接的同盟者。要爭取一切同盟者,盡管有的可能是暫時、動搖、不穩定、靠不住、有條件的。隻有在這種時候、這種條件下,統一戰線才具有必要的策略性。

  四、統一戰線中黨組織的獨立性和領導權十分重要。黨的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同非黨分子結成各種形式聯盟的同時,要以自身的先進性來保持獨立性;黨組織要學會並有能力團結和領導非黨分子進行各種形式的革命鬥爭。

  五、統一戰線外部條件是各民族平等和世界人民支持。隻有真正實現了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被壓迫之弱小民族聯合起來,列強各國的廣大人民群眾聯合起來,才能使中國的革命事業取得勝利,使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最終得到解放。

  李大釗統一戰線有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堅持領導權。無產階級政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問題,是統一戰線最根本的問題。無產階級政黨是統一戰線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無產階級政黨製定能為同盟者接受的正確的政治主張、綱領和方針政策,並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黨的正確的路線和政策依靠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政治上教育同盟者。“一切重大政治問題,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

  第二,堅持群眾性。由於無產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與剝削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是根本不同的。“像中國這樣的被壓迫的民族國家的全體人民,都應該很深刻覺悟他們自己的責任,應該趕快的不躊躇的聯結一個‘民主的聯合陣線’建設一個人民的政府,抵抗國際的資本主義,這也算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工作。”

  第三,堅持長期性。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長期戰略,貫穿於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始終。(1)聯合對敵;(2)獨立自主;(3)將無產階級長遠利益和當前現實鬥爭相結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