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退職讓賢,隨事諍諫不足

  魏征年老多病,退職讓賢之後,依然以諍諫為己任,規勸唐太宗的不足之處,至死方渝,從而博得“人鏡”、“千秋金鑒”的英名,世代流傳。

  長年勞累,超負荷運轉,嚴重損害了魏征的健康。祖上曾有過的高血壓的各種症狀在魏征身上迅速反映出來,最突出的是視力模糊,使他難於正常履行職責。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魏征要求辭去職務,太宗說:“黃金當它還是礦石的時候有什麽值得珍貴的呢?全靠高明的工匠冶煉之後將它做成器具,人們才把它當成寶物。我現在把自己比作金礦,而將你比作高明的工匠。你雖然有病,還沒到衰老的程度,怎麽能就這樣告退呢?”然而,此時此刻的魏征確實病了,他常感到力不從心,早在一年前的貞觀九年(635年)就打算請辭,但恰逢太宗的父親、太上皇李淵病逝,不管太宗在內心深處對他父親的真實感情怎樣,他都必須不勝悲痛,才得稍補殺害兄弟、逼父讓位的內疚之情,同時掩人耳目。所以太宗在父親去世後,即將國家大事完全交太子承乾處理,自己則一心守喪以示傷痛;後經群臣多次請求,才勉強答應主持政務,一般事務仍由太子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征怎麽好提出辭職呢?貞觀十年(636年)正月,太宗開始主政,而魏征的健康也每況愈下,於是便在六月請辭,開始太宗不同意,經多次請求,不得已才答應免去侍中,任為特進。特進是正二品文散官,散官一般沒有具體職責,隻享有相應待遇。但魏征任為特進後,仍要主管門下省工作,具體日常行政事務他可不問,但有關國家大政方針、重要決定及判決流放以上的徒刑,都必須向他報告。另外,關於俸祿賞賜以及警衛、屬員等,都和職事官一樣,這是對魏征的特殊優待。

  魏征辭去相職後,也沒能完全休息,他以帶病之軀,潛心著述。貞觀七年(633年),“五禮”修定雖已完成初稿,但由於初次修定,而且時間緊迫,難免不甚完備,太宗又下令繼續修改,令左仆射房玄齡、侍中魏征、禮部尚書王珪主持,並邀著名學者顏師古、孔穎達、李百藥等參加,使之完善。現幾年過去了,此事尚未完成,魏征即集中精力抓緊進行,僅幾個月時間終於在貞觀十一年(637年)三月定稿,名為《貞觀禮》。

  《貞觀禮》共100卷,計《吉禮》61篇,《賓禮》4篇,《軍禮》20篇,《嘉禮》42篇,《凶禮》11篇,共138篇。《吉禮》用於祭祀天地、鬼神、山川,《賓禮》用於朝覲、聘問、會盟,《軍禮》用於征戰、田獵,《嘉禮》用於婚嫁、宴飲、慶賀,《凶禮》用於喪葬、災禍。吉、賓、軍、嘉、凶,合稱“五禮”,基本包括了當時政治、軍事以及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麵,成為人們活動與交際的行為準則,對社會安定影響深遠,保證了“貞觀之治”的形成。

  《貞觀禮》披沙揀金,集古今禮製之大成,甚為時人稱道。魏征自始至終參與了這項工程的全過程,曆時近9年,他和王珪均以修定“五禮”得封一子為縣男,另顏師古、孔穎達、李百藥等亦因功晉爵為子。現《舊唐書》卷46《經籍上》載“大唐新禮》(即《貞觀禮》)100卷,房玄齡等撰”。署名房玄齡因他是左仆射,地位最高,實際上他是掛名。兩《唐書》本傳均不記他有修禮事,所有修禮的人都獲賞,唯不及房玄齡,表明魏征是《貞觀禮》的真正撰著者,他為此書的撰寫竭思盡慮,作了深入研究,費了大量心血,他的研究成果,除了融合在《貞觀禮》中之外,另有他個人獨立撰著的《類禮》20卷。魏征認為,西漢戴聖所傳授的《小戴禮記》(即收入今本《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編排混亂,不合規範,特地加以整理,將內容相同的放在一起,以類相從,刪去重複,擇善而從,采納前代學者的注釋,深思熟慮多年才完成這部著作。太宗讀罷認為很好,賜物(絹布等)100緞,命人抄寫多部賜給太子及諸王,將魏征所進原本送皇家書庫珍藏,這更表明了魏征在唐初禮製建設中的作用和貢獻。

  擺脫了繁雜的行政事務,魏征得有餘力從事安邦治國的理論研究。這事他已準備多年,在主編《群書治要》時,他對前代各家各派的治國思想作了全麵考察;在主持撰寫“五代史”時,他對曆代興亡作了深刻的曆史反思;現在,他決定對貞觀以來的施政得失做係統的理性思考。這時他敏銳地發現,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口增加,國力增強,四方朝貢,周邊少數民族尊太宗為“天可汗”。文治武功的成就,使太宗逐漸滋長了驕逸之心,特別是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後病逝後,太宗的變化尤為顯著。

  長孫皇後於隋仁壽元年(601年)生,小太宗3歲。13歲與太宗結合,在共同生活的23年中,二人一起經曆了驚心動魄的艱難歲月的煎熬。那時太宗受到建成、元吉的夾攻,李淵和後宮對太宗多有不滿,長孫皇後小心侍奉父皇,對嬪妃恭敬順從,盡力替太宗彌縫,真正起到了內助的作用。玄武門事變時,太宗帶領將士入宮,出發時長孫皇後親自慰問鼓勵,隨從士卒莫不感動,人人意氣風發,竭力死戰,對政變的成功,起到重要積極作用。

  太宗即位後,長孫氏作為皇後,格外節儉樸素,服飾用具都隻是夠用而已。自古以來,在一夫多妻家庭,妻妾們的爭風吃醋,最是難辦,許多糾紛由此而生,但長孫皇後卻毫無嫉妒之心。太宗出身貴公子,生來好色,長孫皇後對此卻很寬容,她不僅不惱怒爭吵,還主動為太宗物色美人,對此,太宗從內心感到無比溫馨。

  太宗常對長孫皇後談到關於對臣下的賞賜和懲罰的事情,她總是回答說:“婦人幹政,對國家不利。我是婦人,怎麽敢過問國家大事。”太宗堅持要同她討論,她便不回答。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早就是太宗的好朋友,又由於幫助太宗登上皇位立有大功,深得太宗信任,太宗打算任命他掌管朝政,皇後堅決反對,每有空就對太宗說:“我已經身在皇宮,尊貴到極點,實在不願意兄弟侄兒們都在朝廷任事掌權,漢代的呂家、霍家敗亡,那可是深刻的教訓,特別希望你不要用我的兄長為宰相。”太宗不聽,仍用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皇後又悄悄讓長孫無忌要求辭職,太宗不得已才同意了,改任從一品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皇後才高興起來。

  太宗有子14,女21,長孫皇後為他生了3男4女。長樂公主行五,因是長孫皇後所生,太宗格外喜愛。貞觀六年(632年)下嫁時,命有關部門準備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出一倍。魏征進諫說:“從前漢明帝打算封他的兒子,他說:‘我的兒子哪能和先帝的兒子一樣呢?可以按楚王、淮陽王的一半封賜。’前代史籍都把這事作為美談。天子的姊妹為長公主,天子之女為公主,既加‘長’字,實在因為比公主地位尊貴。感情上雖然可以有親疏的不同,但禮儀上同為正一品就不應有等級的差別。如果讓公主的禮儀超過長公主,道理上恐怕講不通,希望陛下考慮。”太宗認為這意見很好,就把魏征所說的話告訴皇後,皇後很感歎地說:“曾經知道陛下您敬重魏征,可一點不了解原因,今天聽到他的諍諫,原來是他能以禮義使人君克製自己的感情,真是一心為國的忠良之臣啊!我和陛下剛成年便結為夫妻,承蒙您以禮相敬,情深義重。但我每當進言,也要先看您的臉色,還不敢輕易冒犯您的威嚴,何況作為臣下,感情疏遠,等級森嚴呢?所以韓非稱勸誡帝王是難事,東方朔也說這事很不容易,確實是有原因的。忠言逆耳利於行,對國君來說最為緊要,采納忠言國家就太平,拒絕它朝政就將混亂。真誠希望陛下仔細考慮,那天下百姓就萬分幸運了!”於是請求派宮中使者帶了500匹帛,到魏征家裏去賜給他。

  長孫皇後生來仁慈孝順,好讀書,經常與太宗從容不迫地討論古人的一些事情,趁機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對太宗很有幫助。太宗有時無故發脾氣責罰宮女,長孫皇後也假裝跟著生氣,請求讓她親自審問,於是下令禁閉,待太宗氣消了,再慢慢為她們申辯,所以在後官,沒有冤枉受刑的人。豫章公主從小失去母親,皇後收養她,關心愛護超過自己親生的兒女。嬪妃以下有人生病,皇後親自看望安撫,把自己常用的藥停了,拿去送給她們,後宮的人都衷心愛戴她。

  太宗曾經患病,一年多都沒痊愈,長孫皇後照顧太宗,晝夜不離左右。她身上帶有毒藥,常自言自語說:“假若皇上不測,自己也絕不獨自偷生。”貞觀八年(634年)正月,太宗去九成宮,長孫皇後一道前往。她一直有氣管炎,一天半夜,鎮軍大將軍、行右驍衛大將軍柴紹等報告有緊急事變,太宗穿上鎧甲走出臥室門外詢問情況,皇後帶病跟著出來,身邊侍候的人勸阻她,皇後說:“皇上都已經受到震驚,我怎麽能獨自安心呢?”因此受了風寒,病情更加嚴重。太子承乾對皇後說:“現在醫藥都全用了,但病情不見好轉,想奏請皇上赦免罪人並派人替皇後出家,希望能得到神靈賜福。”皇後堅決不同意,她說:“赦免罪人是國家的大事,次數不可過多。道教、佛教是你父王一貫所不喜歡的,怎麽可以因我個婦人而讓皇上做他所不喜歡的事呢?如果你一定要按你的意思做,我還不如早一點死。”太子不敢奏,私下把他的意思告訴房玄齡,玄齡報告太宗,太宗很悲痛,準備大赦,皇後又堅決製止。

  皇後的病更重了,自知不起,臨危時她向太宗訣別。當時房玄齡由於受到責備回到家中,皇後對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已經很久了,小心謹慎,奇謀秘計,從來沒有泄漏過,如果沒有大的問題,希望不要拋棄他。我的本家,因為親戚關係得到官職,並不是由於德行而被任命,很容易跌倒遭禍,要想讓他們的子孫平安無事,千萬不要使他們處在機要位置,隻是以外戚身份參加定時的朝見就夠了。我在生時沒給百姓做什麽好事,死後更不能損害百姓,希望不要因為安葬我而使天下人過分破費,隻要依山為墳,陪葬器物用一般陶器及木製品就行了。另依舊希望陛下親近君子,疏遠小人,接納忠諫,拒絕讒言,減少勞役,停止出遊打獵。”於是拿出她藏在上衣的毒藥給太宗看,並對他說:“我在陛下您患病的叫候,已經下定決心一死跟隨您,絕不充當呂後(呂雉)的角色。”交代完後事,表明了心誌,皇後慢慢地閉上雙眼,安詳地離開她眷念不已的人世,享年36歲。這樣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盟友,這樣一個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生活伴侶在芳齡正茂之時黯然長逝,使太宗在感情上受到從來沒有過的沉重打擊,他幾乎不能自持,身為帝王,在他身邊女人有的是,但她們之中有誰能替代長孫皇後填補他心靈的空虛呢?

  太宗將皇後安葬在昭陵,那裏也是他將來安息的地方。他親自撰文刻石為皇後送行,盛讚皇後節儉,遺言薄葬。他說自己本人也是這個意思。帝王以天下為家,何必一定要把珍貴器物埋在陵墓中,才認為是自己所有呢?

  送走愛妻之後,太宗仍思念不已,他專門建築一個高台,不時登台瞭望皇後陵墓。一次他帶著魏征一同到台上,他讓魏征遠眺。魏征仔細眺望半天說:“我眼睛不好,看不見。”太宗特為他指點,魏征意味深長地說:“我以為陛下您在望獻陵,如果是昭陵,那我當然是看見了。”魏征暗示,為兒女私情過分傷感而超過父子之親有虧聖德,太宗聽罷,淚如雨下,因此把台觀給毀了。

  毀掉台觀,太宗內心更覺空蕩,他轉而尋找新的刺激。太宗祖上曆代武將,有好畋獵的傳統。他父親李淵,在位9年,除武德元年和武德九年外,每年必出獵,有時一年多至5次。太宗同樣愛好打獵。初即位時,政務繁忙,國家經濟困難,他暫時控製了自己嗜好,但從貞觀四年(630年)起,隨著形勢好轉,他便開始畋獵,引起皇後和大臣們不少諫言,他不得不割愛。自貞觀八年(634年)以來,太宗已經3年沒畋獵,現在他又恢複了過去的喜好,而且有不可收拾的傾向。以前畋獵,主要在內苑,現擴大到禁苑,乃至陪都洛陽。以前出獵,主要在秋冬,莊稼已收割完畢,現則集中春天農忙時,種子剛播,大規模畋獵,難免不傷莊稼,而一貫自詡愛民的太宗,為自己娛樂,竟不顧百姓生計,這就反常了。

  此外,太宗又開始大規模修築宮殿,以供享樂。從道理上,太宗懂得人君不應追求個人享受,早在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他攻下洛陽時,看到隋時的宮殿窮奢極侈,曾感歎說“讓奢侈之心得逞,使個人的無窮欲望都得到滿足,能夠不亡國嗎?”下令把隋氏的宮殿拆的拆了,燒的燒了,毀的毀了。可是他當皇帝不久,物欲的誘惑便引發了他對華麗宮室的向往。在修九成宮時,太宗擬在洛陽修築宮殿。九成宮在長安附近,由隋仁壽宮改建,主要是裝修,所費不多,隋唐是我國曆史上的溫暖期,全國平均氣溫比現代高好幾攝氏度,長安氣候炎熱,作為皇上也需要有避暑的地方,所以大臣們都無異議,但在遠離都城800多裏的洛陽大修宮室,則再次遭到反對,戴胄七表進諫:“剛遭離亂,百姓凋敝,國庫空虛,倘若營建不已,巨大開支無論是國家還是百姓都無法承受。”如果說幾年以前太宗尚能耐心聽從意見的話,現在則不同了,他不停地在長安、洛陽大修宮室,恐臣下諍諫,便事先宣稱“假若不這樣做,對我很不方便”,那誰還敢再說話呢?

  眼見太宗奢侈之心與日俱增,魏征十分憂慮。魏征深知,太宗作為一國之君,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係著國家的盛衰安危,與百姓的禍福息息相關,自己不能等閑視之。在這眾人鉗口之時,魏征深切感到,隻是像往日一樣的諍諫、就事論事已經不夠了,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他決定對自己的政治觀點作全麵、係統的論述。從貞觀十一年(637年)正月起,他在半年之內連續4次上疏,根據太宗即位以來施政得失,引經據典,暢論國事,這就是現存《魏鄭公文集》的4篇著名的《論時政疏》。其後,魏征又就有關治國的重大問題撰寫了《論君子小人疏》《論禦臣之術》《論治道疏》《理獄聽諫疏》《十漸疏》等專題論文,集中反映他的政治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麵:一是積德修身的治國理論,二是深沉而強烈的憂患意識。

  魏征上疏使太宗十分震動,他親自執筆撰寫詔書作答。他說:“連續看到你直言疏奏,確實非常忠貞誠懇。言無不盡,情真意切。我一讀起來就忘記了疲倦,常常翻閱到半夜。要不是你關心國家的感情深厚,看重君臣大義而啟發開導我,怎麽會將這些治國良謀寫出來給我看,以補救我的不足呢?”太宗表示一定要將魏征的疏奏放在桌上,隨時提醒自己。

  話雖這樣說,但作為封建帝王,太宗經常是說到做不到,因此魏征依然繼續隨時諫諍。

  史載太宗“性剛烈”,其實就是暴躁,遇事好發脾氣,不能控製自己感情,所以長孫皇後都說她想進言也得先看太宗臉色。好發脾氣,感情用事,在一般常人,也容易出問題,何況帝王,處九五之尊,處理問題不能冷靜克製,小則關係臣下禍福乃至身家性命,大則弄出亂子。太宗知道自己個性長短,當皇帝後,也頗注意揚長避短,但不順心時,仍不時逆鱗傷人。在後宮,長孫皇後在世時常為他彌縫,在外庭則隻有魏征能擔當此任。

  類似之事非一,如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折衝都尉魯寧做事犯法被關在監牢裏,他依仗自己官階高,謾罵陳倉縣尉劉仁軌,被仁軌用棍棒將魯寧打死。岐州(今陝西鳳翔)官員把此事上奏,太宗大怒,下令將仁軌斬首,還不解恨,說:“縣尉是什麽東西,膽敢殺我的折衝。”命令先押送長安當麵質問。仁軌說:“魯寧是我管轄的百姓,還這樣侮辱我,我實在氣憤不過將他殺了。”劉仁軌言辭從容,神色自若。當時魏征正在太宗身邊侍立,進言說:“陛下知道隋為什麽滅亡嗎?”太宗說:“你認為是什麽原因呢?”魏征說:“隋末,像魯寧這樣的強橫百姓到處都是,欺淩地方官員。”經過魏征提醒,太宗頓時高興起來,不再追究劉仁軌,後來還將他提升為櫟陽(今陝西臨潼北)縣丞。就是這個劉仁軌,以後在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出將入相,成為一代名臣。

  又司門員外郎韋元方給宦官辦理出關憑證稍微慢了一些,宦官回宮告狀,太宗很生氣,將韋元方貶到華陽(今屬陝西)去當縣令。魏征知道後,即進諫說:“帝王震怒,不可輕易發作。前次為給宦者辦憑證事,竟連夜發出詔書,好像出了軍機大事一樣,誰不震驚恐懼。何況宦者之類人物,自古以來就難整治,隨便亂說,加油添醋,很容易產生禍害,讓他獨自一人出使州縣,非常不恰當,不能繼續下去,應當十分謹慎。”太宗也認真采納了魏征意見。

  魏征的隨事上諫,不僅保護了一批中下級官員,更保護了一些元老重臣。幾年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珪奉命去九成宮,回京路過圍川縣(位於今陝西武功縣西北),有宮人先住了上房,李靖等後到,圍川縣的官員就讓宮人搬出,安置了李靖等。接著又有宮人出使到始平縣(今陝西興平),縣令已經安排好了,尚書右丞帶著家屬後到,又讓宮人移動。這兩件事被人告了,太宗大發脾氣,認為地方官員都不向著他,全向著李靖、王珪他們,而李靖、王珪等人見到宮人都不以禮相待,可見他們是多麽傲慢。命令杖打始平縣令100棍並予撤職,又下令調查圍川官員及李靖等的罪證。如此小事便要給人治罪,封建帝王是何等專橫,公認的明君唐太宗竟然也不例外。於是魏征進諫說:“李靖、王珪都是懂得禮法的,一定不會準許移動宮人,自己得好處。這可能是反映情況的人誇大了事實,故意惹陛下您生氣。如果事情真是那樣,也是可以體恤寬恕的。為什麽呢?李靖等人是陛下您的心腹大臣,而宮人是給皇後掃除的仆人,李靖他們接受委托處理的事情不同,比較輕重,完全不在一個等級。又李靖等出使在外,地方官員要向他們詢問朝廷的法令製度,回到京城陛下您要向他們了解民間疾苦,李靖等人自然不能不與地方官員相會,地方官員也不能不參見他們。至於宮人出外辦事,並不與州縣直接打交道,隻要能夠給他們供給飲食就行了,此外也沒什麽參見侍候。假若因此而歸罪於地方官員並責罰他們,對陛下您的美好聲譽沒有好處,隻是使天下的人感到震驚。”太宗頓時感悟,忙說:“你的話很正確。”於是免去地方官員的罪過,停止調查李靖等人。

  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親自檢閱軍隊訓練,由於部隊布置排列不整齊,即命大將軍張士貴杖打中郎將等,因打得輕,太宗大怒,把張士貴交法庭審判。魏征勸諫道:“將軍的職責,是國家的‘爪牙’,讓他拿起棍棒打人,已經不是值得後人效法的了,更何況因打得輕而交法庭審判呢?”太宗聽魏征這樣一說,才趕緊將張士貴給釋放了。

  太宗作為封建帝王,不以天生聖明自居,公開承認自己常做錯事,願意接受臣下監督,努力改正缺點和錯誤,就憑這一點,便可以是明君了,而魏征則自覺地以維護太宗聖德自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君臣和諧,成為千古佳話。盡管太宗小錯不斷,可大錯則得以避免。貞觀時期,君臣同心,上下一體,魏征的協調彌縫之功昭然卓著,在他同時代的人中,無人可與倫比。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