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體製之爭,力阻分封之議

  在整個封建時代,我國國家政治體製基本上是兩種,周代是封建製,從秦開始一直到清是郡縣製,但是在秦以後的較長時期中,經常有人想恢複封建製,於是便常有爭論。

  這裏所謂的封建製,是指分封諸侯的意思。周朝建立後,將西起岐山(在今陝西岐山縣),東至圃田澤(在今河南中牟縣西)的渭、涇、河、洛地帶的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由周王直接管轄,稱為王畿,而將其餘土地和民眾,分別分給王室子弟及功臣,受封者稱諸侯,他們在自己分封的地區裏,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權力,其實就是一個國家,但因隸屬於周王,所以稱屬國。屬國必須定期朝見周王並貢獻本國的土產和周王需要的物資,承擔保衛王室的義務,所以又稱藩國。藩國與王室有嚴格的隸屬關係,王權比藩國林立的夏、商時期集中,這對鞏固和擴大西周王朝起了積極作用,因此這種封建製在當時是進步的。然而由於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發展的不平衡,勢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侵占乃至消滅小國,把小國的土地和人民據為己有,而且不服從周王號令,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分裂,戰亂不已。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全國分為36郡,郡轄縣,郡、縣由中央直接管理,郡、縣長官郡守、縣令(縣長)由朝廷直接委派,財政收入一律上繳朝廷,這種體製稱郡縣製。郡縣製將一切權力集中朝廷,有利於國家的管理和穩定,比封建製當然更合理,所以一直為秦以後各朝沿襲。

  自秦漢以後,曆代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消除封建割據的禍根,對分封製度不斷進行改革。漢時劉邦實行郡縣、封王混合的製度,想借此互相牽製的辦法,利用分封的王侯來保衛皇室,鞏固中央的統治。經西漢文景帝和武帝的削藩集權中央,以及東漢光武帝的改革,分封諸侯的土地越來越少,諸侯在地方上無行政、司法、軍事諸方麵的權力,而隻能享受征收當地百姓租稅的權力。魏晉南北朝之後,王侯封爵逐漸成為虛封,並無土地之實,諸王一般並不離開京城。王國的租帛賬冊由中央管理,諸王如果至國就封,必須兼州牧刺史或將軍等官職,否則毫無實權。至隋朝時,王侯封爵不但完全成為虛封,諸王所食封戶的租帛,不歸諸王征收,而改由朝廷的內府支給,也就是說,王侯封爵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經濟上也完全由中央政府所支配。至此,王侯製度在地方行政製度中已完全被排除,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總之,分封製演變說明,諸侯的權力、地位越削越小,及至有名無實成為虛封,這是幾百年的曆史發展趨勢,是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必然結果。

  唐高祖受禪時,因天下未定,便超越常規,廣封宗室,想以此威鎮天下,同時為了取得宗室的支持,封皇帝的堂兄弟和兄弟之子數十人皆為郡王,這不僅增加了百姓的賦稅負擔,並且不利於中央集權的鞏固。

  貞觀元年(627年)七月,李世民的政權剛穩定不久,他就向大臣們征詢過意見,如何才能使子孫長享富貴,永葆社稷平安。左仆射蕭瑀回答說:“分封諸侯的辦法,確實可以遵照實行。”在中央集權已鞏固確立的時代,蕭瑀的主張無疑是政治上的倒退,但世民卻認為正確,於是分封諸侯的事便開始在大臣中議論開來,不過那時還隻是私下交換意見,並沒正式提出來討論,但魏征已預感到這事很不簡單,然事關重大,他得充分準備,認真思考。

  經過半年多的醞釀,貞觀二年(628年)世民下令讓大臣就分封諸侯的事公開發表意見。封德彝首先表示讚同,說:“萬歲真乃聖明。依臣之見,我們大唐帝國還是應該推行周朝的分封製比較合適。”

  李世民就問:“那麽依卿的看法,這分封的事情,得怎麽樣實行呢?”

  封德彝的意見是:陛下可以分別設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同姓的和異姓的功臣為諸侯,在各地建立諸侯國政權,以作為天朝的藩屏,向天朝進獻貢物,提供兵耗和擔負徭役等。這種做法,在我國的曆史上,早就有成功的範例了,比如周朝開始實行分封諸侯製,使自己的國家固若磐石,相傳800餘年。

  李世民對他的意見表示讚同。

  然而,對於封德彝的這一套說法,魏征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是公開地要求聖上名正言順地搞複古倒退,照這樣下去,剛剛統一的大唐帝國,又要陷入各自為政,甚至形成地方分裂、割據的局麵。魏征對封老大人當然得客氣點,但是意見還是得說。他先是對封大人精通國史,對周朝的封建製度很有研究,魏征深表敬佩,然後話鋒一轉,提出今天的大唐帝國,早已經不是昨天的周朝了,當今聖上,也絕非已故的周天子所能比,時事已經變遷,江山也已移異,如果我們仍然抱殘守缺,因循複舊,那就正如刻舟求劍,正是南轅北轍,事與願違!

  李世民一聽魏征的話覺得也有道理,但是,他感到魏征還沒把其中的道理論述得深刻、詳盡,還須要有更具體的闡述才好。李世民在這個關係到國家大政方針的問題上,不想草率,他想認真、廣泛地聽聽大家的想法,所以,他也不想對某一種說法表示可否,他要眾愛卿都暢所欲言,有什麽想法就說什麽想法,不要拘束。

  權萬紀正琢磨封德彝和魏征的爭論,聽皇上這麽一說,就想試探一下。

  他說:“陛下,依愚臣看來,分封諸侯嘛,也未免不可,隻是,規模不能太大了吧?數量嘛,也不宜過多,當然,職權就更不能過重。把諸侯摻雜在州縣之中,這封國的屬官,得由朝廷來任免,這樣,就達到了各守疆土,又互相製約的目的,最終,還是維護和鞏固我們大唐朝廷的利益。愚臣所說的這種做法,是既借用了周朝分封的根本,又符合當今振興我大唐帝國的需要,兩全其美,何樂不為呢?”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權萬紀是個折中主義者,是和稀泥,是又要發言又要不得罪誰,純屬搞技巧。盡管權萬紀折中,實質上與封德彝的主張大體上是一致的,而且,還更有欺騙性。折中主義本來就是貌似公正,不偏不倚。然而,就是這種穿著華麗外衣的理論,不僅魏征不買賬,連封德彝也不感興趣,他要實行的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製,不要折中主義的封建製。

  李世民呢?李世民聽完了權萬紀走夾縫的方案之後,覺得這樣一來,機構是不是就過於龐雜,他還是讓各位愛卿都說說。

  封德彝被魏征反駁,鬧得耳根子發熱,又被權萬紀折中一下子,心裏相當別扭,他憋不住,言辭也有點激烈,他說,“吾皇聖明,高瞻遠矚,一針見血,一語道破折中做法的要害之處,權大人想出奇製勝,欲速不達!”

  權萬紀挨了封大人一悶棍。

  魏征奇怪,他們自己一夥怎麽還幹上了?

  權萬紀心中大為不快,然而,封德彝是元老重臣,像權萬紀這樣的還是敬讓他三分才算聰明。於是,他勉強裝出一副笑臉,卑躬屈膝地問封德彝:“請問封老大人,實行封建製的根據是什麽呢?”

  不想,這一問正中皇上的下懷。李世民也叫封德彝說實行封建製的道理。

  封德彝更抖擻精神,說:“這個道理可以說很簡單,我們隻要翻翻周朝以來的曆史,就可以明白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可謂功勞大焉,然而他廢除封建製,實行郡縣製,僅僅維持了兩個朝代就消亡了。漢朝采取‘郡國參建’的做法,也隻是維持了400多年。魏晉以來,南北分裂,各代王朝全都短命,也都是因為廢除封建製。所以,依愚臣之見,我大唐帝國要想長治久安,就非實行周代的封建製不可。”

  應該說封德彝的這番言論,代表了當時朝野上下不少王公貴族、豪強望門的思想傾向和願望,所以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就是在一些元老重臣之中,讚同這一觀點的也不乏其人。

  而魏征呢?他早就在觀察、分析唐初的政治、經濟形勢。魏征發覺,這股守舊複古勢力不僅來頭不小,而且非常危險,這一勢力的政治意圖和主張,如果真的實現,剛剛統一的大唐的國家政權,就被架空,各路諸侯各自為政,分崩離析,黎民百姓將重新陷入無休止的戰亂之中。

  魏征感到這件事非常可怕。

  但是他還是先沉住氣,聽聽大家的意見再說。

  李世民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也在猜測封德彝主張的政治目的和實質。

  李世民問封德彝:“封愛卿,您說封建製使周朝維持了800年,這段史實千真萬確,人所共知,說明周天子創立的封建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的。”

  封德彝聽得很得意,他感到皇上在向他靠攏。

  可是李世民接著提出:“我大唐和那個周朝可是不一樣了,肯定是不一樣了,怎麽個不一樣法,你們能不能更深刻地說一說?另外,封愛卿您說秦朝僅僅維持兩代就滅亡了的原因,到底是什麽?是因為秦始皇實行了郡縣製呢,還是由於其他什麽原因?至於魏晉以來各代王朝都短命,其根源恐怕也很難全歸到廢分封行郡縣這一製度上吧?”

  本來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分封諸侯的意思,封德彝、權萬紀是順著他的思路拍馬屁,一路拍下來,現在李世民又突然回頭連刺數槍。

  封德彝、權萬紀等人被問得幹張嘴,一時答不上來。

  然而,李世民的提問,反倒給魏征理明了思路,點明了要點。

  魏征覺得李世民確實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對國家大事的處理,縝密深刻,而且在方式方法上,也妥善得體。魏征打擊守舊複古派的機會來了。他思索了片刻以後,提出自己的主張:“周天子分封諸侯,應該說符合當時的國情,可是後來怎麽樣了呢?大家都知道,後來各路諸侯國的權力逐漸增大,這種諸侯權力膨脹的結果,形成了與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可怕局麵,這才形成諸侯割據,諸侯混戰,誰也管不了誰,誰也不服誰,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李世民一聽,心中豁然開朗,鼓勵魏征往下說。

  封德彝、權萬紀等卻神情緊張起來,他們已經預感到事情不妙。越是這樣,他們越是認真地聽著。

  魏征繼續闡明自己的思想:“我們現在的思想、文化、勞動工具、生產技術、生活習慣等都已經不是周朝那個時代了,一切都發展了,進步了,周朝的那種封建分封諸侯製,已經毀掉了周朝自身,難道還能適應我們大唐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是總結了周朝分封諸侯導致國家滅亡的教訓才實行郡縣製的,秦始皇是對的,事實上對安定和統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於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主要在於橫征暴斂,苛政如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還有魏晉以來的各個王朝都短命的問題,也不能把原因歸結到廢分封行郡縣製上去,而是各代國君昏庸無能,沒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沒有采取安定人心的國策。這些情況,仔細研究一下曆史就清楚了,很多史實是可以證明的,請陛下明察。”

  應該說,這一番話,在李世民的心裏深深地紮根。他非常佩服魏征的學識淵博,才思敏捷,但是李世民並不急於表態,他想讓魏征進一步闡明實行封建製的危害,這樣才能使更多人心服,使封、權等人再無他言。他有意地讓魏征更詳細地說一下大唐為什麽不能實行封建製?

  魏征提出:“一看大唐眼下的情況和處境。首先,國家初建,老百姓經曆隋朝暴政和多年戰亂,社會凋敝,民生困苦。現在,我們剛剛統一,剛剛走上正規,剛剛開始治理,剛剛形成規矩,老百姓剛剛適應大唐的製度,這時又分封諸侯,把黎民百姓再轉到分封的諸侯國去管理,一個諸侯國一個樣,一個諸侯一個令,必定使人心不穩,甚至造成再度逃亡,使我們已經初見成效的國家又變得難於治理,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另外……”

  魏征正要往下說,話音卻被被封德彝打斷。

  這回封德彝真的火了。

  封德彝早就不耐煩了,堂堂的三朝元老,讓一個曾經是聖上政敵的人,在朝廷之上,當著如此眾多大臣的麵,批駁自己,太失麵子了。如果再讓他說下去,讓魏征的觀點占了上風,不僅對自己的權勢、地位、名譽是重大打擊,而且對自己身後的勢力,也是沉重的打擊。

  封德彝本來很發火,可是打斷魏征的話後又突然想到看李世民的態度,要是在皇上麵前與魏征硬碰硬,並沒有全勝的把握,鬧不好,要是引起聖上的反感那就笨了。他這麽一想,就從發火變成十分恭謙的樣子,看看皇上,對魏征說:

  “魏大人所言,老朽佩服。隻是把‘社會凋敝,民生困苦’兩句話,用在我們當今的太平盛世,恐怕是有些不妥當吧?照魏大人的說法,太上皇還有聖上,再加上我們這些文武百官,不都是酒囊飯袋了嗎?”

  封德彝真是沒有白認真聽,終於捉住了魏征的破綻,他這麽一說,魏征豈不是從太上皇,到李世民,到上下群臣都得罪到了?

  對於魏征來說,最高的策略是不屑理他,繼續講自己的,他好像並沒有聽到封德彝的話,接著說:“陛下,剛才說的是其一,還有其二。”

  李世民也真和他配合,問:“其二是什麽?”

  這就等於李世民和魏征合夥給封德彝一個大訕臉。

  魏征心裏好笑,馬上答道:“其二,既然要推行分封製,要封諸侯,就需要在各諸侯國建社廟、立官署和各種典章製度,一旦考慮不周,照顧不全,就會引起不滿。如果想要辦理得既完善又齊全,依臣看,就我們目前的人力和財力都辦不到。皇上,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麽要做這種自討苦吃、自找麻煩、根本行不通、實際辦不到的事情呢?”

  李世民嘴角現出笑意,他用眼睛瞥向封德彝和權萬紀,這兩個人的臉都是茄子色。

  魏征還越說越來情緒,他闡述,實行分封製,必定增加大批官員,他們的俸祿都從哪兒來?歸根到底要從老百姓那來。國家如果少收賦稅,官府財力則困難;如果增加賦稅,老百姓又受不了,要是硬性催征,就很容易發生事端,這是對這個剛剛建立的大唐是非常不利的。還有,大量地分封諸侯之後,中央政府的直接轄區必然變得狹小了,區域狹小,所收賦稅沒多少,怎麽維持朝政的費用啊?這就隻好依賴諸侯朝貢了。少要?中央政府不肯,因為不夠花;那就多要?諸侯各國又不肯給怎麽辦,長此下去,矛盾四起,不發生幹戈才怪!

  “可不是嘛!諸侯國的地盤越來越大,天朝的勢力越來越小,那大唐帝國可就名存實亡了。”李世民接著魏征的話,補充了幾句。

  魏征又闡述了最後一點:“就目前情況看,北方的形勢不太穩定,突厥勢力還很強大,時常偷襲我們內地,大敵當前,隻有集中優勢兵力,方可取勝。如若封諸侯,必然導致兵力分散,國力削弱,一旦發生不測,悔之不及呀!陛下,諸位大人,對於決定我大唐帝國前途和命運的這一大事,我們不能不認真思考,慎重處置啊!”

  殿內的文武群臣被魏征這一番言論所震驚,所折服,許多人由不解、不滿,轉為信任、敬佩,李世民也很激動,他站起身來,高聲說:

  “魏卿陳述五條,有理有據,切中時政,真乃高論也!”

  魏征的言論也得到禮部侍郎李百藥的大力支持,他也撰寫了《封建論》上陳李世民。李百藥認為,國家命運的長短,是由上天決定的,隻有政治好壞,才與人事有關,他列舉曆史事實,條分縷析,曆數了封建諸侯之弊,也很有說服力。李百藥宣揚“天命論”,在今天看來是不可取的,但“天命”在古代具有威懾力,用它來反對錯誤的政治主張,又未嚐沒有積極意義。由於魏征、李百藥的反對,這次封建諸侯的討論不了了之,李世民於是也徹底打消了這個複古倒退的做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