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宣慰山東,穩定戰後政局

  魏征,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立了曆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征,從而成就天下盛世——貞觀之治!

  魏征為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性和巨大的戰略性。魏征歸附李世民後,即從戰略的高度分析和總結了全國的形勢,然後找出了急需解決的主要矛盾——穩定政治局麵,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這正是李世民奪取政權後最關心的問題,自然魏征的建議引起了他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於是,李世民連忙問魏征:“要穩定全國的政局,第一步該如何著手?”魏征答道:“首先要設法使山東地區安定下來,這是當前最迫切的政治任務。”李世民聽罷,不禁暗喜:“魏征真是個有頭腦的人,他所講的跟我長期思考的結論竟然不謀而合!”李世民於是對魏征的策劃相當器重,因為魏征的第一個建議就抓到了要害,抓到了根本,為什麽這麽說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國內的形勢並不很好,經濟凋敝,生產衰敗的現象正籠罩著全國。隋朝在興盛時期的控製戶數曾達到900萬左右,經過大規模的隋末戰亂之後,到了唐武德末年,隻剩下不到300萬戶了。其次,政局也十分不平穩,建成、元吉的餘黨還散布在各地,其中包括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官員。在玄武門政變後的數月中,地方上不止一次地出現過變亂。盡管這些局部變亂很快就被平息了下去,但是如果處理不好,會引起更大的政治動亂,甚至使新生的李世民政權顛覆,也並不是不可能的。

  在全國各地當中,山東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問題最為複雜。

  所謂的山東在當時來說,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一部分地區在內,加上山東省本身,範圍相當廣泛。

  隋末唐初的山東豪傑,其代表人物或是豪強地主,或是農民領袖,而其下層群眾則大多是鋌而走險的失業農民,他們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因而往往是當時各派政治勢力的爭奪對象。在反隋的鬥爭中,他們形成了山東、河北地區的竇建德,河南地區的翟讓、李密,江淮地區的杜伏威三支力量。河南、江淮兩支起義力量先後被唐鎮壓或者招撫,基本上被唐王朝所控製。瓦崗軍的大部分將領,如徐茂功、秦叔寶、程知節、張亮等人後來都成了秦王府集團的骨幹,張亮曾受李世民密令在洛陽“陰引山東豪傑”,擴充自己的勢力。竇建德農民軍的情況比較複雜,他們在隋亡之後,一直是同唐爭奪天下的強大武裝,他們沒像李密、徐茂功等人那樣歸附唐王朝,而是在同唐軍交戰以後戰敗被鎮壓下去。李世民在鎮壓竇建德和劉黑闥時,實行了盡行殺戮的政策,不僅激化了唐王朝同河北地區“山東”豪傑勢力的矛盾,也使李世民割斷了同這一勢力的聯係。而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唐王朝統治集團與河北地區農民的矛盾。竇建德在河北地區建立“大夏”政權時,封過一大批農民出身的首領或豪強地主為地方官吏,推行了一係列對農民有利的改革措施,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竇建德死後幾十年,山東、河北人民群眾仍對其人其事津津樂道,並為其立廟祭祀。由於唐王朝對竇建德舊部采取鎮壓政策,激起河北群眾屢屢起兵反抗。李建成出兵平定劉黑闥時,曾接受魏征的意見,對河北地區輔以安撫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並因此與河北地區的勢力建立了一定的聯係,成為同李世民抗爭的一支力量。所有這一切,都使唐太宗感到,要想消除河北地區的隱患,取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最根本的辦法就是進行安撫。

  魏征是這樣的人,他可以幾易其主,但不管為誰做事,都是為黎民百姓謀福利,而百姓的福利實則就是國家的治國之道。表麵上看,魏征是誰掌權就為誰做事,實際上,作為一個文人謀士,在不存在自己獨掌江山的情況下,輔佐一個明君勸其聽從自己的意願,就是他實現治國抱負的唯一途徑。帝王靠武力統一天下,魏征靠思想征服帝王。

  他向李世民稟道:“殿下,如今雖然大局已定,但不可說天下太平,勝人易,勝心難,山東河北地區原來受竇建德影響,後受劉黑闥挑撥,向來與大唐不合,臣以為應該派人去廣為安撫,以昭聖意。”

  李世民很高興,說道:“卿與孤正想到了一處,連日來孤為此事吃睡不香,卿看派誰去好?”

  魏征深深一揖道:“臣蒙殿下錯愛,並沒有為殿下出過一力,如果可以的話,臣願前往。”

  李世民大喜,他所以喜是因為這種安撫使的工作,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它不能靠武力,也不能光靠嘴皮子,這人要在山東河北一帶有威信,還要對那一帶的情況熟悉,這個人隻有魏征最合適。

  他相信魏征能夠辦好這件大事,理由是:魏征本人就是“山東”人士,對那裏的政治、經濟、家族勢力、民情風俗等都有幾十年的生活閱曆基礎,了解得十分清楚。其次,他曾在元寶藏、李密、竇建德等數支農民軍中幹過,非常熟悉關東各種勢力及其鬥爭關係,許多潛伏隱遁,四散流亡的農民軍昔日的首領和骨幹,他有的深交過,有的認識,也有的聽說過,關於農民軍將士們的脾氣、性格、思想、行為等他是摸得很準很透的;他又在建成手下任過職,各地與建成有關係的人,他都比較熟悉,再加上魏征既有從戎征戰的行伍經曆,又有數十年博覽通涉的文化素養,既有曆盡挫折仍孜孜不倦勤勉工作的作風和品質,又有能言善辯的出眾口才和頗能打動人心的生輝文字,他出使河北、山東,安撫這個地區的人民,穩定局勢,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是一定能勝任的。

  但李世民的叔叔李神通卻不放心,他對李世民說,殿下如何要相信魏征?上次他以安撫使的名義去山東,結果降了竇建德,和大唐打了將近兩年的仗。這次雖然竇建德不在了,但是山東河北一帶仍有餘黨作祟,這些人盡知魏征謀略過人,如果有誰再把他抓去再不讓他回來,依魏征這人的性格,不是又和人家合起夥來與大唐為敵?

  李世民哈哈大笑,說道:“皇叔差矣,魏征幾易其主不假,但此人忠義兩全,韜略過人,孤召他至帳下,正是他大展才華的機會,況且現在外敵疲弱,孤看不出他能明珠暗投,背叛大唐。皇叔盡可放心。”

  李神通見他主意已定,不好再說什麽,猶豫了一陣又說:“這樣也好,不過還是小心沒大錯,臣可派手下孫謀一同前往,作為內應,萬一有事,也好早有防備。”

  李世民點頭應允。

  李世民當即決定派遣魏征為欽差大臣,出使山東,並“聽以便宜從事”,即給予他特命全權使臣的權力。

  魏征出關的時間,據《資治通鑒》載,是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七月丁酉(十二日)。這時,李世民已立為太子,但尚未即皇帝位。

  魏征接受了李世民的任命,直奔山東,這已是他投唐以來,三下山東了。第一次是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自請安輯山東,那時他尚不為唐廷賞識,雖說是去動員擁兵20餘萬、據地十餘都的好友徐世績、元寶藏歸唐,但隻領了一個“秘書丞”的小小頭銜,一路隻是乘坐驛站的車子到了黎陽,且無安全保障。第二次是隨從太子李建成征討樹威,處於戎馬倥傯之中。這一次,是他在玄武門事件中遭到慘敗之後,大難不死,反而蒙受了李世民以國士相待的殊遇,以特命全權使臣的身份,前往山東執行宣慰任務,車服儀仗、隨從人馬、風光榮耀,都大異往昔了。

  從關中到山東,路途遙遠。魏征一行從京師起程,出澶關,穿過崤函山穀,進入華北平原,沿途所見,村落破敗,田疇荒蕪,白骨露野,遺骸滿園,一派荒涼淒慘景象。正如昔時曹操《蒿裏行》中所詠歎的那樣:“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隋煬帝的殘暴統治、隋末十餘年的戰亂,已經使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動亂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魏征更加深切地感到這次出使責任重大,他要盡心竭力說服山東的英雄豪傑和黎民百姓,維護統一安定的大局,創造安居樂業、發展社會生產的條件。

  魏征除隨行眾侍外,還有兩個副使,一個叫李相客,是李世民派來的,還有一個就是李神通派來的孫謀。魏征知道李神通派孫謀來的用意,但是他並不去理會。

  一路曉行夜宿,到了磁州(今河北磁縣),恰與兩輛去長安的囚車相遇路中,押車的將士不知這夥人是幹什麽的,便讓他們躲開。魏征一行人躲避到一邊,車從麵前經過時,魏征看到車上押著的正是李建成的護衛將軍李誌安和齊王李元吉的護衛李思行。這二人都是在玄武門之變後,從長安逃到河北之後被逮捕的,此時正準備押解到京師治罪。

  兩個人都低著頭,一副大難臨頭的樣子,魏征便叫道:“將軍且慢。”

  押車的將士扭頭看著魏征:“你是幹什麽的?”

  魏征拿出李世民的詔書呈二人:“臣為山東安撫使魏征,將軍是要押這兩人赴京嗎?”

  那個頭領看過詔書,施禮道:“末將張寶行拜見大人,奉皇上命,押這兩個犯人進京。”

  魏征道:“將軍可能有所不知,聖上已在此前下詔,除前太子和齊王外,原有舊屬概不追究查辦,還是把他們放了吧。”

  張寶行道:“末將遵旨辦事,在沒有得到聖上親諭前,不敢聽從大人安排,還望見諒。”

  李相客上前說道:“將軍有所不知,出發之前,太子已給了魏先生便宜行事的權力。”

  孫謀當然知道這兩個人原來都是東宮和齊王府的死黨,便拉過魏征悄聲說道:“魏使還需三思而行,這兩個人一心與當今太子殿下為敵,隻怕放了他們是放虎歸山,如果出了差錯,我們可擔當不起啊。”

  兩個囚犯聽到魏征的聲音全都抬起頭來,滿懷希望地看著魏征:“魏大人,求你救救我們。”

  魏征轉過身來對那位頭領說:“臣奉詔去山東安撫將士,正是體現太子殿下的意圖,太子殿下先前已明令天下赦免原東宮和齊王府舊屬,如今又押解人犯進京,不是自食其言,失信於人嗎?如果詔令下達後不兌現,今後有誰還會相信殿下的命令,即使我們去河北、山東到處去解釋、去宣傳,去做安撫工作,人家也一定不會相信我們的。現在,要是把他們釋放了,不加追究,不再問罪,那麽在朝廷寬大政策的感召之下,其他人自然會心悅誠服,對朝廷的赦令深信不疑,便會自覺歸降,不再造反。古時候,大夫出使在外,隻要是對國家對君王有利的事情,就可以自己做主,我們走的時候,殿下給了我們便宜行事的權力,足見對我們的期望和信任,我們也應該以忠心來回報皇上。將軍可帶兵士回京,把我的這個事如實稟告太子殿下,一切事情由我負責。”

  說著拿出太子手諭。

  張寶行看著手諭不知如何是好。孫謀見魏征根本沒有理會自己的建議,不禁惱火道:“魏使這樣做是不是有些過分了,你能負什麽責?太子殿下讓你安撫山東並不是讓你結交舊友。”

  魏征兩手一拍,叫道:“說得好,既是安撫,當然就是結交朋友,共同為大唐做事,如果天下都能化敵為友,大唐基業何愁不興!孫副使為國用心,魏征十分欽佩,不過山東一行我為正使,你為副使,你看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

  孫謀張嘴結舌,憋得臉色漲紅,突然說道:“我要向太子殿下稟告你勾結舊黨。”

  魏征已不去理會他,從張寶行手裏拿過鑰匙,為兩個犯人開了枷,回頭對孫謀說:“孫副使是現在就回京稟告,還是等返回京城再說?”

  孫謀沒有辦法,隻是瞪眼看著那兩個人被放出了囚車。兩個犯人出來後,向魏征叩頭:“魏先生救命之恩,小人出生入死,一定回報。”

  魏征正色道:“魏征不敢受謝,這是太子殿下之命、陛下之詔,你們還是謝皇上和太子殿下赦免之恩吧。記住,你們都是大唐子民,應該為國效力才是。”

  魏征一行來山東伊始,便示以誠信,李誌安、李思行兩名要犯中途獲釋的消息不脛而走。既然對他們二人尚且赦而不問,那麽其他的人就更不在話下了。再加上經過長時期的戰亂之後,人心思定,因此魏征的宣慰工作進展順利,許多問題都得到了妥善處理,山東局勢逐漸平靜下來。

  麵對出使以來打開的嶄新局麵,回顧自己曲折而坎坷的經曆和李世民的知遇之情,魏征心中激蕩,情不自禁,吟哦良久,隨即濡墨揮毫,草成一首情真意切的《述懷》詩: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誌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係南粵,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交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裏目,還驚九折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複論。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人生奮鬥的畫卷,生動地描繪了作者投筆從戎以來曲折而坎坷的經曆,抒發了詩人報答英主知遇之恩的真切情懷,字裏行間流溢著忠心報國、激流勇進的壯誌雄心。

  其中,“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寫的是在反隋鬥爭的洪流中,投筆從戎。

  “縱橫計不就,慷慨誌猶存。”寫的是在瓦崗軍中屢獻深謀奇策不獲采納,導致失敗投唐,但雄心壯誌猶存。

  “仗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寫的是他於武德元年(618年)向唐天子李淵自請安輯山東,乘坐驛車出關至黎陽的情形。

  “請纓係南粵,憑軾下東藩。”詩人引用兩個典故,“請纓”句以終軍自喻,“憑軾”句以酈食其自喻,抒發了不辱使命,完成宣慰山東任務的情懷。

  “鬱紆陟交岫,出沒望平原。”寫作者此次沿著崤函古道、艱難行進的情景,險阻縈回的山路忽上忽下,因此前方的平原看起來時出時沒。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既傷千裏目,還驚九折魂。”寫作者沿途所見淒涼破敗的景象和自己無限傷惑的悲咽心情。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引用豫讓以“國士”報答智伯知遇之恩的故事,抒發了詩人不計個人得失,不避嫌疑和艱辛,展盡“國士”之才,報答太宗知遇之恩的情感。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作者借用季布重信義和侯嬴誓死履行諾言的故事,表達了自己既然已經接受了宣慰山東的使命,就絕不辜負李世民期望的堅定決心。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複論。”抒發了作者此行不畏艱難險阻,隻是深感李世民與自己意氣相投的知遇之情,而決不計較功名得失的坦蕩襟懷。

  《述懷》詩,氣勢雄渾,感情真摯,一掃初唐詩壇的浮靡華豔詩風,開盛唐新詩風之先河。

  魏征在山東,耐心地勸慰宮府集團原在這一帶結納的英雄豪傑、玄武門之變以後逃到這裏的宮府黨羽以及自己在李密、竇建德起義軍中的親朋故舊,曉以利害,使大家識大體,顧大局,各安其業,共同為恢複和發展山東的經濟、文化獻策出力,大顯身手,並且積極、謹慎地妥善處理各種矛盾,處處注意推行德政和教化,取信於民。

  這年八月,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在東宮顯得殿即位,是為太宗。新皇帝大赦天下,詔關內及蒲、芮、虞、泰、陝、鼎6州免2年租調,全國免賦稅1年。消息傳來,山東百姓“老幼相歡,或歌且舞”。但不久又有敕文說:已抽調服役的壯丁仍遣發服役,已繳納的租稅,仍獻納完畢,明年再合計作為依據折算。如此反複,很令人失望。百姓們日常用度不夠,都認為是國家追悔前言、反複無常造成的,這無形中給人民群眾對新皇帝的熱望潑了一瓢冷水。

  對於這種情形,魏征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趕忙給太宗上了一道奏疏,如實地反映了山東民眾的情緒變化,然後懇切地指出:“今陛下初膺大寶,億兆觀德,始發大號,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時之大信。縱國家有倒懸之急,猶必不可,況以泰山之安,而輒行此事!為陛下為此計者,於財利小益,於德義大損。臣誠智識淺短,竊為陛下惜之。”魏征提醒太宗要示民以誠信,注意政策的穩定性,切不可以貪圖小利,而像春夏秋冬四時失去秩序那樣不守信義,使全國上下產生疑心,重新引起人民的不滿情緒。

  經過幾個月艱苦細致的工作,魏征一行圓滿完成了宣慰山東的任務,於冬十月返回長安複命。他根據實際情況,堅決而又創造性地在山東開展工作,進一步展示了經國安民的才略,因而愈發受到太宗賞識和信賴。

  剛剛即位的李世民,為了挽回玄武門之變在倫理道德方麵的不良影響,特地以禮改葬建成和元吉,追封建成為息王,諡曰:“隱”,追封元吉為海陵王,諡曰:“刺”。《諡法》上說:“隱拂不成曰隱。不思忘愛曰刺;暴戾無親曰刺。”這樣為二人加諡,一方麵在於表白玄武門之變的所謂正義性,另一方麵則力圖申明太宗對兄弟的仁愛之心。改葬那天,太宗在千秋殿西邊的宜秋門痛哭致哀。

  剛剛從山東回到長安的魏征,與王珪聯名上表,申請陪送至墓地,奏表寫得既情義深切又極有分寸。一方麵,說建成、元吉“結釁宗社,得罪人神”,死有應得;另一方麵,頌揚太宗安葬二王,是“明社稷之大義,申骨肉之深思”。接著,從封建禮義的角度闡述了申請送葬的理由:臣等先前受太上皇任命,供職於東宮,多年出入太子宮殿。前宮太子對國家犯下罪過,臣等不能甘心接受殺戳,承擔他的罪過,反而置身錄名到賢人的行列,隻是庸庸碌碌度過一生,拿什麽報答太上皇的重用?思念往昔,有愧於稱為舊臣。雖然失去前宮太子以後,又有了國君,仍能執行侍奉君王的禮節,但是一年過去,宿草快要長出來了,還沒有表示送葬的悲哀,瞻望基地,憶及往昔,種種情誼,非常深厚。因此,“望於葬日,進至墓所”。這一奏表既真切地表達了他們作為東宮臣佐與故太子的情誼,又有助於從道義上彌補骨肉相殘遺留下的傷痕,掃除該事件在人們心目中的陰影。因此,太宗“義而許之”,命令原東宮、齊王府的僚屬都去送葬盡哀。通過隆重的葬禮,進一步緩和了太宗與原宮府集團人士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會對穩定山東乃至全國政局產生良好影響。

  唐太宗在重用魏征、王珪等東宮日屬的基礎上,還十分注意拔擢山東人士,如張行成、崔仁師、張亮、馬周等,都受到重用,這就大大緩和了李唐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當然也有利於山東局勢的穩定。

  次年七月,山東發生旱災,太宗又詔免當年租賦,並令地方官吏做好賑恤工作。魏征又奉命同溫彥博、孫伏伽等分赴山東諸州,督促、檢查各地的賑恤工作和生產救災的組織情況,這已是他四下山東了。這一年青州發生謀反事件,州縣官府進行鎮壓,追捕其餘黨,俘囚滿獄,太宗派崔仁師前往安撫其事,仁師一到,便為俘囚去掉枷鎖,給予飲食湯沐,僅對十多名魁首治罪,餘皆原免,很快平息了動亂。從現有史料來看,此後山東地區再未發生過這類謀反事件。經過太宗和魏征等人的宣慰和安撫,終於鞏固了唐王朝在這個特殊地區的統治。

  魏征宣慰山東歸來不久,即升遷為尚書右丞,仍兼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從此,魏征與唐太宗之間君臣關係日善,他的政治生涯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