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節 陷身竇建德,隱忍待機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十月,當大唐帝國剛剛建立5個月的時候,魏征以歸降的俘虜身份,首次進入了首都長安。

  當初李密在入關歸唐前,曾有過較美好的期待。他雖然也是以敗將身份降唐,但認為自己曾經擁眾百萬,在山東一帶的廣大地盤上,也是個稱王稱霸的蓋世豪傑。而今“解甲歸唐”,山東連城數百,知我在此,也會歸順,就像漢代的竇融一樣,功勳絕對小不了。李淵念我這功勳和身份,諒他也不會小瞧我,最起碼也得給我個宰相當。可是,等他到了長安,入見李淵後,卻隻被授予一個光祿卿的官職。這是李密萬萬沒有想到的,大失所望之後,他又萌生叛唐之心。後來,李密主動請求以本部兵往黎陽去招撫過去的部下,唐高祖欣然同意。朝中群臣多勸諫高祖:“李密狡猾好叛,如今讓他東去,恰似投魚入水,放虎歸山,必一去不返,成為我大唐的勁敵了。”高祖卻充滿自信地笑道:“帝王自有天命,不是小人們所能取得的,即使他叛變逃跑了,也沒什麽可怕的。我讓他去與山東的賊人打架,我們坐收漁人之利,這應該是眼下最佳的一條方案。”於是,李密與心腹舊友王伯當和賈潤甫迅速離開了長安,直奔桃林縣。他們殺掉縣令,占據縣城,擄掠了許多人口財物和畜產,順著南山往東逃竄,準備先到瓦崗舊部現為刺史的張善相那裏,暫時棲身,然後恢複舊幟,重聚力量,以圖東山再起。可是,當他們一行路經熊耳山時,被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埋伏擊敗,李密和王伯當當場斃命,他倆的首級被割下來,送往長安,向皇上報功奏捷。從李密起兵到此,總計6年,一代梟雄的一生,就這樣悲壯地結束。

  李密叛逃事件發生之時,魏征正默默無聞地待在首都長安,等到平定了事件後,可能是由此開展了對瓦崗舊部進行大清查的活動,於是,幾乎被人遺忘的魏征重新像一件不起眼的過時衣服一樣,被人翻撿出來。魏征接到唐高祖的召見命令,以為被處置的時刻已經來臨,便做好了赴死的準備,與戰友們揮淚訣別。不料進宮謁見之後,皇上並沒有讓他去死,而是安撫有加,並以極大的信任派他去黎陽招降瓦崗舊將徐世績。魏征深知此行是戴罪立功的性質,假如能勸降了徐世勣歸降唐朝,自然是立功受獎;假如做不到這一點,那麽他的命運將會與老上級李密一樣,隻有死路一條。然而,此時此刻,魏征已別無選擇,在這生死關頭,他像押注的賭徒一般,隻好孤注一擲了,興許此行能夠完成使命,把悍將徐世績說動,那麽不但保住了性命,可能從此命運轉折,否極而泰來哩!

  魏征以剛剛被任命的秘書丞的身份啟程了。當他騎著馬,疲憊不堪地在崎嶇的山路奔波了數天以後,終於來到了黎陽(今河南浚縣),終於要麵對決定他命運的對手徐世績了。能不能說服這位驍勇善戰的農民軍首領,魏征心裏並無十足的把握,為此,剛剛在黎陽館舍裏住下的他,心中十分忐忑不安。

  徐世績,就是後來唐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李績。他本名徐世績,後來,因歸降唐朝,且戰功卓著,被賜姓李,又因“世”字犯唐太宗名諱,所以改單名叫李績。李績是山東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縣)人,出身於一個大地主家庭,家多財產,樂善好施,經常賑濟貧民,故而在家鄉樹有較高的聲望。隋末農民戰爭爆發後,他年僅17歲,跟隨翟讓舉兵造反,首次與隋軍交戰,就斬殺了大將張須陀,從此聲名大振。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來到了瓦崗寨。李密出身望族,很有才能,在他的策劃和指揮下,取得了滎陽大海寺戰役的勝利,又攻下了興洛倉,立下許多戰功。李績與王伯當等商量,說服翟讓,公推李密為瓦崗寨起義軍的首領。李密建立了農民政權後,李績被封為右武侯大將軍,東海郡公。在李績的建議下,瓦崗軍先後打敗王世充和宇文化及,兵力發展到20萬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密歸降唐朝後,瓦崗軍所控製的山東廣大地區,仍然由李績占據著。為了表示對李密的耿耿忠心,李績將所占據的所有州縣的戶籍、田冊名單一齊送給李密,讓李密去交給唐高祖。唐高祖對李績的行為大加讚賞,感動地說:“徐世績感德推功,真是個純臣!”於是下詔授李績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後又改封曹國公,加授右武侯大將軍,賜姓李氏,命李績率兵總理河南、山東前線軍務,負責消滅王世充。當駐紮在黎陽的李績聽說李密叛唐被殺的消息後,非常哀痛,為昔日的領袖身首異處、屍拋野嶺而失聲慟哭,他不避嫌疑,不顧個人安危,上表請求收葬李密,高祖被他的忠誠和義氣所感動,欣然同意。李績便將李密的屍體從熊耳山山溝中取回,盛斂入棺,並且披麻戴孝,率領全軍沉痛地追悼李密,為他送葬。不久,河北起義軍領袖竇建德率領大軍進攻李績,李績寡不敵眾,力屈而降,竇建德抓住李績的父親李蓋為人質,令李績歸降自己,駐紮在黎陽,以抗拒唐軍東進。

  魏征所要勸降的李績,正是由於以上的背景,眼下作為竇建德的部下,正駐軍在黎陽。在對李績的經曆和目前的時局作了一番周密的調查和分析之後,魏征漸漸有了信心,他自信李績是可以被說服歸唐的。於是,他從容地寫了一封信,寄給李績。信是這樣寫的:

  “自從隋末天下大亂以來,群雄競起,角力爭強,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李密反叛隋煬帝,奮臂一呼,四方響應,萬裏風馳,雲合霧聚,很快有了數十萬之眾。大軍的威力影響了半個天下,在洛口大敗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那個時候,瓦崗軍真是傲視群雄,勢不可當。正當西進關中,直搗京師,揚大旗於西北,飲戰馬於渭川之際,瓦崗軍卻迅速由盛轉衰,昔日有百戰百勝威風的李密,轉眼間成了奔投關中的敗將戰俘。看來,天下政權的歸屬,是自有天定的,而不是靠任何武人憑力氣拚搏得到的。所以李密深知這層道理,感到上帝所認定的天子在西方,是唐帝李淵,而不是他李密,於是便毫不猶豫地率部入關,歸服了大唐。徐世績先生,您生於天下擾攘之時,對昔日的戰友和領袖懷有深厚的情義,這是可以理解的。在主子已歸降的嚴峻關頭,您還能堅持到底,糾合殘部,堅守一方,這種大無畏的氣概和堅韌不拔的意誌,更令我欽佩和感動。因為有了您,王世充盡管是乘勝之軍,也停止了東進行動;竇建德由於怕與你硬碰硬而吃敗仗,也不敢南下。這些足以證明您的威名和勢力,對時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各派勢力中占了沉甸甸的分量。然而,有多少人開始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威風一時,不可一世,可有幾個人能夠有較好的結局?如今,您的選擇,已經維係著未來的安危命運。若是將您的雄兵和重鎮委托在大唐帝國身上,前途是極光明的,您及親戚九族都將榮華富貴,子孫享福無盡;若您選擇錯了道路,跟隨了竇建德,那麽前途將是黑暗的,別說親眷子孫,恐怕您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啊!曆史上類似的教訓很多,您也應該很明白。目前您處於兵家必爭的要塞之地,應迅速做出決定,當機立斷,而不應再猶豫遲疑,錯失良機。倘若當斷不斷,坐觀成敗,恐有些凶狡之輩,先下手為強,那麽您就被動了,您的一生恐怕就從此葬送了!”

  李績收到這封信,認真地看過數次,被魏征的合情合理的分析所打動,毅然決定率部歸唐,並且立即開倉運糧,支援正在河南打仗的李世民的叔父、淮南王李神通的軍隊。正當魏征欣喜萬分地慶幸自己使命完成、大功告成之時,不料風雲突變,竇建德帶領河北起義軍打到黎陽,一夜之間,縣城被占領,準備回長安複命的魏征,行裝已打點好,正準備突圍出城,但還是被河北農民軍抓獲,落入竇建德的手中。此時的魏征身份剛剛相反,作為唐朝的使臣,成了農民軍的俘虜。這是魏征生平第二次當俘虜。

  竇建德捉住了魏征後,對他反叛瓦崗軍,並且充當唐朝皇帝的說客,先後勸服了元寶藏部隊和李績部隊的行為,大為惱恨,本想立即殺死他而後快,但部下苦苦勸說竇建德,請他念在魏征昔日追隨反隋義軍,如今降唐也不是他做的主,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況且他才華出眾,足智多謀,能言善辯,留他在農民軍中,肯定會有大用。竇建德便饒了魏征一死,轉而好言慰撫,把他留在軍中,並任命他為起居舍人。

  竇建德在當時也是個名震天下的大豪傑。他出生於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故取名建德。其父母世代務農,少年時有膽識,有勇力,講義重信,在鄉間頗有名聲。他當過裏長,仗義疏財,也犯過法,他的鄉親孫安祖被兵役逼得造反一事,牽連到竇建德,官府殺掉了他的家屬,這樣,竇建德也忍無可忍,帶著200多被強行征來的新兵一起舉起義旗,投奔高雞泊起義軍首領高士達,任司兵。大業十二年(616年)提升為軍司馬,率兵擊殺涿郡留守郭徇。後來,高雞泊起義軍的首領們,有的在內部火拚中死去,有的跟隋軍交戰時犧牲,竇建德得以脫穎而出,受到大家的擁戴。尤其是他憑借軍事才能,不失時機地攻占了饒陽,收編餘部,安葬陣亡的農民軍將士,使得士氣大振,不久發展到十幾萬人,攻占了河北地區的許多郡縣,他一躍成為河北起義軍的總首領。617年,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改年號為丁醜,建立官職,逐漸有了立國規模。次年,在取得了隋末農民戰爭中著名的河間(今屬河北)“七裏井大捷”後,竇建德稱夏王,建國號為夏,改年號為五鳳,建都於樂壽,後遷都洛州(今河北永年),殺掉稱帝的宇文化及,威震全國。從此以後,全國形成了三大勢力,除竇建德的河北政權外,河南地區有王世充占據洛陽,建國號為鄭,關中的李淵也稱帝,建國號為唐。三個方麵都在隋朝滅亡後,決心要與對手一較高低,爭奪天下。

  魏征就是在這種局勢下,在黎陽被竇建德抓獲,從而成為河北割據勢力——夏國的一名中層官員。這時,他剛好40歲。

  李淵在相繼消滅了威脅關中的薛舉父子、李軌、劉武周後,可以集中精力經營山東了。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命令次子秦王李世民率軍進攻王世充。為了各個擊破,他仿效秦始皇滅六國的故事,也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遣使與竇建德修好,竇建德送回了同安公主和李神通,而魏征則仍為竇建德所控製。李世民逼近東都,河南州縣不斷請降,王世充日漸窘迫,遂向竇建德求援。

  竇建德與王世充是唐王朝東征天下時所麵臨的兩大強敵。李世民率大軍出關東征時,竇建德如果與王世充聯合抵抗,李世民是難以取勝的。然而,竇建德為了鏟除幽州羅藝和周橋城孟海公的勢力,卻聽任李世民對王世充的用兵。武德三年(620年)年底,王世充在危難中派人向竇建德求救,然而建德此時卻渡河攻擊孟海公,未能出兵援助王世充。竇建德的中書舍人劉斌為此曾向他勸諫說:“今唐有關內,鄭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勢也。聞唐兵悉眾攻鄭,首尾二年,鄭勢日蹙而唐兵不懈。唐強鄭弱,其勢必破鄭,鄭破則夏有齒寒之憂。為大王計者,莫若救鄭,鄭拒其內,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卻唐保鄭,此常保三分之勢也。若唐軍破後而鄭可圖,則因而滅之,總二國之眾,乘唐軍大敗,京師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

  劉斌對形勢和利害的分析是頗有道理的,他的及時救助王世充的建議,也是正確的,竇建德也曾高興地說:“此良策矣!”然而,為攻擊孟海公,竇建德並沒有把這一“良策”立即付諸實施。

  武德四年(621年)二月,竇建德攻克周橋,俘虜孟海公。

  三月,竇建德留其將領範願守曹州,率大軍西救洛陽。然而,此時王世充的軍事實力已大為削弱,洛陽城中又缺乏軍糧,形勢遠不如武德三年(620年)秋冬時節有利於王世充、竇建德。盡管如此,竇建德此時畢竟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又乘著對羅藝、孟海公、徐圓朗作戰的勝利,無有後顧之憂,將士士氣高漲,後方糧草的供給又頗有保障,因此竇建德救援洛陽的大軍,在西進路上接連攻克了許多城池。

  竇建德的大軍到達滑州(今河南滑縣),王世充的行台仆射韓洪開門納之,又進逼元州、梁州、管州,一一攻陷,接著又攻陷滎陽(今河南滎陽)、陽翟(今河南禹縣),“水陸並進,汛舟運糧,溯河西上。”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台王世辯派將領郭士衡率兵數千人與竇建德的軍隊會合,共有兵十餘萬,號稱30萬,駐紮在成皋(即虎牢,今河南汜水鎮),築宮於板渚(在汜水鎮東北黃河側)。麵對竇建德來勢洶洶的大軍,李世民的將領中產生了分歧。

  在竇建德的軍隊到達河南之前,建德曾寫信給李世民,請唐軍“退至潼關,返鄭侵地,複修前好”。為此,李世民召集將領商議對策。郭孝恪說:“世充窮蹙,垂將麵縛,建德遠來助之,此天意欲兩亡之也,宜據虎牢之險以拒之,伺間而動,破之必矣!”

  記室薛收讚同郭孝恪的意見,並進一步闡述說:

  “世充保據東都。府庫充實,所將之兵,皆江淮精銳,即乏糧食耳。以是之故,為我所持,求戰不得,守則難久。建德親帥大眾,遠來赴援,亦當極其精銳,縱之至此,兩寇合從,轉河北之粟以饋洛陽,則戰爭方始,偃兵無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今宜分兵守洛陽,深溝高壘,世充出兵,慎勿與戰,大王親帥驍銳,先據成皋,厲兵訓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勞,決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過二旬,兩主就縛矣!”

  李世民認為薛收講得很對,但蕭瑀、屈突通、封德彝卻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們說道:“吾兵疲老,世充憑守堅城,未易猝拔。建德乘勝而來,鋒銳氣盛,吾腹背受敵,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

  針對兩種不同的意見,李世民說道:“世充兵摧食盡,上下離心,不煩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將驕卒惰,吾據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險爭鋒,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戰,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城破兵強,氣勢百倍,一舉兩克,在此行矣。若不速進,賊入虎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兩賊並力,其勢必強,何弊之承,吾計決矣!”

  薛收的作戰方案如實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承認敵人所擁有的實力和優勢,認為這是一場惡戰,不可僥幸以求速勝。然而,他又提出了分兵出擊,“深溝高壘”“以逸待勞”,特別是要搶先占據虎牢,形勢將向有利的方向轉化。李世民采納了薛收的合理建議,決定立即出兵占據虎牢。

  屈突通等人又向李世民請求解除洛陽之圍,退兵新安,“據險以觀其變”。李世民不予采納,於是將部隊分成兩部分,使令屈突通等人協助齊王元吉繼續圍困東都洛陽,而李世民則率領驍勇3500人直取虎牢。當時,王世充登城望見唐軍有一支人馬向東移動,但不知唐軍的意圖如何,竟不敢從城中出兵采取行動。

  搶占虎牢,可以隔斷王世充與竇建德之間的聯係,因此,李世民與竇建德誰能搶先占領虎牢,對於雙方交戰後的戰局十分重要。事實表明,李世民的積極作戰方針是正確的,如果消極退卻,勢必促成王世充、竇建德兩支軍事力量的聯合作戰,形勢對唐軍將極為不利;而以搶占虎牢為首要目標的積極方針,則有利於分裂王世充和竇建德,以便於集中力量首先打敗強敵竇建德,然後各個擊破。關鍵時刻的英明決策,再次顯示出李世民善於采納正確意見,獨具戰略家的膽識和雄才大略。

  李世民所率領的這支東進部隊,路經河陽(今河南孟縣南)、鞏縣(今河南鞏縣東北),到達虎牢。虎牢守將沈悅請求獻城而降,李績於夜間“潛兵接應”,終於攻克虎牢。李世民率大軍進駐虎牢,搶先占據虎牢,使李世民在戰略上獲得了主動地位。

  竇建德對於唐軍的實力和李世民的指揮才能深有所知,因而在李世民搶先占領虎牢,擺出一副進攻的姿態後,他小心謹慎,不肯輕易出戰。竇建德的軍隊距離後方很近,糧草供應方便;而唐軍卻遠離關中與河東,糧草接濟不如敵方便利,加之又與王世充的軍隊對峙、交戰半年有餘,利於速決。可見,竇建德所采取的小心謹慎、拖延時間以捕捉戰機的作戰方針,無疑是正確的。

  三月甲申日,李世民為誘使竇建德的主力出營決戰,親率500名精銳騎兵,出虎牢東20餘裏,窺視竇建德的軍營,沿路分別留下騎兵,使令李績、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率領,埋伏在道旁,自己隻帶領4名騎兵向竇建德軍營前進。隨行的將領有善於使槊的猛將尉遲敬德,而李世民則是善於使用弓箭,行進中,李世民對敬德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在距離竇建德兵營3裏處,建德的巡邏騎兵遇見李世民,誤以為是自己的偵察兵。李世民大聲說道:“我秦王也!”於是張弓射箭,擊斃敵兵一將。竇建德軍營大驚,出動五六千名騎兵追逐,隨行人員都驚慌失色。李世民對幾名隨行騎兵說:“你們先行,我與敬德殿後。”於是,世民與敬德“按轡徐行,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複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複逼”。就這樣,李世民用猶豫徘徊、欲行又止、逐漸退卻的方式將敵人騎兵引誘到伏擊圈內,李績等人率領伏兵奮起攻擊,大破敵軍,斬首300餘級,俘獲敵軍驍將殷秋、石瓚等回歸虎牢。當然,這次伏擊對於竇建德的主力並無損傷,但是俘虜敵軍驍將卻使敵軍士氣受挫。這時,李世民又寫書信向竇建德勸說,陳述不該救助王世充的道理,對竇建德進行攻心戰。書信說:

  “趙、魏之地,久為我有,為足下所侵奪。但以淮安見禮,公主得歸,故相與坦懷釋怨。世充卿與足下修好,已嚐反複,今亡在夕,更飾辭相誘,足下乃以三軍之眾,仰哺他人,千金之資,坐供外費,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效勞未通,能無懷愧。故抑止鋒銳,冀聞善擇;若不獲命,恐雖悔難追。”

  竇建德的大軍被遏止在虎牢以東,不能西進。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了,幾次小規模的交鋒都以失利告終,主力又不敢輕易出營與唐軍決戰,軍中的將士多思鄉欲歸。世民派王君廓率輕騎兵襲擊運糧士兵,俘獲竇建德的大將張青特。竇建德的大軍不能越虎牢西行,他的謀士淩敬向他提出了渡河進攻山西的作戰方案。淩敬說:

  “大王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守之,更鳴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徇汾、晉,趣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則蹈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萬全;二則拓地收眾,形勢益強;三則關中震駭,鄭圍自解。為今之策,無以易此。”

  淩敬的戰略設想無疑是高明的,如果付諸實施,唐軍因搶先占據虎牢而獲得的優勢將立即化為烏有,而竇建德大軍的“入上黨,徇汾、晉”,又勢必震動關中,使李世民不得不回師西救,處於被動地位,洛陽之圍將自動解除;而竇建德軍隊的北渡黃河向山西進軍,可立即擺脫在虎牢之東不得西進的被動局麵,使自己處於主動的有利地位。總之,在李世民與竇建德虎牢相持的局勢中,如果按淩敬的方案走北上進攻山西的這步棋,整個戰局對於竇建德來說,可以因此而進退自如,步步主動有利。

  竇建德也認為淩敬的方案可行,想要聽從,然而王世充卻認識不到這一方針可使洛陽之圍將自動解除,他像快要淹死的人抓住一根稻草那樣,以為竇建德一旦在虎牢前線渡河攻取山西,自己將立即被淹死。為此,他接連派使者請求竇建德不要放棄直接救援洛陽的作戰方案;又暗中用重金賄賂竇建德的部將,阻撓淩敬作戰方案的實施。接受了賄賂的將領們向建德說:“淩敬書生,安知戰事,其言豈可用也?”

  竇建德聽取了將領們的話,又改變了主意,便對淩敬說:

  “今眾心甚銳,天讚我也。因之決戰,必將大捷,不得從公言。”

  淩敬在竇建德麵前據理力爭,建德為此而發怒,令左右將淩敬從軍帳中扶出帳外。竇建德的妻子曹氏讚同淩敬的方案,她見事關全局,便向丈夫進言說:“祭酒(即淩敬)之言不可違也。今大王自滏口乘唐國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關中,唐必還師自救,鄭圍何憂不解!若屯兵於此,勞師費財,欲求成功,在於何日?”

  竇建德聽不進妻子曹氏的良言,說道:“此非女子所知!吾來救鄭,鄭今倒懸,亡在朝夕,吾乃舍之而去,是畏敵而棄信也,不可。”

  王世充的遣使告急、以金行賄和竇建德拒不采納淩敬建議的言論和行動表明,在隋末爭奪天下的角逐之中,王世充與竇建德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廣闊的地盤,但王、竇缺乏遠大的政治眼光和戰略才能,二人或以勇猛善戰著稱,或者善於以小恩小惠爭取將士與百姓之心,在決定命運的生死關頭,一個是至死抓住稻草不放,一個是被告急者的涕泣和守信觀念所困惑。在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的生死決戰時刻,淩敬的方案對於王、竇支勢力來說,可謂是天賜的一線生機,然而他們卻執迷不悟,拒不采納。同李世民的善於納諫(如采納郭孝恪、薛收的建議分兵兩路、搶先占據虎牢)和善於駕馭戰爭全局相比,王世充、竇建德確實是愚蠢、短見的低能兒,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王、竇二人手中發揮不出應有的威力,毫不理解與拒不采納淩敬建議一事表明,王、竇二人自取滅亡的命運已經是注定的了。

  兩軍對峙之時,一份軍事情報的獲得加速了竇建德、王世充的滅亡進程。

  唐軍的諜報人員獲得了“建德伺唐軍芻盡,牧馬於河北,將襲虎牢”的確切情報。對於這一情報的獲得,李世民高興萬分,他決定將計就計,把竇建德的主力從板渚的軍營中引誘出來,聚而殲之。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戊午日,李世民率兵北渡黃河,南臨廣武,察看敵軍形勢,同時將千餘匹戰馬留在黃河北岸的河邊放牧,誘使敵軍出營,至傍晚時返回虎牢。

  第二天,竇建德果然傾巢出動,自板渚出兵到牛口布陣,由北至南,橫亙20裏,鼓噪行進。

  唐軍眾將領見竇建德所布下的軍陣氣勢浩大,兵馬漫山遍野,依山傍水,都有些恐懼。李世民見此情景,率數名騎兵登上高丘觀望敵人軍陣,然後向眾將領鼓舞士氣,說道:“賊起山東,未嚐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紀律,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陳久卒饑,勢將自退,追而擊之,無不克者。與公等約,甫過日中,必破之矣!”

  麵對著來勢洶洶的敵人,李世民的“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的策略是正確的。竇建德對唐軍有輕蔑之意,派300名騎兵向西渡過汜水,距唐軍兵營一裏處停止前進。建德派使者向李世民軍中傳話:“請選銳士數百名出營交戰。”

  李世民派王君廓選200名手持長槊的銳士出營交戰。交戰後,唐軍忽進忽退,雙方均無勝負,各自引兵而還。竇建德的部將王琬乘坐隋煬帝的驄馬,鎧仗甚鮮,到陣前誇耀示眾。李世民望見後說道:“彼所乘真良馬也!”尉遲敬德聽統帥誇獎戰馬,便請求出陣奪取。李世民忙阻止說:“怎可以因一匹戰馬而使我喪失猛士。”世民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用激將法試看敬德的本事,敬德不聽勸阻,與高甑生、梁建方三騎出陣將王琬擒拿過來,引戰馬馳歸回營。敵陣的將士被敬德等三人擒將奪馬的神奇舉動驚呆了,無人敢於上前抵擋。李世民下令將散放在黃河北岸的戰馬召回,待戰馬全部回營後再與敵軍交戰。

  竇建德自清晨布陣完畢,直到中午時分唐軍主力仍不出陣交戰。竇建德軍陣中的將士,從清晨到中午白白地緊張了大半天,此時都頗感饑餓疲倦,軍隊隊形開始混亂,將士們爭著飲水,猶豫徘徊,想要退卻。李世民抓住敵陣鬆弛懈怠的時機,命令宇文士及率300名輕騎經過建德軍陣的西側疾馳南上,並告誡士及說:“賊兵如果不動,你應引兵歸營;如果敵兵出動則引兵東出。”

  宇文士及率騎兵到達敵陣前沿,敵兵果然出動。李世民下令全軍說:“可以出擊了!”

  這時,河邊的戰馬已經回到陣前,勇士們登上戰馬,人人奮勇向前。李世民率輕騎兵率先衝出陣中,大軍隨即出動,東渡汜水,直逼敵陣。竇建德的群臣正在向他朝見,唐軍的騎兵突然而至,朝臣趨就建德,建德召騎兵向前抵禦唐軍,因中間有朝臣的阻隔,建德的騎兵無法向前。建德見形勢緊張,揮手令朝臣退卻,就在這進退之際,唐兵已經到達。窘迫之中,竇建德的軍隊退依東坡,竇抗引兵進擊,交戰後小有不利。李世民率騎兵前往救援,所向披靡。交戰中,隻見淮陽王李道玄多次挺身殺入敵陣,再入再出,身上被射中的箭羽多如蝟毛,他仍舊是勇氣不衰,用箭向敵人射擊,無不應弦而倒。李世民為李道玄換了一匹戰馬令他隨從自己作戰。在李世民、李道玄的帶領下,敵我雙方的主力部隊都投入了戰鬥,20餘裏長的戰場上,隻見“塵埃漲天”,人馬的呼喊聲震撼著整個大地。此次戰役規模之宏大、程度之激烈以及雙方投入的兵員之多,實為隋末以來曆次戰役中前所未見。

  李世民在奪得戰役的主動權後,率史大柰、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人卷旗而入,從敵軍的陣後殺出,張設唐軍旗幟。竇建德的將士回首見自己軍陣的後麵都已張出唐軍的旗幟,知道大勢已去,軍陣頓時潰散,唐軍乘勝追擊30裏,斬首3000餘級,竇建德本人也身中槍傷,逃竄到黃河與汜水合流處的牛口渚。惶恐之際,竇建德想起了軍中曾流傳過的一首童謠:“豆入牛口,勢不得久。”於是心中暗自厭惡。霎時間,唐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追逐而來,建德墜於馬下。白士讓不知此人是誰,正想要舉槍刺殺,建德在地下仰麵說道:“不要殺我,我是夏王,你可以因此而獲得獎賞富貴。”

  白士讓下馬俘獲竇建德,押至李世民麵前,世民責怪他說:“我自討王世充,何幹汝事,你來越境,犯我兵鋒!”

  “今不自來,恐煩遠取。”做了俘虜的竇建德回答說。

  虎牢一戰,竇建德被俘,大軍全部潰散,俘獲5萬人。世民當即將俘虜遣散,令他們各自還歸鄉裏。竇建德的全軍覆沒,洛陽城中的王世充已成為甕中之鱉,關東再無強敵可擊。

  虎牢戰敗,竇建德的妻子曹氏與左仆射齊善行率領數百名騎兵逃回洛川(今河北永年東南)。

  虎牢戰役結束後,李世民囚竇建德等人來到洛陽宮城之下,令王世充自城上觀看。世充在城上與城下的竇建德交談,哭泣不止。世民令王世充的長孫安世“入城言敗狀”,世充召諸將商議突圍,諸將不肯,王世充不得已“素服率其太子、群臣、二千餘人詣軍門降”。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竇建德獲得了勝利。至此,與李淵爭奪天下的勁敵一一殲滅,再無人能與他競爭了。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竇建德被殲後,魏征回到長安。他在竇建德處一年半,其間有無活動,有什麽活動,現無隻言片語可證。或許史籍失載,然更可能是他根本就無所作為,隻是屍位而已。正是這樣,他回到朝廷才不僅沒受到任何追究,而且立即被重新任用。可以認為,魏征任竇建德起居舍人是違心的,不得已而為之。在1年多的時間內,魏征於竇氏未謀一策,未進一言,是無絲毫可以懷疑的。不然的話,以他的個性,以他的才識,在重大問題上,處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不可能冷眼旁觀,無動於衷。如竇建德與李世民決戰之日,竇軍布陣所經之處皆為險要之地,仍喧囂不已,足見部隊沒有紀律;又臨城布陣,未免輕敵,惡戰在即,麻痹大意,這是致命之弊,而魏征視若未見,一言不發。李世民根據“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先勒兵不出,蓄力待發,等敵筋疲力盡時,一錘定音,全殲強敵。魏征對竇建德的態度清楚地表明,他要侍奉的是明主,非明主則不願效力,對楊廣如此,對竇建德也是如此。楊廣不足論,竇建德尊重人才,也有政治頭腦,本來是可以贏得魏征傾心的,而他的根本問題是,文化素質不高,目光短淺,缺乏經營天下的氣度,不辨是非,昧於識人,像大將王伏寶,勇猛而有謀略,軍中無出其右,遭人嫉妒,被誣謀反,竇建德聽信讒言,將他殺害,這豈不是自斷左右,納言宋正本,好直諫,也因此遭讒被害。魏征深知,以自己的剛直,很難容於竇氏,所以他隻好韜晦,隱以待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