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章 處罰是騎手握在手中的一根鞭子

  處罰一個人,是為了讓他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也是為了讓大家從中吸取教訓。這是企業管理員工的一個有效手段。

有效的激勵機製,不僅僅包括獎勵,同時也包括處罰。

“罰以禁奸”,“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這是諸葛亮關於處罰的高論。

企業對不守紀律的人、工作拖後腿的人、犯有過失的人進行處罰,是完全必要的。

但處罰有很多種,怎麽處罰,處罰到什麽程度,則是大有講究的。

一是口頭批評。

對一些不足以“上綱上線”的過失,可以從輕發落。采取批評、警告的方式,達到教育、警醒的目的就可以了。絕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要給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每個人都可能會犯錯誤,但要根據犯錯誤的動機和危害給予處罰。該口頭批評的時候,就不要“大刑侍候”。

水泊梁山裏的宋江就很注意這一點,他對不守紀律的李逵給予了嚴厲的批評。

李逵這次犯錯誤又緣於他的好動。

這次他乘宋江他們不注意,又偷偷地溜下了山。

李逵在忠義堂上班的時候,聽燕青向宋江請假。燕青對宋江說,有一個叫任原的人,自號“擎天柱”,摔跤的功夫十分了得。在泰安州擺下擂台,連續三年沒有遇到敵手,自稱天下第一。燕青說自己不服氣,要去爭鬥一番。

宋江本不想讓燕青去冒險,但二把手盧俊義也替燕青求情,宋江就隻好答應了。

燕青扮做山東貨郎,邁步向泰安州趕去。當晚,他剛在客店住下,李逵隨後也跟進來了。

燕青嚇了一跳。他問李逵:“你怎麽也來了?”李逵滿不在乎地說:“我偷著跑下山,來給你幫幫忙。”

燕青此時也不好勸李逵回去;再說,勸也起不了多大作用,還會傷了弟兄們的和氣。燕青隻好讓李逵跟著一塊兒去。

燕青打擂的時候,果然幾個回合下來,就把任原摜下了擂台。任原的徒弟們一見師傅輸了,一哄而上,有的來搶東西,有的來對付燕青。

李逵在看台下,見任原的徒弟們這樣,他如何不氣?

李逵從懷中抽出板斧,大喊著殺向擂台。

泰安州離梁山泊不遠,擂台上下認識李逵的人很多。他們一見李逵來了,都嚇得屁滾尿流,溜之大吉。

李逵先奔到擂台下,一板斧砍下任原的腦袋,接著又跳到擂台上,把任原的徒弟們砍得東倒西歪。

正殺得熱鬧的時候,盧俊義又帶著接應的人馬專門趕了過來。梁山的好漢們,在泰安州大鬧了一通,然後,從從容容地打道回梁山。

剛走了一半,李逵又丟了。

李逵實在不想這麽早就回去。他還沒有玩夠。

李逵是在回梁山的路上,路過壽張縣的時候,偷偷溜號的。他一個人進入縣城,大搖大擺地來到縣衙。

縣令一見李逵親自過來,拿起大印就從後門溜了。

李逵走進縣令的辦公室,見七品官服還放在椅子上,就穿著走出來,站在大堂上吼叫:“來幾個人!再不來人我就把縣衙砸了。”

藏在耳房裏的幾個衙役一商量,認為不把李逵應付走了,他可能真會砸了縣衙的。就隻好壯著膽子,一個個走出來,挨挨擠擠地站在大堂下。

李逵問衙役:“我穿這一身官服怎麽樣?”

眾衙役回答說:“十分合身。”

李逵穿了官服,還想過一把當縣令的癮。他對衙役們說:“你們也來兩個人告狀。”

衙役們說:“老爺坐在大堂上,我們誰敢來告狀呀。”李逵說:“又不是真的告狀,隻不過告著好玩兒罷了。”

在壽張縣玩兒夠了,李逵才穿著官服,一搖三晃地回到梁山泊。

這官服李逵穿著並不習慣,在忠義堂上沒走幾步,就歪倒在地。宋江和弟兄們一見李逵這身打扮,不禁大笑起來。

宋江收起笑容,大聲喝斥李逵:“你好大膽子,不向我請假,就私自下山,這是該死的罪過。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警告你,下次再犯,我絕不會輕饒你。”

李逵其實有很多優點。剛直不阿,殺敵無畏,從不會在背後搞小動作等等。他這次私自下山,確實做得太過分。但出於為燕青幫忙,動機是好的,也情有可原。當著大家的麵,狠狠地批評他一頓也就可以了。

二是行政處罰。

對一個企業而言,涉及到“原則”問題,涉及到造成惡果的嚴重問題,僅僅提出批評是絕對不夠的。對犯有嚴重錯誤的管理幹部,該給予行政處罰的,絕不能心慈手軟。

諸葛亮就決定嚴懲李嚴。李嚴的問題,已是性質嚴重的犯罪案件。

諸葛亮率師出祁山伐魏時,在鹵城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不下。這時,諸葛亮接到遠在永安的李嚴的來信。信上說,探得江東與魏結盟,即將派人逆江來攻西川。

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情報。如果魏、吳連手,蜀國兩麵受敵,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乘斬殺張郃、魏軍膽寒之際,把人馬悄悄撤回漢中。

其實,吳、魏聯合純屬子虛烏有。李嚴之所以編造假情報,是為自己糧草供給不足找退路。

如果諸葛亮把大軍撤回來了,糧草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李嚴為一己之私,拿這樣的軍國大計開玩笑,已經超出了一般錯誤的界線。

李嚴原在劉璋手下,是西川不可多得的戰將。投降劉備以後,累以戰功升任尚書令,深受劉備倚重。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從成都隻召了兩個人過去。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人就是李嚴。

諸葛亮伐蜀時,令李嚴總守永安,以防東吳,也是委以重任。

但李嚴不該因為籌糧不及,騙諸葛亮撤軍回川。咎其犯罪情由,確實罪不可恕。

諸葛亮決定處斬李嚴,以申軍紀。費禕等人勸諸葛亮:“李嚴乃先帝托孤之臣,望能從寬處罰。”諸葛亮聽了費禕的勸說,便把李嚴廢為庶人。

三是罰得服氣。

處罰一個人也是為了挽救一個人,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好處罰的分寸。既不能毫無原則地從輕從寬,也不能毫無原則地從重從快。

最佳的處罰,就是既讓當事人心服口服,也讓大家從中受到教育。

賈寶玉就曾經挨過兩次罰。兩次都罰得賈寶玉無話可說,罰得大家都說好。

以賈寶玉的身份、地位,在大觀園裏,本不該挨罰的,本沒有人敢罰他的,可他還是受了處罰。處罰他的是他的兩個嫂子。

這一切都得從大觀園辦詩社說起。

賈府三小姐探春一時高興,邀了寶玉、黛玉、寶釵等人,在自己的住處秋爽齋成立了個詩社。賈寶玉的嫂子李紈自告奮勇當了社長,她說:“立定了社,再定罰約。”既然結社,當然需要一個章程。以後,對“社員”進行管理,就可以有章可循,照章辦事了。

第一個罰賈寶玉的,是賈寶玉的二嫂子王熙鳳。

王熙鳳本不會做詩,但還是被吸收到詩社裏來了。因為辦詩社少不了要用錢,用錢少不了要找她。所以,社長李紈與探春一商量,就請王熙鳳擔任了詩社的監察禦史。請這位財神爺掛職當領導,詩社的活動經費就有保證了。

王熙鳳剛上任不久,賈寶玉就犯了錯誤。他的錯誤是無故“曠工”。因為詩社聚會的那天,賈寶玉把原就定好的日子忘了,擅自離開大觀園出席外事活動。

不請假,不報告,擅自缺席,這是嚴重違反社規的行為。

社長李紈提請擔任詩社監察禦史的王熙鳳,給賈寶玉“量刑定罪”。

根據賈寶玉的錯誤情節,處罰是免不了的了。但怎麽處罰這位老兄,還真是很費神。

王熙鳳是個精明人,她想了一會兒,對李紈說:“這樣吧,就罰他把你們屋裏的地掃一遍罷了。”

以掃地來處罰寶玉,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就是賈母知道了,也不會怪罪。

這是賈寶玉第一次挨罰。第二次罰賈寶玉的,是賈寶玉的大嫂子李紈。

李紈作為詩社的一把手,自己可以不做詩,但卻擔負著評詩的重任。她每次評詩,不偏不倚,有理有據,都十分公道,也讓大家信服。

賈寶玉偏偏不爭氣,連續幾次結社評詩,他的大作都在後麵“擺尾”。海棠社的時候,薛寶釵拔得頭籌;菊花社的時候,林黛玉藝冠群芳。這次蘆雪廬聯詩,李紈逐一評去,史湘雲奪魁,又是賈寶玉奪得“倒數第一名”。

李紈評價說:“總的來看都還差不多,隻是寶玉又落了第了。”賈寶玉找了一個理由,他對李紈說:“我不擅長聯詩,隻好擔待我吧。”李紈說:“那不行,沒有說每社都擔待你的。今兒個必須罰你。”

怎麽罰賈寶玉呢?李紈也有自己的主意。

李紈說:“我來蘆雪廬的時候,見櫳翠庵的紅梅開得正盛。我討厭妙玉的為人,不想去理她。現在就罰你去取一枝來。”

眾人聽後,都轟然說好,認為這樣罰寶玉實在是妙。

櫳翠庵裏的妙玉姑娘,本出身於詩書仕宦人家。因自小多病,算命先生說,隻有入了空門,才可保得無虞。後來就戴發修行,成了一名小道姑。

因王夫人為善好道,專門把妙玉接進大觀園,住在櫳翠庵中。

妙玉心質高潔,孤標傲世。在大觀園櫳翠庵裏清靜修為,離群索居,萬人不入她目。所以,大觀園裏的人對妙玉也都敬而遠之。

但妙玉卻十分欣賞賈寶玉這樣超凡脫俗的人物。

所以,在大觀園裏,能去櫳翠庵向妙玉求取一枝梅的人,少而又少。

但寶玉無疑是最佳人選。

李紈罰寶玉去折一枝紅梅,罰得賈寶玉也很高興。畢竟這個活兒不是誰都能做得下來的。

王熙鳳和李紈都處罰了賈寶玉,並且都處罰得恰到好處。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