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一輪明月耀天心

  鹹有鹹的味道

  若提到弘一大師,除佛教界的人之外,估計知道的不多,但如果說“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作者,很多人定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他——李叔同。

  由一個濁世公子,留學生、藝術教育家、最後成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師,早年才華橫溢,在藝術各方麵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雖避世絕俗,卻一生做人、遇事認真而嚴肅,他是學一樣就要像一樣、做什麽就要像什麽的楷模。

  “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師彌留之際留在世上的最後四個字,一麵欣慰自己的解脫,一麵悲憫眾生的苦惱。生命的從容與釋然、無礙與寬慰,盡透其間,那是大師生命的自我終極關懷。“悲欣交集”所傳達給我們的是他對生活的淡然處之。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隻配了一道鹹菜。夏丏尊忍不住問他:“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麽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師是個才氣橫溢的藝術家,也是得道高僧,他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難達到的。鹹也好,淡也好。如果我們能夠如大師一樣平常麵對,那麽身陷生活中各種境地時,便也是清風明月般自在。聚和散,幸福和痛苦,希望和失望,一切相對而言,一切都有其特有滋味,嚐到甜味固然好,偶爾吃些苦,也是種特別的味道。

  弘一大師是經曆過真正繁華的人,而曆經過那樣繁華的人,能夠如此心靈淡泊,超越凡間一切塵埃,更是讓人景仰。弘一大師的偉大成就,不僅僅是他對文化藝術、佛學及其他學術領域的開拓與貢獻,他還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品性為世人樹立了為人處世的楷模與典範,為後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趙樸初評價他“無盡奇珍供世人,一輪明月耀天心”,說他的一生“是立德、立公、立言的一生”,這恰是對弘一大師的人生與成就的最完美概括。

  名言:

  Life is ten percent what you make it and ninety percent how you take it。

  ——I。Berlin

  生活有百分之十在於你如何塑造它,有百分之九十在於你如何對待它。

  ——I。柏林

  名人剪影:

  李叔同(1880—1942):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倡導者之一。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皈依三寶,禮了悟法師為皈依師,取法名演音,字弘一,起初為在家弟子,自稱“來沙彌”。並以後半生全部生命專研佛教戒律,並成就為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師。

  成功指南針:

  弘一大師曆盡繁華,返璞歸真,一切都超脫身外。鹹淡隻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其他的甘苦更是在他眼中都能淡然處之。他在出家後教弟子“念佛不忘救國”,這種高風亮節更是為人們所讚歎。淡然不是無情,而是更勇敢積極地麵對,不是冷漠和不關心,而是在拿起和放下之間不再猶豫。確定去做的事情,不計成敗,不論難易都欣然去做。淡然是一種風度,更是一種美好的情操。

  以德報怨

  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東京。他的童年是與因變法失敗而流亡日本的父親梁啟超一同在日本度過的。在日期間,梁氏一家人的生活頗不穩定,先後輾轉於東京、橫濱和神戶等地。盡管生活清苦,但童年時代留給梁思成更多的是美麗的記憶,裏麵有優美的自然風景以及和藹可親的善良的日本人民。

  今天的日本,最美麗的旅遊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個世俗,一個出塵。這些有著極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能夠逃過二戰戰火的破壞,都要歸功於梁思成。如果沒有梁思成,早就沒有京都,也沒有奈良了。

  1944年,擔任中國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軍提供中國日占區需要保護的文物清單和地圖,以免盟軍轟炸時誤加損傷。這份材料,是梁思成曆盡心血完成的。但梁思成希望美軍將另兩個不在中國的城市也排除在轟炸目標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這個時期,我們的國土正被日軍狂轟濫炸;我們的人民,正被日本軍國主義蹂躪欺淩。國仇家恨同時在梁思成的心裏翻滾,先是擔任第十九路軍炮兵校官的弟弟梁思忠,在“淞滬會戰”的硝煙中英年早逝;接著梁思成的內弟、飛行員林恒在保衛成都的空戰中壯烈殉國。

  所以梁思成提出保護京都和奈良,在當時是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決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範圍。但是,他依然這樣做了。

  當梁思成將這張地圖呈遞到盟軍司令部時,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麽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築。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個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像奈良的唐召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博大胸懷。

  布朗森不明白一個中國人為什麽要保護日本的古建築,但是美軍指揮部還是高度重視梁思成的建議,美國的原子彈終於沒有投向奈良。梁思成的提議最終被采納,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軍的猛烈轟炸中奇跡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宮殿、城牆和寺院也毫發無損。

  名言:

  The greater the man,the more restrained his anger。

  ——Ovid

  人越偉大,越能克製怒火。

  ——奧維德

  名人剪影: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他係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成功指南針:

  人高貴的不隻是舉止,而是心靈。梁思成無疑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麵對國仇家恨,在一片同仇敵愾中,他依然冷靜理智。他的心中有著責任和仁愛,古建築是全人類的藝術結晶,保護這些美好的東西是他心頭不竭的動力。即使麵對風霜雪雨,即使麵對關山阻礙,即使麵對重重戰火,他一介書生,卻敢於擔當,用瘦弱的肩膀去扛起兩座古都的存亡。以德報怨,莫過於此。但精神卻伴著古都長存。

  厚養甚於厚葬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

  齊國聽說曾子非常有才華,打算聘他為卿,曾子得到消息後,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雖然去齊國做官,可以有華屋美居,可以有高床軟枕,可以有肥馬輕裘,可以有丫鬟仆婦,但是曾子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

  別人對此非常不理解。他的朋友來勸他說:“大丈夫在世不就是為了功名富貴,你為何舍棄富貴而甘願待在家裏呢?”

  曾子說:“孝奉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啊,我連本分都沒有做好,怎麽能去做其他事情呢。”朋友繼續勸道:“等你做了大官,賺了大錢,給父母買大房子,買很多奴仆,這不是很好嗎?”曾子回答道:“不能在身邊關心他們,不能天天孝順,有錢也是沒有用的。何況,父母年紀愈來愈大,在世上的時間也不多了啊。”

  朋友還是不放棄:“即使他們不在了,你做了官也可以殺大牛祭祀他們,豈不是比那些用冷饅頭祭祀父母強很多?”

  聽到這番話,曾子語重心長地說:“兄台這樣說就不對了,殺牛來祭祀先人,還不如父母在世時殺隻雞孝敬老人的好。贍養父母,不僅要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還要讓父母高興才對。”

  朋友聽後,對此感佩不已,認為曾子說的非常有道理。

  曾參不圖高官厚祿,以孝奉父母為本分的孝道,讓他的聲譽愈來愈高。由此楚國請他為令尹、晉國請他為上卿,但他都沒有接受。

  後來,曾參的父母先後病故了,他便離開家鄉到了楚國做了大官。住的是高堂九仞,出門是車馬百乘,仕祿是三千鍾粟,甚為顯貴,可是此時此刻他反而非常悲傷,麵向正北涕泣,時常仰天歎息,因為這時候已經沒有雙親可以奉養了。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一個人如不忘父母之恩,那麽對於親友之恩也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如果每個人都記著別人的恩惠,那麽民風就會樸實而厚道。

  名言:

  Considerate our elderly,whom are treated like children。

  ——Goethe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歌德

  名人剪影:

  曾子(前505—前436):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

  成功指南針:

  曾子倡導孝行,並身體力行。孝為百善先。曾子為了父母,不肯出外做官。他在兩千多年前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道德的標杆。孝道的確立在曆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作用,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是以孝為基本核心的。我們從小到大,都享受著父母的恩惠,知恩圖報是人之常情。我們要盡自己的努力來孝順父母,讓他們在有生之年獲得幸福和安樂,而不是在他們死後營造昂貴的墓地和舉行風光的葬禮。生命很脆弱,在父母健在的時候,請盡可能多的陪伴他們。孝的傳承,是國人善的希望。

  割發代首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失鼎,天下豪強群起而逐之,連年征戰之下,民生凋敝。曹操一生中先後戰勝了多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為廣大百姓帶來了相對安定的生活。

  曹操軍紀嚴明,這是他成功的保證。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漢獻帝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張繡途中,看到農田中的莊稼長勢正好,那個年頭糧食可是最寶貴的物資,便下了一道命令,各位將士經過麥田時,不得踐踏莊稼,否則一律斬首。當地的百姓聽說這項護農政策之後都非常感激,紛紛感念曹丞相的大恩大德。

  一日曹操正在行軍途中,忽然一隻斑鳩受驚從田中飛出,曹操正騎在馬上,他的坐騎因此受驚,一下子躥入麥田之中,左突右衝,怎麽也不肯停下。幸虧曹操騎術精湛,才將這匹馬控製住。停下來一看,已經踏壞了一大片麥子。此時,大家都停了下來。

  曹操知道自己違反了禁令,便立即叫來行軍主簿,要求軍法處置,主簿十分為難,曹操卻說:“我自己下達的禁令,現在自己違反了,如果不處罰,怎能服眾呢?”他一邊說著,一邊抽出隨身佩劍就要自刎,左右隨從急忙撲上去解救。

  這時謀士郭嘉說:“《春秋》有言,法不加於尊。主公就不必受罰了吧。”

  曹操見如此,便說:“既然《春秋》這樣的經典上有如此的話,我就姑且免死吧,但是不能就這樣過去。”於是,他拿起劍割下自己一束頭發,擲在地上對部下說:“我割下自己的頭發權當是砍頭吧。”那個時代,人們對頭發非常重視,認為是父母賜予,出於孝道是不能輕易損毀的。手下將頭發傳示三軍,將士們看後,更加敬畏自己的統帥,再沒有出現不遵守命令的現象。

  名言:

  Of all the possessions of this life fame is the noblest;when the body has sunk into the dust,the great name still lives。

  ——Schiller

  在人的所有財產中,名譽是最寶貴的;因為當軀體被埋葬了,名譽仍然存在。

  ——席勒

  名人剪影:

  曹操(155—220):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精兵法,善詩歌。作品中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成功指南針: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操是北方的霸主。他的功績來源於他能征善戰,統禦有方。他自律甚嚴,他的部隊更是戰鬥力強勁。如果他在自己犯錯的時候,輕易地忽視了,那士兵們怎麽會聽取號令?嚴格要求自己,這是做表率的原則。隻有這樣,才會有人相信你,願意追隨你,跟著你奔赴成功的彼岸。在遇到考驗的時候,我們隻有先從自己做起,這樣才能取信於人,才能樹立榜樣。

  山道上的領悟

  羅素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他是在祖母的照管和教育下長大的。家庭的自由主義傳統和祖母獨立不羈的性格對羅素思想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羅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經常在家中荒涼失修的大花園裏獨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書本和數學把他從孤獨和絕望中拯救出來,特別是對數學的迷戀,成為他的主要興趣。

  羅素在1914年來到中國的四川。當時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氣非常悶熱,羅素和陪同他的幾個人坐著那種兩人抬的竹轎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險峻,幾位轎夫累得大汗淋漓。作為思想家和文學家的羅素,此情此景使他沒有心情觀賞峨眉山的奇觀,而是思考起幾位轎夫的心情來。他想,轎夫們一定痛恨他們幾位坐轎的人,這樣熱的天氣,還要他們抬著上山,甚至他們或許正思考,為什麽自己是抬轎的人而不是坐轎的人?

  羅素非常投入地想著這些問題,他的價值觀讓他認定這些人一定非常不快樂。

  羅素正思考著,隊伍行進到了山腰的一個小平台,陪同的人讓轎夫停下來休息。羅素下了竹轎,認真地觀察轎夫的表情,很想去寬慰一下辛苦的轎夫們。這樣熱的天氣,他們一定會非常難過,甚至抱怨不止吧。

  但是,他看到轎夫們坐在一起,拿出煙鬥,有說有笑,講著很開心的事情,絲毫沒有怪怨天氣和坐轎人的意思。

  他們還饒有趣味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還給這位大哲學家出了一道智力題:“你能用11畫,寫出兩個中國人的名字嗎?”羅素承認不能。轎夫笑嗬嗬地說出答案:“王一、王二。”羅素陡然心生一絲慚愧和自責,我憑什麽去寬慰他們?我憑什麽認為他們不幸福?

  每個人的快樂和幸福都是自己尋找的啊,我還有什麽理由不快樂。

  後來,羅素因此得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生觀點: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幸福或痛苦是錯誤的。

  名言:

  No man is happy who does not think himself so。

  ——Publilius Syrus

  認為自己不幸福的人就不會幸福。

  ——帕布利柳斯·塞勒斯

  名人剪影:

  伯特蘭·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曆史學家。一生兼有學者和社會活動家的雙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義為終生理想。1950年因《西方哲學史》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成功指南針:

  羅素是一代數學大家,他在異國的山中,卻依然能夠自省自查。在轎夫的臉上,他看到了快樂,看到了幸福。自省帶來奮進,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正是因為有自省的力量。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名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的每日自省,社會責任感是他身後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意誌的驅動下,自省必然帶來人格的不斷完善。

  做一個美麗的勞動者

  托爾斯泰雖然是一個真正的貴族,但他卻熱愛勞動,一生信奉“隻有在勞動中才包含著真正的幸福”。

  一次,在一個談笑風生的場合,有人話趕話地調侃托爾斯泰:你除了會寫小說還能幹什麽?當時在場的人都覺得這句玩笑話說得過分了,而且也不是事實。年近花甲的托爾斯泰並沒有對朋友的嘲諷還嘴,不吭一聲地回到家裏,就忙起來了。他的“車間”緊挨著他的書房,當中一張大木台子上擺放著榔頭、鉗子、鋼鋸、銼刀等工具,牆上掛著幹活兒時圍的圍裙……他為回應朋友的調侃,親手製作了一雙漂亮而結實的高靿牛皮靴,鄭重地送給了大女婿蘇霍京。

  得到這樣珍貴的禮物蘇霍京很意外,便非常鄭重其事地將皮靴擺上了書架。當時《托爾斯泰文集》已經出版了12卷,他給這雙皮靴貼上標簽:“第13卷”。此舉在文化圈裏立刻傳為佳話。托翁知道後哈哈大笑,並說:“那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卷。”

  托翁乘興又做了一雙半高靿牛皮靴,送給了好友——詩人費特。費特靈機一動,當即付給托爾斯泰6盧布,並開了一張收據:“《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伯爵,按鄙人訂貨,製成皮靴一雙,厚底,矮跟,圓靿。今年1月8日他將此靴送來我家,為此收到鄙人付費6盧布。從翌日起鄙人即開始穿用,足以說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無憑,立據為證。1885年1月15日。”後麵還有費特的親筆簽名,並加蓋了印章。

  現代年輕人輕視甚至厭惡體力勞動,拒絕學習和掌握一門手藝。而被譽為“全人類的驕傲”的托爾斯泰,盡管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個作家必讀的百科全書”、“文學藝術中的世界性學校”,其精神之豐富、深邃和博大,為世人所歎服,卻以掌握一門手藝為樂。

  偉大的精神引導偉大的勞動,強有力的勞動培養強有力的精神,正如用鑽石研磨鑽石。托爾斯泰本是偉大的作家,卻用自己的一生證實:體力勞動是高貴而有益的。輕視體力勞動,隻說明精神貧弱,思想空虛。

  名言:

  In the society labour is everybody's unavoidable obligation。

  ——Rousseau

  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

  ——盧梭

  名人剪影: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哲學家,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勞動,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

  成功指南針:

  勞動是最美的花,一個無所事事,輕視勞動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托爾斯泰對勞動的提倡證明了勞動對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益處。他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將勞動視為生活的必需。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繁忙的生活讓我們輕視了勞動的價值,甚至鄙視勞動,認為勞動是下層人民獨有的活動,而追求精英生活的人是不需要勞動的,尤其是體力勞動。這種錯誤觀念的流播,貽害無窮。勞動是喚醒我們心靈的春風,隻有擁有一顆有活力的心才能創造出更美的生活。

  奇怪的藥方

  張仲景從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尤其喜讀醫書。《內經》、《扁鵲八十一難經》他都熟讀多遍,牢牢記在了心裏。時值動亂的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混戰,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等地疫情嚴重。張仲景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在瘟疫中慘死了。麵對這種悲痛,張仲景目擊心傷,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誌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

  他的叔父張伯祖是當時南陽的一個名醫,仲景先去拜他為師,經常跟隨他去給人治病。

  仲景的叔父經常教導他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隻要聽到哪裏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他就想辦法去拜師,去尋求。在其叔父的指導下,張仲景的醫術提高很快,同時搜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當時有一個南陽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由於沒有子女延續香火,他擔心自己的醫術失傳,慢慢就愁出了病。他是名醫,自己都看不好,別人更是束手無策,病情也就一天比一天嚴重。

  張仲景知道後,就給他開了一個藥方,用五穀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朱砂塗上,叫他一頓吃完。沈槐看著藥方,不覺發笑。他指示家人按方做好藥丸後,掛在屋簷之下。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麵,真滑稽!滑稽!”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我看了幾十年的病,聽都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一心隻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天天笑嗬嗬的。不知不覺間,病竟然就好了。

  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張仲景給我開的是開心藥。這方子天上沒有,地下也無,古書中更是沒有講到。不禁對張仲景又佩服,又慚愧。

  張仲景聽說沈槐病愈的消息,就去拜望他。張仲景說:“我們做郎中就是為百姓造福,先生雖然沒有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都是你的後繼之人啊。”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郎中。張仲景也因此愈發的醫術超群。

  名言:

  Victory won,t come to me unless I go to it。

  ——M。Moore

  勝利是不會向我走來的,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

  ——穆爾

  名人剪影:

  張仲景(約150—約219):東漢醫學家。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成功指南針:

  張仲景之所以能夠開出這樣的藥方,不僅由於他是位醫生,懂得望聞問切的道理,更因為他懂得以心換心,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他明白,心病還須心藥醫,隻有給了患者一副貼心的良藥,才能治好他的心病。

  醫者父母心,要做一個好醫生,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的是這份細致入微的體貼之心。用心,才能做到最好!不論是醫術,還是學業,都是如此。

  見賢思齊 包容天下

  唐太宗以虛心納諫著稱,而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諫諍之臣。一個是從諫如流的賢君,一個是勇於上諫的直臣,他們的氣度與胸襟,使君臣之間的際遇,達到了一種空前絕後的極致。

  在隋末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的波濤中,魏征先後在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和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中待了兩年多。但他們都不能采納魏征的意見,結果都很快兵敗、降唐,魏征也兩次成為唐軍的俘虜。降唐之後,唐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有才,就招魏征為太子東宮洗馬,成為一個主管東宮經籍圖書的小官。

  魏征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李世民一見魏征,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麽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征將有殺身之禍。可是,魏征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李世民聽後,被魏征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心眼裏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後來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征,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懷大誌,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盡量采納。

  由此,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終於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魏征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歎,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征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征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

  名言:

  He conquers twice,who upon victory overcomes himeself。

  ——Bacon

  在勝利後能控製自己的人贏得了第二個勝利。

  ——培根

  名人剪影:

  李世民(599—649):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其在位時期是曆史上民族關係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成功指南針:

  唐太宗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胸懷丘壑與大氣開合。他拯救魏征於生死一線,並最終將其拔擢使用的根本原因,並非魏征那句大義凜然的回答,而是唐太宗一顆包容天下、見賢思用的大心。這樣宏闊的心胸,這樣包容的胸懷,視四海如一家,視萬民如赤子,怎麽能不迎來貞觀盛世?學會包容,這是一個人的必修課,雖然我們不可能像太宗一樣擁有五湖四海,但是有了包容的心,這一切不都在我們心中嗎?生活中還有什麽不如意能擋住我們的腳步呢,畢竟,我們的心已經天寬地闊。

  母親的婚禮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倫敦的布倫海姆宮燈火輝煌,溫斯頓·丘吉爾——一個早產兒,就是在這裏來到了人間。

  丘吉爾是英國顯赫的貴族公爵馬爾巴羅家族的後代。祖父馬博羅將軍在戰爭中立有赫赫戰功。父親拉道爾夫勳爵曾任英財政大臣,丘吉爾的母親詹妮是美國百萬富翁傑羅姆的女兒。父親在政壇也赫赫有名,然而卻英年早逝。這時母親詹妮雖已40多歲,但依然美豔驚人,風姿綽約。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給一個25歲男人的想法。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遭到眾多親友的反對。就在詹妮幾乎要放棄的時候,丘吉爾堅決地握住她的雙手說:“親愛的母親,就算全世界都反對您,我也會勇敢地站在您這邊,所以,請您也一定要勇敢。”

  兒子堅毅、鼓勵的目光,讓詹妮義無反顧地披上了潔白的婚紗。但這樁婚姻並沒有維持多久。10多年過去了,詹妮的兒子丘吉爾已經憑借卓越的才能躋身政壇。60歲的詹妮也要再次迎來婚禮。這次的決定同樣遭到眾人強烈的反對,尤其是兒子的那些反對派們。詹妮猶豫了。這次與上次不同,丘吉爾打小就懷有雄心壯誌,並且具備實現遠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為自己貽誤兒子的前程。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兒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讓我在我的仕途與您的幸福之間作選擇,我心甘情願去選擇後者。請您不要再有任何顧慮。母親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無比快樂地邁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上,兒子依然像上次一樣,堅強地站在她的身邊,而另一邊則是比兒子還要年輕的36歲的新郎。能夠兩次接受母親的婚姻,也許很多人都做不到。丘吉爾出於自由和人性尊重,兩次頂著沉重壓力,接受和自己年齡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繼父,這需要多麽豁達的胸懷!

  名言:

  A man is called selfish,not pursuing his own good,but neglecting his neighbour’s。

  ——Richard Whately

  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隻有忽視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

  ——惠特利

  名人剪影: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作家。生於牛津附近的布萊尼姆宮。1940年出任英國首相,領導英國人民保衛英倫三島,並積極展開外交活動,與美蘇結盟,形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重大貢獻。1953年其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

  成功指南針:

  丘吉爾作為一個政界名人,兩次接受了母親的婚禮,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母親的愛。寬容地對待他人,是對別人個人權利的尊重。在寬容中,我們亦能收獲良多。當你有了對別人的尊重,就更能體會別人的難處,更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你的行為就更容易被別人接受。由此,你也能收獲更多別人的尊重。寬容,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善良。當我們能夠寬容別人的時候,也是給自己開辟了通天的大道。

  給總統的信

  1939年的夏天,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全麵爆發,而此時的中國開始抗擊日本的法西斯侵略已經整整兩年了,世界局勢非常不明朗。德國正在夜以繼日地進行對鈾元素的研究,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希望發明原子彈。通過對原子彈的掌控,從而將整個世界都踩在腳下。

  幾位科學家要求愛因斯坦給當時的總統羅斯福先生寫信,說明原子彈研發的重要性。

  這個過程對於愛因斯坦來講是非常矛盾的,如果美國不立即著手研究,那就意味著原子彈可能會率先落入瘋狂的德國法西斯的手中。那時,整個世界都會成為地獄,到處將彌漫著核輻射的煙塵。同時,他的擔憂是: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擁有了原子彈,世界的和平又會走向何方?數以萬計的生命也會成為原子彈下的冤魂。愛因斯坦為此而困惑、迷茫。然而此時,戰爭的硝煙不斷地擴散,德國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為愈發猖狂。如果他們掌握了原子彈,人類的未來將是一片黑暗。

  經過再三的思考,在這一年的8月2日,出於一個科學家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擔憂,愛因斯坦致函總統羅斯福先生。在信中,愛因斯坦鄭重建議:美國務必要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羅斯福先生在白宮的辦公室裏,正在為原子彈的事情舉棋不定,當他收到愛因斯坦的這封信,想到德國正在加緊研發原子彈的時候,他的決定在心中漸漸明朗。經過一個星期的全麵考慮,羅斯福總統發出了進行核試驗研究的指令。1945年,美國在這場原子彈賽跑中,最終獲得了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而扭轉了局勢,世界重新走向和平。

  愛因斯坦出於對和平的理解,雖然理性地建議美國研究原子彈,並且他的E=mc2等式是該計劃的關鍵所在,卻始終沒有參加原子彈的具體研究,這是他對生命的尊重。

  名言:

  Power invariably means both responsibility and danger。

  ——Theodore Roosevelt

  實力永遠意味著責任和危險。

  ——羅斯福

  名人剪影: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國猶太人。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

  成功指南針:

  科學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隻有理性的掌控才可以給人類造福。愛因斯坦熱愛科學,也熱愛人類。他沒有因為埋頭於科學研究而把自己置於社會之外,一直關心著人類的和平。對和平的理解,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和平,是人類的善之花;而戰爭,是人類的惡之果。生命珍貴,失去不能重來。失去了和平,就失去了對生命的尊重。維護和平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做的事情。隻有和平,才有安寧;隻有和平,才有發展;隻有和平,才有幸福;也隻有和平,生命才能綻放得更加美麗。

  謙虛是向上的階梯

  唐伯虎出身於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因家道中落在姑蘇吳趨坊皋橋開酒店,小小的生意養活了一家人。兒時的唐伯虎經常在店裏畫畫,得到了很多客人的讚賞。時日久了,唐伯虎也慢慢有了驕傲的情緒,他很為自己的畫得意。

  一次,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去酒店喝酒,恰巧看見唐伯虎的畫。他覺得這孩子的畫非常有天分,應該再好好深造一下。於是決定讓唐伯虎與文徵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沈周在當時頗負盛名,拜在名師之下,從此唐寅的繪畫天賦得到了充分展現。

  唐伯虎和文徵明二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終身都保持著很好的往來。唐伯虎開始的時候非常刻苦和勤奮,他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產生了自滿情緒。他本來就覺得自己很有天分,在酒店畫畫的時候,那些讚許都在他心底留下了印記。如今拜了名師,技藝日益提高,連自己的恩師也開始誇自己了,就有點飄飄然。

  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他想一定要讓唐伯虎改掉這個驕傲的毛病。不然,他怎麽能不斷取得進步呢。但是,如果直接批評他的話,怕是唐伯虎沒有深刻的印象,不能吸取教訓。於是,沈周想出了一個主意。

  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答應了一聲,就向窗戶邊走去,他舉起手來就準備將窗戶推出去,卻忽然停下了,眼睛睜得大大的,原來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作,他非常慚愧,從此將驕傲全部收了起來,潛心學畫。

  在不斷的努力下,唐伯虎終成一代大家。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蘇州城北的宋人章莊簡廢園址上築室桃花塢,開始出爐大量優質作品。他擅山水、人物、花鳥,畫中山重嶺複,雄偉險峻,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有《騎驢思歸圖》《山路鬆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名言: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

  ——John Dryden

  欲采珍珠須潛深水。

  ——約翰·德萊頓

  名人剪影:

  唐寅(1470—1523):又名唐伯虎,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他是一個取材廣博的畫家,畫人物、工筆、寫意俱佳。兼善書法,工詩文,晚年好禪學,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成功指南針:

  謙虛是進步的動力。唐伯虎天資聰穎,然而驕傲的毛病也會阻礙他前進。沈周不愧是一個好老師,他不用言語,而用行動教給唐伯虎謙虛的重要道理。謙虛是一扇門,推開它便是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謙虛能讓你沉靜下來,細思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弱勢,看到別人的長處。如果你不想沉淪,不想在原地踏步,不想止步不前,那就用力去推那扇門吧。由此,你將獲得全新的人生。

  仁者無敵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天下為之三分。

  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托孤遺詔,立誌北伐,以重興漢室。諸葛亮憑借個人智慧,曾舌戰群儒、巧借東風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麵對劉備留下的一隅江山,諸葛亮決定用仁德來讓南方的敵人臣服。蜀漢鼎盛時,轄區遠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數民族頭領中,有些人並不十分心悅誠服,建寧(今雲南曲靖一帶)彝族頭領——孟獲便是其中突出的人物之一。

  蜀南方之南蠻經常來犯蜀,此時,他們趁劉備去世,國主年幼,再次來犯。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麽勝敗乃兵家常事。

  諸葛亮聽到這番話便放了孟獲。之後,諸葛亮找來孟獲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諸葛亮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裏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諸葛亮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

  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麽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像開玩笑一樣。諸葛亮卻自有道理:隻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再次被擒獲。

  如此反複六次,孟獲皆不服。孟獲第七次是去投奔了烏戈國,他們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諸葛亮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都燒死於一山穀中。

  孟獲第七次被擒,諸葛亮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堅決不再謀反。諸葛亮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

  後來,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麵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鬥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從此,每年立夏日孟獲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晉武帝把阿鬥擄到洛陽後,孟獲依然不忘所托,每年去洛陽看望阿鬥。

  名言:

  Only the benevolence can forever stand erect does not swing。

  ——Homer

  唯仁德才能永遠屹立不搖。

  ——荷馬

  名人剪影: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受劉備三顧之禮,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諡曰忠武侯。

  成功指南針:

  兵法中講: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諸葛孔明用仁德和智慧,對南蠻首領孟獲七擒七縱,終於讓他心服口服,從此效命蜀漢,不再騷擾邊境。如果隻是武力的征服,對象難免有怨言,有不滿。然而仁德的力量卻是可以深入人心的,從此,再無紛亂。仁者無疆,就是講擁有仁愛之心,可以無處不達。仁德,這樣的高風亮節、這樣的瀟灑倜儻,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努力擁有的嗎?

  絕不從公家的罐裏拿茶

  彭德懷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他統領千軍萬馬,卻從來不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大將軍。他始終是一個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願意為國家做更多貢獻的人。他的一顆公心,好比鬆間明月,朗朗相照。

  一次,警衛員給彭德懷泡了一杯茶。隻是一杯普普通通的茶水,可是當他端起來的時候,卻發現這個茶葉的色澤、味道都透著上品的感覺,和平時自己喝的不大一樣。

  發現了茶葉不對,他就立即問警衛員:“這茶葉是哪裏來的?”

  警衛員回答:“是管理科送來的。”

  彭德懷一聽就火了,大聲批評警衛員:“你怎麽能給我泡管理科送來的茶葉呢?你明明知道,管理科送來的茶葉是招待來訪的客人的。我個人喝茶,怎麽能用公家的茶葉呢?”

  警衛員覺得這不是什麽大事情,便笑著解釋道:“這麽點小事,算得了什麽?”他說著就要做別的事情去了。

  彭德懷看見他這個態度,更加生氣:“你站住,事情雖然不大,可是個原則問題,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嘛!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嗎?公家的東西都隨便拿來,伸手成了習慣,那怎麽了得?就是國家的東西再多,也經不起大家都伸手拿啊。”

  警衛員有些委屈,在彭德懷的命令下,悻悻地拿了一斤茶葉的錢,給管理科送去了。

  為了防止以後出現這樣的事情,彭德懷還專門吩咐警衛員,以後要把公家的茶和自己的茶分開來放,明確界限。個人喝茶,絕不能從公家的茶罐裏拿。

  這是發生在1952年的一段往事,雖然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可現在聽起來,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彭德懷以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始終秉持著一顆忠心。茶葉雖小,卻體現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懷。

  名言:

  When a man is wrapped up in himself he makes a pretty little package。

  ——John Ruskin

  一個隻顧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

  ——羅斯金

  名人剪影:

  彭德懷(1898—1974):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

  成功指南針:

  公私分明是一條必要的底線,是基本的公德。公是公,私是私,重新確立這個概念,對我們的社會進步有著不同尋常的重要意義。老一輩革命家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以公心為良心,從小事情做起,不侵占國家的利益,哪怕是一點茶葉。為公,就是為國,就是為民。公私分明就意味著坦然的心和嚴格的自律。懷揣著這樣的理念,實踐著這樣的愛國精神,你會發現,不知不覺間你的胸懷就可以如同大地一樣承載萬物。你的生活就可以像春天一樣充滿陽光。

  還君明珠雙淚垂

  唐朝中葉以後,出現了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麵。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父子三人,割據一方,是最為跋扈的一個藩鎮。當時藩鎮割據者通常都用各種手段拉攏、勾結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擴張自己的勢力。

  張籍經韓愈推薦,得為國子博士等官職。許多當時的名士都樂於與他同遊。他聲名漸增,詩名滿天下。李師道非常仰慕張籍的學識,很想將他網羅到身邊來,給自己效命。他暗自想著,如果張籍都能到東平來,那其他的讀書人也會看他的樣子,來為自己效忠。這樣他的勢力就會更大,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可以和唐朝的皇帝分庭抗禮了。

  張籍雖是窮官,卻淡泊名利,更不願與亂臣為伍,常以詩歌自娛,逍遙而自在。張籍在得知李師道的意圖後,很是煩惱。如果義正嚴詞地拒絕,很有可能帶來的就是殺身之禍。一死並不足惜,但是朝廷正是用人之時,白白犧牲了卻也可惜。他便想了個辦法,委婉地拒絕李師道的征聘,所以,他寫了一首詩,寄給了李師道: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係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是一首具有雙層麵內涵的唐詩精品。在文字層麵上,它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爭後終於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的層麵上,它表達了作者忠於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此詩遣詞巧妙,哀怨淒美,其中的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現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對他人的深情厚意,因為時與事的不能相配合,隻能忍痛加以拒絕之意。而在當時的張籍作這首詩的用意,是婉謝而不願就聘。李師道看了,也隻好就此作罷,不再勉強了。

  名言:

  Don’t waste life in doubts and fears。

  ——Emerson

  不要把生命浪費於懷疑與恐懼中。

  ——愛默生

  名人剪影: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長慶元年(821年),受韓愈薦為國子博士,遷水部員外郎,世稱“張水部”。其樂府詩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王建齊名,世稱“張王”。

  成功指南針:

  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麵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請求時,我們礙於麵子,總是無法給予直接的拒絕。事後,又為此為難不已。如果我們敢於說不,巧於說不,那一切都將得到改觀。每個人都有要堅守的準則都有不情願去做的事情,如果不想勉強自己,那就運用你的智慧,想出一個巧妙的方法去委婉地說不吧。在心中稱量後,對錯的東西勇於說不,這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你能開口說不嗎?如果不能,那就擦擦心中的那杆秤,給自己點亮心燈。

  蓋蒂與香煙

  曾連續20年保持美國首富地位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一生充滿了神秘和矛盾的色彩。蓋蒂曾經是個大煙鬼,頻繁地吸煙使得他的身體非常糟糕。

  一次,外出度假的蓋蒂開車途經法國。天空突降大雨,已經開了幾小時車疲憊不堪的蓋蒂匆忙決定在一個小城鎮的旅館過夜。酒足飯飽的他疲憊地倒在了床上,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清晨兩點,恢複精神的蓋蒂漸漸睜開疲憊的雙眼。為了緩解長時間的疲勞蓋蒂想要抽一根煙解解乏。打開燈後,蓋蒂想當然地伸手去拿桌上的香煙,遺憾的是香煙已經抽得一根不剩了。蓋蒂輕手輕腳地下了床,開始翻找行李希望能有所收獲,結果令蓋蒂大失所望。此時的餐廳、酒吧早已經停止營業了,唯一能夠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就是自己穿戴整齊,徒步走到幾條街外的火車站去,因為昨晚他將自己的汽車停在了距離旅館還有一段距離的停車場裏。

  隨著時間的推移,蓋蒂的煙癮越來越大。急不可待的他馬上脫下睡衣,穿好了出門的衣服。當他伸手去拿雨衣、雨傘的時候,蓋蒂被自己一係列的動作驚呆了。他在心裏這樣問自己:我現在究竟是在幹什麽?我是不是瘋了!

  蓋蒂被自己心中萌生的疑問驚呆了。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在商場上經曆過大風大浪仍然能夠屹立不倒的人,一個自以為有足夠能力領導、指揮他人的人,竟然鬼使神差的想要三更半夜離開溫暖的旅館,冒著滂沱的大雨徒步穿過幾條街,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包香煙。這是一個多麽可怕的習慣!這個習慣的力量為什麽會這麽強大?

  名言:

  The most precious of all possessions,is power over ourselves。

  ——John Locke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中,最寶貴的是對自己的控製力。

  ——洛克

  名人剪影:

  保羅·蓋蒂:1893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21歲時就成為百萬富翁的蓋蒂,在石油和約200項其他有關投資中積累了估計20億到40億美元的巨額財產。1976年6月6日,身為石油財富和權力象征的他在倫敦的別墅裏去世了,享年83歲。

  成功指南針:

  沉思過後的蓋蒂隨即下定了決心,他憤怒地把空煙盒狠狠地揉成一團扔進了身邊的紙簍。脫下衣服重新換上睡衣回到了床上,蓋蒂帶著一種解脫甚至是戰勝自我的感覺,重新進入了夢鄉。

  此後的保羅·蓋蒂再也沒有抽過煙。隨著事業的不斷做大,蓋蒂終於成為了美國石油財富和權力的象征。

  偉人與我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往往具有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到何種地步,他們的初衷都不會受到絲毫的動搖,最終一定會克服各種障礙達到期望的目標。正如緊咬住青山不放的鬆柏,將樹根緊緊紮在懸崖峭壁之上,任由狂風暴雨的洗禮也屹立不倒。

  吸煙所花費的金錢對於一個富可敵國的石油大亨來講可算是九牛一毛,但一個想要控製世界的人是不能受欲望所牽絆的,蓋蒂也是如此。因此,他憑著堅強的意誌戒除了多年的煙癮,終身與香煙無緣。

  香港傳奇特首

  2005年3月香港特首董建華因健康原因辭職,在過渡期內香港的代理行政長官,是60歲的政務司長曾蔭權。與出身顯赫的董建華相比,曾蔭權的家境貧寒,成長經曆頗為坎坷。

  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經濟尚未騰飛,曾蔭權的童年沒有逃脫窮困的命運。由於舅母早逝,父母不但要撫養他們6兄弟,還要撫養3個表兄弟。作為家中長子,曾蔭權很小就要打工幫補家計。他曾回憶說有頗長一段時間,要一邊上學,一邊教課,才能湊齊自己的學費。

  小時候的曾蔭權和其他小朋友沒有什麽不一樣,都調皮。在香港華仁書院讀中學及預科課程的曾蔭權有一段時間不愛課本,迷上了中英文課外讀物和連環畫。他租來《辛巴曆險記》《苦海孤雛》莎士比亞英文小說和《三國演義》,報紙上連載的金庸武俠小說更是不肯放過。然而有一次考試的作文不及格給了曾蔭權一個教訓,他也因此被“貶到”差班。心高氣傲的曾蔭權視此為“奇恥大辱”,發憤讀書,終於升入強班,他深刻地體會到了“隻要努力便會進步”的道理。

  曾蔭權口才過人,在香港政府任職37年,曾曆任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的他,應對議員及記者連珠炮般的質疑是家常便飯。對此他全無懼色,經常在現場直播的談話節目中舌戰主持人。這要得益於他早年勇於講故事的口才訓練。據說中學時隻要老師示意,曾蔭權可以滔滔不絕地站著講上半小時。前香港警務處處長曾蔭培說起大哥來一臉敬佩:“哥哥自小就很有領導才能。爸爸不在家時,哥哥便會成為一家之主,負責出主意。”

  可惜的是,1964年曾蔭權預科畢業,雖被香港大學建築係錄取,但因家境拮據,被迫輟學打工養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藥行的藥品推銷員,專門到醫院及診所推銷藥物。當時的他拿著各式各樣的藥物,逐家醫院拍門,向醫生費盡唇舌推銷產品,日曬雨淋,很不好受,汗水不知流過多少回,冷眼遭遇千百次。但性格堅強、作風硬朗的曾蔭權終於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登上了香港的政治舞台。

  名言:

  Doing something is like playing football。You will never stop until you score a goal。

  ——Huo Yingdong

  做一件事就像踢足球,你一定要拚命達到自己的目標,要進球才罷休。

  ——霍英東

  名人剪影:

  曾蔭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1944年10月生於香港。2007年3月25日,在香港特區第三任行政長官選舉中當選。2007年4月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第490號令,任命曾蔭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任期自2007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成功指南針:

  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很多,成功的道路也很多,但最關鍵的成功方法就是尋找到導航人生的坐標。沒有原則的人,會漂泊不定;有正確的坐標,我們做什麽工作都可以保持真我,揮灑自如,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