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少年壯誌 會當水擊三千

  投筆從戎覓封侯

  班超一家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學家,他們都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由於漢朝官員的俸祿很低,他們家經常出現衣食不周的窘迫局麵。班超沒有做官,也就沒有俸祿,隻好跑到洛陽去投奔哥哥班固。

  經人介紹,他終於找到一個在官府中抄抄寫寫的文書工作。日子久了,他覺得抄書非常乏味辛苦,而且沒有前途。有一天,眾人還在抄書,他忽然將筆擲在地上,仰天長歎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麽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學學在邊疆建功立業的傅介子和張騫,以封侯晉爵,怎麽能夠老是幹抄書這種筆墨營生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紛紛取笑他。班超便說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誌士仁人的襟懷呢?”

  當班超41歲時,匈奴控製了西域。興盛多時的絲綢之路為之中斷,沿途貿易凋敝,嚴重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漢明帝劉莊詔令大軍西征。早已對整天抄寫官報文牘感到很厭煩的班超非常驚喜,立即加入到西征的隊伍裏,被任命為代司馬,跟隨都尉竇固西征。

  班超到漢軍後,充分顯示了他遠大的抱負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自公元74年班超抵達西域到公元92年的18年時間,班超帶著36位壯士,以疏勒為根據地,曆經無數戰役,終於完成了統一西域的宏偉事業,確定了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在他65歲 時,被封為“定遠侯”。

  班超身處於傳奇般的家族,班氏三父子——班彪、班固、班超在曆史上都赫赫有名。班超投筆從戎,秉持建功海外的誌向。他曾以三十六騎蕩平西域,在大漢的曠遠疆土中,他是一個時代的剪影,在《後漢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名言: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Alexander Dumas(Davy de La Pailleterie,French Writer)

  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針。

  ——大仲馬

  名人剪影:

  班超(32-102):字仲升,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扶風平陵(屬今陝西鹹陽)人。東漢明章兩帝時,班超出使西域,屢立戰功,封定遠侯。他擅長辯論,博覽群書,能夠權衡輕重,審查事理。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禦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成功指南針:

  誌向是人生的指南針。你內心懷著渴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必定是充滿激情,必定是滿心歡喜,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誌向是人生的燈塔,你看著它就知道了航向。我們擁有了誌向,就是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奔著誌向努力,就是奔著勝利前進。班超棄筆從戎,決絕地放下紙筆,勇敢地投身軍旅,在邊疆建功立業,終於封侯晉爵,名垂青史。你確立了誌向嗎?若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那就趕快尋找自己人生的燈塔吧。

  看星星的孩子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這不僅在當時,就是今日來看,也是很大的成就。

  張衡能取得這些成就和他小時候的立誌追求是分不開的。

  張衡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裏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呆呆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東邊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鬥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興奮地又問道:“那麽,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麵,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鬥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好幾次爬起來看北鬥星。當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樣的北鬥星果然倒掛著,他非常高興!心想:這北鬥星為什麽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麽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曆法的事情。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裏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創立了“渾天說”,並根據“渾天說”的理論,製造了渾天儀。這個大銅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準確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名言:

  Have an aim in life,or your energies will all be wasted。

  ——R。Peters

  人生應該樹立目標,否則你的精力會白白浪費。

  ——R。彼得斯

  名人剪影:

  張衡(78—139):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麵,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成功指南針:

  張衡從一個對著天空數星星的孩子,成長為曆史上著名的科學家,他大膽追求自己的目標,不為其他世俗的名利束縛,興趣為師,潛心科學,終成一代大家。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有了感興趣的目標,一定不要輕易錯失,而是要集中精力勇於追求,不斷克服過程中的艱難險阻。一步步地攀登,最終會向目標不斷靠近。這就是追求的魅力,這就是追求的動力,這就是追求的教益。

  打翻的水囊

  玄奘的一生是一部罕見的傳奇。

  公元626年冬,玄奘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跟隨他的隻有一匹瘦馬。

  西行途中,玄奘穿越了茫茫戈壁。由於他是偷渡出境,還要不時躲避唐朝軍隊的追捕。沙漠中地形變幻複雜,一陣風吹過,沙堆的形狀就會大變,根本找不到路徑。在尋找水源時,他一不小心迷路了。在沙漠中迷路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辨不清方向,根本不知道該往哪裏去,甚至連最後的水也要用盡了。玄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佛教講究不能殺生。所以僧侶在喝水前需要將水用濾網過濾一下,以免喝入有生命的小蟲,犯了殺戒。

  在沙漠中,玄奘依然秉持這種信念,堅持使用濾網,在確定不會犯殺戒之後再喝水。在剩下最後一個水囊的時候,他依然堅持這樣做。然而不幸卻在此刻降臨了,由於長時間在沙漠中行走,強烈的太陽光和饑餓感讓他眩暈,在使用濾網的時候他竟然將水囊打翻了。看著最後一滴水也被吸入大漠。玄奘的心一點點向下沉。茫茫戈壁中,玄奘整整四天五夜滴水未進,奄奄一息。他此時依然沒有放棄,他虔誠地躺在沙漠中默念觀音。對於玄奘而言,觀音是他保持生命的精神支柱。奇跡一般,他那匹棗紅色的瘦馬竟然把玄奘帶到了一口泉水旁邊。我們有理由相信,是內心堅定的信仰,幫助玄奘脫離了死亡的威脅。

  他曆經艱險終於來到了天竺。玄奘遍遊印度,潛心佛學。在戒日王舉辦的辯經大會上,玄奘登壇說法時,以梵文作《真唯識量頌》,接連18天,沒有一人能提出一條來駁倒他。這個壯舉使得玄奘名留西域及印度百餘國。

  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在離開大唐19年後載譽歸來。此後他日夜無休,翻譯佛經。他的信仰是他不竭的動力,是他克服所有困難的利器。

  玄奘不僅僅是一位佛教徒,還是偉大的翻譯家、大探險家、大外交家、地理學家。西方還有曆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印度次大陸的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名言:

  Belief is great emotion,a creative force。

  ——Gorky

  信仰是偉大的情感,一種創造的力量。

  ——高爾基

  名人剪影: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俗姓陳,名□。他是我國傑出的譯經家,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取經之行,曆時十數年,行程五萬裏,是一次艱險而偉大的旅行。

  成功指南針:

  做任何事情時,開始的那一個信念非常重要。隻要能保住最初的那一份心,最後一定會成功。信仰是人生的動力!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磐石上的,其他的一切都如同蘆葦在歲月中飄蕩。信仰是理性的延伸,隻有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更有力量。為著信仰而活,你會思維清晰;為著信仰奮鬥,你會堅強有力。信仰主導著我們的人生軌跡,我們怎麽能不堅守這份內心的力量呢?信仰會帶著我們飛翔,在晴朗的藍天裏飛翔。

  倉鼠的啟示

  在《史記》中,李斯的人生是從一隻老鼠開始的。

  有一次,李斯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李斯暗自想:這些老鼠棲身於茅廁之中,吃的都是汙穢不堪之物,還天天驚懼,真是活得憋屈。後來,他在倉庫裏又看到另一些老鼠很自在地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那些老鼠都肥頭大耳的,搖搖擺擺地在倉庫中穿行,比那些廁所中的老鼠要幸福百倍。

  沒有苦思冥想,沒有當頭棒喝,也沒有獅子吼,如同迦葉的拈花微笑,李斯頓悟了,並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也就是說,人與人的境遇差異,就像廁所裏的老鼠和倉庫裏的老鼠一樣,隻是所處的環境不同罷了。他下定決心,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像在糧庫裏的老鼠一樣,選擇一個能施展本事的地方,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戰國時期,做官施行世襲製,如果你的祖父是高官,你的父親就是高官,同樣,你的父親做了高官,你就還繼續做高官。而李斯隻是一個小吏,他看不到自己的出路,覺得現在的生活仿佛那隻廁所中的老鼠。有些時候,我們感到沒有希望,因為我們太渺小了。李斯決定改變自己,去做倉庫中的老鼠,去謀取人生的希望。

  於是李斯辭去小吏的工作,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學業完成以後,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唯有秦國具備統一天下、創立帝業的條件,於是他決定到秦國這個大倉庫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沒有想到那時候,秦王正在驅逐客卿,李斯這隻老鼠難道隻能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嗎?他不甘心始終生活在黑暗和驚恐中,做一隻沒有希望的廁鼠。秦國這個大倉庫就在眼前,李斯暗自想著那些肥碩的倉鼠,寫下了著名的《諫逐客書》。果然,秦王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命其製定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李斯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幫助秦始皇滅掉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統一了全國的法律、文字和度量衡。

  成功指南針:

  名言:

  Man can only be free through mastery of himself。

  ——S。E。Morison

  隻有通過掌握自己,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

  ——S。E。莫裏森

  名人剪影:

  李斯(前280—前208):字通古。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在秦王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被任命為丞相。

  成功指南針:

  我們時常會感到生活沒了希望,日子如同苦水一般,左右都不滿意。在一個身份重於才能的時代,李斯從廁鼠和倉鼠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無助,更看到了改變生活的希望。他不管道路有多艱難,始終保存著心底的希望,並尋找機會去突破自我的局限,大刀闊斧地革新,努力有所作為,終於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印記。無論何時,請在心底保有一線希望,因為希望會鼓勵你走出低潮,迎來人生的曙光。

  我自橫刀向天笑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是譚嗣同《獄中題壁》中的兩句。在刑場上,譚嗣同曾向圍觀的人群大聲呐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樣的臨刑絕唱,一百多年來一直震撼著中國人的心。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譚嗣同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1898年,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譚嗣同攜帶一劍二琴,北上京城變法圖強,隻可惜舊勢力陰霾重重,為喚起民眾覺醒,譚嗣同決心舍身赴難,慷慨就義。

  初六那天,政變發生了,譚嗣同從容地告訴梁啟超說:“以前想救皇上,已經無法可救,現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經無法可救。我已經沒有事可做,隻有等待死期了!”

  譚嗣同整天不出門,等待逮捕他的人,那天卻沒有人來。就在第二天,他進入日本使館,和梁啟超相見,勸其去日本,並且攜帶了他所著的書和詩文辭稿本數冊,家信一箱,托付給梁啟超。說:“沒有出走的人,就沒有辦法謀取將來的事,沒有犧牲的人,就沒有辦法報答賢明君主。現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預料,程嬰、杵臼、月照、西鄉,我和您分別充當他們。”於是互相擁抱一下就此分別。

  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譚嗣同還是沒有走。初十,逮捕他的人終於來了。

  他原本可以一走了之,就在被捕的前一天,還有幾位日本誌士苦苦勸他去日本,譚嗣同不聽;朋友再三勸他,他說:“各國變法,沒有不經過流血就成功的,現在中國沒聽說有因變法而流血犧牲的人,這是國家不富強的原因啊。要有流血犧牲,請從譚嗣同開始吧。”始終沒有離去。

  譚嗣同終於囚入監獄,八月十三日,在刑場上被害,享年三十三歲。就義的那天,圍觀群眾達萬人,譚君慷慨激昂,神情鎮定,從容就義。

  王船山所說的“曆憂患而不窮,處生死而不亂”,是對人的胸襟和氣量的最高要求。自古以來,能夠做到這兩點的人有幾個呢?無疑,譚嗣同就是其中的一個。

  名言:

  Death is the only pure,beautiful conclusion of a great passion。

  ——D。H。Lawrence

  死是偉大的激情之唯一純潔、美麗的終結。

  ——D。H。勞倫斯

  名人剪影:

  譚嗣同(1865—1898):著名維新派人物。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英勇就義。代表著作《仁學》,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成功指南針: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慘痛的一幕,變革的力量微弱而駑鈍,劍尚未出鞘,就被橫奪而去。然而,戊戌六君子卻都真正地刻在了人們心上。尤其是譚嗣同,他可以選擇逃亡生涯,然而他選擇用自己的血來警醒世人,來獻給變法。中國正是不斷有著這樣的熱血匯進血脈,在二戰的硝煙中,才沒有四分五裂,才沒有亡國滅種。“我自橫刀向天笑”,要有怎樣的魄力才能吟出這樣的慷慨之歌啊!

  不停止的航程

  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曆史上和人類曆史上一個非常輝煌、了不起的事件。

  鄭和,原姓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回族,世代信仰伊斯蘭教。他的父親名叫馬哈隻,曾到過沙特阿拉伯麥加朝聖,所以叫“哈隻”(這是將榮譽贈給到過麥加朝聖的伊斯蘭教徒的專稱)。從雲南到麥加,相距萬裏,馬哈隻是徒步前往的,曆經千辛萬苦,自不待言。

  父親回到雲南後,經常像講故事一樣地談論起旅途中的見聞,當然也宣揚自己如何本著堅韌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達麥加。年少的鄭和聽後無比興奮。在見多識廣的父親的影響下,強烈的好奇心早已萌芽。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機會到廣闊的天地間去遨遊,該是多麽幸福!

  所以,從少年時代開始,鄭和就很注意鍛煉身體,培養毅力,潛心閱讀史籍以及航海知識等。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三保被擄入明營,後做了太監,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他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朱棣登基之後,禦賜“鄭”姓,並改名為和,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保太監。

  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十一日,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從南京、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龐大的大明船隊,從此開始了向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他一共經曆了28年,分七次下西洋,經過的地點有:新州港,曼穀,滿刺加,舊港,柯枝,古裏,忽魯謨斯,刺撒,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30多個國家,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1433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也就是最後一次下西洋。在這次航程中,鄭和前往麥加,實現了一生的心願。也為後人開辟了道路。

  名言:

  If you wait,all that happens is that you get older。

  ——Larry McMurtry

  如果你等侍,發生的隻是你變老。

  ——拉裏·麥克默特裏

  名人剪影:

  鄭和(1371—1433):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鄭和原本姓馬,小名三保,雲南昆陽人。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他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曆史文化名人。

  成功指南針:

  鄭和下西洋,在地理學方麵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價值信念,更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鄭和給我們的啟示是久遠的。大海遼闊無邊,我們的所知極為有限,勇於開拓、不達目的地永不停止的精神將鼓舞著我們不斷探索新知。鄭和的航程沒有停止,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將去向更無垠的遠方。

  跳水台上的一小步

  安格拉·默克爾出生於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漢堡,母親曾經是位英語和拉丁語教師。安格拉的爸爸是當地一位有名的神學院院長。安格拉的父母對她要求很嚴,總希望她能夠出類拔萃。她牢記父親對她的教誨,在各個方麵都很刻苦,即使是在最差的體育方麵,她也做到了堅持。

  安格拉12歲時,有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曆。那是在體育課上,老師要求大家練習在跳水台上跳水。一群小女孩都已勇敢地從3米跳台跳下水後,隻剩下一個小女孩沒有跳了。她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原地,就是不敢邁出腳步。老師在旁邊鼓勵她,周圍的同學也在鼓勵她,但她就是害怕,還流下了眼淚。

  “還有幾分鍾就要下課了。”老師有些不耐煩起來,說話的語氣已經帶著一些責備的味道了。小女孩聽了,腿抖得更厲害了,但是她艱難地退了一小步,又前進了一大步,往池子裏看了看——3米的高度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確實是一個挑戰。突然,周圍的人看見她閉著眼睛跳了下去,水花濺得很高,但掌聲卻響了起來。

  “安格拉,我們都為你自豪,你是怎樣戰勝自己的膽怯的?”旁邊一個叫彌潔娜的夥伴問她。這個叫安格拉的12歲的小女孩已經抹幹了淚水,穿上了衣服。但她用發顫的聲音慢慢地說:“我突然想起了爸爸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在困難的時候就算閉著眼睛也要往前邁一步。”

  大家聽了這句話,都受到了鼓舞,紛紛報以更熱烈的掌聲。

  因為這樣一個信念,安格拉沒辜負父母的厚望。她是個非常勤奮的學生。她會利用等校車的時間學俄語,如今已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俄語。安格拉小時候就顯露出科學方麵的天才,並持續為之努力。1973年憑著數學和語言幾門功課的優異成績,她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學。1986年,32歲時,她獲得萊比錫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當安格拉在2005年11月競選中擊敗德國前任總理施羅德獲得成功,成為德國曆史上首位女總理後,有記者問她如何能堅持到最後並取得勝利時,她笑了,說自己想起了小時候的那次跳水。當你在煩惱事情沒有什麽進展時,請不要停下你也許發抖的雙腳,請你再往前邁一步,隻要一步!

  名言:

  People do not lack strength,they lack will。

  ——Hugo

  人們缺少的不是力量,而是勇氣。

  ——雨果

  名人剪影:

  安格拉·默克爾:1954年7月生於德國漢堡市,2005年11月22日成為德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理,是一位德國政治家,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

  成功指南針:

  安格拉在跳水台上的一小步,同時也是她人生舞台上的一大步。邁出了那一步,即使雙腿依然顫抖,卻已經是一片嶄新的天地。她勇敢地邁出去,如同她勇於探知未知的科學世界,繼而,她又將這份勇氣投入到政壇,成為劃時代的一個曆史人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有恐懼,都有難以麵對的困境,此時,除了勇敢地向前邁出一步,我們別無他法。停留不動,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後退。前進,哪怕是一小步,但總要敢於邁出。

  去讀世界一流的大學

  林語堂說過,亂世中,他隻想做個好人,用一顆童心去辨別美醜善惡。在北京,他曾和魯迅並肩作戰,《語絲》是他們的戰場,個人拿起筆,去呐喊,去奮爭。離開祖國後,他依然拿著筆,用英文書寫祖國的美麗。他站在東方的時候,用的是西方的視角;他來到西方後,又拾起東方的智慧。英文是他的利器,中文是他的元氣。這一切的成就都離不開他小時候的經曆。

  十八歲時,林語堂離開福建鼓浪嶼,前往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在去往上海這個大都會之前,他一直在福建鄉下。林語堂出生在福建漳州旁的一個小村落龍溪,那裏偏遠而落後。在破落的龍溪鄉下,作為教會牧師的父親,自小以中英文雙語教導他,並諄告“長大定要念世界一流大學”。就是這句話,改變了林語堂一生的際遇。

  自幼起,林語堂即離鄉寄讀鼓浪嶼的學校。他的童年得益於生活在比較開放的鼓浪嶼,在那裏,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的麵目。他的同學裏有英、法、葡、西等各國領事的小孩,他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西方的印記。他一直記得父親的話,大海的另一邊是另一個世界,“要讀世界一流大學”。林語堂後來實踐了父親的夢想,先留學於美國哈佛,再留學德國。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華人作家,其作《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連續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榜首五十二周,文字行雲流水,語帶幽默。他的英文書寫能力為他贏得了很多同時代作家沒有的讚譽。他將中國的文化延伸到了海外,用西方人熟悉的英文,表達了中國古老的魅力。

  名言:

  I quote others in order the better to express my own self。

  ——Montaigne

  我引用別人的話,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

  ——蒙田

  名人剪影:

  林語堂(1895—1976):我國著名作家、學者。早年留學美國、德國。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32年後陸續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推動小品文的創作,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學校長。1966年定居台北。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和《語堂文存》等。

  大功指南針:

  林語堂應該是近現代中國最為世界矚目的文學家,他“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無疑,他是東西方文化的寵兒,在精研學問之後,他跳出了傳統中國文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掙紮。他從一名鬥士變為了逸士,但他依然以開闊的胸懷和超然的詩意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同胞。他用英文寫作,讓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大大加深。他立意高遠,用心溝通,在東西方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樣的人生,是多麽的開闊;這樣的仁愛,是多麽的博大。順乎本性,師法自然。讓我們向他學習,做一個人生的智者。

  不做隨波逐流的秋葉

  紫式部是中等貴族出身,這使她既有接觸上層貴族生活的可能,又使她與上層貴族保持一定的距離,讓她養成了冷靜、理智地觀察上層貴族生活的能力。而不幸的婚姻體驗,使她懂得一夫多妻製下貴族婦女的痛苦,使她能以同情的態度來觀察貴族婦女在男女關係上的種種不幸遭遇。

  紫式部自幼聰慧過人,並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她的父親、哥哥都擅長漢詩文和和歌,在他們的影響下,紫式部對文學有著特別的興趣與愛好,她先後閱讀過《日本書記》、《史記》,並擅長音樂、繪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

  十世紀的日本,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她們隻有姓氏沒有名字,也沒有個人的獨立生活。在日本古代,將漢學視為高深的“治世之學”,女子研究漢學會被認為是僭越的事情。紫式部由於進宮做了天皇的妃子——彰子身邊的女官,才得以顯示她的才華。

  清少納言,是天皇中宮定子身邊的女官,紫式部與清少納言兩個女作家並稱為“平安雙璧”,都是才華橫溢。清少納言寫有日本筆記體小說的經典《枕草子》。清少納言喜歡記述宮中的細微生活和那些宮廷秘聞,很多讀者看得津津有味,清少納言的作品由此而流傳滿朝!

  而追求卓越的紫式部在當時的環境下,卻沒有跟風去簡單描摹宮廷的盛景。她認為物語擔負著正史所不能擔負的使命,在創作方法上,她認為不能原封不動地寫真事,而是應該將那些足以引起作者創作激情的典型事例寫下來,才能達到藝術上的真實。她在主張把藝術虛構和反映現實結合起來的同時,還主張把散文和詩歌結合起來。這些觀點由於受時代的局限,雖然還不夠係統完整,但基本上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

  《源氏物語》直到紫式部逝世前才成書,可以看出她的創作態度是非常嚴肅的。這部作品不但真實而具體地展示了平安貴族華糜生活的長幅畫卷,給後世提供了一般史書所不能提供的貴族階級內史,而且在藝術成就上也獨放異彩,燦然屹立在日本古典文學的群峰之上。紫式部也以超越於同時代的那種卓然不群,至今還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名言:

  Progress is the activity of today and the assurance of tomorrow。

  ——R。W。Emerson

  進步乃今日之努力,明日之保證。

  ——R。W。愛默生

  名人剪影:

  紫式部(約978—1016):原姓藤原,日本平安時代中期的女性作家,和歌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她創作的《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

  成功指南針:

  追求卓越是一種擺脫平凡的方式,如果通過努力達到了卓越的境界,就如同你登上群山之巔,再往下看,便是一覽眾山小。紫式部生活在女性低微的時代,卻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聲,她的《源氏物語》是一曲宮廷女性的悲歌,同時也是時代的記錄。在一潭死水般的孤寂生活中,她超越了凡塵的無奈,超越了情愛的悲辛,暫時忘卻個人生活的不幸,將滿腹才華著成物語,沒有同代人的浮靡,隻有滿紙超越時代的光華。

  虛掩的門

  1968年10月12日,第十九屆墨西哥城奧運會開幕。上午11時許,墨西哥總統狄亞斯和81歲高齡第五次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布倫戴奇等人來到會場。狄亞斯總統主持開幕式並宣布了大會開幕。

  這是一屆在高原上舉行的奧運會,同時也是充滿了突破的一屆奧運會。

  開幕典禮比1964年東京奧運會更為壯觀。四萬個彩球飄浮天空,一萬隻鴿子迎風飛翔,禮炮聲、號角聲、樂曲聲響徹雲霄。整個會場籠罩在富有南美特色的狂歡氣氛中。

  當墨西哥20歲的女田徑選手諾瑪·恩裏克塔·巴西利奧·德索克羅高舉火炬繞場一周,登上90級台階點燃火焰時,全場八萬多觀眾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巴西利奧是奧運會曆史上第一個點燃奧林匹克聖火的女性。隨後,東道主的田徑運動員帕布羅·加裏多代表運動員進行了宣誓。為了加強裁判員的責任感,本屆開幕式上首次列入裁判宣誓。儀式安排在運動員宣誓之後。這次高原盛會除了開幕大典隆重熱烈、盛況空前外,使人難以忘懷的是男子田徑賽中創造的神奇的世界紀錄。

  10月14日,美國選手吉姆·海因斯在100米短跑決賽中首次突破10秒大關,以9秒9獲勝。這項成績電子計時為9秒95,直到1983年才被美國另一名運動員卡爾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當海因斯打破了百米跑世界紀錄,並闖進10秒大關後,他激動地攤開雙手,仰頭朝天高喊了一句話。當時他身邊沒有麥克風,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說了什麽。

  16年後,一位記者在資料片上看到了海因斯的那個鏡頭,他想,海因斯當時一定說了非常重要的話,於是,他去采訪海因斯,問他當時到底說的是啥。麵對記者的提問,海因斯笑著說:“我當時衝著天上說,上帝啊,原來那扇門是虛掩著的!”

  海因斯接著說,自從歐文斯創造了10.3秒的百米跑世界紀錄後,科學界斷言,人類肌肉纖維所能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小於10秒,人類不可能跑進10秒大關。看到自己跑進了10秒大關,他突然明白,原來10秒大關這個門並沒緊鎖,它是虛掩著的,一推就開。人類正是突破一個又一個“不可能”,才走到今天。

  名言:

  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

  ——Heraclitus

  唯有變化是永恒。

  ——赫拉克利特

  名人剪影:

  海因斯(1946—):Hines James,美國男子短跑運動員。1967年海因斯以9秒和10秒的成績分別破、平了男子100碼(1 碼=0.9144米)和100米跑的世界紀錄。1968年以9秒9(手計時)的成績突破100米跑10秒大關,創當時的世界紀錄。在同年舉行的第十九屆奧運會中,海因斯再次以9秒9的成績平了男子100米世界紀錄,並獲得金牌。

  成功指南針:

  對於約定俗成的東西,我們懷著一種莫名的崇敬,以為那是完全不可改變的正確。然而,上帝的那扇門永遠是虛掩的,隻要你去推,那門便會轟然而開。打開的必然是另一個嶄新的世界。然而,推門的勇氣來源於不斷的拚搏,如果你放棄努力,那門便不是虛掩的而是緊閉的。海因斯的努力,證明了一切都有可能,所謂的科學論斷也隻是預測,而不是不可改變的事實。隻要肯相信,隻要肯努力,奇跡就在我們身邊。

  吃肉與吃素的戰爭

  甘地如同一麵旗幟,在印度的上空飄揚。通過“非暴力不合作”的公民合作,甘地使印度擺脫了英國的統治。在印度的近代史上,這是令人振奮的功績。

  在印度教和耆那教中,素食主義是根深蒂固的。甘地的家鄉就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義者。和許多印度家庭一樣,因為宗教,甘地一家人都吃素。甘地的媽媽以身作則,謹守素食的教條,終身不渝。他雖然在朋友的慫恿下偷偷嚐過肉,但是內心充滿了矛盾,甚至在夜裏做噩夢,聽見動物們悲慘的嚎哭。他本來認為印度的積弱和國民的素食有關,吃肉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富強。但是他最終相信素食足以滿足人體的最小要求,領略了素食的真諦。他不再盼望有一天可以公開吃肉,不再主張印度人應當吃肉,更不會把吃素當做被殖民的根本原因。他把宣揚素食當做未來的使命。

  在甘地離開印度去英國留學的時候,他的母親來到他的麵前,非常嚴肅地對他說:“我知道要你在英國堅持素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我還是想讓你答應我這個請求。我們信奉印度教,不能讓自己的身體給心靈負重。”甘地鄭重地答應了母親,許下到國外也不吃肉的誓約才獲許出國。

  但是來到倫敦之後,甘地沒有辦法自己做飯,而一般的飯食中都含有肉類。他每天忍饑挨餓,看著肉食痛苦不堪。但是當他找到當地的一家素食館後,就立即變成了一個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在自己的宣揚素食的書中寫道:“我的確覺得人類要增進精神生活,必須停止隻為滿足一己口欲而屠殺動物的行為。”

  吃肉和吃素的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甘地經過多次自我質疑、反複辯證,真正體會到素食的意義,並進而思索出非暴力抵抗的精髓。他不僅僅是被動地信守對母親的誓言,他通過懷疑、思索而更加堅定地去執行。

  名言:

  When the fight begins within himself,a man's worth something。

  ——R。Browning

  當一個人內心開始鬥爭時,他就有了價值。

  ——布郎寧

  名人剪影: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張,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成功指南針:

  君子重然諾。甘地徘徊在吃肉和吃素之間時,他心心念念的都是對母親的承諾。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他忍耐,尋找機會,卻從未忘卻。因為,一諾千金。良好的品行源於誠信,重視諾言意味著一個人有擔當,能被人倚靠。這樣的人,怎麽能不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呢?我們要想出人頭地,要想邁上成功的階梯,就應該從重視承諾做起。因為這是一個人能力的標簽,上麵會寫著你所有的收獲。言必信,行必果。

  畫中的女人

  潘玉良從小熱愛美術,但是沒有條件進入學校學習,大好的才華被閑置了。機緣巧合,在很多人的幫助下,1918年,潘玉良終於憑借自己的實力,踏進了中國高等藝術學府上海美專的大門。

  第二學年開始,班裏開設了人體素描課,上第一節課那天,一走進教室,就見講台前站著一個健美的裸體少女,男同學低下了頭,玉良也有些難為情。她臉色緋紅,頭低到了畫架上,心裏像小鹿蹦蹦直跳。過去,老師都是非常讚揚她的畫,今天卻對她說:“你風景畫得那麽好,怎麽在人體造型上感覺這麽遲鈍?”

  潘玉良的心裏非常難過,一直被老師表揚的她,怎麽就不能畫好人體呢?她開始想辦法。

  那天,玉良去浴室洗澡,刹那間,她心中一動,這不是個練習人體素描的好機會嗎?她趕緊跑回宿舍,拿來了鉛筆和速寫本,找了個角落,迅速地畫了起來,隻聽見畫筆在紙上“刷刷”地移動,她沉浸在藝術實踐的興奮中。後來被人發現,招致責罵並且挨了頓打,她的精神和身體都受到了打擊。

  難道就這樣放棄嗎?她不甘心:“我一定要把人體畫好。”經過思想鬥爭,她打定了主意。星期天,她回到家裏,關好門窗,拉上布簾,脫去衣服,赤條條地坐在鏡前,仔細觀察自己。一邊看,一邊畫,整個下午,她都沒有離開油畫架。她的這一習作,使自己進入了優秀畢業生的行列。

  不過,這也轟動了學校,人們當做新聞傳遞,褒貶不一。為這事,校長還召見了她。校長關切地說:“玉良女士,西畫在國內發展受到限製,畢業後爭取到法國去吧,我給你找個法語教師輔導你學法語。”她明白了校長的意思,感動地點了點頭。

  1929年的一個春天,傳達員高喊:“中國的潘玉良女士,你的匯票!”同學們圍攏來一看,是歐亞現代畫展評選委員會寄來的,附言道:“潘玉良女士,你的油畫《裸女》榮獲三等獎,獎金五千裏拉。”這錢不僅僅是獎金,更是對潘玉良藝術的肯定。

  潘玉良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她從社會的底層,一步步走向世界,成為一代卓越的繪畫藝術家。她敢於挑戰命運的勇氣,對藝術的忠誠與勤奮,對祖國的感情與才思,令世人敬重。

  名言:

  Have an aim in life,or your energies will all be wasted。

  ——Richard Peters

  人生應有目標,否則你的努力將成徒勞。

  ——理查·比德斯

  名人剪影:

  潘玉良(1895—1977):旅居法國的著名愛國女畫家。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獎項曆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紀錄。為東方考入意大利羅馬皇家畫院之第一人。

  成功指南針:

  勇敢地麵對世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超乎想象的艱難。社會雖然在不斷發展,但是因循守舊的思維總是占據著人們的頭腦,對待新生事物的時候,也是極盡打壓。眼光放長遠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曆史會證明這些挑戰世俗的人的正確,他們如同朝陽,跳出大海,光芒萬丈,照耀的不僅僅是當時的世界,更放光於後世。無畏的是他們的心,勇敢地去爭取,勇敢地去生活,光明即在前方!

  騎驢吟詩的少年

  在李賀很小的時候,就被稱為“神童”。相傳他7歲時,就已經閱讀過大量古書,並能寫出很漂亮的詩句。這件事在當時傳播得很廣,李賀的詩名漸漸傳到了洛陽。當時的大文豪韓愈和皇甫湜聽到這件事,就四處遣人去尋找李賀的詩。兩人讀後十分驚奇,懷疑這美麗的詩句不是出自於李賀之手。於是,兩人相約同行,去拜訪這位早慧的詩人。

  快要到達李賀家的時候,他們經過了一片樹林。黃昏時分,一地斑駁的樹影,林中靜寂無聲。忽聽一陣鈴鐺之聲,遠遠傳來。仔細一看,見一瘦驢從樹後繞出,驢上一個少年,神情凝重,雙眼望著天邊,口中默默念著什麽。驢後跟了一個小書童,身上背了紙、筆、硯台,還在胸前掛了一個錦囊。

  驢上的少年忽然一笑,仿佛有了什麽所得。喚來書童,快速地用筆寫了幾句,又隨即將紙片丟入錦囊,繼續前行。他的身影來去匆匆,讓人恍惚覺得那少年不曾來過。可是那裝著紙片的錦囊讓韓愈和皇甫湜十分好奇。

  來到李賀家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了。李賀的母親將這兩位貴客接進客廳,李賀卻不在家中,他去外麵寫詩了。一盞茶工夫,外麵有腳步聲。兩人一看,走進來的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剛才林中騎驢寫詩的少年。

  原來,李賀寫詩作文,總是思考很久才會下筆。他平時很注意積累素材,觀察生活,錘煉文字,深化意境。經常在大自然中尋求靈感,每次外出,他都會把靈機一動的感觸記錄下來,寫在紙片上,裝入錦囊中。晚上回到家以後,再一一拿出來整理成詩,直到深夜。他的母親看到後,心疼地說:“孩子啊,你要把心嘔出來嗎?”

  李賀對母親說:“我的心早就化作詩句,裝在錦囊裏了。”

  由於李賀注重觀察和思考,因此在藝術風格上能出奇製勝,在同時代的韓、孟、元、白諸家之外別樹一幟,啟迪了晚唐的詩歌創作。

  名言:

  A man can succeed at almost anything for which he has unlimited enthusiasm。

  ——C。M。Schwab

  無論何事,隻要對它有無限的熱情你就能取得成功。

  ——C。M。施瓦布

  名人剪影:

  李賀(790—816):晚唐詩人。他上承楚辭九歌、南朝樂府的傳統,並受到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啟發,也受到韓柳領導的古文運動的影響。其詩想象豐富,運用神話傳說,新奇瑰麗,在唐代詩壇別開生麵。因此被後人稱為“詩鬼”。

  成功指南針:

  古人治學這樣講道:“學習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似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年有所虧。”李賀用癡迷裝滿了他詩歌的錦囊,日積月累之下,佳詩不斷。這種癡迷是他不竭的動力,催促著他不斷去攀登藝術的高峰。他把心血都獻給了詩歌,詩歌也成就了他最美的辭章。我們在學習中也應當老老實實,用心投入,通過量的積累去完成質的飛躍。相信癡迷的投入一定會帶來耀眼的成功。

  千桃盡頭總是春

  朱熹是宋代的大儒,當時的人認為他是和孔子一樣的大學問家,大聖人。他的成就源於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而這個良好的品性在他小的時候就露出了端倪。

  一日,童年的朱熹正在寫字,寫的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他想著能快點兒寫完,好出門去玩耍,求快心切,就匆匆忙忙地揮筆潑墨,筆在紙上像要飛起來一樣。完成後,就交給了父親。父親打眼一看,小朱熹竟把“桃”寫成了“挑”,父親見此,非常不滿,但沒有直接批評他的粗心。而是嚴肅地說了一句話“人正則字正,人不正則字也不正”。

  朱熹聽到後,發現了自己的錯誤,體會了父親的苦心。於是,他趕緊將寫錯的“桃”字認認真真、工工整整地抄了一千遍。他的小手也因此累得發軟,可他就是不肯停下,一邊寫一邊給自己念父親說過的那句話——“人正則字正,人不正則字也不正”。伴隨著稚嫩而堅定的童音,這寫成的一千個桃字如同千朵桃花,催開了朱熹的春天。自此,嚴謹就成了他的習慣,成了他的方法。對待事情,他不急不躁;對待學問,他精益求精。他明白“人正則音正,人不正其音必斜出”。字是如此,世間法莫不如此。他潛心學習,立誌讀書,刻苦努力之下,千字桃花開過,處處都是人間春色。

  嚴謹的學風造就了朱熹學識淵博,他在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方麵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就。作為一位大學問家、思想家,朱熹還創辦了白鹿洞書院,製定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成為學生啟蒙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名言:

  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but the fruit is sweet。

  ——Aristotle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

  ——亞裏士多德

  名人剪影: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係,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他所創立的南宋理學迄今仍被美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來等國推崇。

  成功指南針:

  我們總是會犯錯,或許因為經驗的淺薄,或許因為勇氣的欠缺,或許因為懶惰的作祟。每每讓親長失望。這時,我們能做什麽呢?朱熹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不回避錯誤,勇敢麵對,將功補過。在原先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來,而且比以前站立得更加穩當,更加高遠。他的一千遍重寫不是口頭上的宣言,而是用筆和紙一字字雕鑿出來的勝景。筆和紙都是尋常物,在我們手邊的莫不是尋常物,而我們能拿這些創造什麽新的奇跡呢?學會嚴謹,堅持嚴謹,請相信——千桃盡頭總是春!

  立誌讀盡人間書

  蘇軾小時候聰明好學,在私塾中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10歲的時候就能寫一手很漂亮的文章。他自己也非常得意,便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副對聯,對聯上寫道: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這一副對聯反映了小蘇軾的雄心壯誌,可是,天下之大,字多如牛毛,一個小小的孩童能將天下的字都識遍嗎?他又能將天下浩如煙海的書都讀完嗎?顯然,蘇軾是有點小小的驕傲了。

  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在心裏嘲笑小蘇軾,而是想著如何引導這個孩子將聰明才智更好地發揮出來。一天,他拿出一本小書,來到蘇軾家裏。

  老人恭敬地對蘇軾說:“老朽這裏有一本書,上麵還有幾個字不認得,請小哥給指教一下。”

  蘇軾大大方方接過小書一看,竟然有許多字都不認識,而且這本小書也沒有見過。他的臉有些隱隱地發燒,拿著書的手也開始不自在起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羞愧。

  老人將小書拿了回來,走在書房門口停下,盯著那副對聯看了好一會兒,不禁搖搖頭走開了。他的背影仿佛在說,這小子也太狂了點。

  老人的搖頭猶如一記棍棒打在蘇軾的頭頂。怎麽能說自己無所不知呢,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太多呢。他發覺自己的這副對聯確實不妥,很不應該,於是拿起筆來,在開頭多添了兩個字: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誌讀盡人間書

  這一改,沒有了原先的“狂”氣,變成了努力的方向。從此以後,蘇軾變得謙遜起來,孜孜不倦地識字、讀書。在學習經史詩文的時候,他總是要求自己必須把全篇整個背過,甚至將整本書抄寫一遍。而且在背書的時候將文字、名稱、措辭、典故和暗喻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種記憶方法實在算不上高明,但是蘇軾正是通過刻苦的背誦和抄寫,將詩歌妙文都化成了胸中的氣象萬千,終於成為一代大詩人、大文豪。

  名言:

  When you want knowledge like you want air under water then you will get it。

  ——Socrates

  當你需要知識就像你在水底需要空氣時,你準能得到它。

  ——蘇格拉底

  名人剪影:

  蘇軾(1037—1101):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作為傑出的詞人,他開辟了豪放詞風。代表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成功指南針:

  謙虛是一麵鏡子,我們在裏麵看見久違的自己。通過學習,我們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便開始驕傲,將謙虛拋到腦後。謙虛是一種美德,基於我們內心擁有的力量。隻有你不斷地傾注心力,它才會不斷成長,並給你提供一道進步的階梯。當你的知識日益豐富,你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將會是——我怎麽這樣無知?要知道,不炫耀自己的本領,這才是真的有本領。當你感到自己渺小的時候,那就是你取得巨大收獲的開端。謙虛,永遠會讓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三年破繭 一朝化蝶

  1843年生於挪威卑爾根的格裏格,並不是由於出生地的苦難而寫民族主義音樂的,而是由於他對祖國的美和祖國那單純而堅強的人民的熱愛。他的父母既富有又受過良好教育。父親是富商巨賈,同時也是英國駐卑爾根的領事。母親是個極有天分的詩人和音樂家,時常彈奏她最喜愛的莫紮特、貝多芬、肖邦等大師的音樂作品給格裏格聽,還寫過一些今天仍能在挪威聽到的短小歌曲。

  格裏格6歲時,母親開始教他彈鋼琴。但不久他就覺得與其彈別人的作品,不如自己試試創作曲子。他的想象力極其豐富,用於音樂創作上,常可寫出優美創新的旋律,但其作品的結構很散漫,而他又不願勤加磨煉。當時挪威還沒有正式的音樂學校,到歐洲著名的音樂中心學習是一種時尚,因此格裏格於1859年10月進了德意誌萊比錫音樂學院,接受為期三年的密集訓練。

  一開始,格裏格並不喜歡甚至討厭那個地方,原因是導師隻一味要求他做沉悶無味的練習,壓抑他的創意。逐漸地,他獲得其他一些老師的指導,情況才開始改觀。這些老師本身都是音樂界名家,如文策爾(E。F。Wenzel)等人,啟發了格裏格潛在的音樂天賦。從此格裏格勤勉學習,經常通宵達旦地練琴,這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他染上了嚴重的肋膜炎,傷及肺部,以致終身都受呼吸問題困擾。但是他終於以優等成績畢業。

  通過三年的密集訓練,格裏格能巧妙地將主題用古典結構形式和現實的傳統音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它與真正的民間音樂難以分辨。在創作中,他經常突破一些固有常規。1868年,他創作了《a小調鋼琴協奏曲》,成為當時作曲家中的佼佼者。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德彪西等人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格裏格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後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名言:

  What is a man's first duty?the answer is brief:To be himself。

  ——Henrik Ibsen

  一個人的首要職責是什麽?很簡單:做自己。

  ——易卜生

  名人剪影:

  愛德華·格裏格(1843—1907):挪威最傑出的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1867年創辦了挪威音樂學校,1893 年獲英國劍橋大學贈與名譽音樂博士學位,1903 年,他的胸像被安放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中,這項殊榮是對音樂家成就的最高肯定。

  成功指南針:

  格裏格如此的有天分,卻依然有遇到瓶頸的一刻,在這時,更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學習是突破瓶頸的重要手段。三年的密集訓練,讓他的基本功更加紮實,讓他的潛能得以發揮,由此有了真正的突破。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從自我陶醉到不斷攀登,這就是學習的魅力。在學習中,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在學習中,我們會逐漸掌握高深的技巧;在學習中,我們會收獲突破的快樂。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更進一步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