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

  1944年的夏季對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線來說是一段捷報頻傳凱歌高奏的日子,美英聯軍在諾曼底成功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美軍在西太平洋戰場上接連取得重大勝利,麥克阿瑟將軍向全世界兌現了他的諾言,率領大軍重新回到了菲律賓。在德軍的瘋狂進攻麵前,蘇聯紅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的徹底勝利,戰局從此由防禦轉為大踏步的進攻。在印度戰場上,英國軍隊粉碎了日軍的大舉進攻,將牟田口廉也指揮的第15軍趕回了緬甸;史迪威將軍指揮的中國駐印軍經過近百天的血戰,也攻占了緬北第一大城市密支那,使中國戰區又重新擁有了一條國際生命線。

  史迪威也因此役登上了人生事業的最高峰,8月2日,他被晉升為美國陸軍四星上將。8月8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題為《祝密支那勝利》的社論,熱情謳歌:“這一輝煌的勝利,是由於史迪威將軍的卓越指揮,也是由於盟軍將士協同一致,英勇效命所取得的成功。”社論盛讚史迪威將軍“膽識過人的戰略,堅強的意誌和卓越的指揮。史迪威將軍的打通援華路線的戰略,浸透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情。”

  然而,剛剛享受到一點勝利喜悅的史迪威很快就變得憂心忡忡。

  這是因為,唯獨在蔣介石直接指揮的中國戰區,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情況。侵華日軍發動了以打通從中國東北到越南陸上通道為主要目的的“一號作戰”,此次戰役整個國民黨正麵戰場一潰千裏,丟失了大小城市146座,失去了衡陽、零陵、寶慶、桂林、柳州、丹竹、南寧等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總計喪失土地20多萬平方公裏,損失近60萬軍隊,使6000萬同胞陷於日軍鐵蹄之下。出現了日軍突進貴州,重慶吃緊,國民政府已準備遷往西昌的局麵。

  國內的嚴重局勢立即影響到了史迪威擬定的下一步戰略計劃,在蔣介石的一再堅持下,廖耀湘的新6軍新22師和新14師空運回國增援,新50師留緬編入孫立人的新1軍。

  同樣是中國軍隊,麵對的是同樣的敵人,為何在蔣介石領導之下會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丟城失地,而在史迪威的領導之下卻連戰連捷,凱歌高奏?

  如此強烈的對比終於使盟國領導人對蔣介石的能力,以及他領導之下的政權機構對國家的管理能力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1944年1月20日,史迪威在緬北指揮中國駐印軍作戰,他的政治顧問戴維斯從重慶飛到新平洋來見他。

  戴維斯交給他一份準備提交羅斯福總統的報告,內容是建議由駐華美軍司令部向延安和共產黨的其他根據地派遣觀察組。

  史迪威采納了這個建議,並通過美國政府對蔣介石施加種種壓力,終於在得到蔣介石同意之後,於7、8月間分兩批向延安派出了由18人組成的美軍觀察組。

  1944年7月22日,密支那正籠罩在隆隆槍炮聲中的時候,大衛·包瑞德上校率領由17名美軍軍官組成的觀察組飛抵延安,受到了周恩來、葉劍英、楊尚昆等中共領導人和延安軍民的熱烈歡迎。

  美軍為觀察組命名的代號是“迪克西使團”。取名於一首在美國流傳很廣的老歌歌詞,體現了一種很受美國人欣賞的反叛精神。

  在簡樸的宴會上,在美國人心中有著濃厚傳奇色彩的毛澤東主席和他身經百戰的戰友們,輪番用盛著烈酒的瓷茶杯向他們的美國朋友敬酒。觀察組的官兵得到的第一份禮物,是每人一套用手工編織的嶄新的土布八路軍軍裝。

  在後來參觀的日子裏,這些美國軍官看到了一個秩序井然、民主平等、勤儉節約的社會,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他們深入軍隊和農村進行考察,參與審訊被俘的日軍士兵,收集與日軍有關的情報,建立氣象收集渠道,與中共領導人作深入訪談,他們把自己也融入到了延安的生活之中。他們主動教八路軍如何使用他們帶去的各種美式武器,用他們的飛機為延安送來了貴重的醫療器械和藥品。

  經過這次考察,觀察組積極地建議用美國援助的武器裝備中共軍隊,甚至考慮啟運歐洲戰場上繳獲的德軍武器來武裝八路軍。

  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真研究了中國的戰局,馬歇爾起草了一份備忘錄,並通過參謀長聯席會議於7月4日呈交羅斯福總統。備忘錄建議總統把史迪威晉升為上將,並致電蔣介石,要求他授予史迪威指揮所有中國軍隊的權力。

  7月6日,羅斯福給蔣介石發出了一份態度十分強硬的電報。蔣介石拿著羅斯福的來電,臉上一陣紅一陣白—電報中居然要求他把中國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一個自己萬分憎惡,屢次要求撤換的美國人,特別是還要求史迪威來指揮共產黨的軍隊。這樣的要求,猶如一把尖刀紮在他的心窩上。

  7月8日,熬過了人生中最為痛苦的兩天後,蔣介石玩起了中國人特有的太極功夫,他複電羅斯福,表示“在原則上完全同意你的建議”,但接著又提出,為了便於史迪威行使對中國軍隊的指揮權,需要有一個“準備階段”;並要求羅斯福派遣一名“全權代表”,以調解他和史迪威的關係。

  羅斯福沒有看透蔣介石的“緩兵之計”,對他的答複感到非常滿意。在7月9日的回電中,盡管他也催促蔣介石“盡快為史迪威承擔指揮權鋪平道路”,但這實際上等於承認蔣介石關於需要一個“準備階段”的托詞。同時,他同意向重慶派遣一名美國政治代表。羅斯福的答複雖然仍保持著強硬態度,但已給蔣介石留下了可乘之機。

  8月10日,美國方麵通知蔣介石,將由赫爾利將軍擔任總統的全權代表,並在近期內赴華。

  9月6日,史迪威陪同赫爾利飛抵重慶。

  次日上午,蔣介石在德安裏官邸分別會見了史迪威和赫爾利。

  然而,躊躇滿誌的赫爾利很快便明白,要讓通常習慣於把狹隘的民族主義當作愛國主義來加以狂熱歌頌的中國接受一位外國統帥來指揮自己國家的軍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們和蔣介石的代表宋子文進行了極其艱苦的談判。

  宋子文堅持要由蔣介石掌握租借物資的控製權,並強調這是一個大國的尊嚴,由美國人控製租借物資侵犯了這種尊嚴。

  史迪威和許多美國人都堅持認為,如果把租借物資控製權交給蔣介石,就無法保證這些物資都用於對日作戰。蔣介石會把大部分物資囤積起來,以便在戰後用於對付共產黨和國內的其他政治對手。

  赫爾利拍著桌子駁回了宋子文的要求,他說:“請記住,宋先生,那是我們的財產,我們生產的,我們擁有它們,我們願意把它給誰就給誰。這裏也牽扯到1.3億美國人的尊嚴問題,正是他們為此付了稅。”

  在態度強硬的赫爾利麵前,宋子文一臉尷尬。

  就在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糾葛在赫爾利、宋子文的摻和下還沒有弄清楚時,滇西龍陵方麵又出現了日軍的大舉反攻。蔣介石要求史迪威立即命令正在密支那一帶休整的駐印軍向八莫、南坎方向進攻,以減少衛立煌已經突過怒江的部隊的壓力。

  史迪威向馬歇爾發出了告急電報,將中國出現的危機,蔣介石要親手毀掉緬北的大好戰局調回雲南遠征軍,以及蔣介石企圖保存實力,囤積物資,等待盟國結束戰爭和有關指揮權的談判毫無進展的情況也一並電告。

  史迪威的電報傳到了正在魁北克召開會議的馬歇爾手中時,整個會議頓時嘩然,讓出席會議的羅斯福、丘吉爾等驚愕不已!

  羅斯福不僅對中國的危機十分關注,也對史迪威指揮權拖延至今沒有落實感到了壓力,他對蔣介石的反複無常,出爾反爾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不得不發出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報。

  蔣介石閣下:

  讀過有關中國局勢的最新報告後,我和我的參謀長們深信在最近的將來,你就要麵臨我曾一直擔憂的災難。

  ……

  我確信,為了防止日本人達到他們在中國的目的,當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派在薩爾溫江的中國部隊,並要他們發動攻勢,同時立即授予史迪威將軍指揮你全部軍隊的權力,並不加限製。我現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動將有利於我們作出決定,即保證並增加對華援助。我非常坦白地說明我的想法,因為我們這裏所有的人都明白,如果再拖延下去,你們和我們為挽救中國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會前功盡棄。

  羅斯福

  1944年9月18日

  同一天上午11時,重慶的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部機要室譯出了總統的電報,並把它交給了史迪威。

  史迪威飛快地掠了一眼,頓時心花怒放。他認為:“羅斯福終於把話說明白了,差不多句句都帶有火藥味,很濃的火藥味。”

  他把這份重要的電報,看成是羅斯福對蔣介石采取強硬路線的重要轉變,甚至可以當作美國總統給中國統帥的最後通牒。

  史迪威因長期以來羅斯福不明事理,聽信一些如艾爾索普之類的讒言,讓他有口難辯而苦惱,而如今,總統終於醒悟了!

  心情愉快的史迪威吩咐將電報譯成中文後,立即驅車趕往黃山雲岫樓官邸,決定把這封電報親自交給蔣介石。

  然而,蔣介石看罷電文,不置可否,仿佛根本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情。

  蔣介石雖然在看到羅斯福給他的電報時表麵上不露聲色,但他很快便認識到,這份電報與他的政治生命生死攸關。美國人是在強迫他接受史迪威,如果這次他妥協了,以後又讓他接受共產黨武裝又怎麽辦?他橫下心來,堅決頂住。蔣介石判定美國人在這種時候不會輕易拋棄中國。他決心與羅斯福賭一把,到底是美國硬得過他,還是他硬得過美國。正是因為有了這封對他輕蔑和壓迫的電報,才使他有了拒絕任命史迪威指揮權的借口。

  蔣介石在沒有穩操勝券之前還做出了麻痹史迪威的假象,如接受了史迪威製定的桂林防務方案並交給白崇禧去執行。蔣介石還主動告訴史迪威,已根據他的意見,將第93師師長槍斃。好像是蔣介石在主動與史迪威改善關係。

  9月23日,受到鼓勵的史迪威為了爭取蔣介石盡早將中國軍隊的指揮大權交到自己手裏,主動提出了一整套的建議。其中主要的一條就是他親自去延安同共產黨的首腦談判,說服他們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和他本人的指揮。

  史迪威萬萬沒有想到,正是他的這一積極的舉動,促使蔣介石徹底攤牌。

  美好的理想,瞬間化為泡影!

  9月24日,當赫爾利拿著史迪威的建議去見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看到史迪威一旦上任後準備對共產黨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無疑是在要他的老命。他怒不可遏,以不容商量的堅決態度,要求美國方麵立即召回史迪威。

  他在對美國總統特使最後通牒般的談話中一口氣用了兩個“絕對”:

  “我絕對不能變更三民主義之民主政治國體,坐看共產主義赤化中國。史迪威完全缺乏政治頭腦,我已經對他失去了最後一點希望和信心。因此,我絕對不能把中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這樣一個得不到我國政府基本信任的人!”

  他還嚴厲地警告赫爾利:“此事涉及立國根本,國家主權,本人絕對不能遷就讓步。否則縱使盟國作戰勝利而我國格已失,雖勝猶敗。”

  就在赫爾利瞠目結舌背心發冷之際,蔣介石又和緩了語氣,請他電告羅斯福總統,要求另派一名“富於友誼與合作精神”的美國將軍來接替史迪威,並保證“竭誠歡迎”和“全力支持”繼任者。

  赫爾利大驚失色,他立即放下唯我獨尊的派頭,苦口婆心地對蔣介石進行規勸。

  但蔣介石毫不動搖,堅持必須將史迪威立即撤回,另派人來。

  赫爾利無奈,馬上將蔣介石的態度電告羅斯福。

  史迪威聽到這一消息,感到十分氣憤。

  但赫爾利告訴他:“一切都太遲了。”

  史迪威隨即向馬歇爾報告了重慶發生的全部情況,希望能得到有力的支持。

  蔣介石這一通剛柔相濟的拳法居然力挽狂瀾,立見成效。

  華盛頓在對待這一問題的態度上發生了嚴重分歧。馬歇爾和陸軍部主張堅定地支持史迪威,他們起草了一份措辭激烈的電報,以反駁蔣介石的各項指責。但是,羅斯福總統不同意簽發這份電報。他已經接到赫爾利的報告,認為蔣介石並不是拒絕接受美國人執掌中國軍隊的指揮權,而完全是由於個人性格上的不和,拒絕接受史迪威本人。

  10月11日,赫爾利給羅斯福發去的一封電報最終使史迪威成為了一位悲情英雄。

  他告訴總統:“你和蔣介石之間不存在任何問題。除了關於對史迪威的任命外,蔣介石同意你的任何要求和任何建議。我的意見是,如果你在這場爭論中維護史迪威,你將會失去蔣介石,並且還會一同失去中國。如果我們讓中國崩潰,如果我們不能讓中國軍隊繼續參戰,那麽,即使天堂裏所有的天使都發誓說我們支持史迪威是正確的,這也改變不了曆史的結論。我鄭重地向你建議,立即解除史迪威將軍的職務。”

  史迪威聽到這個消息後發出了一聲悲歎:“赫爾利用一把鈍刀子割斷了我的喉嚨。”

  10月19日對史迪威來說是一個災難性的日子,在這一場中美統帥的角力中,中國統帥最終取得了勝利。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同意把史迪威從中國召回。

  憤怒的史迪威本想立即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發表一個解職聲明。可是他接到的指示是:“48小時之內必須離開重慶,行程嚴格保密。”

  在隨後的1天半充滿絕望、憤怒與憂傷的時間裏,史迪威匆忙地向各方麵的友人告別。

  蔣介石為了表彰史迪威在華期間作出的努力,派了軍事委員會的一名中校軍官,給史迪威送來一枚最高等級的青天白日勳章。這是中國當局對外國人的最高榮譽。

  但遭到了史迪威的拒絕,他的處置方式針鋒相對,派一名同等級別的美國軍官,將這枚勳章送了回去。

  在宋子文的撮合下,史迪威與蔣介石見了最後一麵。蔣介石說得多,史迪威聽得多。等到蔣介石說完,史迪威隻說了一句:“我隻希望蔣先生記住,我在中國所做的一切完全是為了中國的利益。我預祝你們取得最後的勝利。告辭了。”言畢,他起身而去。

  10月21日午後,史迪威乘坐的飛機離開重慶。出於保密的原因,隻有赫爾利和宋子文到機場送行。

  史迪威離開重慶後,在昆明、保山、密支那、蘭姆伽停留了3天,他到前線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跡的山嶺、密林、道路、河流。還有自己傾注全部心血培育起來的中國駐印軍官兵,他率領著他們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一路浴血奮戰打回了緬甸,與中國駐印軍全體官兵結下了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友誼。

  在分手之際,他有太多的話想對他們說。他清楚此一去,很可能永遠都無法和他們再見了。但他不能向他們正式告別,也不能透漏半點他即將離開的消息,因為華盛頓命令他必須對他的部隊和軍官嚴守秘密。他隻能像過去無數次深入到前線視察時一樣,和官兵們相處談話。這種內心的傷痛,令這位白發將軍苦不堪言。

  但是,就在飛往卡拉奇的時候,史迪威還是忍不住給他最好的朋友孫立人發去了一封告訴他被解職的電報。

  10月27日上午8點,史迪威的座機離開了中緬印戰區最西端的卡拉奇機場。開始了飛往美國的漫長旅途,作為一位傑出的美國職業軍人,史迪威的中國之行既成就了他的英雄夢,同時也毀掉了他的英雄夢;這既是美國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悲哀。

  隨著索爾登將軍走馬上任,很多中美官兵才知道史迪威將軍已經永遠地離他們而去,無數像雪片一樣的信件從中緬印戰區飛向暫時在家賦閑的史迪威,那些他不曾想得到的讚譽之辭和感激之情讓他感懷萬千。

  孫立人在信中寫道:“當我們得到這個消息時,都感到萬分震驚和茫然不知所措。”

  因修築“史迪威公路”而名滿中國的皮克將軍在信中寫道:“我以前從未為一位長官的離去感到遺憾過,但我為離開您感到遺憾。”

  很快,在新1軍中廣泛流傳開一首標題為《敬禮》的詩歌:

  一個敏捷得像精靈般的身影,

  在中印公路上飛奔。

  他歪戴著軍帽,

  駕著吉普車向孟拱,向密支那呐喊著呼嘯而去。

  我們齊呼:“看到了嗎?喬大叔沒有離我們而去!”

  這首詩歌的作者,正是徐小冬。

  §§第十九章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