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章 抗日戰爭對雲南的影響

  李加茂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抗日戰爭對於雲南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就影響本身而論,更多人看到的是積極的一麵,即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少看到在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雲南各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抗日戰爭對雲南產生了積極的重大影響

近代以來,對雲南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有兩次:一次是由於滇越鐵路建成通車、重九起義和護國運動等曆史事件的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出現了第一次發展較快的曆史時期;另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使雲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首先,初步改變了雲南交通落後的狀況。雲南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境內高山峽穀、河流眾多,山勢陡峭、崎嶇,道路狹窄、蜿蜒、險峻,交通十分不便,貨物流通隻能靠人背馬馱,輾轉運送;旅行交通,全賴步行、乘騎、滑竿,等等。既耗時,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嚴重製約著雲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變交通閉塞的狀況,1910年修通了米軌滇越鐵路,使雲南有了一條溝通內地、國外的交通線,開了雲南交通建設的先河。但由於滇越鐵路控製在法國人手中,運輸量有限,線路曲折,也沒從根本上改變雲南省交通落後、聯係閉塞的狀況。抗日戰爭的爆發,為雲南的交通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抗日戰爭的爆發,尤其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雲南成為抗戰的大後方,為了打破日本侵略者的封鎖,先後修通了滇緬公路、川滇東路(南段)、滇黔公路(滇段)、川滇西路(南段)、滇黔南路(昆明—興義公路)、滇桂公路(昆明—文山段)、滇越公路(昆明—蒙自段)、中印公路,還加上其他縣道、支線等,以及原有的雖被封鎖的滇越鐵路,這極大地改變了雲南對外交通落後的狀況。

為了抵禦強敵,雲南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曾掀起過一個鐵路、公路、航空、油管鋪設、江河試航、驛運等“六運”齊上的交通建設熱潮。至抗戰勝利,省內各地建成的一批大小機場,昆渝、昆蓉、昆粵、昆明至河內、昆明至仰光、昆明至加爾各答航線的先後開辟,又溝通了國際、國內的空中聯係。據統計,當時,全省公路興工裏程5000多公裏,新修、續修和由交通部門管、養、改善的路段達60多條(段)。其中新修通車公路27條(段),總長1793.6公裏;續修通車17條(段),總長1258.9公裏;新修通車“汽車運驛道”一條,27公裏;專案新修馱馬驛道一條,109公裏;到省外通車公路412.9公裏。到抗戰勝利結束時止,總計全省有通車公路3608.4公裏;通而後斷(廢)的8段,648.8公裏(包括“汽車運驛道”一條27公裏在內);已修未通公路22段,共長2071.4公裏。“比之戰前,公路總裏程增加了2.19倍,通車裏程增加了3.14倍;通公路縣(設治局)由戰前的19個增加到54個。”初步形成了以省會昆明為中心的公路網。其中特別是滇緬公路和貴昆公路、川滇公路的建成與連通,內連川、藏、黔、桂四省,外接越、緬、印及東南亞諸國,初步形成了雲南外連內接的交通網絡。因此,抗日戰爭時期是雲南交通大開發、大發展的時期。

其次,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

由於雲南在抗日戰爭時期所處的特殊戰略地位,加之大興交通和大批人員的湧入,沿海工礦企業大批遷滇,促進了雲南社會經濟的全麵發展。

農業,雲南農業在抗戰中有了很大的發展。大力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增產糧食。據統計,全省耕地1934年為2500.9萬畝,1946年增至2621.5萬畝,其中稻麥播種麵積,1936年為1408.6萬畝,1944年增至1642萬畝,產量由4093.8萬擔增至4313.6萬擔。另外,據統計,抗戰時期雲南糧食生產逐步增長。1937年,水稻產量為2470萬擔,1941年增為3160萬擔。1937年,小麥產量為557萬擔,1941年增為839萬擔,增長幅度超過稻穀。這些說明,抗日戰爭時期,雲南的農業設施得到了改善,耕地麵積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和糧食總量都在大幅度提高。雲南的農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工業,雲南工業在抗戰時期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工業門類大大增加,近代工業的基本格局已初具規模。例如,鋼鐵、化學等工業從無到有,機器製造、電機電器等工業都已建立了成批的工廠。據1940年統計,昆明地區已有工廠企業80個,其中,機器廠11個,冶金業6個,電器業7個,化學工業25個,紡織業18個,其他工業13個,在西南各省八大工業區中僅次於重慶和川中工業區,居第三位。1945年統計,雲南省工廠經政府注冊的達226家,資本額(按戰前幣值計)6175.5萬元,工人29752人;工廠數比戰前增長5.38倍,資本額增長8.23倍,工業年均增長126.8%。同上。這些數字表明,這個時期雲南工業增長幅度和發展速度都是空前的,大大超過了過去十年發展的總和。這一時期是雲南工業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商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麵。在抗戰中,大量資金流入雲南,大批資金流入到了獲利較快的商業。據1945年6月統計,經中央銀行昆明分行匯入的款項總額為510多億元,是1938年的8000多倍。昆明戰前有商號商店2000多家,據1945年8月統計,經政府發給執照的商號為10000家,未注冊領取執照的商號(店)更多達20000餘家,同上。形成了雲南商業繁榮一時的局麵。

金融業發展也十分迅速。戰前雲南有銀行3家,銀號5家,另有外商銀行(東方匯理銀行)1家。抗戰中,全國許多金融機構紛紛在雲南擴展業務,據1945年統計,在昆明的銀行、金庫、銀公司達48家,在全省達58家,其分支機構159家,在抗戰後方19個省中居第二位。同上。

保險業也盛極一時,保險公司在昆明多達15家,險種有火險、水險、空運險、人壽險、兵險等。同上。

對外貿易方麵,由於雲南所處的特殊戰略位置,對外貿易十分活躍,萬商雲集昆明。抗戰時期雲南的對外貿易,主要進口商品有棉紗、布匹、呢絨、染料、紙煙、藥品、卷煙紙、海產品、牛黃、手表等,出口商品有大錫、鎢砂、生絲、皮革、豬鬃、桐油等。雲南的對外貿易也盛極一時。

總之,由於雲南在抗日戰爭中所處的特殊戰略位置,使工業、商業和金融、保險、對外貿易等行業出現了因戰爭而繁榮的局麵。雖然這種繁榮隻是一時的,但它卻全麵推動了雲南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這一時期是雲南曆史上社會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為新中國建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時期雲南社會經濟的全麵、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雲南的文化教育事業空前繁榮,成為抗戰時期大後方文教事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在抗戰前,雲南的文化事業總的來說,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呈逐步發展的態勢。出現過一些近代的報刊,如《雲南雜誌》、《雲南日報》、《雲南公報》、《尚誌》雜誌、《救國周刊》、《學生愛國會周刊》、《滇潮》、《民覺日報》等;也出現過在教育、文學、語言學、文獻、書法藝術、科技等方麵取得突出成就的一批學者專家,如陳榮昌、趙藩、秦光玉、袁嘉穀、趙式銘、王燦、陳一得等,為雲南文化的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教育方麵:(一)高等教育,雲南的近代高等教育始於1903年,當時把昆明五華書院改為雲南省高等學堂,此後還先後出現過一些辦學一時即告停的高等學校,如一再改名的政法學堂、美術專科學校、英語專修科、體操專修科等。20世紀20年代開始又出現過規模較大的東陸大學(後改名為雲南大學)、雲南高等師範學校等。據統計,從1912年至1938年期間,雲南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共2575人,其中省立大學培養了255人,省立專門學校培養了1639人,共計1894人,約占受過高等教育青年學生總數的74%;(二)中等教育,雲南近代中等教育始於清末,後逐漸發展形成了普通中學、師範學校和職業學校三種類型。據統計,到1938年,全省省立中學有29所,縣、市立中學有46所,私立中學有3所;同上。(三)初等教育,清末稱小學堂,民國後改稱小學校。據統計,到1934年,全省共有10438所小學,學生人數占全省學齡兒童總數的26%。同上。

總的來說,抗戰前雲南的文化教育有所發展,進步很快,但與內地相比卻落後得多,教育普及率極低。抗戰爆發後,雲南的文化教育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景象,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華北及沿海等主要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促成了雲南文化教育的快速發展。

抗戰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等院校有十餘所,加上雲南原有的雲南大學,外來文教單位在昆明創辦的一所新校——雲南省立英語專科學校等。這就使昆明成為當時中國教育的中心之一。又由於這些大學保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精華,內遷雲南後極大地促進了雲南文化教育的發展。例如,到1945年6月,全省省立中等學校共有42所,市、縣立中等學校128所,私立中等學校31所。初等教育方麵,到1944年底,全省國民學校達7655校,受教育兒童達110.7萬人,占學齡兒童的65%;受教育的成人達192.4萬人,占成人總數的34%。

其次,雲南的抗日民主運動迅速發展。

雲南的抗日民主運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七七”事變到“皖南事變”的發生,雲南以抗日救亡為中心的民主運動達到了高潮。在這一階段中,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動員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各界人士,特別是青年學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一時間抗日救亡活動從昆明逐漸擴展到全省各個地區,形成了全省抗戰的高潮。先後成立了“雲南省學生抗敵後援會”、“雲南省婦女抗敵後援會”、“雲南省青年職工抗敵後援會”、“民眾歌詠團”等組織,通過舉行遊行示威、開展歌詠活動等形式發動和組織群眾,在民眾中影響很大。第二階段,從1941年到1943年底,雲南的抗日民主運動處於低潮。第三階段,從1944年到1945年,雲南的抗日救亡運動逐漸被堅持抗日、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抗日民主運動所代替,達到了第二次高潮。

總之,抗戰時期,雲南在文化教育方麵,不僅在學校的數量上大幅度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全國知名學校、知名學者的到來,提升了雲南近代文化教育的品位,教育普及率得到提高。雲南抗日民主運動的迅速發展,又教育了人民,發動和組織了群眾,使人民的覺悟迅速提高。當時的昆明成為西南大後方文化教育事業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二、在抗日戰爭中雲南各族人民的巨大犧牲

在抗日戰爭中,雲南既是大後方,又是抗戰的前線,這就決定了雲南各族人民所受災難是非常嚴重的。

首先,雲南各族人民節衣縮食,承擔起巨大的物資供應。

抗戰期間,湧入雲南的軍民在100萬人以上,而雲南曆來糧食不能自給,需要依靠進口越南、緬甸大米以作補充。滇越鐵路被日軍封鎖,緬甸淪陷後,軍民的糧食供應就十分緊張。為了解決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雲南地方政府一方麵按照國民黨政府的規定實行征借征實,僅1944年征借征實就達360萬石;另一方麵,命令各縣加收一定數量的糧食作為積穀,每年雲南120多個縣積穀達百萬石以上,情況緊急時,就動用這批積穀,以解燃眉之急。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美軍部隊約20000餘人駐在雲南,雲南各族人民的負擔更重了。據《盟軍日用小計》所載:每月供應肉牛40頭、生豬60頭、雞1000隻、雞蛋60000個、麵粉150袋、小菜1.2萬斤。4年共計,肉牛5.84萬頭、豬8.76萬頭、雞約146萬隻、雞蛋約8760萬個、麵粉2.19萬袋、小菜1752萬斤。

還有,緬甸淪陷、滇西抗戰開始之後,16萬遠征軍大軍雲集滇西,當時其糧食絕大部分是由滇西人民拿出來的,從昆明方麵運濟的隻有很少部分。1942年保山縣交遠征軍兵站征實征購軍糧47640大包零176斤(每大包200斤)。另外,餘穀撥交軍糧5048大包。1943年45413大包。同上。

滇西人民全靠人背馬馱,把這麽龐大的糧食運送到軍隊駐地,還要運送彈藥等物資,滇西各族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承擔了沉重的負擔,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為了修築滇緬公路,在施工高潮時,有20萬人奮戰在工地上,在無機器設備的情況下,全靠人力挖掘、挑運,據統計,死於爆破、墜崖、落江、土石重壓、瘧疾和其他疾病的,約3000人,死亡率高達1.5%。雲南人民用自己的鮮血、汗水和生命築成了滇緬公路,為此雲南各族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其次,滇西淪陷區的各族人民直接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蹂躪和掠奪,直接遭受了戰火的洗劫。

第三,無數雲南各族人民的男兒,遠征抗日戰場,有的戰死疆場,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據孫代興、吳寶璋主編的《雲南抗日戰爭史》提供的數據,抗戰八年,雲南共征兵員38萬餘人,加上抗戰前已有的後來組成第60軍的4萬餘人,則一共至少在42萬人以上。以第60軍為例,血戰台兒莊後,傷亡過半,全軍不得不縮編為一個師。抗戰時,雲南所出動的3個軍約22萬餘人,加上其他雜項兵源,共約27萬人,這些軍隊的裝備、給養大半為雲南自籌,這對僅有1300多萬人口的雲南來說,實在是個沉重的負擔。

總之,在抗戰中,無數雲南各族人民以堅韌的毅力,承擔起了戰爭帶來的災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戰勝了重重困難,取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結束語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人類社會的最大災難。但對某些局部地區和某些時候而言,戰爭給這些地區注入了活力,使其得到了發展。抗日戰爭時期的雲南就是這麽一種情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大發展,全麵推動了雲南社會曆史的發展,為雲南今後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但我們也應看到,某些行業如商貿、金融等隻是因戰爭而繁榮,隨著戰爭的結束,也逐漸衰落了。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雲南各族人民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雲南各族人民飽受了戰爭的苦難。因此,今天我們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應發揚先輩們英勇無畏的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共謀發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作者單位: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