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南詔境內的民族構成

  在南詔境內生息繁衍著出自氐羌、百越和百濮三大族係的民族,這些民族分別處於不同的曆史進程之中,政治經濟麵貌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性。唐代史籍中對這些民族或名之以地望,或名之以生活習俗和文化特征,可謂林林總總,頗具奇趣,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南詔境內民族眾多、情況複雜的特點。因史料鉤稽不易,故擇其主要而述之。

(一)出自氐羌係統的民族

1.烏蠻

烏蠻是由兩漢時期西南夷中的昆明族和叟族分化組合而來,在唐朝初年,“烏蠻”還是一個內涵極廣的稱謂,是對兩漢時期的昆明族、叟族後裔,包括東漢末就已從烏蠻中分化出來的摩沙族的廣泛稱呼。南詔建國後,隨著施蠻、順蠻等民族的分化,“烏蠻”遂專指近代各個方言區的彝族先民。南詔時期不同地區烏蠻之間的發展的差異性很大,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大片區:

西部片區的烏蠻,主要分布在今滇西地區。唐初以六詔(越析詔除外)烏蠻為代表,但除六詔之外也還有一些零散的部落,故又有“八詔”之說,在南詔的統一活動中,這部分烏蠻部落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打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占主導地位。作為最大的烏蠻貴族,南詔王對土地實行了管理,按不同等級進行分配。滇西烏蠻中的其他貴族,依所屬官銜被視為上戶,可以從南詔王那裏獲得田四十雙(兩頃);一般農村公社中的烏蠻頭目和農民,是為“中戶”、“下戶”,也可以獲得數量不等的小塊土地使用。滇西烏蠻貴族,既占有大片的土地,又擁有眾多的對外戰爭中捕捉到的俘虜,這就使他們有條件進行奴隸製生產。滇西“烏蠻”奴隸主的奴隸來源,主要是戰爭中的俘虜。早在南詔統一洱海地區前夕,鄧賧等詔(在今雲南洱源縣)的首領,便把被俘虜的漢族人口充做奴隸。例如唐睿宗景雲年間(公元710~711年),鄧賧詔及其附近的部落叛變,姚州都督李蒙於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率兵進討失敗,判官郭仲翔等即被俘為奴隸。南詔脫離唐朝之後,更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先後從戰爭中俘獲大量人口為奴隸。此外,也有少部分是從買賣中獲得,太和五年(公元831年)前後,唐巂州刺史喻士珍,即把當地的兩林等部落人口捕捉了賣給南詔奴隸主們。從各方麵看來,南詔統治時期,滇西“烏蠻”中的奴隸製度是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展。南詔政權崩潰之後,滇西“烏蠻”中的奴隸製度亦趨於瓦解。

北部片區的烏蠻,從大的地理範圍上說,應包括南詔拓東節度北鄙的烏蠻六部及分布於雅礱江以東的東蠻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川西南、滇東北、黔西連接地帶。《新唐書·南蠻傳》載南詔時期,拓東節度北鄙的烏蠻形成七個較大的部落,即勿鄧部落(在今四川涼山州北部)、阿芋路部落(在今昭通一帶)、阿孟部落(在今鎮雄一帶)、夔山部落(在今大關、彝良一帶)、暴蠻部落(在今威寧、水城、納雍、畢節一帶)、盧鹿蠻部落(在今會澤、東川、巧家一帶)、磨彌斂部落(在今宣威、富源、沾益一帶)。以勿鄧為代表為一群部落又被稱為“東蠻”,“勿鄧地方千裏,有邛部六姓,一姓白蠻也,五姓烏蠻也,居邛部(今越西縣)、台登(今西昌、冕寧二縣之間的瀘沽)之間。又有東欽蠻二姓,皆白蠻也,居北穀(在今冕寧縣北部),……又有粟蠻二姓、雷蠻二姓、夢蠻三姓,散處黎(黎州,駐今漢源)、巂(巂州,駐今西昌)、戎(戎州,駐今宜賓)數州之鄙,皆隸勿鄧。勿鄧南七十裏有兩林部落,有十低三姓、阿屯三姓、虧望三姓隸焉。其南有豐琶部落,阿諾三姓隸焉。兩林地雖狹,而諸部推為長,號都大鬼主。勿鄧、豐琶、兩林皆謂之東蠻。”

北部的烏蠻長期保留著原始氏族、部落製度。《蠻書》記載阿芋路、暴蠻、盧鹿蠻的情況說:“此等部落,皆東爨烏蠻也。男則髪髻,女則散髪發。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大部落則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巫鬼,用相製服。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各部落之間在政治上互相對立,在經濟上自給自足、極其封閉,同時又利用血親複仇進行奴隸的劫掠。《新唐書·南蠻傳》即說:“夷人尚鬼,謂主祭者為鬼主,每戶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送鬼迎鬼必有兵,因以複仇雲。”延續至近代,涼山的彝族就是趁“打冤家”的機會,進行奴隸劫掠活動。北部烏蠻的各部中明顯地存在奴隸製,一些貴種的家支,把自己地域內的白蠻村社征服之後,使他們淪為集體奴隸,世世代代地隸屬於烏蠻的貴種家支。然而,在奴隸人口有限、對外商業交換極度不發達的情況下,這些烏蠻內部的奴隸製度始終不曾得到充分發展。

東部片區的烏蠻,分布在今楚雄以東、沾益以南、紅河以北地帶,唐初稱為“東爨烏蠻”,南詔獨立建國以後至宋朝時期,以所謂東方三十七部著稱於世。東方三十七部是以烏蠻為主體的民族群體,其中還包括了由“白蠻”與“烏蠻”混合組成的“徙莫祗”各部在內。關於三十七部的具體名稱,《滇史》、《南詔野史》、《滇係》等史籍的記載均有所出入。三十七部當是“在特定的某個時間階段內,在東方烏蠻貴族統治區域內形成的三十七個地方性組織,這些組織並不完全固定,而是在不斷進行著的分化和重新組合,以致部的數量和地域範圍並非一成不變”。東方三十七部在保存農村公社的各種製度的情況下,緩慢地向著階級社會跨進。“烏蠻”三十七部分別由各部的貴族分子進行土地分配,組織武裝力量保衛自己的地界,部與部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2.白蠻

白蠻是以兩漢時期的僰人為主體融合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成分發展演變而來,是近代白族的先民。唐朝初年,今元江以東的廣大壩區均有白蠻分布,以滇池、洱海周圍地帶為中心形成白蠻的二大聚居區。其中,分布於今滇東北與黔西北連接地帶往南至元江一帶的白蠻,被稱為“西爨白蠻”,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白蠻與烏蠻相雜居,有“白水蠻”、“弄棟蠻”、“青蛉蠻”之稱,在今洱海地區則被稱為“河蠻”、“西洱河蠻”。南詔兼並爨區之後,曾以兵相脅強迫遷移西爨白蠻二十萬戶於永昌,使滇西地區成為白蠻主要的聚居區。盡管在遷移的數目上尚存在分歧,但西爨白蠻沒有被盡遷當是肯定的,如《元史·地理地》載:“沾益州(駐今宣威)……天寶末,沒於蠻,為僰、剌二種所居。”此外有史料還記載仁德府、東川府等地也有保留白蠻古稱的“僰人”,說明西遷二十萬戶在數目上確有疑問。南詔時期為統治需要,又自洱海地區向各個城鎮要塞遷移白蠻,使白蠻的分布甚至在某些地方超出了唐朝初年的範圍,造成白蠻遍布於西南各地的局麵。

南詔時期,部分白蠻貴族加入了南詔統治集團,充任清平官、大軍將、六曹長等職,通過職銜領得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廣大白蠻則基本上保持著自由民的身份,通過他們所在的農村公社分得一小塊土地,進行農業與小手工業相結合的個體小生產。

唐朝初年,白蠻的農業、手工業已經達到了與內地漢族基本接近的水平。南詔獨立建國之後,在白蠻地區興修水利,增辟田畝,使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了起來。手工業生產,尤其是紡織業生產也得到提高,達到與漢族相等的水平。《新唐書·南詔傳》即說,南詔境內的白蠻“工文織,與中國埒”。隨著南詔“西開尋傳、南通驃國”,洱海地區的白蠻與古中南半島地區的商業交換也發展起來。南詔中後期,佛教在白蠻中逐漸成為普遍信仰,對南詔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都起著相當大的影響。可以說,白蠻是當時西南各族中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民族。

3.磨些蠻

磨些蠻是近代納西族的先民。唐朝初年磨些蠻分布在鐵橋(在今雲南省麗江縣西北之塔城)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覽(以上各地均在今麗江縣境內)、昆池等川(今四川省鹽源、鹽邊),部分磨些人口還南下至賓居(今賓川縣賓居街)一帶,建立了越析詔,為唐初滇西“烏蠻六詔”之一。

唐初越析詔從事農業產生,冶鐵技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鑄造的鐵劍稱為“鐸鞘”,以鋒利聞名,是磨些中政治經濟最發達的部分。越析詔被消滅之後,戰敗的磨些人散在瀘水(金沙江)上遊兩岸的鐵橋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覽、昆池等川,分散不相統一。其生產、生活狀況,《蠻書》卷四說:“磨些蠻,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畜牧業占據了經濟生活中相當大的比重。

4.施蠻、順蠻

唐朝前期施蠻、順蠻是烏蠻中的一部分,“參居劍共諸川”,即今劍川、鶴慶一帶,與“六詔”烏蠻居住區域相近,同屬一個民族群體。南詔統一洱海的活動中,浪穹詔主鐸羅望和鄧賧詔主咩羅皮失去浪穹、鄧賧之地(今洱源縣),乃“退而逼奪劍、共(今劍川、鶴慶)”,於是施蠻、順蠻中的一大部分人口被迫向西部和西北部遷移,其人口在南詔時期逐步散及今鶴慶、麗江、蘭坪、維西、永勝等地,與洱海烏蠻諸部逐漸產生了差別,被稱為“施蠻”、“順蠻”,是近代傈僳族的先民。

施蠻、順蠻“男以繒布為縵襠,婦人從頂橫分其發,當額並頂後各為一髻,男女終身並跣足,披羊皮”。南詔時期施蠻、順蠻容易流動遷徙,從事畜牧業生產,農業生產並不發達,一直處在原始社會末期。

5.和蠻

和蠻是在南北朝以後從叟、昆明族中分化出來的,是近代哈尼族的先民。唐朝前期哈尼族作為一個單一民族出現,其分布區域為東西兩部。東部從地望上接近安南都護府北部,大致在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境內,有“大鬼主”孟穀悮;西部的一片接近洱海地區,即今雲南省思茅地區,有大首領王羅祁。南詔時期和蠻內部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處在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當中,受南詔通海都督和開南節度管製。

6.尋傳蠻和裸形蠻

尋傳蠻亦是從叟、昆明族中分化而來,主要分布在今瀾滄江以西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以東地帶,東瀘水(今雅礱江)與磨些江(今麗江縣以下的一段金沙江)合流處(今永勝、華坪一帶)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尋傳蠻包括了近代阿昌族和景頗族載瓦支的先民在內。《蠻書》卷四記載南詔時期的“尋傳蠻,俗無絲綿布帛,披波羅籠,跣足可以踐履榛棘。持弓挾矢,射豪豬,生食其肉,取其兩牙雙插頂傍為飾,又條其皮以係腰。每戰鬥,即以籠子籠頭如兜鍪狀。”是原始的狩獵民族,農業和紡織手工業都還沒有發展起來。

“裸形蠻,在尋傳城(今緬甸克欽邦境內恩梅開江與邁立開江之間)西三百裏為巢穴,謂之野蠻。……其男女遍滿山野,亦無君長,……無農田,無衣服,帷取木皮以蔽形。或五妻、十妻共一丈夫,……其妻入山林,采拾蟲魚螺蜆等歸啖食之。”此外今緬甸克欽邦境內邁立開江上遊之葡萄也有部分裸形蠻分布。裸形蠻是尋傳蠻的近親部落群,但比尋傳蠻更為落後,還處在原始的母係氏族社會中,農業和紡織業沒有發展起來,“取木皮以蔽形”,所謂“裸形”,實為內地漢族的蔑稱。裸形蠻(野蠻)是今緬甸克欽邦的克欽族和我國境內景頗族景頗支的先民。

(二)出自百越係統的民族

南詔時期出自百越係統的民族,被稱之為“金齒”、“黑齒”、“繡麵”“茫蠻”、“白衣”等稱呼,而實際上這些民族的自稱為“傣”,是近代傣族的先民。

《蠻書》卷四說:“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麵蠻,……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銀齒以銀。有事出見人則以此為飾,寢食則去之。……繡腳蠻則於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膚為文彩。……繡麵蠻初生後出月,以針刺麵上,以青黛塗之,如繡狀。”這部分民族分布在南詔永昌、開南、鎮西(麗水)節度的管轄區域範圍內,即今保山地區的南部和西部、德宏州的大部分、臨滄地區西部,以及雲南省德宏州西南邊境至緬甸克欽邦及克欽邦與撣邦連接地帶。

“茫蠻部落,……茫是其君之號,蠻呼茫詔。”稱為“茫蠻”的部分,主要聚居區是南詔的銀生節度轄區內,即今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及緬甸南撣邦乃至泰國北部。

《新唐書·南蠻傳》載安南都護府(今越南北方)北部與南詔連接地帶有“白衣”,“大中時,李琢為安南經略史,苛墨自私,以鬥鹽易一牛,夷人不堪,結南詔將段酋陷安南都護府,號白衣沒命軍”。範成大《桂海虞衡誌》說,邕州(駐今廣西南寧)屬境的南江之外有“白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二說:“安南國,西有陸路通白衣蠻。”《蠻書》又記有“棠魔蠻”事跡,與《新唐書·南蠻傳》記錄的“白衣”地區發生的事件一致,可知“棠魔蠻”實為“白衣”中的一部分,“棠魔”即“傣猛”。稱為“白衣”的部分,居住區域是南詔東南部邊境與安南都護府連接地帶。即今雲南省紅河州、文山州南部與越南北方連接地帶。“白衣”指的是近代雲南紅河州和文山州南部及越南北方的傣族先民。

公元8世紀前後,傣族中的農業生產已經相當發達。《蠻書》卷四說:“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孔雀巢人家樹上,象大如水牛,土俗養以耕田,仍燒其糞。”紡織手工業也比較發達。《蠻書》說,茫蠻“婦女披五色娑羅籠”;“金齒”等則“以青布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條”,或“衣以緋布,以青色為飾”。可見紡織品種類之多。接近安南林西原(今越南老街省)一帶的“棠魔蠻”(傣猛)則每年都把自己飼養的牛馬趕到林西原去出賣,說明這些地區商業也有了一定發展。

各地的傣族中都已經普遍出現了剝削階層,進入了階級社會。“詔茫”即“詔猛”,在傣族中已經出現,直至近代,西雙版納的二級土司仍稱“詔猛”。

(三)出自百濮係統的民族

1.樸子蠻

樸子蠻是從過去“閩濮”中分化出來的,是近代布朗和崩龍(德昂)的祖先部落。

南詔時期樸子蠻的分布較廣,“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瀾滄江亦有部落”。分布在今雲南省思茅地區和臨滄地區東部,西雙版納及境外的一些地方,以及保山地區、德宏州東部、臨滄地區西部;尋傳即尋傳地區,指今雲南省瀾滄江西岸的雲龍縣之地往西經德宏北部而至緬甸克欽邦一帶。今維西往南沿瀾滄江至雲龍一帶,也有樸子蠻分布。

《蠻書》卷四說:“樸子蠻,勇悍矯捷,以青娑羅段為通身誇。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間射飛鼠,發無不中。”樸子蠻從事狩獵,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沒有脫離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平衡。

2.望蠻

望蠻也是從過去的“閩濮”中分化出來的,是近代瓦族的先民。

南詔統治時期望蠻分布在永昌(今保山)西北者,稱外喻部落,“其人長大,負排持槊,前往無敵。又能用木弓短箭,箭鏃傅毒藥,所中人立斃。婦人亦跣足,以青布為衫裳,聯貫珂貝巴齒真珠,斜絡其身數十道。有夫者堅分發為兩髻,無夫者頂後為一髻垂之。其地宜沙牛,亦大於諸處牛,角徒工四尺已來。婦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遊。”牲畜飼養業比較發達,紡織手工業有一定的發展。

分布在瀾滄江中下遊以西今阿瓦山區者,“其人勇捷,善於馬上用槍。所乘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鍪上插犛牛尾,馳突若飛。其婦人亦如此。南詔及諸城鎮大將出兵,則望苴子為前驅。”阿瓦山區的望蠻仍然是一些原始部落,從事狩獵,善於馬上用槍。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