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唐、詔失和,南詔建國

  (一)東進爨區

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之後,公元739年,皮羅閣遷王府於太和城。南詔勢力日益滋長,“歸義既並五詔,服群蠻,破吐蕃之眾兵,日以驕大”,唐朝也愈加重視,“每入覲,朝廷亦加禮儀……歸義意望亦高”。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由於唐朝開步頭路,唐朝與東方諸爨之間矛盾爆發,導致了爨氏政治集團的覆沒,南詔勢力由此進入到了滇池地區。

滇池及其周圍地帶,漢晉以來一直是古代雲南的政治經濟中心。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唐朝已經在爨區設置了許多羈縻州、縣。但爨氏各首領閉關自守,唐朝中央的勢力難於直接深入控製。再者,爨氏各首領之間劇烈的朋黨相嫌、經營損害的活動,亦使唐朝深以為慮。當南詔皮羅閣在唐朝的扶持下統一了洱海地區之時,爨區較有勢力的封建主,有爨氏大首領、南寧州(在今雲南曲靖一帶)都督爨歸王,兩爨大鬼主爨崇道(據今雲南馬龍),昆州(今昆明市區以西)刺史爨日進,黎州(今雲南華寧)刺史爨祺,求州(今雲南玉溪)刺史爨守懿,螺山(今昆明市區北部)大鬼主爨彥昌。

在驅逐吐蕃、安定了西部洱海地區之後,唐朝再回首經營東方爨區,為了把爨區完全控製起來,唐朝想打開一條南北縱貫爨區的交通路線,把北部戎州都督府和南部安南都護府的勢力連接起來,同時,通過這條交通路線還可以把西南的劍南道和南方的嶺南道進一步聯係起來,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這條路被稱為“步頭路”,從嶺南道的安南都護府(駐今越南河內)沿紅河水道而上至“步頭”(即渡頭或埠頭,其地在今雲南省建水縣南部紅河岸邊的阿土附近),從步頭舍舟登陸北上,經劍南道爨區的安寧,以此為南北聯係的中心點,然後北上至戎州都督府(駐今四川宜賓)。

公元745年,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奉命籌劃開通步頭路,以越巂都督竹靈倩至安寧築城,作為實施整個計劃的基地。安寧一帶有漁鹽之富、稻米之盛,且鹽井眾多,可供給周圍地區,然其資源地利,一直為諸爨首領據有,唐朝難得其利。安寧築城可謂一舉多得。但諸爨領主害怕安寧城築成之後,唐朝封建中央加強對爨區的控製,於己不利,加之唐軍築城“賦重役繁、政苛人弊”,天寶四至五年間(公元745~746年),在爨歸王的帶領下諸爨舉兵反抗,殺了安寧築城使竹靈倩,毀了安寧城。諸爨此舉震怒了朝廷,遂派遣唐朝官吏督令南詔皮羅閣率軍前往鎮壓。

唐詔聯兵東進,師至波州(在今雲南祥雲縣境),諸爨領主此時又惶恐萬分,爨歸王、爨崇道等率部眾至軍前投降。皮羅閣代其向唐朝廷請罪,並獲得唐玄宗寬恕,又命諸爨重築安寧城。顯然,在安寧築城事件中南詔充當了唐與諸爨之間調停人的角色,由此合理地介入了東方爨區的事務中。

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爨區紛爭又起,皮羅閣派大將段忠國隨唐朝使者黎敬義、李宓等,再至安寧調和諸爨。居住在曲軛(今馬龍)的“大鬼主”爨崇道,在李宓的反間之下殺了盤踞石城(今曲靖市)的爨歸王,諸爨以此離心離德而內訌。爨歸王妻阿姹,族係烏蠻,派使者請求皮羅閣出兵討伐爨崇道。然而,皮羅閣並沒有急於出兵,他征得唐朝允許,使阿姹子爨守隅襲父職為南寧州都督,並嫁一女為爨守隅妻,另嫁一女為爨崇道子爨輔朝妻,以示和解。但諸爨之間攻伐愈烈,爨崇道又殺其弟昆州刺史爨日進,此時,諸爨之間經過相互的攻殺,力量已大為縮減,皮羅閣乘機命閣羅鳳率兵占領昆州,討伐爨崇道。爨崇道敗走黎州(今華寧一帶),南詔俘獲爨輔朝。不久爨崇道亦被殺。爨氏大領主紛紛覆滅,南詔成功地占領了爨區。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皮羅閣死,其子閣羅鳳繼為雲南王。閣羅鳳驍勇善戰,早在南詔統一洱海的戰爭中,以“弱冠之年”攻石和城,討越析,梟於贈,後又隨皮羅閣攻爨部,積累了豐富的政治、軍事經驗。閣羅鳳繼位後,秉承皮羅閣經營爨區的意誌,對東方爨區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控製,命令昆川城使楊牟利以兵相脅,遷移西爨白蠻二十萬戶於永昌(今保山),徹底摧毀了爨氏的政治勢力。爨氏自東晉以來獨步南境的曆史結束。

(二)天寶戰爭與南詔的獨立

閣羅鳳的行為體現了南詔經營滇池地區的政治傾向,必然觸及唐朝利益所在。唐朝與南詔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為扼製南詔不斷膨脹的民族政治勢力,唐朝從政治、經濟等方麵對南詔采取了種種壓製措施。

作為代表唐朝的地方官員,雲南太守張虔陀在唐、詔衝突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據《南詔德化碑》記載,為了對付南詔,張虔陀聯合吐蕃,密謀合滅南詔。張虔陀還企圖扶持閣羅鳳的異母弟誠節來取代閣邏鳳,並且收留爨崇道餘部,授官爵予南詔不和者,培植南詔的敵對勢力。此外,還在姚州府繕甲練兵,向南詔倍征軍糧,以疲憊南詔。這些做法引起閣羅鳳極大的怨恨和反感,唐、詔關係開始惡化。

負責處理西南邊境事務的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褊急寡謀”,缺乏處理民族事務的政治才幹,張虔陀又行事狡詐,德行粗鄙,“舊事,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舊唐書·南詔傳》,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版。盡管如此,閣羅鳳還是保持與唐朝繼續交好的意願,並把矛盾的解決寄托於唐朝中央。《南詔德化碑》說:“於時馳表上陳,縷申冤枉,皇上照察,降中使賈奇俊詳覆。屬豎臣無政,事以賄成。一信虔陀,共掩天聽,惡奏我將叛。”唐朝從表麵上派中使賈奇俊到姚州進行調和,而實際上賈、張二人沆瀣一氣,不僅沒有處理好與南詔的關係,反而誣告“南詔欲反”,使矛盾進一步激化。閣羅鳳又派軍將楊羅顛等連表控告,唐朝中央沒能理會閣羅鳳協商解決的意願,終於激怒南詔上下,“管內酋渠等皆曰:‘主辱臣死,我實為之。自可齊心戮力,致命全人。安得知難不防,坐招傾敗。’於此,差大軍將王毗雙、羅時、牟苴等,揚兵送檄,問罪府城”,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閣羅鳳出兵攻陷姚州。雲南太守張虔陀在這場衝突中首當其衝,南詔殺張虔陀,“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唐詔關係急劇惡化。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朝派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率兵八萬從戎州、巂州入雲南,安南都護王知進率兵由步頭路入安寧討伐南詔。閣羅鳳此時仍不願與唐朝封建中央公開對壘,故派使臣向進駐安寧城的唐軍請求罷兵,並曉以利害:“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當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鮮於仲通在大民族主義思想的支配下,拒絕了南詔的請求。南詔於是攻破了安寧城。鮮於仲通率領軍隊直指向洱海地區,遣大將王天運從點蒼山後出兵,自將大軍自東南腹背夾擊太和城。南詔被迫動員洱海地區的“烏蠻”、“白蠻”共同起來戰鬥,宣言“彼若納我,猶吾君也。今不我納,即吾仇也。”並差首領楊利等至浪穹參見吐蕃禦史論若讚,向吐蕃求援。閣羅鳳又命長子鳳迦異、大軍將段全葛等迎擊蒼山後背唐軍,自己則率主力正麵迎戰。雙方交戰於西洱河畔,南詔軍勇猛異常,戰鬥悲壯激烈,唐軍六萬陷沒,王天運被殺,鮮於仲通隻身逃免。

勝利之後,南詔投向吐蕃,“遣男鐸傳、舊大酋望趙佺鄧、楊傳磨侔及子弟六十人,齎重帛珍寶等物,西朝獻凱”,吐蕃讚普命宰相倚祥葉樂,持金冠、錦袍、金玉帶、金帳床、安扛傘、鞍銀獸及器皿珂貝、珠毯、衣服、駝馬、牛鞻等,賜南詔為兄弟之國。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正月一日,於鄧川冊詔閣羅鳳為讚普鍾南國大詔,給金印,號“東帝”,授長子鳳迦異“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馬大將”。南詔於是改元為讚普鍾元年,建立年號,成為了獨立國家。之後,“閣羅鳳之大臣名段忠國者,來至讚普墀德祖讚之帳前,在龐塘大殿之中,致禮示敬,時,讚普群臣引吭高歌。”

麵對鮮於仲通的慘敗,時任禦史大夫兼劍南節度使的楊國忠,玩權術於股掌,竟假飾凱旋、稱敗為勝。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命“太守司空襲禮、內使賈奇俊帥師再置姚州,以將軍賈懽為都督”,企圖再謀南詔。南詔斷其糧道,“差大軍將洪光乘等,神州都兵馬使論綺裏徐同圍府城。信宿未逾,破如拉朽,賈懽麵縛,士卒全驅。”

為邀功掩過,此時已謀得右相位子的楊國忠又奏請皇上征兵再戰。中原民眾聞征南詔,無不厭戰之極,“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有人甚至不惜把自己的身體弄殘逃避征兵。唐朝對南詔幾次戰爭的失敗,使人們對雲南心生恐懼,“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如過湯,未過十人二三死”。唐軍以這樣的士氣赴雲南,似已注定了戰爭的失敗。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命李宓、何履光率十萬重兵進入雲南。閣羅鳳憑借蒼山洱海的天然之險,在龍首關和龍尾關排兵布陣,堅壁自守。唐軍糧盡欲退,南詔趁勢進攻,在吐蕃的援助下,大敗唐軍,“白日晦景,紅塵翳天。流血成川,積屍雍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十萬唐軍幾近葬身蒼洱。可憐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枯骨。戰爭的慘敗成為內地人民心裏難以抹去的傷痛,同時還成為包藏禍心者謀逆起兵的借口,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即借口楊國忠兵敗南詔之事,以“憂國之危”為名公然反叛。

戰爭之後,南詔把唐朝將士的屍首祭而葬之。南詔讚普鍾十五年(公元766年),閣羅鳳於太和城立大石碑,表明不得已叛唐的原因,說:“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後世容複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天寶之戰後,唐朝的政治勢力徹底退出洱海地區,收縮至巂州(今四川省涼山州)一帶。唐朝在西南百年有餘的經營轟然倒塌,唐、詔之間正常的政治聯係自此中斷達四十年之久。

(三)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進入到長達七年之久的平叛戰爭中,中原地區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盛唐時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景象已經不複存在,國力由盛轉衰。為平息叛亂,唐朝倚重於各地藩鎮的勢力,由此造成了藩鎮勢力的擴張。部分參加平叛戰爭的藩鎮擁兵自重,有的甚至有意保存安、史舊部與唐朝進行政治博弈,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之勢。唐朝無力從根本上解決藩鎮割據問題,以至割據之風愈演愈烈自穆宗即位之後,藩鎮增加至六十一個,僅山南、劍南、嶺南、河西四道為朝廷所控製。負責西南邊境防範事務的劍南西川節度,也一度卷入了這種政治動蕩之中。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將崔旰兵據成都,殺節度郭英義,以致蜀中大亂。唐朝不敢製裁,反委任崔旰為成都尹、劍南節度行軍司馬。在這種形勢下,唐朝對南詔也由強硬的軍事幹涉轉為長期的軍事防範,南詔由此進入到了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

1.疆域的鞏固

南詔首先展開穩定邊疆、鞏固內境的活動。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趁唐朝內亂之際,南詔與吐蕃聯合出兵,越過金沙江進攻唐朝的巂州(今四川省涼山州)。《南詔德化碑》載雲:“詔親帥大子藩圍逼會同(今會理)。越巂(今西昌)固拒被僇,會同請降無害。”越巂被攻克後,南詔大掠而歸,“子女玉帛,百裏塞途;牛羊積儲,一月館穀。”第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複置越巂,以楊廷璡為都督,兼固台登(今冕寧縣南部之瀘沽)。在南詔和吐蕃的軍事聯動下,唐朝一敗再敗,不僅越巂、台登盡失,連邛部(今越西縣)及昆明(今鹽源)之地也一並不保。南詔與吐蕃共同瓜分了唐朝的巂州之地:越巂(今西昌)周圍屬吐蕃;會同(今會理)上下歸南詔。南詔於會同(今會理)設會川州,並以都督駐其地,稱會川都督,兼製鄰近的各賧(州)。

越巂一向是為唐朝“西抗吐蕃,南撫蠻夷”的前沿陣地,是捍衛巴蜀的軍事屏障。南詔與吐蕃兵攻克了唐朝巂州之地後,公元759年,唐朝在西川黎州南二百三十裏的清溪峽置清溪關,唐朝的勢力不得不再向內退縮。

南詔減弱了北部邊境的軍事威脅之後,公元762年,閣羅鳳率兵“西開尋傳”。“尋傳”地區指今瀾滄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帶,包括三國時期永昌郡之地。“南通渤海,西近大秦(今印度)。開辟以來,聲教所不及,羲皇之後,兵甲所不加。”閣羅鳳“親與僚佐,兼總師徒,刊木通道,造舟為梁”,“耀以威武,喻以文辭。款降者撫慰安居,抵捍者係頸盈貫。矜愚解縛,擇勝置城。裸形(今緬甸克欽邦境內的民族)不討自來,祁鮮(山名,今緬甸克欽邦境內的甘高山,這裏指居住在甘高山的民族)望風而至”。征服了永昌及其以西地區的金齒、銀齒、尋傳蠻、樸子蠻、裸形蠻等民族,把勢力擴張至今伊洛瓦底江西岸的祈鮮山一帶。永昌之地及所屬民族,自此納入了南詔統一政權之下。

同年,南詔還加強了對東方爨區的控製力度。公元765年,以昆川(今昆明壩區)“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閣羅鳳命其長子鳳伽異領兵修築拓東城(在今昆明市內),並以南詔副王的身份坐鎮東方,“威懾步頭,恩收曲、靖,頒告所及,翕然附從”,東北自曲、靖州(今雲南曲靖、東川至貴州威寧一帶)、南至步頭(今雲南省建水縣南部紅河岸邊的阿土附近)的廣大區域皆置於南詔的直接統治之下。至此,南詔的勢力範圍已北越金沙江,西抵麗水(今伊洛瓦底江上遊),南及步頭(今紅河州南部),比天寶間統一洱海地區之時擴大了好幾倍。

2.製度建設

南詔脫離唐朝之後,隨即開始了向國家形態的迅速轉化。閣羅鳳時期,製度建設是南詔國家建設的核心任務,南詔各項製度均成形於這一時期有關南詔製度建設的內容。

以建立統治機構,確定統治秩序為核心,南詔“列尊敘卑,位分九等”,製定等級製度,又“修文習武,官設百司”,“通三才而製禮,用六府以經邦”,建立了國家行政機構,設兵曹、戶曹、客曹、刑曹、士曹、倉曹為中央行政部門;製定了國家行政區劃,以洱海腹心地區為中央控製區,設“六”進行管理,對腹心區以外的地區,則分設“節度區”和都督區進行管理。南詔還建立軍隊組織,製定軍隊選拔和考核製度,以及軍功激勵機製。閣羅鳳當政的四十餘年,通過政治軍事製度的建設,建構了相對完善的國家政權組織結構,製定了一係列的施政措施,把西南眾多民族納入統一政權之中,基本上形成了多民族集合體國家的政治形態。

3.文化建設

南詔對代表先進文化的儒家學說非常推崇。南詔獨立之後,在文化建設方麵大力開展儒學教育,“開三教,賓四門”,唐代有四門學為大學,隸國子監,主要傳授儒家經典。南詔效仿唐朝建立了官辦的學校,進行儒家經典的普及教育。閣羅鳳本人也積極倡導儒學,“不讀非聖之書,常學(治)字人之術”,並且重用漢族儒學之士鄭回為帝師,“以回有儒學,更名蠻利,重愛之,命教鳳迦異。”

4.經濟開發

南詔以洱海地區為經濟中心,加強了對洱海地區的經濟建設,建立土地分配製度,依職官大小進行分配;又積極開墾農田、興修水利,“阨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池,下隰樹園林之業”,以至出現“越賧天馬生郊,大利流波濯錦”,“家饒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富”的繁榮景象。滇中重鎮安寧城為“諸爨要衝”,“鹽池鞅掌,利及牂歡,城邑綿延,勢連戎僰”,南詔設置城監,壟斷魚鹽之利,加強對安寧及其周圍地帶的控製。南詔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在這一時期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5.對外交往

南詔征服尋傳地區後,設永昌、鎮西節度進行管轄。至此,南詔的勢力擴張到了今伊洛瓦底江西岸的祈鮮山(今甘高山)一帶。隨後南詔展開了向古中南半島的擴張,公元8世紀中期,閣羅鳳“南通驃國”,先後出兵攻打了驃國、彌諾國、彌臣國和昆侖國(均分布在今緬甸境內),影響及於大小婆羅門國(在今印度阿薩姆一帶)。南詔還展開了與古中南半島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南詔德化碑》盛讚道:“南荒奔湊,覆詔願為外臣”,於是“信及豚魚,恩沾草木”,“犀象珍奇,貢獻畢至”,“乃能驤首邛南,平眸海表”。這雖是對南詔軍事擴張的溢美之詞,但也透露了南詔建國後日趨強大、獨控一方的曆史事實。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