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南詔對洱海地區的統一

  唐朝之所以選擇南詔,不僅因為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已經具備了統一洱海地區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因為南詔幾代詔主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傾向。

在南詔曆史發展進程中,細奴邏是南詔的奠基者。在他的經營下,南詔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兼並了白崖張樂進求集團後,又使南詔獲得了進入洱海壩區的重要支持;更為重要的是,細奴邏自身所具有的遠見卓識,使他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始終與大唐帝國建立聯係,保持友好,唐高宗時,南詔主細奴邏數次遣使朝貢,此後,南詔幾代詔主都與唐保持著友好關係,邏盛於武後時期向唐朝入貢,“大蒙恩獎,敕鴻臚安排,賜錦袍金帶,繒綵數百疋,歸本國”。時值姚州一些部族首領因唐吏李知古的苛暴而叛唐,在這場動亂中,邏盛堅持了南詔一貫的親唐政策,使南詔獲得唐朝進一步的信任。

開元初(公元713年),邏盛卒,子盛邏皮立。朝廷授特進、台登郡王,知沙壼州刺史。《蠻書》卷四載盛邏皮曾把瀾滄江以西的望苴子蠻收於治下,並置柘榆城進行經營。在處理與唐朝的關係時,盛邏皮一如其先輩,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遣其相張建成朝見長安,與唐朝保持友好關係。公元728年盛邏皮卒,子皮邏閣立,朝廷依舊例授特進,並封越國公,賜名歸義。

皮羅閣擅長以謀略行事,在他的領導下,南詔與其他大部落保持著既聯合又鬥爭的關係。同處一川的蒙巂詔領地寬廣,皮羅閣密有兼吞之意,但又“推恩啖利”,刻意與蒙巂詔保持友好關係以伺時機。皮羅閣還以聯姻作為連橫合縱、擴張勢力的重要手段。南詔同白崖城時傍家族、鄧賧詔均保持聯姻關係。“時傍母,蒙歸義之女,其女複妻閣羅鳳。”鄧賧詔“咩羅皮仍歸義之甥也”。或以為豐時(傍時)、豐咩(傍名)二人皆為時傍之子,則南詔與浪穹、鄧賧二詔均有親姻關係。

皮羅閣生活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正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爭鬥最為劇烈的時候。在兩大陣營之間,如同洱海地區其他部落一樣,南詔也麵臨著政治上兩難的選擇,對這一時期南詔與吐蕃的關係,當再進一步研究關於南詔與吐蕃的關係問題。《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曾記載:“及至雞年(公元733年),讚普牙帳駐於準,唐廷使者李尚書,蠻邏閣等人前來讚普王廷致禮。”學者普遍認為邏閣即南詔王皮羅閣。可見這一時期南詔與吐蕃並非全無聯係。唐玄宗在《敕劍南節度使王昱書》中對南詔效命出力、討伐西洱河蠻的做法,曾評價道:“彼持兩端,宜其殘破。苟非生事,定是輸忠。”《全唐文》卷二八六張九齡《敕劍南節度使王昱書》。玄宗對南詔“持兩端”的說法,也道出了南詔曾遊走於唐、蕃之間的實情。

據方國瑜先生考證,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由於渠浪州楊盛顛作亂,唐朝派內常侍高守信進行征討,使唐朝的勢力再次伸展至洱海腹地,導致了南詔與唐朝更為緊密的聯係,《冊府元龜》卷九五載:“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三月壬戌,西南蠻蒙崇先朝。”蒙崇先蓋為南詔入唐使者。說明在洱海地區人心恍惚、形勢複雜的情況下,皮邏閣最終還是堅定地奉行了南詔一貫的親唐政策,並多次出兵討伐投靠吐蕃的部落。南詔的做法正符合唐朝“以夷製夷”解決洱海地區民族問題的戰略,唐玄宗深為讚許,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玄宗特賜絹二千匹、雜彩二百尺、衣一幅,並下《敕西南蠻大首領蒙歸義書》,表示安撫慰問,敕書雲:

“卿近在邊境,不比諸蕃,率種歸誠,累代如此。況卿等更效忠赤,朕甚知之。頃者,諸酋之中,或有攜弍。相率自討,惡黨悉除,即日蕃中應且安貼。……”

南詔經過幾代詔主的經營,至皮羅閣時期已具備了統一洱海地區的條件。唐朝於是決定借南詔之力來驅逐吐蕃,公元735年秋,唐玄宗再次敕書南詔,在敕書裏唐朝皇帝嚴肅地道出了唐、詔軍事聯盟的計劃:吐蕃於蠻,擬行報複。又巂州鹽井,本屬國家,中間被其內侵,近日始複收得,卿彼蕃落亦應具知。吐蕃惟利是貪,數論鹽井,比有信使,頻以為詞。今知其將兵,擬侵蠻落,兼擬取鹽井,事似不虛。國家與之通和,未嚐有惡。今既如此,不可不防。卿即與達奚守矽部落團練,候其有動,方可出兵;必無事縱,亦不得先舉。巂州相去道裏稱遙,若有驚急,複須為援,並委卿與達奚守矽計會,無失事宜。卿於國盡誠,在邊為悍,委寄得所,朕複何憂!秋中漸涼,卿及著領部落百姓並平安好。今故令內給事承訓往,一一口具,遣書指不多及。是時達奚守矽為姚州都督,這封敕書明確指出南詔是在姚州都督的直接指揮下行動,已成為唐朝的一個軍事同盟。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朝調動姚州都督府的兵力,派遣禦史嚴正誨等與皮邏閣共同策劃,首先展開對河蠻的兼並活動。公元737年,南詔開始了統一的活動。南詔軍隊自蒙舍川、白崖川(今彌渡)一帶出發,皮邏閣率兵攻下石橋城(今下關天生橋附近),其子閣邏鳳與嚴正誨共同率兵滅了石和詔(在今鳳儀鎮西部);爾後,皮羅閣率兵驅逐河蠻,奪取其城邑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幾個月後,南詔又馬不停蹄地繼續北進,與鄧賧詔主咩羅皮合兵攻擊河蠻城邑大厘城(今大理喜洲)。白蠻勢力遭到重創,部分貴族勢力在先後的戰亂中被消滅,部分為蒙舍詔所兼並而依附於蒙舍詔貴族,成為南詔蒙氏的輔助力量。南詔的勢力已直接拓展到了洱海腹心地帶。

第二年(公元738年)越析州豪酋張尋求殺詔主波衝,南詔皮羅閣乘機請劍南節度使王昱到姚州府處理此事。王昱至姚州,殺張尋求,以越析領地劃歸南詔統領,南詔進一步擴大了勢力範圍,擁有了洱海東部及東北部的地區。越析詔被攻破之後,其王於贈率領殘餘部眾,向東北渡過金沙江,在龍佉河(今四川鹽源縣境內)築壘自固,使部落酋長楊墮於河之東北駐兵防守。皮羅閣遣兵追擊,不能攻克。後皮羅閣長子閣羅鳳主動請戰,擊破楊墮,於贈被迫投水而死。

在一係列的軍事勝利後,消滅一直與南詔相抗衡的其餘烏蠻四詔成為南詔更大的軍事計劃。皮羅閣通過劍南節度王昱請求唐朝,獲準兼並其餘四詔的計劃,唐朝派遣王承訓去幫助皮羅閣策劃,首先打擊曾依附於吐蕃的鄧賧、浪穹、施浪等詔。鄧賧詔主咩羅皮乃皮羅閣外甥,曾被唐朝封為鄧賧州刺史,但弱而無謀,在皮羅閣打擊河蠻的鬥爭中,與皮羅閣合攻大厘河蠻,並據有大厘城,但不久之後就成為南詔的打擊對象。南詔襲擊了大厘城,驅逐了咩羅皮,拉開了兼並三浪詔的序幕。咩羅皮隨即與浪穹、施浪二詔援兵討伐皮羅閣。皮羅閣築龍口城嚴陣以待,大敗三浪,並乘勝追奔過鄧賧,三浪士卒慌亂之中陷至泥沙之中,死傷慘重。鄧賧詔主咩羅皮、浪穹詔主鐸羅望退至劍川、野共川(今鶴慶一帶),托庇於吐蕃在當地的勢力。施浪詔主施望欠則退保牟苴和城(在今彌苴河口),後再次遭到皮羅閣的攻打,潰敗之下率家族之半欲西走永昌(今保山),皮羅閣早於瀾滄江東岸駐兵圍堵。施望欠見大勢已去,無計可施,遂獻其女遺南丐和。施望欠被南詔置於蒙舍川。其弟施望千在牟苴和城破之後北奔吐蕃,吐蕃立以為詔,置於劍川。在攻破了三浪詔之後,皮羅閣率兵回轉,擊殺了巍山壩子的蒙巂詔主照原,蒙巂詔土崩瓦解,南詔盡有其領土和部眾。

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詔迅速完成了吞並洱海周圍各部的任務,一躍而成群雄之首。吐蕃的勢力被迫收縮到劍川、野共川(今鶴慶一帶),唐朝扼製吐蕃南下的計劃取得到成功。南詔的政治空間從巍山腳下延伸到了更為廣闊的洱海壩子及周邊地區,作為唐朝對抗吐蕃的重要支柱,南詔的政治地位急劇上升。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九月,唐朝廷便派中使李思敬持敕書至姚州封南詔皮羅閣為雲南王,敕書雲:古之封建,誓以山河,義在疇庸,故無虛授。西南蠻都大酋特進越國公賜紫袍金鈿帶七事歸義,挺秀西南,是稱酋傑,仁而有勇,孝且兼忠,懷馭眾之長材,秉事君之勁節。瞻言諸部,或有奸人,潛通犬戎,敢肆蜂蠆。遂能躬擐甲胄,總率驍勇,深入長驅,左縈右拂,凡厥醜類,應時誅翦。戎功若此,朝寵宜加。俾膺胙土之榮,以勵捍城之士。此外,唐朝封皮羅閣長子閣羅鳳為特進都知兵馬大將兼楊瓜州刺史,次男城節為蒙舍州刺史,次男崇,江東刺史,次男成進,雙祝州刺史。作為政治上隸屬於唐朝的地方大員,南詔的勢力範圍已經超出了洱海壩區,擴大到了東至今楚雄地區,西抵瀾滄江東岸,北至今劍川、鶴慶一帶,儼然與東方滇池地區的爨氏相競雄。

南詔統一洱海周圍各部,是唐朝以驅逐吐蕃為目的,選擇南詔為戰略夥伴的結果,同時,也是南詔幾代詔主立足發展、苦心經營的結果。對洱海周圍地帶來說,南詔的統一結束了部落之間長期的對立紛爭,對進一步的發展有利;就與內地王朝的關係來說,南詔主皮羅閣被冊封為雲南王,是唐朝封授在洱海地區進行統治的地方王侯,這是古代中央王朝把少數民族地區納入統一政治軌道的一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有利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聯係,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洱海地區的統一,具有曆史的進步意義。

  §§第二章 南詔的發展與興盛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