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2、不能遺忘的一段曆史

  徐友漁

  讀重慶出版社剛推出的《無聲的群落》時,我不時停下來,掩卷沉思,等待內心劇烈湧動的情緒稍微平靜一些。我對諸位作者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始終懷抱熱情和理想敬佩不已,但更多的是悲憤,為一代有誌青年被歧視、被愚弄、被欺淩,走投無路的遭遇悲哀和憤怒,為一個民族曾經有過的極大不公正和荒唐感到寒心與後怕,為那無聲的群落中許許多多已經被艱苦的生活埋沒,至今仍處在無聲狀態的不幸者悲哀。

  《無聲的群落》是一本關於“老知青”的書。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之前,曾經和成都市一批下到西昌的老知青有密切的關係,還到好些知青點上去生活過,了解他們的處境和心境,了解他們的才華和對未來的絕望,1976年形勢劇變之後……還和一些人有聯係。很可能,我是少數本身不是老知青但懂得他們的人之一。

  因為這個原因,我對出版《無聲的群落》一書感到特別的欣慰。

  所謂“老知青”,就是在1966年之前下鄉的知青,他們有別於1968年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中離城的知青。區別在於,後者大致上是從初中1968級到高中1966級一鍋端,而前者幾乎都是“文革”前沒有考上大學或者高中的落榜生。如果說……我們這批作為“文革”中“革命小將”的新知青是興師動眾、浩浩蕩蕩地開赴農村的,那麽他們是早幾年作為城市中的另類或異類半被哄騙、半被遣送下鄉的……他們不像我們那樣帶著“文革”運動中叱吒風雲、當仁不讓的餘威和後勁,早已懂得人世的艱辛,無聲地品嚐人生這杯苦酒。當我們還在沒頭沒腦地回味政治運動中的“路線鬥爭”、“兩個司令部的鬥爭”時,他們已經在思考平等和公正的問題。

  在大約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我們這一代人重新在社會上大聲喧嘩,把“劫後輝煌”、“苦難與風流”喊得震天響,小說、電視劇、電影,加上“黑土地”展覽……大型會演、專列回鄉的報道,“知青”一時成為社會和文化生活的主題。但在這陣喧嚷中卻聽不到一點老知青的聲音。其實,他們這批人走過的人生之路更艱難、更曲折,他們的遭遇更值得關注和同情。但曆史就是這麽無情和不公正,它並不讓吃過苦頭的人得到補償,哪怕是一點心理上的安慰。如果他們自己不衝破沉寂,頑強地去表達、控訴、呼喊,那麽同代人不會知道在他們的心中,後代人不會知道在曆史的墓園中,原本埋藏著苦難和不幸。

  終於,在下鄉四十多年之後,在第一陣知青熱十多年之後,我們聽到了老知青的聲音。通過《無聲的群落》,我們知道,在廣大知識青年已經講述過的令人感慨……回味無窮的曆史中,還有那麽一個曾經被人遺忘的角落,那裏的故事同樣感人……那裏的苦難和奮爭同樣是我們那值得記憶和反思的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本書的作者是原四川省重慶市在1964年和1965年下到川東大巴山區的知識青年……當年他們之中的多數是品學皆優的學生、學校和老師看重的人才,在從初中升高中或從高中上大學的考試中都獲得優異成績,但因為所謂家庭出身問題,因為當時貫徹的階級路線即基於血統論的歧視政策,他們受到了落榜的打擊和羞辱。

  他們之中,有的人是積極自覺地,有的人是被脅迫、不情願地注銷掉城市戶口,去到那深山老林、貧瘠荒涼的大巴山區。從此,他們走上了一條苦不堪言的人生道路。隻是因為文化大革命這場空前浩劫,使得幾乎全部老三屆統統下鄉,他們才與同代青年取得平等的社會地位――同齡人同處社會、經濟底層的平等,正如“文革”中幾乎所有人同樣貧窮和無望的底線上的平等。

  我不重複書中的故事,讀者自會讀到和品味那真實、動人的描寫。我隻講兩點最觸動我的事。

  宋曉濤在《我的1964-1968》中寫道,“當年動員我們上山下鄉,輿論機器眾口一詞――占領山頭,反帝反修,革命接班,實踐理想,縮小差別,知識下鄉……”

  但在“文革”運動的混亂中,他讀到了一份重慶市精簡城市人口辦公室的文件,才明白“原來,我們1964年光榮的上山下鄉,其實是作為‘被精簡的城市人口’而安置的”,而精簡的標準,就是按照成分和家庭出身。

  盧曉蓉在《詠雪四題》中告訴讀者,在當了七年農民後,她偶然得到了當初她報考大學的材料,看到盡管在成績欄裏填滿了高分,在優缺點欄裏寫的是各種優點而沒有缺點,但在“此生是否錄取”欄裏卻赫然注明“此生不宜錄取”!

  上麵描寫的情況是普遍的,這說明什麽?我們隻能說,那是欺騙,那是類似於印度種姓製的身份歧視。其實,這是經曆過20世紀50至70年代生活的多數人都知道的事實。這樣的事造成了億萬人的無奈和傷痛,造成了千萬個家庭的破裂,夫妻分離,子女視父母為仇敵。但是,隻有為數極少的書籍,才把這些情況用文字表達出來,《無聲的群落》就屬其中之一。如果沒有這樣的記錄,後人在碰巧聽到這類事情時,會認為是天方夜譚。事實上,現在的青少年懂得他們的父母輩為什麽上不了大學、為什麽要下鄉的,已經是屈指可數了。我有一個從前的朋友和同事,從美國回來後似乎把自己經曆過的事忘得幹幹淨淨,不久前在清華大學發表講演,一開始就說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平等”。

  中國人最突出的性格特點是善於遺忘,中國社會的突出特點是曆史上有數不盡的空白和斷層。父母的經曆、遭遇、悲劇,在子女那裏,更不用說再往下的後輩那裏是迷霧,是深淵,沒有人願意探頭去看一看。難怪我們有那麽多苦難和悲劇,因為每一代人的痛苦、體驗都沒有傳遞下去,曆史就在沒有積累、沒有教訓、沒有警示中循環往複。

  我要向《無聲的群落》的作者、編者和出版者致敬,他們發出的卑微的聲音會對改變我們因循守舊的曆史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

  徐友漁: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發表《“哥白尼式”的革命》、《自由的言說》等著作。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