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 征服印度

  會師印度河

公元前327年春末,亞曆山大命令阿明塔斯率領3500騎兵、10000步兵留守巴克特利亞,他自己則率軍開始了他早就計劃進行的征服印度之行。

關於印度,亞曆山大和他的智囊團幾乎一無所知,他們隻知道,印度是波斯帝國最東邊的一個行省,是位於地球盡頭的一片神奇的土地。有一位希臘哲學家寫了一本獻給波斯國王看的書,書中敘述了作者有一次見到一個印度的怪物,其大如獅,其麵如人,其尾能射出毒刺。這樣的海外奇談就是西方世界對印度的普遍印象。而且,亞曆山大想象中的印度,並不是整個印度次大陸,而隻是印度河流域,再往東就是旁遮普,或稱五河之國。旁遮普的東邊不遠就是大洋,是世界的最東端。因此他認為,占領了印度就占領了亞洲的最後的土地。他還認為世界的南端也距離這裏不遠,印度河向南流入大海,這個大海就是世界的南端。

亞曆山大從巴克特利亞出發時,率領著一支約有27000人到30000人的軍隊,這支部隊和他從歐洲出發時人數上差不多,但在人員的成分上,已大不一樣,從歐洲出發時,亞曆山大率領的是一支完全由歐洲人、主要是馬其頓人組成的隊伍,而現在亞曆山大所率領的卻是一支包括不少亞洲人的具有世界性的隊伍,這正是亞曆山大建立他的世界帝國的反映。隨軍的還有各級官員、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家、商人和隨軍家屬等。非戰鬥人員的人數相當可觀,因為,亞曆山大實際上是帶著他的戰時的國家行政中心在行軍。他的帝國的政治中心是流動的,是隨著他流動的,他在哪裏,他的國家的政治中心也在哪裏。他還隨軍帶來了來自埃及和腓尼基的水手和造船工匠,以便建立一支艦隊,利用印度河,水陸兩路進軍。亞曆山大率領的這支向印度進軍的隊伍,後來不斷得到希臘的援兵、印度和其他亞洲部隊的補充,據普魯塔克說,亞曆山大穿過旁遮普班師時竟有135000人之多。

亞曆山大先率軍沿原來的路線北上,越過興都庫什山,走了10天,到達了高加索亞曆山大城。該城是亞曆山大第一次進軍巴克特利亞時在帕拉帕米薩斯地區建立的。他撤換了這裏的不稱職的總督,並任命了一名近衛將領專管高加索亞曆山大城,為增加城內居民數量,從附近地區召來一些人並讓部隊裏一些超過服役年齡的人定居城內。然後率軍到尼塞阿,向雅典娜獻祭,再轉向科芬河。當時印度西北部還處於分裂狀態,分屬幾個小王國,亞曆山大事先就派傳令官到印度河西邊的印度頭目太克西利斯等印度人那裏,叫他們盡早派人來迎接亞曆山大。太克西利斯和其他頭目,迫於亞曆山大的聲威,果然帶著印度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前來歡迎,並答應把他們所有的大象共20頭獻給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在這裏對敵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赫斐斯申和坡狄卡斯率領,太克西利斯和其他印度頭目也劃歸這一路,朝印度河方向進入樸西勞提斯地區,也就是科芬河右岸地區,到印度河後,準備好渡河用具,等亞曆山大所部到達後,一同渡河。另一路由亞曆山大親自率領,進軍科芬河左岸地區,也就是阿斯帕西亞、古拉亞和阿薩西尼亞地區。兩路軍最後在印度河會師。

赫斐斯申和坡狄卡斯所率領的這一路軍進展順利,沿路所經過的城鎮,或被攻占,或降服,全被拿下。隻有樸西勞提斯地區的總督阿斯提斯固守一城,拒不投降。赫斐斯申圍攻了30天才攻下該城,殺了阿斯提斯,派印度人的一個頭目散迦亞斯接管該城,因為這個人忠於亞曆山大,他是事先從阿斯提斯處逃到太克西利斯處的。

但亞曆山大親自率領的這一路卻遇到了不少困難。部隊先沿科芬河岸崎嶇山路前進,過河後,亞曆山大為加快前進速度,親自率領全部騎兵和800名改為騎馬的步兵,全速前進,而讓其餘的部隊在後以平常行軍速度跟進。這一帶的部族聽說亞曆山大率兵來了,有的逃到山裏,有的逃到防禦工事堅固的城市裏。亞曆山大進軍途中的第一座城市,雖然並沒費多大力氣就把該城的外圍部隊趕回城內,並成功地把城市圍困起來,亞曆山大卻在戰鬥中負了傷,一支箭射穿了他的胸甲傷了肩膀,托勒密和另一重要將領也負了傷。幸而傷得不嚴重。

這座城有兩道城牆,但有的地方不甚堅固。第二天,天一破曉,亞曆山大就令部隊選擇一段比較粗糙的城牆攻擊,很快就攻破了。部族兵又在第二道城牆抵抗了一陣,但在馬其頓部隊動用各種攻城器的攻擊下,終於頂不住了。大部分人衝出城,逃到距城不遠的山裏,沒能逃走的,都被抓住殺了。為了泄憤,亞曆山大下令把這座城市夷為平地。接下來兵臨安達卡,這座城不戰投降了。亞曆山大令克拉特拉斯和其他步兵指揮官留下,率領他們的部隊把這一帶不願主動投降的各城鎮都毀滅掉。

亞曆山大自己則率軍向攸阿斯普拉河前進,因為,據說阿斯帕西亞總督就在那裏。但兩天後趕到那裏時,那裏的部族聽說亞曆山大要來,卻都已逃到山裏去了。亞曆山大緊追不舍,一直追到山裏,追上後,對那些部族大加殺戮,逼得他們逃到更難進去的深山裏。

托勒密在一個小山頂上發現了那個總督,看見他帶著一些衛隊。托勒密當時所率領的兵力雖比敵人少得多,他還是率部追擊敵人,後因山太陡,馬上不去,他就下馬徒步追擊敵酋。這個印度首領看見托勒密追近,便帶著他的衛隊掉頭作困獸之鬥。他用一根長矛刺穿了托勒密的胸甲,但沒能戳進肉裏,同時,托勒密一槍戳透了他的大腿,把他甩到地上,殺死後又搶走他的屍體。敵酋的衛隊見自己的首領死了,便四散逃跑了。但小山上的其他印度兵看見他們的總督的屍體被馬其頓人搶走,悲憤交加,紛紛衝下山來,和馬其頓人展開了一場血戰。這時,亞曆山大所率騎兵已下馬徒步來到小山附近,立即投入戰鬥,經一番激戰才把印度人趕回山裏,把敵酋屍體拿了回來。

亞曆山大隨後率部穿越大山,下山後,占領了一個叫阿瑞迦亞斯的城市,進城後,才發現這是一座空城,居民不僅全跑了,而且把全城都燒成一片廢墟了。這時,克拉特拉斯也已成功地完成了亞曆山大交給他的任務,率部來到這裏與亞曆山大會合。亞曆山大考慮到這座城市雖已成空城,但位置很好,便令克拉特拉斯在四周再修一道城牆加強它的防衛能力。他還號召附近部族願意到城內居住者都搬到城裏居住,部隊裏超過服役年齡的也可以在城裏安家。

亞曆山大又率部向另一座大山前進,據說這一帶的部族多數都逃到那大山裏躲藏。抵達大山後,亞曆山大下令就在山腳下紮營。

托勒密奉命帶領一些人馬征集糧草和偵察敵情,他回來後,向亞曆山大報告說,他看見部族兵營地的煙火比馬其頓營地的煙火多得多,但亞曆山大認為煙火的多少說明不了什麽問題,也許這是這一帶的部族搞的虛張聲勢的詭計。他留下一部分兵力在營地,自己帶上他自認為已足夠的兵力朝敵方煙火處的方向去,到達距敵不遠可看到敵方煙火的地方後,他把部隊分成三部分,分別由近衛軍將領利昂那塔斯、托勒密和他自己率領。他率領的那部分軍隊向部族兵最多的地方挺進。

部族兵自恃人多,又占據著高地,沒把馬其頓軍隊放在眼裏,見開過來的馬其頓部隊人數不多,便立即從山上衝下來,在平原上展開了一場激戰。亞曆山大的作戰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軍隊很快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壓倒了敵人。同時,托勒密也對占據著一座小山的敵人展開了進攻,他把部隊分成幾路縱隊向小山最容易突破的一點衝擊,而不是一線拉開,四麵堵截。敵人想逃,也有路可逃。這裏的印度人是這一帶的部族中最勇猛善戰的,但在馬其頓人的猛攻下,還是抵擋不住,被趕下了山。在另一處,利昂那塔斯所率領的部隊也旗開得勝,打跨了對麵的敵人。據托勒密記載,這次戰鬥,活捉的敵人就有4萬多人,繳獲的牛有23萬多頭。這些牛個大體壯,非常好看,亞曆山大挑了一大批最好的牛,派人盡快送回馬其頓,用於耕作。托勒密所記載的戰果,顯然大大誇大了。這是自吹自擂,而且沒有馬其頓方的傷亡人數。有關亞曆山大遠征中的戰鬥情況,因基本上隻有馬其頓人和希臘人的記載,而沒有波斯人和印度人的記載,都是一麵之辭,都有意誇大馬其頓一方的勝利。遺憾的是,我們無法知道確切的情況。

接著,亞曆山大率兵向阿薩西尼亞人地區前進。他聽說,他們已經集中了2000騎兵、30000步兵和36頭大象,準備和他大打一仗。這時克拉特拉斯完成了修築阿瑞迦亞斯城的任務,把重裝部隊帶來了,並帶來了攻城用的擂石器。

亞曆山大首先進軍這一地區最大的城市馬薩伽。部隊抵達城邊時,城裏的部族依仗從別處調來的7000名印度雇傭兵,趁馬其頓部隊正在紮營之機,飛快地衝出城來進行襲擊。亞曆山大考慮到在城根前打,敵人一潰退,就能很容易地逃進城去,因此他決定把敵人引到離城較遠的地方再打。他一見敵人衝過來,就下令部隊向後轉,向一座小山撤退,印度人以為馬其頓人不敢接仗,爭先恐後地全速追擊,秩序大亂。亞曆山大立即令方陣兵調頭反擊,印度部隊被馬其頓人的突然反擊打得狼狽萬狀,急忙退回城裏,一路被消滅了200來人。但亞曆山大攻城卻不怎麽順利。第一天,亞曆山大自己還被射中一箭,腳踝受了點輕傷。第二天,動用了擂石器,轟塌了一段城牆,但當馬其頓人從城牆缺口往裏衝時,卻遭到印度人的頑強抵抗,無功而返。後來麵對城牆豎立起一座木塔,弓箭手從塔上向城內敵人射箭,才壓住了印度人的氣焰。但還是無法攻進城去。第三天,亞曆山大又把方陣調上來,從木塔和城牆豁口之間搭上的一架橋上往城裏衝,但結果卻由於將士們都搶著往前衝,橋上人太多,把橋壓斷了,許多人都從橋上掉了下來,印度人趁機反擊,亞曆山大隻好停止進攻,鳴金收兵。第四天,亞曆山大又令人從另一架擂石器上往城牆上架起一架橋,如法攻城。印度人仍頑強進行抵抗,但由於他們的首領被一顆石彈擊中身亡,削弱了他們的鬥誌,同時激戰中又有大批人倒下,傷亡嚴重,他們才不得不派代表來要求亞曆山大停戰講和。亞曆山大很欣賞這些印度雇傭兵的勇敢,很樂意接收他們,他當時就同意讓他們參加他的部隊跟他去打仗。於是,印度雇傭兵就帶著武器從城裏出來,在麵對馬其頓人營地的一個小山上單獨紮營。但是,他們並不是真的願意拿著武器跟著亞曆山大去打其他印度人,他們想趁黑夜溜走,去找他們自己的部族。亞曆山大得知他們的打算後,立即命令全軍出動,趁黑夜把他們團團圍住,一個不留地全部殺死了。亞曆山大越過興都庫什山、進入印度後,就不斷地進行這樣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對那些不歸附的部族,進行毀滅性的肆意殺戮,他的殘暴使人聞風而逃。印度雇傭兵隻是想返回自己的部族就被他全部殺掉了。他實行這樣的殺戮政策,是要告訴印度人,不歸順的都難逃一死。

馬薩迦城由於大部分守軍離開了,很快就被亞曆山大攻占了。然後,亞曆山大就派部將科拉斯、阿西塔斯等分別率領一支部隊到巴濟拉和歐拉兩個城市去,他估計這兩個城市聽到馬薩迦被攻占的消息後,會主動投降。但他估計錯了。派到歐拉去的部隊,遭到城內居民的攻擊。而巴濟拉的居民,自恃城市建立在地勢險要的高岡上,四周工事堅固,也毫無投降之意。

亞曆山大得知他派出去招降的部隊都碰壁後,就親自率軍去巴濟拉。但後來又聽說歐拉城的頭目阿比薩瑞斯正派人到附近各部族,叫他們偷偷去歐拉城幫他們打仗,便改途去攻打歐拉。命令科拉斯在巴濟拉城外不遠處修建要塞,留下一些兵力駐守,使敵人不敢輕易出城和外麵聯係,利用外麵的人力物力,他自己則帶領其餘部隊去和亞曆山大會合。巴濟拉城裏的部族見科拉斯已把大部分兵力帶走,認為有機可趁,便衝出城來攻擊留下的部隊,結果被打死500多人,被俘70多人,其餘的趕快逃回了城裏。歐拉城則被亞曆山大一攻而下。巴濟拉城居民聽到歐拉城被亞曆山大輕而易舉地拿下後,完全喪失了守衛自己城市的信心,半夜棄城逃走。其餘的部族也都相繼外逃。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逃到一座叫阿爾諾斯的陡山裏。

這座當時叫阿爾諾斯的陡山,後來,為尋找它的遺址,不知讓多少地理學家、曆史學家和旅行家費盡了精力,但結果卻都失望而歸,沒能找到。直到1926年,探險家奧裏爾·斯坦爵士,才發現現在名為帕爾—薩的就是阿爾諾斯山。

阿爾諾斯由兩個陡峭的山脊組成,主峰高7100英尺,有一高5000英尺的垂直峭壁直下印度河,另一山脊更高,也有一垂直峭壁。兩座山脊成直角相合,被幽深的峽穀分隔開。印度河在這裏形成一彎曲的寬河道,幾乎是環繞著這個地方。阿爾諾斯,按希臘名所暗含的意思就是連飛鳥都不到的地方,可見其地勢之險要。山上有林木和泉水,有足夠1000人耕種的可耕地。但上山十分困難,隻有一條人工開鑿的羊腸小路通到山頂。傳說赫拉克勒斯有一次曾企圖攻占該地也未獲成功。亞曆山大因為這裏是拒不歸順的印度人的一個很好的避難所,同時可能也有要超過他的祖先赫拉克勒斯的心理因素,決心要攻占這座陡峭的大山。

亞曆山大在進攻阿爾諾斯山寨以前,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他下令把馬薩迦和歐拉二城建成這一地區的要塞。任命近衛軍將領尼卡諾為印度河西邊一帶地區的總督。這時赫斐斯申和坡狄卡斯也把另一叫羅巴提斯的市鎮建成要塞,並留下一部分軍隊駐守,然後率領大部分部隊到印度河,按亞曆山大的指示,想辦法在河上架橋,準備迎接亞曆山大的到來。

亞曆山大首先率部向印度河推進,沿途接受了撲西勞提斯城的歸順,又攻占了印度河沿岸一些小城鎮。抵達距阿爾諾斯山不遠的埃博利馬城時,亞曆山大讓克拉特拉斯率領一部分軍隊留駐這裏,負責從附近地區收集盡量多的糧草和其他物資,運到城裏儲存起來,準備長期供應部隊。他這樣安排,是因為他考慮到,如果一時無法強攻下阿爾諾斯山,馬其頓部隊就可以以這座城市為基地,對這座山寨進行長期圍困,把山上的敵人拖垮。

亞曆山大抵達阿爾諾斯山後,先讓托勒密率領一支輕裝精銳部隊,由幾個投誠的印度人帶路,沿著一條坎坷難行的小路上山,在敵人還沒發覺時,就占領了一個山上的據點。然後在據點周圍加修防禦工事,準備據守這裏,配合亞曆山大大部隊攻山。第二天,亞曆山大看到托勒密發出的信號,知托勒密得手,便立即把部隊調上來,但由於地勢太險要了,印度人又頑強抵抗,根本無法攻上去。印度兵見亞曆山大上不來,便掉頭攻擊托勒密,托勒密固守陣地,印度人也無法攻上去。

晚上,亞曆山大派了一個熟悉地形的投誠過來的印度兵給托勒密送去一封信,命令托勒密在亞曆山大率部到山腳下時,率兵從山頂向下衝,不要隻堅守那個據點,要上下夾攻,使敵人腹背受攻。第二天破曉,亞曆山大就率兵來到托勒密偷偷上山的那個斜坡上,按計劃從這裏往上強攻,托勒密則往下衝。由於地麵狹小,亞曆山大采用車輪戰術,一隊攻一陣再換一隊攻,從中午一直打到黃昏,亞曆山大的部隊才占領了斜坡和托勒密會師。但會師後一起攻打山寨卻仍然失敗了。

亞曆山大知道,山太陡太高,要攻上山是十分困難的,弓箭和擂石器也都失去作用,因為無法投射到山頂。因此亞曆山大決定用土石填平深穀。他下令士兵砍樹做木樁,填土修築大土岡。第二天,使用投石器的人就可以在已修好的土岡上投石,擂石器也可利用土岡擂石了,築土岡的士兵也不怕印度兵的攻擊了,進度更快了,第三天,土岡就已遍布山頂。第四天,有少數馬其頓官兵攻占了一座和敵人山寨絕頂一樣高的小山頭。亞曆山大立即命令部隊把土岡向這座小山頭延伸,要用土岡把原有陣地和這個山頭連接起來。

亞曆山大的這種攻擊方法完全出乎印度人的意料,擂石器發出的石彈開始接連不斷地擊中山寨,印度人已喪失抵抗的信心,他們派了一名軍官來向亞曆山大請求停戰,說條件談妥,他們就交出山寨。這是他們的緩兵之計,想拖延到晚上散夥,趁天黑各奔自己的部族。亞曆山大發覺了他們的企圖後,將計就計,答應給他們充分時間撤退,同時也把山寨四周的巡邏隊撤走。等他們撤走後,亞曆山大立即親自率領衛隊700來人登上那已撤出了的山寨,然後,發出信號,向那些正在撤退中的印度人發動攻擊,趁他們潰逃中大殺大砍,大部分被殲,另有一些人在驚慌中,失足掉下懸崖摔死。亞曆山大就這樣占領了連赫拉克勒斯都無法占領的這座大山。亞曆山大在山上獻了祭,留下一支波斯人的軍隊駐守,由不久前從比修斯逃到亞曆山大處投誠的西西科塔斯率領,然後率軍下山。

亞曆山大下山後,來到一個叫奈薩的城市,城市居民的首領阿卡菲斯率領一個由30個頭麵人物組成的代表團出城謁見,請求亞曆山大允許他們的城市仍按原樣獨立。阿卡菲斯說,他們的城市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征服印度後創建的,是為了讓後人紀念他的遠征和勝利而創建的。他們還說,亞曆山大也在各地修建了許多城市,將來還要修建更多,從而證明亞曆山大比狄俄尼索斯創造了更多輝煌的業績。由於他們的城市的創建者是狄俄尼索斯,所以他們城市的市民一直享有獨立,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阿卡菲斯的話打動了亞曆山大,他很欣賞狄俄尼索斯曾遠征印度並建立了奈薩城的傳說,因為這樣的傳說可以起穩定軍心的作用,可以證明亞曆山大的遠征是正確的。亞曆山大不過是在步希臘和馬其頓人所崇拜的英雄的後塵,而且,就像阿卡菲斯所說的,他創造的輝煌業績甚至超過了狄俄尼索斯。這一傳說和赫拉克勒斯沒能奪取阿爾諾斯山的傳說一樣,都可起到提高亞曆山大的威信並進一步神化他的作用。他攻占了赫拉克勒斯都未曾攻下的大山,現在又在創造比狄俄尼索斯更輝煌的業績,希臘人、馬其頓人還有其他民族的人怎會不跟隨他去從事這樣偉大而崇高的事業呢?因此,亞曆山大答應讓奈薩居民繼續保持自由和獨立,但要求他們送給他300名騎手和100名官員。阿卡菲斯說,他們如果從城裏抽出100名官員,城市就無法管理。亞曆山大聽他說得有理,就答應他們隻送給他300騎手。阿卡菲斯在如數把騎手送來時,把他的兒子和外甥也都送來了。

公元前326年春,亞曆山大和等候已久的赫菲斯申、坡狄卡斯在印度河會師了。赫菲斯申已在印度河上架好了橋,還造了許多小船和兩艘三十槳的大船。印度首領太克西利斯送來了許多禮物,其中包括200銀泰倫特,還有獻祭用的牛3000頭、羊萬餘隻、大象30頭。太克西利斯還派來700名騎兵助戰。他還要把他的屬地、印度河和它的支流希達斯皮斯河之間的最大城市太克西拉獻給亞曆山大。亞曆山大在河邊向他經常祭祀的神獻了祭,舉行了體育和騎兵競賽。

希達斯皮斯河會戰

印度河,被亞曆山大和他周圍的人認為,是除恒河之外的歐亞兩洲最大的河,河寬水深,很難架橋,由於缺乏當時人的記載,現在無從知道赫菲斯申怎樣造的橋,造的什麽橋。一般都估計他可能用船為亞曆山大渡河造了一座浮橋。後來羅馬人就常用這種方法搭橋。不管如何,亞曆山大率領他的大軍順利地渡過了河,過河後,又按慣例進行了祭祀。然後率軍向太克西拉城進發。該城的總督太克西利斯帶著這一地區的頭麵人物把亞曆山大迎接進城。

亞曆山大進軍印度以來,經過許多地方,見過無數的印度人,但他們的生活都很簡樸,並不像他們原先想象的那麽奇妙,那麽富有,馬其頓人開始懷疑有關印度十分富饒的傳說的真實性了。但進入太克西拉城後,他們的疑惑煙消雲散了。太克西拉是個熱鬧非凡的大城市,集市繁華,宮殿巍峨,還有婆羅門開設的大學校。城裏充溢著一種令希臘人驚異的異國情調。男人們都穿一種特別白的亞麻布長袍,肩上披著一塊布作外衣,頭上還包著一塊,胡子染成各種顏色,白的,黑的,紅的,紫的,草綠的,等等,五顏六色,稀奇古怪。印度女子個個貌美如花,大眼高鼻,能歌善舞,但她們一個個都用紗巾把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一些婆羅門苦行僧旁若無人似的赤身裸體或臥或站或坐在街頭巷尾曬太陽。據說,有一天,亞曆山大和他的隨從在一些在草地上行走的苦行僧旁走過時,他們中的一個突然跺著腳對亞曆山大說:“亞曆山大啊!每人腳下都有一塊土地,我們同樣也踩著一塊,而你卻走遍了地球的大部分,自找麻煩還殃及他人,你製造的罪惡將大於你帶來的文明!好自為之吧,年輕人,你已經30歲了,已經進入壯年了,珍惜自己的生命吧!你很快就會死去,你死後所占的大地隻不過足夠成為你的葬身之地而已。”

這個婆羅門叫蘭克努斯,他後來參加了亞曆山大的遠征。他還曾形象地向亞曆山大講述如何進行統治。他將一塊皺縮的獸皮鋪在地上,請亞曆山大好好看著,他先沿獸皮的四邊走動,這時獸皮便四下翹起,然後,他立在中間不動,那獸皮也平穩不動。這時,他看著亞曆山大說:“陛下,你看懂了這獸皮的啟示了嗎?它是告訴你,你的帝國已經足夠大的了,你現在應該坐鎮在帝國的中央,而不要四處出征,這樣你和你的帝國也許才會長治久安。”

一些婆羅門甚至拒絕亞曆山大的邀請,他們堅持認為,如果亞曆山大是天神之子,那他們也同樣是。亞曆山大現在麵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對於希臘人和馬其頓人來說,這些人太神秘莫測了,在酷熱的白天,馬其頓人幾乎無法赤足走路,而他們卻發現這些印度人居然能整天一動不動地赤裸著身體或站、或坐、或臥,有時甚至是在石頭上和釘子上!亞曆山大真不知應怎樣來對待這樣的人民,這樣的國家,他其實對婆羅門的高深的哲理,也心存疑懼,否則,就不會讓蘭克努斯參加他的遠征。要知道,在亞曆山大以前,沒有哪一個國王曾經或試圖征服過印度,亞曆山大自己對他征戰印度的後果,也沒有十分的把握。

太克西利斯渴望亞曆山大能盡快消滅他的仇敵波魯斯,他之所以投靠亞曆山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借亞曆山大之力打擊波魯斯。波魯斯的王國在希達斯皮斯河以東,他已經在河的東岸集結他的全部兵力,決心阻止亞曆山大過河。波魯斯已是亞曆山大征服印度必須集中力量打擊的主要對象,在這一點上,他和太克西利斯不謀而合,他也希望在出征波魯斯時,能得到太克西利斯的幫助。

亞曆山大在向波魯斯的轄地進軍前,把太克西利斯的轄地擴大了,並仍交給他掌管;他接見了前來謁見的印度山區各部族土司阿比薩拉斯的代表團。他還在太克西拉舉行了例行的祭典以及體育和騎兵競賽。任命菲利普為這個地區的總督,留下駐軍和病殘人員。然後率領增添了5000名印度人的大軍進發了,5000名印度兵由太克西利斯和該地其他官員率領。同時,他派科拉斯回到印度河,把準備順印度河而下用的戰船分批運到希達斯皮斯河。

公元前326年6月初,亞曆山大率軍抵達希達斯皮斯河西岸,並在河岸紮營。在營地就可以看見對岸的波魯斯。波魯斯身材高大,騎在大象上,頗為威武。他有200來頭戰象,300輛裝有彎刀的戰車,騎兵4000人,步兵3萬人。亞曆山大擁有的兵力和波魯斯差不多。亞曆山大的優勢在騎兵,但他的馬害怕象,害怕象的吼叫聲和所散發的氣味。這給亞曆山大出了一道難題。但先要解決的是如何過河的問題。

當時正值印度雨季,大雨連綿,所有的河流都水漲流急,這時渡河相當困難,何況對岸還有強大的敵人進行阻擊。波魯斯時時處於警戒狀態中,他在沿岸可以渡河的地方都派兵駐守,嚴防馬其頓軍隊過河。

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想出了一個分散敵人注意力、麻痹敵人、尋找機會突然渡河的策略。他自己帶領一支部隊,尋找和偵察可以渡河的地點,讓其餘的部隊分成好幾隊,一隊接一隊地向不同方向出動,整個河岸到處都有部隊活動,不是騎兵,就是步兵;他還命令他的戰船在河上來回遊弋,讓一部分士兵將皮革拿到河邊往裏填充幹草,擺出一副馬上要渡河的架勢,使波魯斯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也讓他無法集中兵力防守一個地方。為了製造一個偷渡的良機,他在夜間率領大隊騎兵在岸邊來回奔跑,高呼衝鋒口號,還用其他各種方法搞得人喊馬叫,一片喧囂,造成大軍馬上就要強渡的假象。波魯斯以為敵人要渡河,就帶著他的部隊,包括象隊,隨著聲響的方向在對岸平行奔走。波魯斯就這樣被亞曆山大牽著鼻子日夜不停地隨著這邊的部隊東奔西跑,但幾天下來,什麽事也沒有,波魯斯不勝其煩,認為對岸的喧嚷都是假的,馬其頓人根本無法過河,於是他再也不對對岸的喧嚷在意了,隻在沿河布置一些偵察哨,而把大部隊,包括象隊,撤回營地。

亞曆山大一看波魯斯中計,馬上采取行動。他已經選擇好了渡河點。在距他營地18英裏的上遊有一個樹木叢生的河岬,河道在這裏繞了一個大彎,河岬對麵還有一個小島,島上也是樹木茂盛,從無人跡。岬角和小島的繁密的樹木足以隱蔽他的渡河活動。為了分散波魯斯的注意力,亞曆山大命令克拉特拉斯率領步兵8000人、騎兵3000人,包括印度兵5000人,留駐原地,大張旗鼓地作強攻姿態,掩護亞曆山大渡河。如果波魯斯把大部隊和象隊調去阻擊亞曆山大時,克拉特拉斯就可真的率領部隊大規模地渡河。在那個河岬和營地之間,亞曆山大還布置了一支部隊,命令他們在看到印度部隊卷入戰鬥不得脫身時,立即分批渡河。亞曆山大的布置機動靈活,讓敵人虛實難測。亞曆山大本人親自率領一支挑選出來的包括10000步兵、5000騎兵的精銳部隊,迂回到選定的那個河岬處,準備渡河。

當晚暴雨傾盆,雨聲、風聲和隆隆的雷聲正好掩蓋了馬其頓人準備渡河的喧嚷聲,馬其頓人就在這黑夜的大雨中,把渡河的一切準備工作都完成了,船隻運到並安裝好,皮筏裝上了穀殼,仔細地縫好了。馬其頓人的活動,敵人毫無發覺。破曉時風雨停了,亞曆山大開始渡河,騎兵登上了皮筏,步兵上了船,亞曆山大自己和他的一些親密將領也登上了一艘三十槳的大船,其中有托勒密、坡狄卡斯、萊西馬卡斯和塞琉古。當他們繞過小島接近對岸時,岸上的敵哨才發現了,立即飛馬向波魯斯報告。亞曆山大第一個下船登岸,隨後部隊也都陸續登岸,但這時,亞曆山大犯了一個錯誤,由於地形不熟,他們登上的其實不是對岸,而是河中的另一個島,這個島很大,以致亞曆山大誤以為是對岸了。幸好島和對岸之間的水道不寬,平時本可涉水而過,但由於一夜大雨,河水上漲了,給涉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最後找到一個可以渡過的地方,亞曆山大帶頭搶渡,河水深及人肩,馬隻能露出頭,但還是成功地渡了過去。

過河後,亞曆山大立即率領5000騎兵全速前進,而讓步兵以行軍隊形在後跟進。這時,波魯斯派來阻擊的由他兒子率領的2000印度騎兵和120輛戰車趕到了,但在亞曆山大騎兵的衝擊下,很快就潰退了,400名騎兵陣亡,波魯斯的兒子也被打死。由於道路泥濘,戰車難於運轉,在戰鬥中毫無用處。

波魯斯聽到逃回的騎兵報告說,亞曆山大已率領全軍過河,他的兒子已陣亡,便決定率領全部兵力去和亞曆山大決一死戰。他留下幾頭大象和少數兵力駐守營地,對付對岸的克拉特拉斯,他自己率領4000騎兵、300輛戰車、200頭大象和步兵30000人來迎擊亞曆山大。當來到一塊無泥濘的平坦而堅硬的沙地時,他讓部隊停了下來,因為這裏便於騎兵的調動和衝鋒。他決定就在這裏和亞曆山大決戰。波魯斯把他的200頭戰象放在第一線,一字排開,每隔100米擺上一頭,想用這些大象來威懾亞曆山大的騎兵,大象之間、大象後麵和大象兩翼部署了步兵。步兵和大象構成了波魯斯的中軍,步兵的左右兩翼各有2000名騎兵,在左右兩翼陣前各有150輛裝有大彎刀的戰車。波魯斯的步兵在數量上要大大多於亞曆山大的步兵,而騎兵則少於亞曆山大的騎兵。

亞曆山大率領騎兵到達這裏時,看到波魯斯已擺好陣勢,立即令部隊停止前進,等待後麵的步兵跟上來。當步兵很快就趕到與騎兵會合後,亞曆山大並沒有立即率領部隊進攻,而是讓他們就地休息。他自己則對波魯斯所擺的陣式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他沒有大象,他的馬匹可能也害怕大象,因此他決定避開敵人的大象,不從中央突破敵陣。他的優勢在於騎兵,他親自率領大部分騎兵去攻擊敵人的左翼,令科拉斯率領另一部分騎兵到敵人右翼,在敵人右翼騎兵調往左翼攻擊亞曆山大時,他要率領他所部騎兵緊隨其後,從背後攻擊;令塞琉古等率領步兵方陣兵,居於中央,但先別投入戰鬥,等到敵人騎兵被打垮時再出動。

在行兵排陣上,亞曆山大顯然高出波魯斯一頭。亞曆山大先讓他的馬上弓箭手共約1000人衝向敵人左翼,以如雨點般的羽箭打亂敵陣,然後他自己親率精銳的近衛騎兵,趁敵陣紊亂之機,向其左翼猛攻。這一攻,擊中了敵人的要害,波魯斯不加思索就把所有的騎兵都調到左翼來迎戰亞曆山大。這是個致命的錯誤,正中了亞曆山大之計。右翼空了,科拉斯就從背後向敵人騎兵進行攻擊。波魯斯又不得不下令剛集中的騎兵兩麵迎敵。在亞曆山大騎兵的猛烈攻擊下,波魯斯的騎兵被迫後退,向大象靠攏。印度的象倌趕忙趕著大象向前阻擊亞曆山大的騎兵。馬其頓的步兵方陣見敵方騎兵已亂,立即奮勇向前迎擊大象,很快就把大象包圍起來,從四麵八方向大象和象倌投槍射箭。但大象左衝右撞,把密集的馬其頓方陣也撞亂了。波魯斯的騎兵這時又繞過來攻打馬其頓騎兵,但他們根本不是馬其頓騎兵的對手,很快又被打得退到大象邊。這時,亞曆山大的騎兵已集中成一整體,衝到哪裏,就給哪裏的印軍重大殺傷。而敵方的大象這時已被擠到一個狹窄的範圍內,很多象倌和大象已被打死打傷,大象已失去耐心,又無人駕馭,發起狂來,胡衝亂撞,不分敵我,踐踏破壞。受其傷害最大的,還是印度自己人,因為他們夾雜在大象之間往後退,首當其衝。而馬其頓部隊,在外線,有回旋餘地,大象衝來,他們就退,大象一逃,他們就追,並一直用標槍投射它們。後來大象精疲力竭了,不再猛衝直撞了,而是一麵吼叫,一麵像船似的慢慢後撤。這時,亞曆山大命令步兵把盾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隊形向前攻擊,而騎兵在外形成一個更大的包圍圈。印度兵隻能從騎兵的空隙中往外逃竄。同時,克拉特拉斯也已率部過了河,並用他這支精神飽滿的部隊,頂替已經疲勞不堪的亞曆山大率領的部隊,攻擊四處逃跑的印度人。

激戰持續了8小時,據說,印度步兵死亡近2萬,騎兵約3000,戰車全部被毀,包括波魯斯的兩個兒子、當地的印度總督、大象和戰車部隊的指揮官、騎兵的所有指揮官等在內的許多重要將領都被打死,沒有被打死的大象也都成了馬其頓人的俘虜。這一傷亡數字,和所有亞曆山大遠征中的各次戰鬥的敵方傷亡的報道一樣,也是大大誇大了的,而馬其頓方麵的損失又被大大縮小了,成為微不足道的。事實上,既然戰鬥異常激烈,馬其頓一方,死傷也不會太少。

戰鬥最後以波魯斯的投降而告結束,不過,馬其頓人所敘述的波魯斯的投降過程卻頗為壯烈,波魯斯雖投降卻也保持了他國王的尊嚴,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據阿利安的敘述,在這場戰鬥中,波魯斯的表現很出色,他不但是一位統帥,而且也是一名勇敢的戰士。他沒有像大流士那樣,在士卒麵前率先逃命,而是相反,隻要有人堅守陣地,他就繼續英勇作戰。亞曆山大都因他的英勇而生惺惺相惜之情,不忍殺他。亞曆山大先是派太克西利斯去勸降,但波魯斯一見太克西利斯,不容他開口,就衝過來殺他,太克西利斯隻好退回來。但亞曆山大仍繼續派人去勸降,直到亞曆山大派了波魯斯的好朋友、一個叫邁羅斯的印度人去傳達亞曆山大的口信時,波魯斯才從容不迫地來見亞曆山大,見著亞曆山大後,也並沒有顯示絲毫畏怯,而是像一個勇士麵對另一個勇士。亞曆山大首先開口問他,要他說出他希望怎樣對待他,波魯斯回答道:“亞曆山大,要像對待一個國王那樣對待我。”亞曆山大聽了後很高興,又說:“波魯斯,在我這方麵,會像你希望的那樣辦;在你那方麵,也提出你的要求吧。”波魯斯回答說,一切都已包含在這惟一的要求中了。

希達斯皮斯河之戰,亞曆山大東征的最後一次對陣戰,一場戰鬥過程異常慘烈,但結果卻出奇的和平的戰役,就這樣結束了。亞曆山大讓波魯斯仍擔任原職,甚至使他管轄的地方還有所擴大。他這樣對待戰敗者,並不是第一次,在巴克特裏亞和粟特也這樣做過。因為,作為一位政治家,一位想把整個世界都納入一個統一的國家的政治家,專靠軍事征服是不行的,還必須用懷柔政策來配合;專靠馬其頓人也是不行的,還必須依靠其他民族的人,特別是其他民族的上層人物。對波斯人是這樣,對印度人也是這樣。他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這次激烈的戰鬥,使他對印度人的才幹和鬥誌都有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感覺到印度不是一個可以單純用軍事手段征服的人民。事實上他這樣做的效果是好的,波魯斯後來各方麵都很忠誠。亞曆山大在恩待波魯斯的同時,也解除了太克西利斯從屬於馬其頓地方總督的身份,擢升他為一個獨立的國王。太克西利斯和波魯斯這兩個過去勢不兩立的印度藩王現在和解了。當然他們仍要聽命於亞曆山大,奉亞曆山大為宗主。

戰後,亞曆山大在希達斯皮斯河兩岸,修建了兩座城市,一座建在亞曆山大渡河前紮營的地方;另一座建在河對岸進行戰鬥的地方。前者命名為勝利城(希臘文發音為尼卡亞。可能是今天的蒙城),以紀念他在這裏戰勝印度軍隊。後者命名為布斯發拉城,以紀念他的死在這裏的叫布斯發拉的戰馬。這匹戰馬就是亞曆山大少年時代馴服的那匹馬,伴隨亞曆山大征戰了一生,為亞曆山大分擔了許多勞累和危險,最後筋疲力盡而死。這匹馬據說隻讓亞曆山大一個人騎,亞曆山大也對這匹馬有很深的感情。

亞曆山大還為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將士開了追悼會,對他們進行了禮節上的追悼和頌揚,隨後又舉行了對諸神的勝利謝恩祭禮和體育和騎兵比賽。

東征的終結

亞曆山大的目的地並不是印度河流域,他還要繼續東進,到恒河流域,到世界最東麵的大海。他的征服的欲望和他老師亞裏士多德的科學探索的欲望一樣是無止境的。但是,亞曆山大雖然在印度河流域已打了大大小小的不少仗,征服了不少地方,他和他的部下對印度的了解仍是膚淺的,他們為印度河水量之大,流域之寬和長而感到震驚,這是他們所見過的最大的河,而他們又聽說,恒河比印度河還要長,一條流入世界南麵的大海,一條流入世界最東邊的大海。他們認為恒河就是世界最長最大的河。恒河流域對亞曆山大的誘惑力是十分大的。亞曆山大也為印度的古老而又神秘陌生的文明著迷,他可能想深入到恒河流域去作進一步了解。他們知道印度有許多不同的部族,有人認為有118個,他們起初都是遊牧民族,沒有城市,也不修廟敬神,是狄俄尼索斯教會了印度人建築城市,製訂法律,釀酒喝酒,犁耕種地等。大部分印度人才從遊牧者變成了莊稼漢,甚至拿著武器打仗也是狄俄尼索斯教給他們的。事實上,這些傳說大都是虛構的,不過,公元前12世紀前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卻與希臘人有著共同的血緣,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希臘的英雄遠征印度的故事可能就是由雅利安人的入侵演繹而來。狄俄尼索斯和赫拉克勒斯遠征印度的故事也激勵亞曆山大繼續向東方前進。

亞曆山大留下他的副統帥克拉特拉斯,讓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幫助修建正在這一帶興建的城市及其防禦工事。他自己則率軍向波魯斯的王國的東邊的一個臨近印度部族進發。亞曆山大侵入他們的地區後,整個部族都投降了。據說他在這裏一共占領了37個城鎮,當地居民最少也有5000多人。他把這一地區交給波魯斯管理。同時令太克西利斯返回他的轄地。

然後亞曆山大率軍向阿塞西尼斯河進發。這是印度河的另一條支流,在希達斯皮斯河東邊。這條河雖水流湍急,河床也較寬,亞曆山大還是率部乘坐皮筏和船渡過了河。過河後,亞曆山大留下了一支部隊來保護後麵運送糧食和其他物資的部隊,派波魯斯返回他的轄區去招募最能打仗的印度人並把所有的大象都帶來。他自己則率領一支輕裝部隊追擊和波魯斯同名的波魯斯的侄子。這個波魯斯和他叔叔不和,得知他叔叔得到亞曆山大的信任和重用後,說服一些勇猛好鬥的部族和他一起逃跑了。亞曆山大一直追到希德拉歐提斯河,在沿途的適當地方,他都留下兵力駐守,以保證供應線的暢通,他在這裏派赫斐斯申率領一部分軍隊去追擊反叛的那個波魯斯,並下令把反叛的波魯斯所管轄的地區交給老波魯斯管轄,而希達斯皮斯兩岸居住的那些獨立的印度部族也都由老波魯斯管理。他自己則率領部隊渡過希德拉歐提斯河,繼續向東進發。

這時,傳來消息說,有個叫卡薩亞的部族,聯合了鄰近的所有部族,作好了抵抗亞曆山大的一切準備,隻等亞曆山大軍隊到來大打一場。卡薩亞人勇敢頑強,不久前,波魯斯曾帶兵征伐他們,結果無功而返。他們的首府叫桑加拉(拉合爾),城防堅固,他們打算在城外打不贏就進城死守。亞曆山大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率兵全速向卡薩亞人前進,第四天,到達桑加拉。卡薩亞人和他們鄰近的部族已在城外用車輛組成了三重防線。亞曆山大先令馬上弓箭手,在敵陣前沿來回馳騁,從遠處往敵陣射箭,阻止敵人衝出來,然後根據敵人隻在車上射箭而不出擊的情況,親自率領步兵方陣,發動進攻,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也沒能擋住亞曆山大方陣的攻擊,被迫撤退了,第三道防線沒作抵抗,就急忙撤進城內。城外的三道防線既破,亞曆山大便在城外四周紮營,把城圍困起來,城外有一湖,湖水很淺,亞曆山大估計敵人很可能從這裏突圍逃跑,便在湖邊設下重防。不出所料,印度人果然趁黑夜從這裏外逃,結果都被阻擊回去了。但要攻破城池卻並不容易,這時,波魯斯帶著所有的大象和5000印度兵趕來了,而亞曆山大也已把攻城用的擂石器安裝好,同時還派人挖牆腳,一切準備就緒,立即發動強攻,終於把這座城攻下了。據說斃敵17000人,俘敵70000人,而亞曆山大方隻戰死了不到100人,負傷的有1200人,其中有幾個軍官也負了傷。當然,這個雙方的傷亡數字和其他戰役的傷亡數字一樣,是虛假的,馬其頓人之所以這樣誇大自己的戰果,顯然是為了鼓舞士氣,士氣一泄,亞曆山大的征戰事業就可能結束。

攻占桑加拉後,亞曆山大一方麵招降或攻占臨近的部族,追擊逃跑者,另一方麵派波魯斯率領所部去那些歸順的城市建立城防部隊,桑加拉則被他夷為平地。然後他又率部進抵希發西斯河,打算渡過河去,征服恒河一帶,直到世界的東頭。但他的這一征服計劃,遭到了士兵們的強烈抵製,他們不幹了,拒不接受亞曆山大要他們渡河繼續前進的命令。

馬其頓士兵在希發西斯河河畔的抗命之舉,不是針對亞曆山大本人,而是針對亞曆山大的進一步的遠征。印度這片廣袤而又陌生的土地,使他們吃夠了苦頭,酷熱多雨的天氣,使他們中不少人染病身亡,沒完沒了的戰鬥,不僅使他們死亡不斷增多,而且使他們帶上無數的財富凱旋歸國的夢想破滅了,正像阿利安所敘述的:“馬其頓人看出,他們的國王所進行的事業,隻不過是一個苦差事緊接著一個苦差事,冒完一次險又冒另一次險。他們的情緒早已開始下降了。”他們還聽說,恒河流域的印度部族的人民,體格魁梧,勇猛善戰,而且他們有許多讓馬其頓人害怕的大象。不滿和恐懼終於使他們公然抗命了。他們不是反對亞曆山大做他們的統帥、他們的國王,他們反對亞曆山大帶他們繼續遠征,他們要求亞曆山大結束這場沒完沒了的遠征,帶他們回家。

亞曆山大在得知將士們的厭戰情緒後,還想說服他們。他把旅團長召集到一起,給他們講了很長一段話。他說:“馬其頓同胞們,聯軍的同事們,我發覺你們現在不再願意以你們當初的那股熱情跟我去冒各種危險。我把你們召集到這裏來,是為了說服你們繼續前進;不然就是我被你們說服,那咱們就向後轉。假如你們發現過去的一切都是徒勞或發現我個人有什麽不良動機的話,那我再多說也無益。不過,正是由於你們大家的辛苦,現在從赫勒斯滂海峽到高加索,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埃及,從塔內河彼岸到興都庫斯山,都已踩在你們腳下,連那些從未臣服於波斯帝國的地區也都屬於我們,印度河已在我們的國土上奔流,希達斯皮斯河、阿塞西尼斯河和希德拉歐提斯河也都是這樣,那麽,你們為什麽不去把希發西斯河彼岸的各部族也並入咱們馬其頓帝國的版圖呢?你們為什麽猶豫?是害怕那些剩下的部族把你們打敗嗎?明擺著的現成的事實是:他們有的投降,有的逃跑後又被抓住,有的放棄他們的國家逃跑,留下國土任憑我們處理。我們已經把這些土地交給我們的盟國和主動歸順我們的人。

“我認為,一樁偉大的事業當然有它的最終目標,但一個有誌之士的奮鬥卻不應有什麽界限。如果你們想知道,正在進行的這場戰爭的界限在哪裏,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們到恒河和東海已沒剩下多少地方了。我向你們保證,東海是與赫卡尼亞海(裏海)相連的,因為整個大地都為海洋所包圍。我們的艦隊將從波斯灣起航繞到利比亞,把亞洲和非洲都掌握在我們手裏。如果我們現在就退縮不前,那麽,從希發西斯河到東海,以及從這一帶到赫卡尼亞海以北地區,將留下許多好戰的部族,我們已經占領但尚未鞏固的地區,也會受未占領地區的鼓動起來造反,我們來之不易的戰鬥果實就會付諸東流;到那時,我們就得從頭開始,承受更多的勞累,冒更多的險。馬其頓同胞們,聯軍同事們,最好大家堅持到底。隻有不怕艱苦、敢於冒險的人才能完成光輝的業績。生時勇往直前,死後留芳千古,豈非美事?如果我們的祖先赫拉克勒斯在提任斯或阿戈斯停下來,不再前進,甚至在到達伯羅奔尼撒或底比斯時停下來,就不會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譽,也不會在今天被當作神來崇拜。即使是比赫拉克勒斯還高一級的神狄俄尼索斯,也曾經曆了千辛萬苦。我們現在已經越過了奈薩和阿爾諾斯山,連赫拉克勒斯都未能拿下來的阿爾諾斯山寨,我們都已拿下了,亞洲剩下的地方與你們已經占領的地方相比,隻是個小數。如果我們當初隻是坐守馬其頓,那我們能創造出我們今天已經創造出來的這些偉大而崇高的事業嗎?

“當然,如果我隻是讓你們曆盡艱險,而我自己則既不吃苦也不冒險,我就理應受到你們的厭惡,因為你們千辛萬苦得來的果實卻都給了別人。但事實上我和你們苦累同受、禍患同當、福祿同享,讓你們去管理占領的土地,分享獲得的財寶。而且,當我們得到整個亞洲之後,我向老天起誓,你們所得到的將會遠遠超過你們自己的期望。到那時,我將把所有願意回家的人都送回家,那些願意留下的,我會讓他們受到那些回去的人們的稱羨。”

亞曆山大不愧是當時最博學的學者亞裏士多德的學生,他的這通講話,說得頭頭是道,既以理服人,還以情動人。在一般情況下,他的這種講話是可以說服他的部下跟隨他去克服任何危難的,但這一次,亞曆山大的講話沒有產生預想的效果,他的部下無法理解他征服全世界的目的,他的講話也無法消除他們對家鄉的懷念和對前麵的未知世界的恐懼,但他們也不敢直接反駁他們的國王,因此,亞曆山大話一講完,會場一片沉寂,很長時間沒有一人說話。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一而再、再而三地說,如果誰有不同的意見,請說出來。但還是沒有人發言。就這樣沉默了很長時間,最後,科那斯鼓起勇氣說:

“陛下,我知道您不願意專橫地對馬其頓人發號施令,而要在征得他們同意的基礎上才采取行動,因此,我才想說幾句話。不過,我不是代表我們在場的這些人說話,因為我們這些人得到了比別人高的榮譽,得到了我們所付出的勞累的報酬,我們都已有權有勢,當然就更願意熱心地推動您的事業前進。我要說的話是為全軍多數人說的,但我主要還是為您考慮。我的這些話不僅對您當今有用,而且對您未來的事業也是十分有用的。為了您的事業,我曾在一切艱難險阻麵前始終如一地表現了無可爭議的勇氣,為了您的事業,我覺得我不應當隱瞞我自己認為是最好的意見。我認為,正是因為您已經帶領我們創造了許許多多極其偉大的業績,才應當把我們的辛勞和艱險規定一個界限。您自己知道,我們這些馬其頓人和希臘人出發時是多麽大的一支隊伍,到如今隻剩下多少。一些人無可奈何地在您新建的城市裏安家落戶,一些人戰死在疆場,一些人因負傷而殘廢,流落在亞洲各地,還有更多的人因疾病而喪生,當年出發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現在已為數有限了。而就是剩下的這些人,從精神到體力也都已消耗殆盡了。他們沒有一個不想念他們的親人和祖國,他們已不願意再跟隨您東征西討了。當這樣一支部隊的領袖是危險的,麵對艱險,您會發現他們有氣無力,離心離德。現在最好您本人也回家,料理一下本土的事務。然後,如果您願意,您可以組織另一次遠征。大王陛下,當我們一切順利的時候,需要有自我克製的精神,好運氣不會永遠屬於我們。”

科那斯一說完,立即就有人叫好,許多人甚至流下了眼淚。科那斯說出了大家想說而沒敢說的話,他不僅提出了將士們要回家的願望,而且反駁了亞曆山大講話中的觀點。亞曆山大很不高興,就把會議解散了。第二天,亞曆山大又把這些人召集在一起,怒氣衝衝地重申他本人要繼續前進,但他決不強製任何馬其頓人違心地跟他去。他說:“自然也會有自願跟隨他們的國王的人,至於誰要回家,誰就可以回去,回去後,還可以對他們的朋友說,他們自己回來了,而把他們的國王留在被敵人包圍的異域。”說完便徑自回到自己的帳篷裏,一連三天,不見任何人。他在等待將士們回心轉意,但官兵們似乎在和他較勁,整個軍營仍然是死一般的沉寂。這是亞曆山大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按理說,他隻能屈服,但這樣做與他的性格格格不入,他從未在任何困難麵前後退過,因此,他可能明知在這種情況下,回兵是惟一的明智之舉,卻仍然舉行祭祀,意欲渡河。但在祭祀中,犧牲顯示了渡河不吉的征兆。亞曆山大趁機下台,向全軍公開宣布,既然神諭不宜渡河,他就決定班師回國。

全軍一聽到這一消息,立即歡聲雷動,許多人高興得哭泣起來,還有一些人來到亞曆山大的帳篷前為他求神賜福。他們稱讚他們的國王沒有被任何敵人打敗過,卻在自己的部下麵前認輸。

這件戲劇性的事件發生在公元前326年夏,亞曆山大的遠征就這樣令人意外地走到了盡頭。不過,亞曆山大停止進一步東進,也可能不完全是屈服部下將士的要求,因為他還聽說,恒河地區是一片荒漠,這可能削弱了恒河地區對他的吸引力,亞曆山大雖充滿好奇心,但做事十分謹慎,他的一切征服行動都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他是不會毫無把握地貿然出兵一個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的。同時,他這樣做,也許是為了沿印度河而下,去征服更加重要的波斯灣一帶,他的所謂班師,並不是他的將士所理解的回家。

但是,不管如何,亞曆山大的東征結束了。他沒有到達他所認為的世界的最東端,對於他來說,也許是十分遺憾的。為了紀念他的這空前的遠征,他讓全軍齊動手,修築了12座大祭壇。12座大祭壇既為向奧林匹亞的12位大神獻祭,感謝諸神保佑他一直戰無不勝,也是為紀念他的遠征,紀念他的艱苦卓絕的業績。12座大祭壇也是12座紀念碑。在祭壇的周圍四處散放了一些比通常大得多的盔甲、馬槽和馬嚼子,作為那些披掛騎馬來到這裏的軍人風貌的遺跡。亞曆山大親自登壇按慣例獻祭,然後舉行了體育競賽和騎兵操練。他把希發西斯河以西的旁遮普地區交給波魯斯管轄,自己則率部返回希達斯皮斯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