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5章 為問邊庭更何事:公主琵琶幽怨多

  戰火燒鑄的三個定理

  蘭州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帶,從而成為農業文明與遊牧文化的交匯點。地理的特殊,與草原民族打交道的機會便要多一些。事實上,蘭州的建埠,便是出自與行國抗衡或交往的需要。古書上把遊牧人建立的國家稱為行國,取其遊移不定也。我們所說的中國也非今日概念之中國,主要指以中原為中心和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央集權國家。範文瀾先生說,自秦漢時,中國基本上是統一富強的大國。境外鄰國特別是北方的行國,即使強盛一時也都遠遠不是中國的敵手。在割據分裂時期,如果割據國內部統一,像三國時魏國那樣,對境外強敵依然還是有足夠的抵抗力。原因很明顯,中國的經濟文化,比四鄰任何國家都高得多,並且漢族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民族,隻要統治集團不是極端腐朽,不是朋黨互鬥,就能憑借民眾的力量,防禦外國的侵入。行國各方麵都落後,但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遷徙無常,伺機攻掠,在軍事上常處於主動的地位,遇到中國統治集團腐朽和分裂,便乘虛而入,甚至占領土地,建立國家。按照“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征服了的民族的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規律,經曆一定的時間,征服者往往全部或局部與漢族融合成一體。在融合過程中,由於各族統治階級的暴虐,又必然發生不同形式的鬥爭(包括戰爭),各族民眾因而都受到苦難。整個封建時代的中國曆史,中國與境外諸國主要是北方行國的關係,大體上就是這樣反複地表現著。

  歸根說來,國與國間鬥爭的勝敗,取決於下列三種情形。

  (一)治上中國統一,外國也統一,一般是中外相持,小有勝敗。

  (二)中國統一,外國分裂,一般是中國戰勝外國。

  (三)中國分裂(國土分裂和統治階級內部分裂)或農民起義還沒有形成新的統一,外國統一,一般是外國戰勝中國。

  夠了,我們可以鬆口氣了。

  之所以大段征引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所表述的史學觀點,一者,先生乃史學大家,向為我們所敬仰;二者,先生乃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引用他的觀點,從哪方麵說都顯得比較穩妥;三者,就本書本章而言,先生的理論確實高明。

  一條離間計:幾家歡樂幾家愁

  在漫長而又血腥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南方的情形暫且擱下,北方地區大大小小的軍事集團相互攻殺了數百年,而在長城外的廣大草原上,柔然被滅後,在隋統一前夕,突厥成為北中國唯我獨尊的強大國家。北齊、北周也很強大,但兩家不和,突厥的木杆可汗便坐收漁人之利,搞起了三角戀。北周不聽話,他便向北齊拋拋眼風,北周急了,玉帛子女,看上什麽給什麽,北齊要是調皮搗蛋呢,辦法相同,稍加儆示,北齊便俯首貼耳。鬧到後來,兩家竟爭相巴結突厥,突厥可汗那個得意,簡直不把北齊北周的君臣當人看。得意容易忘形,忘形難免招禍。木杆可汗時,突厥內部統一,佗缽可汗時,突厥內部表麵上也是統一的,繼續保持著對內地各割據政權的支配能力。佗缽可汗死,沙缽略可汗立,這時,突厥亂了。就像所有家庭式政治集團一樣,最容易出問題的是繼承權的歸屬。可汗隻能有一個,可為了擺平,沙缽略除自己外,又一口氣封了四個:庵邏為第二可汗,大邏為阿波可汗,玷厥為達頭可汗,還有一個貪汗可汗,並稱四可汗。沙缽略的弟弟處羅侯,與沙缽略關係不好,勢力也較弱,哥哥便不給他可汗做。四可汗各有領地部屬,沙缽略兵力最強,為突厥大可汗,其他人都得聽他的。

  突厥內憂重重,外患接踵而來。隋文帝楊堅原為北周大臣,且是皇帝的老丈人,常年和突厥的交往使他備感屈辱。他廢周自代後,很快安定了內部,雖然,全國並未統一,但來自江南的陳並非主要對手,真正的威脅是更北的突厥。他上任伊始,對突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斷絕對它的朝貢。突厥享受來自北周的供奉和阿諛已成習慣了,乍然斷了,初則不適應,繼則別扭,後來便是怒火中燒了。隨即起兵大舉入寇,光在蘭州這麵,就由沙缽略可汗親率十萬大軍四處攻略。這且按下不表。隋文帝一邊調兵遣將抵抗,一邊想破敵良策。這時大臣長孫晟獻來一策,隋文帝聞言大喜。這長孫晟曾長時間出使突厥,還曾與那個不得意的處羅侯秘密結盟,堪稱突厥通。他上的什麽計策呢,不過是中國人用了千遍萬遍的離間計。說到底,計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用死計,死計也活了。所以,萬變不離其宗的離間計讓人用得出神入化,多少聰明人不由自主地一個個幾乎是按部就班地著了道兒。現在輪到突厥了。長孫晟在策中說,當下對突厥用兵還不是時候,可是不用兵,突厥又大舉入侵,國無寧日。目下之計,不應與其硬抗,而應用遠交近攻、離間強部、扶助弱部的辦法,遣人去西部聯絡達頭和阿波,使沙缽略分兵防西,又到東邊聯絡處羅侯和奚、契丹各部,使沙缽略分兵於東,如此,突厥各部將互相猜忌,待其內耗上十來年,我再揮兵出擊,事半而功倍矣。

  隋文帝聽罷,茅塞頓開,連聲稱讚,當即遣元晦西出伊吾(今哈密)道,去見達頭。達頭心動,遣使來朝,而在朝見隋文帝時,發現他的班次高於沙缽略使者。這讓達頭心花怒放,他的勢力也很強大,本來就不服沙缽略,讓隋朝這樣一激,反心已定。長孫晟親自去黃龍道(即柳城,今遼寧朝陽),見奚、契丹等部,給以重賞,使作向導,去見處羅侯。他們本有舊盟,處羅侯正在心懷怨望,當下一拍即合,許為內援。

  這些,沙缽略被蒙在鼓裏。

  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沙缽略盡起本部十萬大軍侵入長城,正要盡突厥全力一舉滅隋,這時,自家陣營不攻自潰,達頭率本部兵馬掉頭自去,沙缽略無力南下,隻好退兵。隋朝騰出手來了,遣楊爽為行軍元帥,分兵八路進擊突厥。他領本部人馬出朔州道,直搗沙缽略腹心,沙缽略得不到支援,倉皇逃走;竇榮從定西出涼州,打敗舉棋不定的阿波軍,長孫晟乘機說阿波歸附,阿波隻得遣使來朝。沙缽略聞訊大怒,輕兵奔襲阿波,阿波逃奔達頭,達頭借以重兵,阿波回頭反擊,大破沙缽略。貪汗本是局外人,但他與阿波關係好,沙缽略便遷怒於他,廢去他的汗位,貪汗隻好逃奔達頭。

  就這樣,一條離間計,引發親族大火並,千裏草原,人嘶馬叫。真正的敵人,誰也顧不上管了。隋文帝此時像個沒事人,穩坐長安,冷眼北方,如看戲一般。幾個可汗紛紛遣使入朝,請和求援,此時的隋文帝眼裏不認任何人,隻一個勁為他們加油助威。見幾個可汗打得筋疲力盡,他別的可汗不打,隻打沙缽略。沙缽略終於支持不住了,也遣使向隋求和。在互相攻殺中,阿波占了便宜,勢力大增,其疆域東與沙缽略接壤,西有龜茲、鐵勒、伊吾等西域諸國,號稱西突厥。

  自此,突厥分為東、西兩部。

  隋朝的離間計初見成效,隋文帝並未見好就收,而是要將此計進行到底。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遣使風示支持阿波,這樣,沙缽略就四麵受敵了,西麵為達頭和阿波所阻,東麵又有契丹為敵,南麵有隋軍虎視眈眈,而東西交惡,疙瘩一時解不開,萬般無奈,隻好求救於隋,並請南遷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一帶)。隋文帝當然求之不得,立即命楊廣出兵援助。失去根據地的沙缽略得隋軍支持,回旗返鼓,將阿波打得大敗。於是,沙缽略便與隋文帝定約,承認隋朝皇帝為真皇帝,自己為隋藩屬國,受隋保護。

  過了兩年,沙缽略鬱鬱而死,死前,他嫌兒子雍虞閭懦弱難成大事,不足以對抗西突厥,遺令自己原來不甚看重的弟弟處羅侯為可汗,是為莫何可汗。隋文帝立即派長孫晟為使頒賜莫何旗鼓。莫何得隋承認,信心大增,發兵西擊阿波。阿波以為莫何與隋聯手而來,明知不是對手,士氣低落,紛紛投降,連阿波都作了莫何的俘虜。莫何隻作了一年可汗,他作可汗隻做了一件事,就是助隋滅了阿波。第二年,莫何便撒手人寰。他的侄子雍虞閭繼立,是為都藍可汗。

  隋朝的離間計還在繼續。沙缽略的另一個兒子突利可汗遠離紛爭,居於漠北,他並未臣服隋朝,但卻羨慕隋朝的繁盛,遣使求婚。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將義安公主嫁給突利,嫁妝之豪奢,待遇之尊崇,令天下側目。一向懦弱的都藍不知是計,衝冠一怒為紅顏,他說,我是大可汗,突利算什麽東西,好事倒讓他得了!他的策略是,斷絕與隋朝的聯係,不但不朝貢,還準備發兵襲擾邊境。突利與隋朝連為一體了,一心想幹一件功勞,得到消息後,急忙遣使向隋朝報告,隋朝發兵應變,都藍無機可乘,暫把一腔怒火按下,再求良策。

  兩個失意人,一對新盟友。都藍與達頭走到了一起,他們把矛頭對準了得意的突利。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兩軍聯手合攻突利,突利以為有隋朝為後台,也不示弱,三軍大戰於長城下。可隋朝並未發兵,突利大敗,部下隻剩數百人。他本想投奔嶽父家,可一看手下這點殘兵敗將,自覺臉上無光,去到隋朝,也是寄人籬下,不會被當回事。想來想去,突利長歎一聲,還是去投達頭吧,怎麽著也曾是一家人。但隋文帝可不這樣想,突利雖山窮水盡,利用價值還是有的。他是可汗,這個頭銜很值錢,對人還有號召力。始作俑者長孫晟出馬了,他設計將突利賺到長安歸降隋朝。隋文帝大喜,大宴突利,賞賜豐厚,非比尋常。給突利吃糖,給達頭喝藥,他命楊素等率大軍雷霆出塞,一舉擊潰達頭、都藍聯軍。這下,突利可汗該回去了,隋文帝封其為啟民可汗,使居五原,招納舊部。

  都藍一敗塗地,眾叛親離,自己也被部下殺死。達頭還在堅持,他自封為步迦可汗,與隋對抗。隋派兵攻擊,屢獲勝績。步迦日暮途窮,外有強敵,內生變亂,鐵勒、仆骨等十餘部乘機反叛,歸附啟民。步迦孤家寡人,逃奔吐穀渾。而啟民在隋的保護下,作了東突厥可汗。啟民飲水思源,對隋朝忠心耿耿,隋用力少,收效大,北部邊疆暫告安寧。

  不過,隋朝的好日子也過到頭了,隋文帝死,煬帝楊廣篡位,種種荒唐,導致天下大亂,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9年),啟民死,子始畢可汗繼立。過了幾年,隋朝大亂,無力北顧,始畢乘機叛隋,也參與了中原紛爭,而內地一些才幹之士為避禍亂,大批投靠始畢,始畢一時成為這一塊大陸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

  這是東突厥,還有西突厥。西突厥由阿波首創。他被莫何生擒後,西突厥立泥利為可汗。泥利死後,其子處羅可汗繼立,其部眾多在烏孫故地遊牧。隋朝在東邊的離間計運用得出神入化時,也在西邊照葫蘆畫瓢。執行者是裴矩。達頭敗後,他的孫子射匱為可汗,地處在處羅可汗之西,他也羨慕隋朝奢華,遣使求婚。隋煬帝把隋文帝的勤儉勤政作風全丟了,離間術卻頗得真傳,他對射匱可汗說,通婚可以,但條件是,你必須把處羅幹掉。射匱求婚心切,果然發兵去打處羅,處羅不敵,一路東逃,看看無路可走,便歸順隋朝。隋朝將其接納下來,條件是,將部眾一分為三,永留內地,不得西歸西突厥故地。

  把隋朝與突厥的故事終於講完了,我們在說蘭州曆史上的兵家文化,如此縱橫千裏,無奈跑題乎?非也。無非是想說,蘭州乃邊關,在蘭州發生的一切,都與內地的變化息息相關。國治則邊寧,國亂則邊亂,對誰都一樣。突厥的興衰榮辱,根源在其內部的團結與分裂,內地何嚐不是?而本章要敘述的是蘭州在隋唐時代的軍事狀況,而蘭州正是為了防禦突厥,才擁有了蘭州這個城市名稱的。背景不明,一切的敘述便沒了根基。

  現在,我們把眼光收回,關注隋唐時期的蘭州軍事。

  堡壘是怎樣從內部被攻破的

  隋文帝一經稱帝,西北邊務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即置蘭州,中國從此有了蘭州的地名。蘭州是州級建製,行政長官為刺史,領金城一郡,郡領子城一縣,州、郡均在子城縣,轄地大部分在今榆中縣境。蘭州最初的最高軍事長官為蘭州總管,置府稱蘭州總管府。開皇三年廢郡存州,置五泉縣,城址在今城區內。這是蘭州作為城市的第一個城基。《元和郡縣圖誌》說:“隋開皇元年立蘭州,置總管府,取皋蘭山以為名。”隋代蘭州共領四縣,即子城、五泉、廣武、狄道。轄境大約為今蘭州市黃河以東、以西地區,東含榆中,北括永登,南及定西市臨洮。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為郡,蘭州改稱金城郡,子城縣改為金城縣,為郡治;廣武縣改為允吾縣,改武威郡轄。

  隋朝兵製沿襲了北周的府兵製,開皇初,在蘭州置稱驃騎將軍府,主官稱驃騎將軍,副主官稱車騎將軍。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韓擒虎任蘭州驃騎將軍,率軍屯金城,以備胡人。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韓僧壽任驃騎將軍,領兵屯蘭州,以備突厥。煬帝時,改稱鷹揚府,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副郎將,下設校尉、旅帥、隊正、隊副四級。

  隋代的蘭州邊防壓力極大,隋初時,除東麵外,西、北、南幾乎都是強敵壓境,但發生在蘭州的戰事卻相對較少,這與長孫晟的離間計被隋文帝運用得出神入化有關,最強大的敵人突厥互相征戰不休,處在邊防前沿的蘭州倒安全了。不過,隋初蘭州的軍事形勢十分危險,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蘭州置府不久,突厥便兵發蘭州,幸被行軍總管賀婁子幹擊退。十二月,突厥再度兵發蘭州。這次與上次不一樣,這次是突厥大可汗沙缽略親率十萬大軍來犯,隋文帝遣新任蘭州總管李長義防守蘭州南部要地臨洮,不料,被擊敗。突厥於是縱兵大掠武威、天水、金城、上郡、弘化、延安諸郡,關隴大地為之“六畜殆盡”。

  也就是這場大劫後,隋文帝采納了長孫晟的離間計,蘭州才轉危為安的。後又有名將韓擒虎等人先後鎮守,北邊西邊草原烽火連天,而蘭州常報平安。

  好景不長。

  和平安寧永遠是那麽珍貴,而戰亂永遠是那麽不期而至。有心人做過統計,在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沒有戰亂的日子隻有區區四百多天,大規模戰爭、局部戰爭,幾乎與人如影隨形。暴發戰爭的原因雖形形種種難盡一一,但不外乎內憂外患,內亂引發外患,外患助長內亂。

  突厥是一個活典型,隋朝是一個活典型,兩個活典型,幾乎是在同台演出。都是先亂搞,先把自己搞亂,然後任人搞亂。

  秦朝和隋朝有點像,兩個都是統一的、在同時代沒有對手足以與之抗衡的強大王朝,兩個都是一路掃平六合定鼎天下的新興王朝,不像老舊王朝那麽多的積年陳腐,兩個開國之主都是雄才大略誌向高邁,然而,兩個卻都是短命王朝,都是亂從腋下生,禍由自己作。更可歎的是隋朝,秦始皇與隋文帝還有區別,秦皇雄才大略或有餘,而凶暴貪殘更勝,隋文卻雄才大略有之,溫良恭儉兼之;秦二世更與隋煬帝有別。秦二世隻不過是個卑鄙小人,雖生於帝王家,卻難以祛除天性中的小人氣,他成了比他更卑鄙的小人太監趙高手中的玩物,讓趙高把他玩完了,把強大的秦帝國玩完了。隋煬帝雖做事荒唐透頂,但卻有著天縱之才,戰場上,親率大軍平南掃北,縱橫四海,宮廷內,機謀深重,玩倒了太子,玩轉了同樣聰明絕頂的父皇母後,還有那些把天下英雄玩於股掌之上的文臣武將。他玩倒了所有的人,就開始玩天下,玩自己了。他又是一個太會玩的人,文采倜儻,人物風流,玩起來,便玩得驚世駭俗空前絕後,當刀子快要架在脖子上時,他居然還能說出這種話來:好頭顱,誰當斫之!他太風流了,又太會風流了,風流太過的人,純粹作個文人,或作個富貴閑人倒還悠哉遊哉,圖個眼底快活去休,可作皇帝就不妙了,治理泱泱天下是一板一眼的苦差事,細活兒,容不得雲裏來霧裏去的。中國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幾百名皇帝中,要是不作皇帝,既風流,又會風流的,大概南朝的陳後主算一個,隋軍攻進皇宮後,他與兩名寵妃一塊跳進井裏,隋軍士兵往上撈時,三人又綁在一起上來,大有同生共死之氣魄;再要算唐玄宗李隆基了,琴棋書畫擊球音律,無所不通,幹起正事來,能幹出個大唐盛世,荒唐起來,能一本正經地把過了門的兒媳婦搶來做老婆,在逃竄蜀地風雨中跋涉於棧道時,跟隨用他的乳名調侃說那車輪滾動聲是:三郎郎當,三郎郎當!他不但不生氣,反哈哈大笑,稱讚跟隨說得好;還有南唐李後主,那詞寫得獨步古今,直讓專業文人羞死,與那兩位蓮花夫人T情也調得獨出心裁,據說,三寸金蓮就是她們的創造,可他不是個好皇帝。套用《紅樓夢》對賈寶玉的評價,他近乎“精致的淘氣”;還有宋徽宗,鬥雞走狗樣樣來得就不說了,那一手瘦金體,除了他那種心性,那種文化修養,天下寫字人,在他麵前,都成了蠢牛,可他的下場卻慘不忍睹,要是普通文人,不知有多少人給他掬一把同情淚呢,可他首先是個昏君。文章寫得好,仗打得好,政當得好,又會風流的大人物,說來說去,隻有一個曹操。而隋煬帝把自己的才情都用在風流上了,連一句好詩都沒留下,隻留下了千古罵名,還有那一條人們在一邊罵著一邊風吹船兒走的大運河。

  人們往往把隋朝的短命要隋文帝擔一分責任,說是他把接班人選錯了,這有些不公平,也顯得牽強,隋文帝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仙。他已盡到了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責任。他在位二十四年,不說南征北戰的種種辛勞了,像他那樣嚴於律己的帝王實在找不出幾個來。《隋書》說他:“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淩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宴如也。”人都在渴望完人,拿完人要求人,但真的出現近於完美的人時,又喜歡求全責備,總要雞蛋裏麵挑點骨渣子,以示自己高明,或者,給佛頭著點糞,顯示自己的勇武。所以,又把隋文帝這種好品德說成是他的皇後獨孤氏嫉妒心重所致。這又有點強作解人了。確實,獨孤皇後是有些河東獅吼,她反對老公接近別的女人,在規定範圍內接近的那幾個女人,她也不許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免得皇上餐了秀色又去餐人。有一個故事是說兩口子的節儉的,說隋文帝拉肚子,要用胡椒粉配藥,宮中卻找不到,又要找織成的衣領,宮中也沒有。

  相信這都是真的,但卻非僅僅是獨孤後的嫉妒所致。哪個女人不嫉妒,腦子隻要正常,沒有把自己老公往別的女人懷裏推的理。我們得承認這兩口子的品行。他們可都是世代大貴族出身,什麽豪華奢靡沒見過。再說啦,除了那些沒出息的皇帝,哪個皇帝又是真怕老婆的?隋文帝是什麽人,一手掃平天下的人。他要是不自律,別人哪“律”得了他!所以,當他發現楊廣不是個東西,竟敢調戲他的愛妃,而他已力不能及時,悲淒地說了句:“獨孤誤我!”他怎麽也想不通,奢侈會壞事,節儉竟然也會壞事,楊廣正是假裝節儉才贏得他兩口子的心的。而此時,災難已經鑄成了。

  杭州城隍廟有一聯:

  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

  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

  隋文帝夫婦一生節儉太過,他的繼承人楊廣又奢侈太過,他們辛苦積攢了二十四年的家當,兒子僅用了十四年就蕩光了。

  楊廣這個討債鬼呀!

  蘭州出了個霸王

  在隋煬帝玩心正濃時,普天下已像決堤的洪水,到處都是喧嘩聲。演義書中說,隋末大亂,華夏大地,群雄蜂起,三十六家諸侯,七十二道煙塵,與隋家爭天下。到底有多少諸侯,有多少煙塵,誰是諸侯,誰是煙塵,咱不去計較,反正,遍地諸侯,遍地煙塵,隋家天下確實亂了。

  話說蘭州這地方,在大隋朝,是一個軍事重地,如此緊要之地,隋家天子也看得緊要。可是,現在,隋家天子被困在煙花荏苒小橋步蓮的江都,城外烽火連天,屍骨鋪地;城裏,紙醉金迷,嬌娃鶯燕,天子在抓緊享最後幾天的福。蘭州有一人,名叫薛舉,他看天下亂成這樣,士井混混都在起來爭天下,咱家也爭他一爭又有何不可?他這人,誌氣大,家業大,能力也不小,就是官不大。這時,他官拜金城校尉。薛舉少小便以驍勇善射名動裏巷,又善經營,家產巨萬,為一方豪富。會賺錢,有錢也不戀錢,他仗義疏財,廣結豪俠,聲名遠播,成為邊庭一霸。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之人的,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朝江山風雨飄搖,隴西地界卻連年幹旱,饑民盈路,生死存亡之際,個個鋌而走險,扯起了反叛的大旗。金城令是郝瑗,他還在為隋家盡忠,即遣校尉薛舉發兵平叛。

  校尉是武官,維持地方治安是其職責。薛舉領命起兵,可他在起兵時,卻與大兒子薛仁杲,把前來送行的縣令郝瑗劫持了,迫令他一同反隋。時勢如此,郝瑗隻好答應了,成為薛舉謀主。昨天的官軍,今天的義軍,薛舉命令開倉放糧,今天吃飽肚子的饑民,明天的早餐在哪裏?隻有跟著義軍才有飯吃。薛舉人馬大增,為正視聽,也為了使跟著他搏命的人增加對未來的信心,他便自稱西秦霸王,建元秦興,封長子仁杲為齊公,少子仁越為晉公,大將宗羅喉為義興公。

  薛舉是有遠見的,並不打算關起城門充老大,當時,蘭州周圍還是隋朝天下,精兵強將不少。首戰他選在了蘭州南部要地枹罕(今甘肅臨夏),那兒由大隋名將皇甫綰鎮守。薛舉不敢怠慢,親率大軍前去攻擊。枹罕依山臨河,形勢險要,紮好大營,薛舉親率由他挑選的二千名壯士,與隋軍對陣於赤岸。戰鬥開始,西秦軍人人爭先,而大隋江山崩潰在即,軍無戰心,怎禁得這幫賭命漢的攻擊。

  薛舉首戰大勝,奪占枹罕,使蘭州南部有了戰略支撐點。消息傳開,遠近震動,沉默百年的羌人也不再沉默了,在首領鍾利俗的率領下歸降薛舉。蘭州以西還有鄯(今青海樂都)、廓(今青海貴德)二州,都是隋朝重兵屯集之地,直接威脅著蘭州。薛舉挾戰勝之威,移兵西向,兩戰而定兩州,盡有河湟之地。部眾一下擴大到十三萬。

  得勝回來,薛舉已不滿足於稱王了,他要當皇帝。於是,便稱帝於蘭州,大封文武,廣置幕僚,並在華林坪(今華林坪烈士公墓)立了祖廟。薛舉朝裏還是有人才的,有一人不得不提,雖然他那時年輕,還不怎麽顯山露水。他叫褚遂良。

  褚遂良是跟他爹褚亮來西邊的。他們本是杭州錢塘世家大族。褚亮為隋朝高官,為楊玄感反叛案牽連,發配到西海郡任司戶。薛舉稱帝,任褚亮為黃門侍郎,遂良則為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算是皇帝的貼身秘書。褚家父子隨薛舉一同去關中與李唐爭天下,敗後,遂良為李世民重用,任鎧曹參軍。秦王李世民洛陽天策府建立後,組織了五十人的隨從集團,均為當時名士,並建立了更核心的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入閣,人稱為“登瀛洲”,褚亮入選。書法大家虞世南、歐陽詢也在其中,遂良雖未入閣,卻有了向大師討教書法的機會,於是,書藝大進,三十三歲,便榮任弘文館館主,一直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高位。遂良之為人做事,深得唐太宗讚賞,他曾說:

  “褚遂良鯁亮,有學術,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珍愛。”

  褚遂良的書法名列楷書四大家,《唐人書評》中這樣說他的書藝:

  “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宋代大書家米芾是看不起唐人書法的,但對遂良卻青眼獨看,他用了這樣的判詞:

  “九奏萬舞,鶴露充庭,鏘玉鳴,窈窕合度。”

  這是題外話,暫且打住。扯上這些,無非是要說,薛舉朝裏還是有人才的,隻不過未等他大用而情形已變罷了。

  再說薛舉誌不在割據地方當小皇帝,他是要爭天下的,目標是向東,向東。他從蘭州發兵,一戰而下秦州(今甘肅天水),並把都城也搬了去,兵鋒直指長安。此時,長安已歸李唐政權所有。薛舉不管這些,他是諸侯中第一個向李唐王朝挑戰的人。李淵剛在長安立足,就遇到了強大的敵人,盡起全力抵擋。薛舉很快攻下扶風,一戰大敗唐將唐弼,收羅其部眾後,號稱三十萬。長安城門近在眼前。李世民率兵出擊,一個是李唐秦王,一個是西秦王,兩個秦王擺開了陣勢。秦王略勝一籌,陣斬薛舉萬餘人,其勢稍挫。

  此時,戰場形勢發生了變化。

  薛舉起兵時,謀士郝瑗向他獻策:“連結梁師都,共為聲勢,厚賂突厥,餌其戎馬,合從並力,進逼京師。”

  薛舉聽從了。當時的突厥可汗是莫賀咄設(即後來的頡利可汗),他答應出兵相助。秦唐兩軍相拒扶風時,突厥兵倒是來了,但是來助唐攻西秦的。原來,李淵給突厥的酬勞更多。在西秦大軍壓境時,李淵著了忙,即遣使者去突厥,奉上大量金幣不說,還許以割讓五原、榆林二郡,與突厥以靈州為界。條件隻有一個:助我,打薛舉。

  五原、榆林,在今天看來無甚要緊,可在那時,卻是內地與塞上的天然分界線,誰家占了,誰家就獲得了先機。當然是,“突厥喜得大利,發兵舉長遜所部會秦王軍。”長遜是隋五原郡守張長遜,他早已投靠了突厥。

  天平失重了,大投入大產出,薛舉後方吃緊,唐軍占得上風。薛舉並未罷休,再起大軍攻關中。這次,他不走渭水一路去關中了,而是從涇水由北直下長安。次年六月,大軍進抵涇川。李淵派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率大軍迎敵。七月,兩個秦王再次對陣於涇水岸邊。這時,李世民忽患虐疾,病得很重,不能理事,在軍中調養,要堅守等病愈後再出擊。可是老資格謀士劉文靜為首的部屬卻求戰心切,李世民隻好同意開戰,反被薛舉偷襲成功,唐軍大敗而歸,劉文靜被俘,李世民也差點做了俘虜。

  形勢對薛舉極為有利,戰至十一月,薛舉卻突然暴死。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月,不知道他那一年多大年紀了,如此緊要關頭,何至於暴死?一人之死,搖動千軍。薛仁杲繼承了皇位,突遭大喪,兵勢不振,但他並未停止角逐關中的腳步。李世民整軍再出,兩軍對陣於涇水邊的淺水原。李世民嚴令部下堅守不出,上次貿然出擊吃了大虧,這次,部下再不敢輕言出戰了,可李世民怕軍心浮躁,再出嚴令:

  “敢言出戰者斬!”

  唐軍這一守就是六十天,直守得薛仁杲軍心渙散。到時侯了,唐軍齊出,薛仁杲大敗,舉手投降了。他被押解長安後處決了。

  盛極一時的西秦王朝就這樣與前後所有起兵的諸侯都被李世民一一收拾了,天下複歸於一統。

  多年以後,做了大唐天子的李世民重遊當年與薛舉對陣的戰場,不知是回首往事心有餘悸呢,還是為戰勝勁敵自鳴得意,麵對當年金戈鐵馬今朝荒草萋萋的故戰場,他做了一首詩。詩題為《經破薛舉戰地》,如下: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誌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瀝靜,再舉鯨鯢靈。

  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滅灶有殘痕。

  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跟班大臣許敬宗見皇上有了詩興,便步其韻,跟著和了一首湊趣,詩題為《奉和行經破薛舉戰地應製》,一並錄上,如下:

  混元分大象,長策挫修鯨。

  於斯建宸極,由此創鴻名。

  一戎幹宇泰,千祀德流清。

  垂衣凝庶績,端拱鑄群生。

  複整瑤池駕,還臨官渡營。

  周遊尋曩跡,曠望動天情。

  帷宮麵丹浦,帳殿矚宛城。

  虜場棲九穗,前歌被六英。

  戰地甘泉湧,陣出景雲生。

  普天沾凱澤,相攜欣頌平。

  大唐是詩的時代,誰一出手,也差不到哪去。李世民此詩音律鏗鏘,詞氣高昂,帝王氣象有之,文人張致也時或閃現,許敬宗所和,歌功頌德是免不了的,卻絕少諂諛氣,也算是新王朝,新風格。

  這也算是對薛舉父子的撫慰吧。

  中國最強大的時代,蘭州最脆弱的時代

  隋末大亂時,內地起兵爭天下的那些豪強,許多都爭著搶著與突厥結盟,天旋地轉,莊家輪流做,先前長孫晟的一條離間計,讓突厥各部火並多年,如今,我穩坐釣魚台,誰給的糖甜我幫誰的忙,一下子有那麽多的中原豪傑找上門來,又是稱臣納貢,又是金銀財寶,又是佳人嬌娃,又是土地城池,樣樣都是好東西,把個突厥可汗忙得納臣子、收東西,還忙不過來呢。向突厥稱臣的可不是什麽無名之輩,都是些一跺腳山河搖動的大人物呢,比如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還有薛舉,等等。李淵不稱臣,但出手比誰都闊綽,也更得突厥心動,送的財物不說,光土地,開口就是兩個州!中原人小氣時寸土不讓,大方時,那個氣派!

  其實,李淵那時是情勢所迫的權宜之計,也有崽賣爺田心不疼的意思。為啥呢,天下是誰的,還說不定呢。到天下真的姓李了,你再看唐朝是怎麽做的。別的地方咱再找機會說,現在單表蘭州。

  唐初,改隋金城郡為州,平薛舉後,複置蘭州,並子城縣入五泉縣,以五泉縣為州治,領五泉、廣武、狄道三縣。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劃全國為十道,蘭州屬隴右道。高宗時,改五泉縣為金城縣。

  這是行政設置。

  軍事上,唐沿襲隋鷹揚府,改設金城、廣武兩折衝府,鎮戍地方。主官稱折衝都尉,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為副主官,佐官有別將、長史、兵曹等。其下有團、旅、隊、夥四級編製。每團三百人,置校尉;旅有旅帥,每旅一百人;隊有隊正,每隊五十人;夥有夥頭,每夥十人。金城、廣武為下府,每府有八百兵士。廣武府駐今永登縣境,金城府駐今城關區。折衝府平時教練士兵,戍守國土,戰時奉朝廷令出戰。

  唐朝強盛,世所公認,可唐時的蘭州,軍事壓力卻很大。在唐代,蘭州處在吐穀渾、突厥、吐蕃三大軍事集團的結合部,吐穀渾、吐蕃東進,蘭州這個釘子首先得拔了,突厥要圖謀西域,或要謀攻長安,先得拿下蘭州,隔斷唐與西域的聯係,阻止外援。唐建國初,突厥十分強大,頡利可汗連年入寇,與內地割據者勾結,如入無人之境,破城邑,掠人口,劫財物,所過殘破,無所幸免,連長安也朝不保夕。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頡利率騎兵數十萬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晉州(今山西臨汾),一路破大震關(今甘肅隴西),唐全力抵禦,勢有不支,急遣使者鄭元去求和。鄭對頡利說,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即使奪得唐地,也不能久居,被掠奪的人口,都歸掠奪者個人所有,對你毫無好處。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給你送上大量財物,這全是你的,別人拿不走。頡利為利所誘,這才退回塞外。雖然講和了,頡利照樣年年入侵。

  麵對這種局麵,居然有大臣出了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主意。他認為,突厥所以經常劫掠關中,目的在於奪取長安的財富,如果焚毀長安,突厥就不來了。這實在是一個焦土抗戰的辦法。雖然荒唐,也可看出,唐初的邊防形勢有多麽嚴峻。而一代天驕李淵竟然采納了這個建議!他馬上派人到江漢一帶尋找可以建都的地方了。太子李建成也讚成遷都。還是李世民能扛住事,他對老爹說,給我幾年期限,一定捕獲頡利,拿回讓朝廷發落。遷都之議方罷。

  就在這時,頡利還沒安頓妥貼,又來一個突利可汗,兩可汗聯手率全國兵力深入到豳州(今陝西彬縣),李世民率兵抵禦,雙方眾寡十分懸殊,打過無數硬仗的大唐將士竟不敢迎敵,李世民隻好以身冒險,隻帶一百騎出陣,用言語離間二可汗,使之自相猜忌。還真得逞了,頡利要戰,突利要和。頡利拗不過突利,便讓突利去唐營講和,李世民便與突利私約為兄弟。突厥分裂的種子破土發芽了。

  這隻是權宜之計,解了當下危機,麻煩還在後頭。

  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突厥便血洗蘭州,舉國為之震動。唐朝派名將李靖率兵抵抗,危機暫告解除。就在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國內的豪強也宣告消平,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唐對突厥的關係發生了逆轉,由被動防守轉為主動出擊。太宗剛即位,頡利率大軍已打到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四十裏。太宗胸有成竹,率兵到橋南,兩軍隔水相望,唐軍陣容壯觀,士馬強健,頡利知唐軍有備,不敢貿然開戰,要求講和。太宗許之,在便橋上與頡利會盟,送上大量金銀財物,頡利滿意而去。唐朝文武對此頗有非議,太宗說,我不開戰,反送以財物,不過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麻痹他,再消滅他。

  唐朝在緊鑼密鼓備戰,太宗本人為提高國民的備戰意識,每天帶十二衛小將和數百兵士到顯德殿前練習射擊,告誡他們,國家打仗,本是常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安而忘危,敵來則束手無策。為鼓勵士氣,他主動要求當教練,並親自主持衛隊的技藝考核,成績優異者予以獎勵。皇帝帶頭,各府官長也不敢怠慢,幾年下來,唐朝便練出一支威武之師來。太宗本人便是百戰統帥,能征慣戰,戰爭剛結束,唐朝有一大批百戰名將和久經戰陣的各級官兵。這邊萬事俱備,突厥卻連年天災人禍,內部四分五裂。局麵堪憂,頡利轉而與唐求和,自願稱臣,當唐朝女婿。

  晚了,唐朝不會把花枝招展的公主當作和平的使者了。頡利沒有得到唐朝公主,等到的是十萬雄兵。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命李靖、李、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各為行軍總管,分六路出擊,十萬大軍統歸李靖節製。與太宗有兄弟之約的突利歸附唐朝,頡利獨木難支,次年,大敗後被俘。縱橫一時的東突厥煙消雲散。投降的幾十萬部眾,唐朝都做了妥善安置,許多原來的上層人士作了都督,管轄突厥事務,如突利、阿史那思摩等。有五百多原酋長做了將軍、中郎將,五品以上的軍官達一百多人,入居長安的突厥人多達一萬餘家。

  突厥是北方大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北方各國的領袖,一朝被滅,唐朝威望如日中天,四方諸侯紛紛來附。貞觀四年,四方君長齊到長安皇宮,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此後,唐朝皇帝對西北諸部族都用天可汗名義發號施令。

  現在,北方之北的漠北隻剩下薛延陀部與唐朝抗衡了。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封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為可汗,令其率突厥降民十餘萬人出塞,居黃河北麵故定襄城,與薛延陀隔大漠立國。如此,突厥被夾在兩大國間,薛延陀要攻唐朝,必先攻突厥,突厥要自保,必須依靠唐朝。因此,唐朝北方數十年無戰事。後來,東突厥被回紇所滅,這是後話。

  在西北這邊,唐雖先後滅了西突厥、吐穀渾,把勢力擴展到帕米爾高原,又與吐蕃和親,而蘭州作為唐在西北最重要的軍事據點,在有唐一代,似乎一直比較脆弱。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三月,正當大唐對東突厥之戰大功告成時,吐穀渾卻發兵攻蘭州,此戰規模不大,被州兵擊退。過了兩年,吐穀渾可汗伏允再攻蘭州、廓州,朝廷遣將反擊,伏允率眾西逃。這時,黨項羌又在西北崛起,唐高宗時,黨項羌舉眾三萬圍攻蘭州,守城州兵無力抵抗,告急文書飛往京城,蘭州刺史崔知溫為拖延時間,硬著頭皮設空城計,他令大開城門,撤去旗幟,以軍士扮作老百姓,在四門進進出出,悠閑自得,而在內城,故意弄出些煙塵和壓抑了的嘈雜聲,他則率文武官員端坐城頭,品茗談天,給人一種別有用心的樣子。黨項人明知州防虛弱,但他們麵對的是強大的唐朝,誰知道蘭州城裏一夜之間會有什麽變化呢。黨項憂疑,不敢率爾攻城,便在城外安營紮寨,待偵察確實再說。

  朝廷聞報,飛章調集距蘭州較近的駐軍馳援,援軍突至,城內守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攻,黨項人大敗而逃。

  對蘭州最大的威脅還不是吐穀渾和黨項,而是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是大唐國力,也是整個中國古代國力達到頂峰時,吐蕃坌達延、乞力徐率十萬大軍攻入臨洮、蘭州境內,燒殺搶掠,城鄉為之一空,那時,唐玄宗還在勵精圖治,即派大將薛訥等追擊,至武街驛(今臨洮東),大敗吐蕃軍。

  安史作亂,唐朝元氣大傷,內憂外患日甚一日,國力江河日下,吐蕃卻正處在上升時期,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陷蘭州後,大軍東進,破大震關(今甘肅清水東),長驅直入長安城,大掠十三日方退回隴右。

  而蘭州除在唐中期有過短暫的收複外,從此陷於吐蕃、西夏等達三百年之久,直到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由大將李憲收複,重置蘭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