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節 百家各姓曆史及起名參考(六)

  傅

  1.起源

  傅姓主要有兩種起源:其一來自商朝宰相傅說的後代。傳說商高宗武丁國力日衰,急需能人輔佐,後來他在夢中得到神啟,找到一個築牆的奴隸“說”,並任命他為宰相,結果天下大治。因為“說”是在一個叫傅岩的地方被發現的,因此被賜姓為傅,從而成為傅姓的祖先。另一說法認為,黃帝的裔孫大由被封於傅邑,其後代以封地為氏,因而傅氏出自姬姓。

  2.遷徙與分布

  (1)最初,傅姓主要在北方發展。其繁衍地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寧夏等省為主。而後,東遷至今河北、山東一帶。

  (2)西漢時,傅氏已廣泛分布於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傅姓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

  (3)北宋末年,又有鄧州(今屬河南)傅氏遷往福建泉州,此後繁衍昌盛;南宋末年,傅氏又有一支遷入廣東。

  (4)明代時,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5)清代時,有部分滿洲貴族改姓傅;粵、閩有傅姓移居台灣,進而又有傅姓人移居海外。

  3.傅姓名流

  作為當今大姓之一,曆史上傅姓曾出了不少傑出人才。秦末,傅寬跟隨劉邦打天下,被封為武陽侯;西漢時期,傅介子因刺殺樓蘭王而功封義陽侯;此外,傅遊藝曾任武周宰相,傅友德曾為明朝大將,傅以漸是清朝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之職。具有光耀史冊之始祖的傅氏,在曆史上一直表現優異,絲毫沒有辱沒自己與生俱來的光彩門楣。

  4.起名參考

  “傅”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三國時魏哲學家傅嘏,“嘏”,福的意思,古人講:“受福曰嘏”,後來稱祝壽為“祝嘏”,此名含福氣長壽之意,但未直說,而用“嘏”字,用字很獨特;明清之際思想家傅山,起名“山”,一方麵是為表明名主為山西人,更重要的是以“山”喻己,高聳直立,挺拔不屈,堅守氣節,不事異族,傅山一生正是這種思想和性格的體現;現代文學翻譯家傅雷,字怒安,號怒庵,字號正好解釋其名,雷霆暴怒,雷震環宇,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恢宏氣勢和內藏著的求安期望;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傅鍾,以“鍾”為名,表示要鍾鳴報時,經常提醒自己及天下人士,認清時勢和己任,“鍾”字在名中具有豐富的內涵;現代化學家傅鷹,以“鷹”為名,喻己要像“鷹”那般,勇猛矯健,傲立山頭,或高翔天空,此名很有氣勢;原國民黨高級將領、解放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長的傅作義,“作義”,就是不作不義之事,這正是名主做人的準則,“作義”二字搭配得好;人民解放軍前衛生部領導人傅連璋,“璋”,古代指玉器,“連璋”,表示自己與“玉”相連,為人要潔白無瑕,“連璋”二字搭配得好;人民解放軍上將傅秋濤,“秋”不僅指秋季,也常代表一年的時節,起名秋濤,表示“千秋萬代”,滔滔不絕,一生為轟轟烈烈的事業獻身,“秋濤”二字選得很有特色,此名聲音也好;中國現代國畫家傅抱石,“石”,石塊,堅硬、質樸,起名“抱石”,表示名主對“石”的親近,願像“石”那樣堅實、自然、純樸,此名很獨特。

  “傅”姓不好拆字組名。與“傅”同部首的字很多,如任、仲、優、偉、儀、仕、仁、倫、仿、佐、作、伯、佳、依、保、信、俊、健、修等,這些字都可入“傅”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傅任偉、傅健倫、傅保信、傅儀俊、傅仲佑、傅化仁、傅伯優、傅佐信等,這些字還可相互換位組名。

  “傅”的同音字很多,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成“傅”姓諧音名,有的則因諧音出偏差而不可入名。如“負”,諧音名可叫傅荷、傅荊、傅重,也可加恰當宇組成雙字名如傅荷甘、傅荊禮、傅重建,但不宜用丹、商、欣、寨等字起名,若用,諧音就成了負擔、負傷、負心、負債;“道”、“科”、“幼”這些字也不可入名,因“傅”和“婦”同音,若用,諧音就成了婦道、婦科、婦幼;“附”,諧音名可叫傅白、傅加(或嘉、佳),或組成雙字名叫傅白碧、傅加惠,但不宜用“雍”字命名,若用,諧音就成了附庸,也不宜用“曙”、“國”這樣的字命名,若用,諧音就變成附屬國;“複”,諧音名可叫傅明、傅賽、傅生、傅蘇、傅興、傅元、傅壯,也可組成雙字名叫傅明光、傅賽冠、傅生威、傅蘇春、傅興國、傅壯吾等,但必(包括碧、弼、壁)、籌(包括疇、酬)、穀(包括鴣)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則成了複辟、複仇、複古;“賦”,諧音可叫傅有、傅予、傅詩,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傅全有、傅予民、傅詩怡;“富”,諧音可叫傅貴、傅國、傅民、傅強、傅麗、傅饒、傅實、傅庶、傅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傅國衛、傅民先、傅強安、傅麗倩、傅繞田、傅實知、傅庶民、傅有望、傅裕久、傅源長;“腹”,諧音名可叫傅案、傅地,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傅案香、傅地安,但謝、水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諧音變成了腹瀉、腹水;“馥”,諧音可起名傅香、傅馨、傅鬱,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叫傅香玉、傅馨田、傅蘇遠;“覆”,諧音名可叫傅蓋或加字成雙字名叫傅蓋廣,但莫、茉、沫、默、磨等字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就變成覆沒。總之,“傅”姓同音字很多,由此組成的詞也很多,這樣便可充分利用其諧音起出好名,但又要防止諧音名出現偏差。

  鍾

  1.起源

  鍾姓主要有兩種起源:一支出自子姓,據說是商湯的後代。武王滅商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被其封在原商都周圍地區,建立了宋國,他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後來伯宗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封邑在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其後人於是以地名鍾離為氏,後鍾離氏改鍾氏。另一支出自嬴姓,周代伯益的後人被封於鍾離國(今安徽臨淮關一帶),春秋時被楚國吞並,其國人自稱鍾離氏,後來也簡化成了鍾氏。

  2.遷徙與分布

  (1)鍾姓最早發源於今安徽省境內。漢晉時期,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潁川鍾氏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

  (2)唐代時期,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鍾德興,後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鍾氏還分布於今四川、山西、廣東廣州、安徽合肥一帶。

  (3)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蕉嶺、湖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鍾氏的聚居點。

  (4)從清乾隆帝開始,閩、粵鍾氏陸續有人遷入台灣,後又有人遷往海外。

  3.鍾姓名流

  鍾姓子孫名流不斷,多為美談:春秋時期鍾子期和俞伯牙“擗琴絕弦”,成為千古“知音”;戰國時期的王後鍾離春,其醜無比卻賢惠無雙,是曆史上頗有見地的皇後。此外,鍾姓精英還有三國書法家鍾繇,南朝文藝批評家鍾嶸,元朝戲曲家鍾嗣成;現當代有民俗專家鍾敬文,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等。

  4.起名參考

  “鍾”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南朝梁文學批評家鍾嶸,“嶸”,崢嶸,指高峻,常喻超乎尋常,才氣、品格不凡,起名為“嶸”,正是名主為人理想的表露和追求,“嶸”字用得好;明代文學家鍾惺,“惺”,聰明、醒悟之意,但不用聰穎、明智、蘇醒、覺悟這類字,而用一個“惺”字包含了以上意思,這就很獨特,內蘊豐富;現代人民解放軍上將鍾期光,名字表示名主反對黑暗、期望光明,“期光”二字組配得好;醫學家鍾惠瀾,恩惠於人如波瀾,表示了名主無私奉獻的精神,“惠瀾”二字組配得好;教育學家鍾天緯,以天為緯,極有氣勢,此名也很好。此外,像鍾鼎文、鍾誌成這些名字也很好。

  簡化字“鍾”拆字起名可叫鍾全中,繁體字“鍾”起名可叫鍾金重。

  “鍾”為金字旁,和“鍾”同部首可入“鍾”姓人名的字有釗、釧、鋼、欽、鈞、鐵、銘、錚、鑄、鎖、鏗、鋒、錫、錦、銳等,這些字都可成“鍾”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鍾鈞銳、鍾錦釗、鍾錫釧、鍾綱錚、鍾鐵鑄、鍾銳鋒、鍾銘鈞等等。

  “鍾”是個多義詞,既是一種響器、又可用作計時,還表示情感集中、鍾情,據此組成的詞如鍾鳴、鍾聲、鍾愛,都可諧音變成“鍾”姓人名如鍾鳴、鍾聲、鍾愛,也可加恰當的字變成雙字名如鍾長鳴、鍾聲籟、鍾愛民等等。

  “鍾”的同音字“中”、“忠”組成的詞如中鋒、中和、中堅、中楷、中立、中流、中秋、中樞、中堂、中衛、中文、中興、中學、中原、中正、忠臣、忠誠、忠厚、忠實、忠順、忠義,都可諧音變成“鍾”姓人名,叫鍾鋒、鍾耕、鍾和、鍾堅、鍾楷、鍾秋、鍾樞、鍾衛、鍾興、鍾原、鍾誠、鍾厚、鍾實、鍾順、鍾義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鍾堅石、鍾楷範、鍾立嚴、鍾秋實、鍾士先、鍾樞安、鍾堂正、鍾興旺、鍾厚今、鍾允公、鍾正軍、鍾誠信、鍾厚民、鍾實友、鍾順天、鍾義彰等等。

  盧

  1.起源

  最主要的一支盧氏源於薑姓。齊國始祖薑太公呂尚的裔孫公子高有個孫子叫高侯,他的封地在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其子孫以邑為氏,姓盧。此支盧氏與高姓同宗,與呂姓同源。還有兩支盧氏出自遷都洛陽的鮮卑族,原為吐伏盧氏和伏盧氏。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期,薑姓盧氏逃難,分遷於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等地。

  (2)魏晉南北朝時,世居範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的範陽盧氏,繁衍旺盛、世代官宦,成為“四海大姓”,至唐代時仍為名門望族。

  (3)西晉末年,盧氏大族有人隨晉室南遷。唐代時,盧氏後人已散布於今四川、江蘇、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唐末,大學士盧惠東渡朝鮮,更名盧穗。其後裔至今已繁衍至40多代,共30多萬人。

  (4)清代初年,廣東人盧齊登成為最早移居台灣的盧姓。此後,今福建、廣東盧姓不斷有人入台。

  (5)近代以來,盧姓開始走出國門,現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許多國家。

  3.盧姓名流

  盧姓為天下聞名的四大姓之一。其曆史上人才輩出。秦代博士盧敖定居範陽,後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唐代詩人盧照鄰,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元代文學家盧摯,詩文與劉因、姚遂齊名,世稱“劉盧”、“姚盧”;明代大將盧鏜,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曾被太平天國封為鎮國侯的盧賢拔,太平天國早期文獻、奏章製度多由他撰定草創。尤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盧姓與崔、王、謝成為天下聞名的四大姓,那時,“崔盧於謝”的社會聲望有時比皇族還高。

  4.起名參考

  “盧”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詩人盧綸,“綸”,青絲帶子,以此為名,喻己如帶,如此而已,此名很有特點;畫家盧鴻,寓含鴻圖大誌,名字表達了名主博大的胸懷與抱負;太子太師盧知猷,“知猷”,謀劃大計,名字表示名主為人很有心計,早知鴻猷定會成功,此名也很獨特;詩人盧照鄰,名字意即高照鄰近,可為他人和周圍帶來光明,表示了名主的胸懷和信心,此名用字及組合也很獨特;參加領導湘贛邊界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以德銘記,表示名主對“德”的重視,並以此修身,“銘”字用得好;民族資本家盧作孚,“孚”,使人信服,“作孚”,即所有作為都不孚眾望,都會令人信服,表示名主對誠信的追求,也以此約束和要求自己,“作孚”二字組配得好;原國民黨起義將領盧漢,以“漢”為名,表明名主是個男子,要做堂堂正正大漢,名字內蘊很有氣勢,令人敬畏。此外像盧慧、盧鳴有、盧冀野這些“盧”姓名字也很好。

  和“盧”姓同聲形體又相近的字有蘆、廬、壚、爐、鱸、櫨、轤、鸕、瀘等,這些字及其組成的詞,大多不宜入“盧”姓人名。

  汪

  1.起源

  有關汪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其一出自古代汪芒氏的後代。據說上古有個汪芒國,大禹在位時於會稽大會天下諸侯,汪芒國國君因為遲到被殺。此後,汪芒國曆經夏、商、周三代後滅亡。亡國後的汪芒國的子民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即汪芒氏。後來,汪芒氏簡化為汪氏。汪姓的第二種來源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成公封自己的小兒子在汪邑(今山東境內),後代就用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姓汪。

  2.遷徙與分布

  (1)汪姓最初活動在今浙江、河南、陝西、山西、山東等地。

  (2)西漢至唐代時期,汪姓主要活動擴大到皖、贛、浙、蘇等許多地區。

  (3)唐代以後,汪姓聚居地由今安徽、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兩廣和福建等地區擴散。

  (4)清初時,汪姓開始有族人遷入台灣。近代,汪姓有人遷居海外。

  3.汪姓名流

  汪姓人口較多,為當代中國大姓之一。曆史上汪姓湧現出了不少彪炳史冊的傑出英才,如宋代詞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散曲家汪元亨,明代大臣汪喬年,清代哲學家汪中、畫家汪士慎、文學家汪琬、軍機大臣汪由敦,現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當代詩人汪國真等。

  4.起名參考

  “汪”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詩人汪倫,“倫”,人倫,倫理道德,單字名“倫”,意即遵守倫理道德,以此作為修身準則,“倫”字選得好,少重名;南宋文學家汪藻,“藻”,既泛指水中低等自養植物,也指華麗文辭,如辭藻,這裏取後者,名字表示自己作文要華美,重辭藻,也可引申為做人注重修養,“藻”字很少用於人名中,此字選得好;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淵”,深水,由此引申為淵源、淵博,起名“大淵”,含意是極其深遠博大,以此喻己,並作為自己的追求,“大淵”二字選得也好;元末明初散曲家汪元亨,此名也許出自《周易·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意即受之天元,前途亨通,“元亨”二字選得好;清代醫學家汪昂,“昂”,昂首挺胸,常指氣勢雄壯、鬥誌昂揚,起名“昂”,表示自己昂首、振奮、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表現了名主高昂的精神和氣勢:清代數學家汪萊,“萊”,古代指郊外輪休的田地或荒地,起名“萊”,將己喻為荒地,有待開發,看似荒蕪,其實極有潛力和價值,名字很樸實,意義深遠;近代京劇演員汪笑儂,“依”,方言指“你”,但舊詩文中又常指“我”,“笑儂”,即笑你、笑我,名字很詼諧,表示名主性格豁達開朗,此名極有特色;現代圖書館學家汪長炳,名字表示名主要長久炳耀,光彩煥發,“長炳”二字選配得好;水利學家汪胡楨,“楨”,比喻擔重任的人才,“胡”,疑問詞,相當於何,“胡楨”,即如何才能成為像楨幹那樣的承擔重任之才。這裏是發問,給自己提出追求目標,並將為此而奮鬥,此名選字和組合很有特色。

  “汪”姓不好拆字組名。如從“汪”字的本義和字形結構起名,可叫汪水王。與“汪”同部首的字有洋、海、波、泳、泓、澤、滋、涓、流、浩、清、漣、洪、洗、沙、沃、沁、沫、法、河、江、汝、汲、漢、汀、沐、沛、洛、濟、津等,這些字都可入“汪”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汪海波、汪漣沁、汪浩津、汪河漢、汪汲汝、汪濟法、汪沐洛、汪泓沛等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再組合成其他名。

  戴

  1.起源

  戴氏起源主要有兩種,一是源於子姓,是商朝皇族後裔。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被周封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南)國君,宋國第11位國君之子死後諡號為戴公。其後代遂以諡號“戴”為姓。另一種說法認為出自姬姓,為周朝宗室的後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權東),建立了戴國,後來被宋國所滅,其子孫就以國為氏,稱戴姓。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戴氏主要在其發祥地今河南東部一帶繁衍發展。到了漢代,戴氏開始有人遷居到今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2)三國至南北朝時,戴氏發展到了今安徽、湖北一帶。唐初時,戴氏開始遷入福建,隨後又遷入廣東。

  (3)清朝初年,廣東戴氏後裔有人遷往台灣。

  (4)清朝以後,廣東戴氏仍陸續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氏族人遷往海外。

  3.戴姓名流

  戴姓為中國大姓之一,曆史上戴姓名賢不斷,聲名遠揚。如西漢著名經學家戴德、戴聖,東晉文學家戴逵,唐代宰相戴至德、畫家戴嵩,宋代詩人戴複占,元代文學家戴表元,明代畫家戴進,清代史學家戴名世、哲學家戴震以及現代詩人戴望舒等。

  4.起名參考

  “戴”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東晉學者戴逵,“逵”,道路,名字表示名主如通路,直通暢達,一路順利,“逵”字選得好;清代數學家戴煦,“煦”,溫暖,名字蘊含名主期望社會人間和善溫暖、充滿友情,“煦”字選得好;清代明史學家戴名世,名字直表名主期望成名於世,看起來是追求名望,實際包含主人的理想,期待為世有所作為和成就,“名世”一名很獨特;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戴安瀾,原名衍功,青年時期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目睹當時的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軍閥混戰,立誌革命,於是改名“安瀾”,以表達自己力挽狂瀾、傾心報國的決心,此名極有勢氣,且少重名;現代核物理學家戴傳曾,“曾”,宜讀zēng,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係,這裏泛指後代,連同“戴”姓的諧音“代”字聯係起來,整個姓名表示“戴”家將代代相傳,綿延長久,此名極特殊;現代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戴鬆恩,中國封建社會有龍恩、皇恩、父恩,這裏用“鬆恩”,表示名主極崇尚和熱愛“鬆”,因“鬆”品格高尚,名主願像鬆那樣挺拔、直立,四季常青,此名含意好,選字也好。此外像戴敬詩、戴月舞、戴興東、戴春榮這些名字也很好。

  “戴”姓拆字可起名戴田、戴田戈等名。和“戴”同部首的字有載、裁、成、戍、戒、戕、哉、威、戟等,這些字都可入“戴”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戴載成、戴威戍、戴成戟等等。

  “戴”的同音字有代、帶、待、怠、袋等,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入“戴”姓人名,有的則不可。代步、代金、代勞、代為,可起諧音名叫戴步、戴金、戴勞、戴為,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戴步安、戴金實、戴勞怡、戴為民等,但鉤、浩、昊、駕、稼、用等字則不可入名,若用,諧音就成了代溝、代號、代價、代用;同音字“帶”組成的詞帶勁、帶領、帶路,可起諧音名叫戴勁、戴領、戴路,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戴勁強、戴領峰、戴路安等,但效、餘這些字不可入“戴”姓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戴孝、帶魚;同音字“待”組成的詞待承、待理,可入“戴”姓人名,諧音叫戴承、戴理,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戴承爾、戴理明等,但“業”字不宜入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待業;同音字“怠”組成的怠工、怠慢及其同音字公、弓、功、宮、恭、躬和漫、曼、漫,均不宜入“戴”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怠工、怠慢;同音字“袋”組成的詞有“袋鼠”,所以署、蜀、曙字皆不宜入“戴”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袋鼠。如此等等,這些都是“戴”姓人起名時需要注意的。

  “戴”字本意有愛戴、尊敬的意思,據此可起名叫戴尊、戴敬、戴勝,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戴尊民、戴敬宜、戴勝凱等等。

  崔

  1.起源

  崔氏源自薑姓,為西周時期齊國王族的後裔。其始祖是齊國第二代國君的兒子季子,他把王位讓給弟弟,自己則搬到崔邑(山東省章丘市西北)。此後,其後代以邑為氏,稱崔姓。

  2.遷徙與分布

  (1)崔氏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從秦至唐代,崔氏在今山東、河北一直是名門望族,並在西晉時位列中原一等大姓。

  (2)東漢末年,平州刺史崔毖(音同“必”)串千餘族人入朝鮮避亂,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

  (3)西晉至唐代,崔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許多地區。宋代以後,崔氏分布更廣,遍布全國大多數省份。

  (4)近代以來,一些崔姓人移居海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的部分國家。

  3.崔姓名流

  自得姓至隋唐,崔姓是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清河崔姓、博陵崔姓備受矚目。曆史上的崔姓名人絡繹不絕,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撲,西漢東萊侯崔業,東漢書法家崔瑗,唐代詩人崔護、崔顥,宋代畫家崔白,元代書畫家崔彥輝,明代詩人崔華、經濟學家崔紀、學者崔述等,都是使崔姓名氣大振的人。

  4.起名參考

  “崔”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杼,“杼”,舊時織布機上管經緯線的兩個部件,常喻文章的組織構思,起名“杼”,還可引申為組織構思人生,此名“杼”字用得好,很有底蘊;南北朝時北魏大將軍崔浩,“崔”本來就指高大,起名“浩”,姓名相連,高大鴻浩,恢宏壯闊,極有氣勢,姓名組配得好;唐代詩人崔顥,“顥”,白而發光,姓名連起來,高大而發光,也極有氣勢,“顥”字用得好;宋代大學士崔與之,“與”,介詞,“之”,代詞,“與之”,給予,用“與之”起名者極少,此名很有特點和蘊意;現代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崔嵬,此名取自《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崔嵬,狀貌高峻,氣勢雄偉,姓名組配得好。

  “崔”姓拆字起名可叫崔山、崔佳、崔山佳、崔佳山。與“崔”同部首而又形體相近的字有崗、岌、岑、嵐、岢、岩、崇、崴、嵬、嵩等,這些字都可入“崔”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崔崇崗、崔岑岩、崔岢嵐、崔崴嵬、崔嵩崗等等。

  “崔”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指高大狀貌。據此組成的詞如崔巍、崔嵬都可直接成崔姓人名。

  “崔”的同音字有催、摧,這兩個字組成的一些詞不宜入“崔”姓人名,如綿(包括棉)、蠶、悔這些字,若用,諧音則變成催眠、摧殘、摧毀。

  任

  1.起源

  任姓主要有三種起源:其一是出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後裔,在濟地(山東濟寧)做負責祭祀的官員,其後代以任為姓;二是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少子禹陽,受封於任地,其後裔以國為姓;三是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據說黃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氏,即為任氏。

  2.遷徙與分布

  (1)早期任氏主要在今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區活動,後來他們以此為中心逐漸遷至今山西、陝西一帶。

  (2)秦代時,任氏遷至今四川、廣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時,任姓的分布更為廣泛,但其主要的聚居地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區。

  (3)三國以後,今安徽、福建等地都有任姓的足跡。從清代開始,閩、粵任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4)近代以來,一些任姓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任姓名流

  任姓,為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的姓氏,《左傳》曰:“不敢與諸任齒”,可見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的古老,曆史上許多名人可以證明。如春秋時孔子的學生任不齊,戰國時魏文侯的輔佐大臣任座,西漢名臣任安,南朝梁文學家任防,唐朝宰相任雅相,清朝學者任大椿以及現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等。

  4.起名參考

  “任”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東漢將領任尚,“尚”,尊崇、風尚,取“尚”為名,表明名主尊崇高尚,含義豐富、美好;南朝梁文學家任防,“防”,明亮,名字表達了名主對光明的追求和做人準則,“防”字選得好;清末畫家任頤,“頤”,意為保養,“任頤”就是從各方麵修養自己,使己更加完美,這也是名主做人的願望和追求,“頤”字選得好;清代學者任大椿,“椿”,椿樹,香氣沁人,“大椿”,就是很香,以此喻己要做潔淨馨香之人,名字形象,有餘味;清末撚軍將領任化邦,“化”,美化、溶化,“邦”,邦國,“化邦”就是要變化邦國,革舊換新,名字表達名主對國家改革的願望,人名中用“邦”字的很多,但和“化”字相組合,卻少見,此名很有特色;無產階級革命家任弼時,“弼”,輔助,“時”,時間、時日,“弼時”,表麵意思是輔助時間,實際是指推動社會時代前進,使其發展更好、更快,這也是名主人生的心願和追求,“弼時”二字選得好,含蓄、有韻味。此外像任唯賢、任白戈、任平生、任憑之、任飛翔、任又任(音rèn)這些名字也很好,名字的意思大多是從姓氏“任”引出,“任”姓人起名可借鑒、參考。

  “任”是古國名,“任”姓人若為尋根拜祖,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恰當字起名。

  “任”字由“亻”和“壬”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任又壬或任九壬(“壬”是天幹的第九位)。

  和“任”同部首的字有仲、優、伍、偉、儀、仙、仕、仁、倫、仿、佐、作、仲、伯、佳、依、保、信、俊等,這些字都可作任姓單字名,如叫任偉、任儀、任俊、任佳、任信、任伯等,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任仲優、任伍倫、任作佳、任伯信、任佳依、任仕俊、任佐仙、任伸仃、任保儀等,這些字之間還可另行組合。

  “任”的同音字有“人”、“仁”,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大多是褒意,同“任”姓結合可起出很多好的諧音人名。用“人”的諧音可起諧音單字名如任才、任丁、任海、任和、任傑、任力、任民、任權、任群、任山、任生、任士、任世、任為、任文、任治等,也可在這些字的前或後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任才秀、任道遠、任丁望、任格優、任海濤、任和長、任傑靈、任力強、任民尚、任權予、任群先、任山平、任生祥、任士傑、任世友、任望興、任為達、任文薈、任治國等等,也可叫任勝天、任自雲等等。用“仁”的諧音可起單字名如叫任愛、任慈、任厚、任寬、任誌、任義、任政,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任愛民、任茲濟、任本厚、任善寬、任尚誌、任義先、任政民,也可叫任尚君、任至義等名。

  “任”字有兩個音調,作為姓,是第二聲,rén;作“任用”、“擔當”講,是第四聲,rèn。也可借不同聲調但字形完全相同的“任”組成單字或雙字名,如叫任重、任遠、任勞,任用、或任道遠,任建新、任重己、任甘芳,等等。

  陸

  1.起源

  一般認為,陸姓源自媯姓。春秋時媯滿的後代完為躲避內亂逃到齊國,改姓田。其後代奪取了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以後齊宦王的小兒子田通被封陸鄉(今山東樂陵),田通的子孫以封邑為氏,姓陸。據說,還有一支陸姓出自陸渾國的子孫,其都城為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

  2.遷徙與分布

  (1)最早在春秋末年,已有河南陸氏遷居江南;西漢時,田通的後裔到吳縣做官(今江蘇蘇州),此後,吳郡一直是陸氏的繁衍發展中心。

  (2)隋唐時期,陸氏的居住地又擴大到今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等地。而早在唐初,中原陸姓族人就開始移居至今福建。

  (3)明清時期,陸氏遷入廣東、廣西,同時有人遷入台灣。

  (4)近代以來,陸氏有人開始移居海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國家。

  3.陸姓名流

  在曆史上,陸姓家族多出文化賢才。如漢代的政論家陸賈,晉代文學家陸機、陸雲,南朝畫家陸梁,隋代音韻學家陸九言,唐代文學家陸龜蒙,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詩人陸遊,明代戲曲家陸采,清代畫家陸恭,以及近代藝術家陸鏡若等,都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文化名人。

  4.起名參考

  “陸”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南宋畫家陸探微,用“探微”作名者極少,表示名主將從尋求和發現微細開始,這是認識和做一切事物的基礎,名字獨特,反映了名主的探索精神;南宋詩人陸遊,單字名“遊”,字“務觀”,所以起此名和字,是因為母親生他時夢見北宋文學家秦觀,秦觀字少遊,為了學習秦少遊,於是用了他的字“遊”作名,用了他的名“觀”作字,這是習慕起名,名主後來不僅確實和秦少遊一樣,而且遠遠超過了他;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九淵”二字組配得好,“淵”,本來就深,“九淵”,極深,表示名主博大高深,具有學者理想和不懈精神;清末大學士陸潤庠,“潤庠”意即潤澤學校,培育人才,此名含蓄、有深意;中國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陸侃如,“侃”,剛直、和樂,“侃如”,即“侃侃如是”,表明名主性格剛直,從容不迫,此名很獨特;語言學家陸宗達,意即明宗即達,這正是名主對做人和創業的認識和追求,“宗達”二字組配得好。

  “陸”姓同部首字有阡、陽、際、陵、陶、隆等,這些字可都入“陸”姓單字名,也可成雙字名如叫陸阡陵、陸陶陽、陸際隆等等。

  “陸”字除用於姓氏外,其本意指陸地,由此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成為“陸”姓人名,如叫陸地、陸風、陸軍、陸路、陸續、陸運,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陸地浩、陸軍捷、陸路達、陸續昌、陸運亨等等。

  “陸”的同音字有錄、路、露等,這些字組成的詞如錄放、錄影、路標、路遙、路堤、路風、路基、露水、露天、露珠,都可直接諧音入“陸”姓人名,如叫陸放、陸影、陸標、陸路、陸遙、陸堤、陸風、陸天、陸珠,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陸放天、陸影嵐、陸標行、陸路舒、陸道涵、陸堤宇、陸風怡、陸基厚、陸珠馨等等。

  廖

  1.起源

  最早的廖氏,其始祖為上古時期的廖叔安。叔安為古帝顓頊的後裔,周時被封於廖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史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姓廖,另一支廖姓源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因春秋時受封於廖(河南固始縣東北),則以封地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廖氏早期主要在今河南南部繁衍發展。戰國時期,四川一帶少數民族中也有廖氏。

  (2)漢代時期,有廖氏在河北巨鹿做太守,其子孫有一部分留居當地。隋代以前,廖氏已有族人遷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

  (3)唐代時,中原廖氏曾兩次遷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均在福建定居。

  (4)宋代時期,福建廖氏已發展成為大族,同時又有許多人移居廣東。

  (5)自清初以來,廣東、福建廖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還有一些人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3.廖姓名流

  廖姓源於北方,曆數代演變,成南方姓氏。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如東漢學者廖扶,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廖化,唐代天策府學士廖匡圖,北宋名臣廖剛,清代軍機大臣廖壽恒等。而近現代史上廖姓表現更為出色,如廖仲愷、廖漢生、廖承誌、廖容標等,都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

  4.起名參考

  “廖”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東漢學者廖扶,單字名“扶”,表示名主甘願扶助,並以此作為人生理念,“扶”字用得好;清代工部尚書廖鴻荃,“荃”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鴻荃”就是大的香草,以此喻己,表示名主品格的高尚;現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愷,“仲愷”,意即居中、快樂、和樂,表示了名主對生活的樂趣和人生理念,“愷”字用得好;其子,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誌,“承誌”一名表示要繼承先輩的革命誌向,獻身壯麗事業,名字直表人生理念,豪邁而有氣勢;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將領廖榮坤,名字表示要榮光大地,建功立業,“榮坤”二字組配得好,很有餘味。

  與“廖”同部首的字有廉、康、賡、庚、庶、席、庠、度、府、龐、慶、鷹等,這些字都可入“廖”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廖廉康、廖庶席、廖賡庠、廖庚府、廖龐鷹等等。

  “廖”的同音字有料、嘹,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如料峭、料理、瞭望,都可諧音變成“廖”姓人名,如叫廖峭、廖理、廖望,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廖峭春、廖理明、廖望遠等等。

  姚

  1.起源

  有關姚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舜,因為舜出生在一個叫姚墟(今山東省甄城縣)的地方,他的後代就以地為姓稱為姚氏。據說春秋時舜的後裔川完建立了田姓齊國,西漢末年,八裔孫田恢為避王莽之亂而逃到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其五世孫孫敷,又改姓為姚,並遷居吳興武康(今浙汀省德清縣)。姚姓尊稱虞舜為其始祖。另一種起源是出自子姓,據史書所載,春秋時有姚國,為商族的後裔,其後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姚氏。

  2.遷徙與分布

  (1)姚姓最早主要在今河南、山東地區繁衍發展。秦漢兩晉時,姚姓已播遷至北方各省以及廣西、四川等廣大地區。

  (2)唐代兩次大移民,有些姚姓人也隨之遷移至今福建和廣東一帶;宋代時,姚姓主要集中於今河北、浙江、陝西、江蘇等地。

  (3)從明代開始,姚姓大部分向東南地區遷移,主要集中於今浙江、江蘇一帶,其次分布於廣東、江西、安徽、山西等省。

  (4)清康熙年間,福建南安人姚承渡海入台,是最早移居台灣的大陸姚氏。此後福建、廣東等地的姚氏人也有不少遷居到台灣。

  (5)從近代開始,有姚姓人移居海外,如今主要分布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國家。

  3.姚姓名流

  姚姓曆史悠久,名人輩出:唐代的名相姚崇,元代的政治家姚樞,明代的畫家姚綬、抗倭義士姚長子,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鼎,近現代曆史上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姚運良,原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姚水蝸等都為姚氏宗室的榮耀增添了無限光彩。

  4.起名參考

  “姚”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元代翰林學士姚樞,“樞”,指中心、重要部位,起名“樞”,表示名主有遠大抱負,要從事中心要害部門的大事業,用“樞”作單字名的少見;元代文學家姚燧,“燧”,古代的取火器具,起名“燧”,表明自己如取火之石,又如告警烽火,總之要為人帶來火光,警示出現動亂,名字也表現了名主的人生理想和願望,“燧”字用得好,很有特色;明代畫家姚綬,“綬”,綬帶,用來係官印或勳章,斜掛在肩表示某種身份,起名“綬”,正是以“綬帶”喻己,要從事大業、立功受勳、光彩照人,“綬”字選得好;清代文論家姚鼐,“鼐”,大鼎,名字表明名主要做大鼎,鼎立鼎盛,要幹大事,這正是名主的理想和心願,“鼐”字選得好;清代學者姚際恒,“際”,分界,“恒”,永恒長久,起名“際恒”,表示無邊無際,永恒長久,名字表示名主胸懷寬大,“際恒”二字組配得好;現代劇作家姚一葦,喻己就是長在池塘邊的一株普通蘆葦,隻能用作編織簾子、席子,名字用比喻之法,表現了主人的謙虛、質樸,此名耐人尋味;無產階級革命家姚依林,依林,即依靠“叢林”,常講獨木不成林,隻有大片樹木集聚成林,對人類和社會才會有更大貢獻,“依林”就是喻己要依靠依從廣大群眾,形成強大勢力,這樣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功,此名表明了名主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對廣大人民群眾依賴的深厚情感,“依林”一名很獨特,組配得好。

  “姚”姓拆字組名可叫姚兆,女姓起名可叫姚兆女。與“姚”同部首的字很多,如姝、嬌、姣、娥、娟、姹、娛、婕、婉、媛、婷、媚、嫦、嫣、嫩、嬋、嫵、妮、姍、妤、妙等,這些字都帶“女”字旁,大多含美好之意,所以都可入“姚”姓女性人名,每個字都可成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姚妙嫦、姚婕姍、姚娛娥、姚妮媛、姚嫩妤、姚姹嬌、姚嫣婕等等。

  “姚”的同音字遙、瑤、堯組成的少數詞可諧音入“姚”姓人名。如“堯舜”,諧音名可叫姚舜;“堯天舜日”,諧音名可叫姚天舜;“遙望”、“遙遠”、“遙遙”,諧音名可叫姚望、姚遠、姚遙或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姚望漫、姚遠方、姚亦遙等等;“瑤池”,諧音名可叫姚池,或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姚池荷。“姚”的另三個同音字窯、搖、謠組成的詞,則不宜入名,如名中用棟、解、紫這些字,諧音就變成了窯洞、窯姐、窯子;名字中用椽、岩(包括妍、炎、延、嚴)這些字,諧音就變成了謠傳、謠言;用柏(包括百、伯)、恍、蘭(包括嵐、藍、闌)這些字起名,諧音就成了搖擺、搖晃、搖籃。如此等等,這些都是“姚”姓人起名時要注意的。

  方

  1.起源

  關於方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於炎帝的第九世孫方雷,因為幫助黃帝討伐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鎮),後代就以方為姓。另一說起源於姬姓,周宣王時,大臣方叔領兵平定南蠻,被封於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因為方叔姓姬,字方叔,其後代就以他的字作為氏,稱方姓。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方姓已經活動於今河南一帶,後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方姓有族人東遷至今安徽並形成了大族。

  (2)唐代時,方姓已分布於中原、華東和江南各地。宋代時,方姓主要集中在今福建一帶,同時,今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也是方姓的主要聚居地。

  (3)宋元之際,有一支方氏為避亂遷至今海南一帶。到明代時,方姓的人口形成以浙江為中心、向四周散發的格局。

  (4)自清初開始,福建方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人到海外謀生。

  3.方姓名流

  方氏得姓早,人口多,在曆史上方姓名人並不少見。唐代農民起義首領方清;宋代浙江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元代文學家方回、畫家方從義等;明朝初年有一位方孝孺,其大名鼎鼎,人稱正學先生;清代散文家方苞是“桐城派”創始人,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因其影響巨大,位列“桐城三祖”之首。現當代方姓名人有革命烈士方誌敏,他參加革命後被捕,英勇就義,其遺著《可愛的中國》洋溢著革命家的愛國激情。

  4.起名參考

  “方”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元代文學家方回,以“回”為名,意即曲折環繞、回旋四方,於是取字為“萬裏”,號“虛穀”,名字表達了名主廣闊的胸懷,“回”字在人名中少見,很獨特;元代畫家方從義,姓名三個字以主謂賓結構,突出“義”,表明名主對“義”的重視和追求;明清之際思想家方以智,“以智”取勝,表示名主對“智”的重視、培養和運用,“從義”、“以智”,都是強調後一個字;清代文學家方東樹,現代哲學家方東美,他們倆的名字前兩個字倒過來就是東方樹、東方美,利用“方”這個方位詞,突出強調東方,這兩人的名字也很有特色;清代散文家方苞,“苞”,包著花骨朵的小葉片,“方苞”,意即正含苞待放,必將繁榮茂盛,姓名二字連在一起,含義極好;現代工業微生物學家方心芳,其名意即心田正芳香,整個姓名用了兩個方(芳)音,響亮,聲調都是第一聲,讀起來悠長,也很有韻味。此外,像方明、方興、方剛、方正平、方未艾、方千裏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方”是個多義詞,由“方”組成的許多詞都可直接入方姓人名,如叫方步、方程、方根、方今、方裏、方略、方勝、方興、方園、方正、方誌、方舟等,以上單字名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方步超、方程遠、方根生、方今盛、方裏平、方略韜、方勝永、方興正、方園田、方正己、方誌明等等。

  同音字“芳”組成的詞芳菲、芳齡、芳香、芳澤,也可諧音組成“方”姓人名,如叫方菲、方齡、方香、方澤,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方菲燕、方妙齡、方香梅、方澤苑等等。

  “方”字筆畫簡單,如願找與此相近的字起名,可從廣、六、慶、文、萬、丁、平、雲、天、大等字中擇取,這些字均可入“方”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方廣六、方慶文、文萬丁、方天慶、文大平,如此等等。

  金

  1.起源

  最早的金氏源於少昊帝金天氏,其子孫中有一支把他的號“金天氏”簡化成金後作姓。此支金氏的發源地在今山東曲阜市北。另一支金氏的祖先是匈奴人,匈奴休屠王曾鑄金人祭天,後被漢武帝繳獲。他的兒子日碑歸順西漢後,被賜金姓,其子孫則世代姓金。此支金氏的發源地在今陝西西安。

  2.遷徙與分布

  (1)最早的金姓家族,在兩漢時均以長安為發展中心。到南北朝時,金氏已遷至甘肅省境內。

  (2)唐代時,在四川成都、山西臨汾的金姓是當地的大姓。同時,金姓在彭城郡(今江蘇徐州)、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也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金忠出使日本,遇台風飄至新羅國(今韓國),後來留在新羅,是金姓遷居國外的第一人。

  (3)宋明時期,金氏分布於今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與此同時,北方的河南、河北、遼寧等省也有金氏聚居。

  (4)清代嘉慶年間,閩、粵金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隨後又有人遷往海外,僑居新加坡等國家。

  3.金姓名流

  金氏名人才華橫溢,青史留名:戰國時有趙國的金授,漢代有車騎將軍金日殫,唐朝有“開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剛智,宋代有龍圖閣學土金文剛,元代名儒金殫一生不仕,明末清初有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清朝有著名書畫家金農。而現代更不乏金姓名人,如國際問題專家金仲華、出版家金燦然、哲學家和邏輯學家金嶽霖等。金氏世代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4.起名參考

  “金”姓曆史名人中人名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戰國時趙國的金授,“授”,交付、給予的意思,此名和姓連起來,表達了名主付出、給予的精神,名姓組合得好;元代名儒金履祥,用履步、履行達到“祥”,“履”字用得好,聲音也好;明代尚書金幼孜,“孜”,常成為“孜孜”疊詞,意即勤勉不倦,起名“幼孜”,表示從小就勤奮不懈,此名極有上進精神,用字也很獨特;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本姓張,名采,之所以改姓名,是出於對孔子的尊敬,“金”者,孔子偶像金身也,“聖歎”,也是對孔子(孔聖人)的歎息,因為當時一些秀才、監生到文廟祭孔時行為極其不端,這使張采很有感慨,於是改名“聖歎”,此名用字也很有趣味;現代電影演員金山、金焰,出版家金燦然,其名都是從“金”字含義出發,姓名組合得很好。還有金開誠,典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義蘭,出自古人說的“結金為蘭”、“金蘭至交”,這些名字都很好。

  “金”姓不好拆字起名。和“金”字形體相近的字有全、僉、會、含、舍等,這些字都可入“金”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金含全、金會僉等。

  “金”的諧音字中可入名的有巾、今、津、襟。“巾”和“幗”是古代婦女戴的頭巾和著裝服飾,借此常把有男子氣概的女子為“巾幗”英雄,以此金姓女士可起諧音名叫金幗或金幗英、金幗男等名;“今”跟“古”相對,指現代,由“今”組成的詞,有的可起出“金”姓諧音單字名如金日、金年、金月、金生、金世、金天、金昔、金朝、金文等名,也可在這些名中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金日正、金年豐、金月滿、金生運、金世安、金天青、金勝昔、金朝美、金文銘、金人越等等;“津”,指渡口、要道,借此可起出諧音名如金粱、金道、金渡、金關等單字名,也可加字變為雙字名如叫金梁川、金衛道、金舟沙、金達關等等;“襟”有胸襟、襟懷之意,據此可起諧音名金懷、金坦、金闊、金開或金懷平等名。

  “金”字含義非常豐富,從不同含義中都可起出較好的人名。

  “金”為金屬,通常指金、銀、銅、鐵、錫為五金。據此可用同類金屬名稱起名,如叫金銀、金鋼、金鐵、金錫,也可組合為雙字名如金銀銅、金錫鐵、金鐵錫等等。古代有八音,其中之一就屬金屬類,如鍾、鈴。有的不是金屬製成,但也在樂器前加“金”字。據此,可起單字名如金鍾、金鈴、金鐸、金銳、金鼓等,也可再加字組成雙字名,如金鍾鳴、金鈴沁、金鑼醒、金振鐸、金大鐃、金鼓鳴等等。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由“金”字組成了許多詞,其中有相當一些可用於“金”姓人名中,如單字名叫金星、金山、金水、金川、金石、金沙、金穀、金溪、金風、金月、金秋、金波、金滔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金星燦、金山寶、金水長、金川清、金石堅、金沙漫、金穀瀾、金滔波等等。動植物中由“金”字組成的詞如金龍、金虎、金牛、金豹、金銀花、金蓮花、金錢鬆等等,可直接變為“金”姓人名。

  古代兵器許多是由金屬製成,有些也可直接用於“金”姓人名,如金萍、金戈、金鉤、金盾、金铖、金鎧等等。

  首飾服飾中也有許多是由“金”字組成的詞,這些詞也可用作“金”姓女士人名,如金玉、金釵、金鐲、金鏈等等。

  “金”字也組成了一些表示色彩的詞,如金黃、金紫、金藍、金粉,這些也可入“金”姓人名,還可叫金碧輝、金光燦這類雙字名,或金燦燦、金閃閃、金煊煊等疊字名。

  “金”常喻尊貴、貴重,如俗稱科舉殿試錄取叫金榜,一等獎叫金獎,體育比賽冠軍得金牌,講話不可改變叫“金口玉言”,法律不得改變叫“金科玉律”,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叫“金石交”,文辭優美、聲調鏗鏘叫“金石聲”,這些都可作為“金”姓人名如叫金榜、金玉、金石,也可加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金尚榜、金玉言、金律己、金石誼等等。

  “金”在金屬中最為貴重,古往今來“錢”有些是由金屬鑄造而成,因而“金”和“錢”就常常連在一起,成為流通中的貨幣,人稱金錢、現金、基金等。根據金錢的社會作用,可起名如金本公、金濟民、金富國、金可融等等。

  “金”也是朝代名,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創建,都城在會寧,即今黑龍江省阿城南,之後曾遷都中都(今北京)、開封等地。金代的後裔若姓“金”,為懷祖而起名可從女貞、阿骨打、會寧、中都、開封等字詞中擇取一字,再配以恰當的字組成名。

  邱

  1.起源

  最主要的一支邱姓源於薑姓。薑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在齊國,國都在營丘(今山東省淄博市)。其子孫以封地為氏姓丘;另一支邱姓出自媯姓。春秋時陳國有宛丘(河南省淮陽縣),當地人就以丘為姓,“丘”氏改為“邱”,據說是清雍正皇帝為了避諱孔子名號而下旨改的。

  2.遷徙與分布

  (1)晉代以前,邱氏已經分布於今陝西、浙江、內蒙古等地。西晉末,中原邱氏有一支遷於今福建省。

  (2)自南北朝以來,邱氏族人逐漸遷移至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

  (3)唐代初年,中原邱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宋代時,邱姓家族遍布福建,同時開始有人向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地遷移。

  (4)明代時期,貴州、雲南等省有了邱氏的聚居地。從清初開始,閩、粵邱氏陸續有人遷到台灣,隨後又向海外發展。

  3.邱姓名流

  我國曆史上的邱姓名人不少。如唐代大將軍邱神勳,宋代抗金名將邱奐、開國大臣邱宗山、學者邱義,元代道教領袖長春真人邱處機、詩人邱一中,此外還有清代詩人邱逢甲,當代戰爭英雄邱少雲等。

  4.起名參考

  “邱”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天水郡邱行恭,起名‘行恭’,表明名主將以恭敬謙恭作為行為準則和理念,名字屬修身類,用字很好;清代台灣人邱逢甲,也許是“甲”那年出生,但“逢甲”二字遠遠超過出生之意,還含有每每逢甲,喜事連連,表明名主對吉祥掛甲的企求,“逢甲”二字很獨特,組配得好;譯製片配音演員邱嶽峰,姓名三字都指山,從“丘”(邱)到“嶽”,再到“峰”,一個比一個高,形成丘嶽連綿,諸峰疊起的氣勢,十分壯觀,描繪出一幅山巒起伏的畫麵,給人以無窮的想象。

  “邱”姓在滿族入關之前,這個家族一直以“丘”為氏,雍正皇帝時,因避諱孔子名“丘”,於是將“丘”姓一律改為“邱”姓,右旁加邑,以示對聖賢的崇高敬意。“邱”姓人若為尋根拜祖起名,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恰當的字組合。

  與“邱”姓同部首的字有邦、耶、郊、鬱、都等,這些字都可成“邱”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邱鬱邦、邱郊耶、邱鬱都等等。

  “邱”的同音字“秋”組成的詞,如秋爽、秋風、秋高、秋景、秋千、秋水、秋天、秋遊等,都可諧音入“邱”姓人名,叫邱爽、邱風、邱高、邱景、邱千、邱水、邱天、邱遊,也可選擇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邱高爽、邱風舒、邱景天、邱千力、邱水碧、邱天實、邱遊遠、邱爽怡等等。“邱”同“丘”。“丘”,小土山,由此可起名叫邱山、邱陵,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邱山碧、邱陵錦、邱陵成等等。

  夏

  1.起源

  夏姓始祖為夏禹。相傳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堯賜媯姓,並封他於夏(今河南省禹州巾),後來把帝位傳給了他。禹死後,其子啟廢除了禪讓製,建立夏朝,後來夏被商湯所滅。其王族後人便以國為氏。其後,周朝初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後被楚國所破,其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尊敬他是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夏姓最初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後來遷往今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2)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主要活動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3)魏晉時期,夏姓開始大舉南遷,後來經過長期繁衍,夏姓的分布中心轉移到了江南地區,在江南形成了夏姓曆史上最大的望族——會稽夏氏郡望。

  (4)宋代時期,夏姓發展到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並於明代進入廣東。

  (5)到近現代,夏姓才逐漸大規模進入廣西、雲南、四川和台灣等地。

  3.夏姓名流

  作為中國大姓之一,夏姓名人曆來不勝枚舉,美名遠播。漢代護羌校尉夏育、學者夏恭,宋代著名畫家夏矽,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宰相夏言、愛國詩人夏完淳,清代學者夏曾佑、出版家夏瑞芳等。而革命烈士夏明翰以及物理學家夏堅白、考古學家夏鼐等都是近現代曆史上傑出的夏姓名流。

  4.起名參考

  “夏”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明代愛國詩人夏完淳,“淳”,淳樸、淳美,前麵加個“完”字,意即更加完整美好,用“完”修飾“淳”,突出和加強了“淳”的含義,表示了對淳樸的肯定和讚美,“完淳”二字組配得好;早期共產主義戰士夏明翰,“翰”,原指羽毛,後指翰墨文章,“明翰”,意即懂得並運用文章,以筆為刀,進行戰鬥,內含名主對文攻的深刻理解和運用,“明翰”二字組配得也好;現代作家、教育家夏尊,字勉旃,“旃”,zhān,助詞“之焉”的合音,含勉勵的意思,後改為,音同勉,是遮蔽、看不見的意思,“尊”音與“旃”相近,所以要改名,特別是用了這個怪字,是因為辛亥革命後,杭州一些地方政客熱衷於競選議員,鬧得烏煙瘴氣,淡泊名利的夏先生對此十分反感,為回避有人提他競選,故意將極易寫成“丐”的用作已名,這樣多數人就會寫錯字,寫錯廢票就作廢,他就不會卷入這種無聊活動中,此法果然奏效,從此夏先生就用了這個背景特殊、用字獨特的名字;考古學家夏鼐,‘鼐’,大鼎,同姓連起來,華夏大鼎,鼎立中華,極富古韻;香港女電影演員夏夢,一個“夢”字,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夢”是美好的,“夢”飽含名主的理念、心願、追求,此名用“夢”字極好。

  “夏”的同音字有下、嚇。“下”字含底部、下去等意,所以由“下”組成的詞,都不宜諧音入“夏”姓人名,有些字還要盡量避開,如芭(包括笆)、旦(包括誕、淡)、鋼(包括剛、鋼、岡)、建(包括薦、劍、健、鑒、踐)、矯(包括佼、皎、角)、久(包括九)、留(包括瀏、琉)、仁(包括壬、任)、申(包括伸、深、參、莘)、謝(包括榭、燮)、藏(包括奘)等字,若入“夏”姓人名,諧音則變成了下巴、下蛋、下崗、下賤、下腳、下酒、下流、下人、下身、下瀉、下葬,這就不好了。

  “夏”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多種含義:“夏”為農曆四至六月,據此,“夏”姓人若在這期間出生,或這期間遇到什麽特殊情況,可起名夏季、夏天、夏孟、夏仲,也可直接叫夏四月、夏五月、夏六月;“夏”,也是中國稱謂,古稱華夏,據此也可起名叫夏華、夏光華、夏華祖等名。

  “夏”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也是十六國之一的國號,隋末農民起義首領竇建德所建國號也叫“夏”,“夏”姓人起名若為懷古,可從上述史料中擇取恰當的字組成。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