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百家各姓曆史及起名參考(七)

  譚

  1.起源

  譚姓出自姒姓。周朝大封諸侯時,姒姓大禹的一支後裔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章丘)。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存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姓譚。

  2.遷徙與分布

  (1)譚氏起源於山東,早在先秦時期,譚姓主要在今山東和河南地區活動。秦至南北朝時期,譚姓已經繁衍到祖國各地。

  (2)唐宋元時期,譚姓已遍及全國各地,其聚居中心已由北方移至華南地區,並在今湖南、廣東發展為著名大姓。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等省也是譚姓較為集中的地方。

  (3)明代時期,譚姓以湖南為中心主要向東南、西部遷移。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4)近代以來,一些譚姓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譚姓名流

  宋代以前,譚姓名人比較少,僅有東漢隱士譚賢,南朝的譚填,唐末的譚全播等。宋代以後,譚姓名人漸漸增多,宋代譚申、譚宏,元代譚處端,明代戶部侍郎譚溥,文學史上“竟陵派”創始人譚元春,抗倭名將譚綸以及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等,而近代民主革命家譚嗣同更為大家所熟知。

  4.起名參考

  “譚”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漢代河南尹譚閑,人名中用“閑”字的很少見,此名很有意思,令人怎麽理解都可以,很有意味;五代時後梁節度使譚金播,以“金播”為名,播金於世,品格高貴,此名在人名中少見,很獨特;清代學者譚築岩,以壘築岩石為己任,喻名主將為社會做大事、建大業,用字含蓄,耐人尋味;近代維新派領袖譚嗣同,名字表達了名主承接共同的複興社會的理念,“嗣同”二字選得好;京劇演員譚鑫培,意即要有財富(三“金”為鑫),必得“培”,即通過勞動獲取,“鑫培”二字組合得好;原中央副主席譚平山,平地立山,高峰兀起,很不平凡,表示了名主崇高的理想,“平山”二字很平常,但意義豐富;曆史學家譚其驤,名字喻己如仰頭奔跑的馬,勇往直前,奔騰不息,這也正是名主的人生理念和追求,“其驤”二字組配得好。

  “譚”姓字繁體作“譚”,若拆字組名可叫譚言、譚言西或譚西早。與“譚”同部首的字有諾、誼、謀、諧、詞、譯、詩、誠、誨、諺、謝、譜等,這些字都可入“譚”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譚諾誼、譚詩誠、譚諺詞等等。

  “譚”的同音字有談、彈,這兩個字組成的詞如談鋒、談天、談笑、談興、彈力,都可諧音變成“譚”姓人名叫譚鋒、譚天、譚笑、譚興、譚力,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譚天達、譚興正、譚力強等等,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談何容易”、“談天說也”、“談笑風生”、“談笑自若”、“彈冠相慶”,也可壓縮或改寫為“譚”姓人名叫譚何易、譚天地、譚笑生、譚笑若、譚冠慶。

  鄒

  1.起源

  鄒姓有兩種起源:一是出自子姓,為商紂王兄微子啟的後代。公元前11世紀,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在原商都的周圍地區建立了宋國。其死後由弟弟衍即位。衍的裔孫正考父做了宋國的卜卿,被封在鄒(今山東鄒城東南),考父的第五世孫叔梁仡以邑名“鄒”為姓。這一支鄒氏被認為是鄒姓正宗。另一種起源出自上古時曹狹建立的邾婁國。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戰國時魯穆公改邾婁國為鄒國,後來被楚國所滅。鄒國的後人有以地名為姓的,這就是山東鄒氏。

  2.遷徙與分布

  (1)鄒氏早期主要在其發源地今山東境內發展繁衍,至秦漢時期,他們中的一支遷至範陽,並且發展成為望族。

  (2)西漢以後,範陽鄒氏逐漸南遷至河南,成為較強的一支。漢代有鄒廷任襄陽令,在當地安家,其後裔有一支遷至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

  (3)西晉時期,新野人鄒湛以才學知名,在朝廷做了官,其子孫有一支遷到衡州(今湖南衡陽)。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鄒氏的一支隨之渡江,定居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4)唐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一部分鄒氏隨從同往,後在福建安家。在唐德宗貞元末年,鄒垣因避戰亂,自今安徽遷入福建,其子孫繁衍分居於邵武等縣。

  (5)北宋時,已有鄒氏居於廣東。南宋時期,福建泰寧人鄒應龍中狀元做了官,其子孫散居閩、粵,還有的遷到廣西樂平。

  (6)現在,台灣的鄒姓人及僑居新加坡等國的鄒氏華僑,主要是從廣東、福建遷去的。

  3.鄒姓名流

  鄒姓曆史名人很多,如戰國時期齊國的鄒衍,以鼓琴遊說齊威王的鄒忌;西漢文學家鄒陽;五代時南遷入閩的鄒勇夫;宋代直斥章悼誤國的忠臣鄒浩;元代畫家鄒複雷;明代資政殿學士鄒應龍,還有以孝行見稱、自守廬墓六年的鄒異,安貧樂道、獨得朱子之傳的鄒輥,大學者鄒元標,姚江學派重要人物“東郭先生”鄒守益;清代精於曆算的鄒伯奇;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現代著名出版家鄒韜奮等。

  4.起名參考

  “鄒”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戰國時哲學家鄒衍,“衍”,含開展、發揮等意,起名“衍”,表現名主反對固守、追求衍生變化的進取精神和心願,“衍”字用得好;明代萬曆進士鄒元標,“元”,第一、為首等意,“元標”,意即以第一為“標”,表示名主目光向前,具有攀高向上的進取精神,“元標”一名組配得好;明代學者鄒守益,起名“守益”,表明名主並無過分企求,隻以“守益”為人生準則,故取字為“謙之”,這又是一種起名的思路;近代民主革命家鄒容,“容”,含容納、寬容,允許等意,以“容”為名,表明名主胸懷寬闊,可納萬象,這是一種革命家的胸襟和氣魄,“容”字選得好;現代昆蟲學家鄒鍾琳,名字表示名主鍾情於美玉,實際是愛好一切美好的事物,用字典雅,蘊意含蓄,此名也很好;現代新聞出版家鄒韜奮,“韜”,喻隱藏,成語有“韜光養晦”,隱藏才能,不使外露,“奮”,鼓勵、奮發,振作向上,“韜奮”二字放在一起,其義似乎矛盾,其實這正是起名者的高明之處,名主暫時或看起來藏而不露,實際在鼓勁,一旦時機成熟,將會有大的作為,此名內蘊豐富,表明名主高人一等的品格和境界。

  和“鄒”姓同部首的字有邦、耶、郊、鬱等,這些字都可成“鄒”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鄒邦耶、鄒郊鬱等等。

  石

  1.起源

  石姓起源於姬姓,為黃帝後裔。周朝時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康叔於衛,建立了衛國,史稱衛康叔。衛康叔的裔孫石蠟後來在衛國做大臣,其兒子石厚參與了莊公子州籲的政變。石蠟大義滅親,定計殺死了州籲和自己的兒子石厚,迎立衛宣公,保證了衛國政權的穩定。後來,其子孫就用石作為自己的姓氏。石姓還有一個來源,即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溫石蘭氏和烏石蘭氏為石姓。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以前,石氏主要以山東、山西為中心在北方發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2)唐代時期,石氏族人自今河南省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至五代時已發展成閩南望族。

  (3)後唐時期,有石姓人由安徽移居福建,也有部分人遷入今廣東境內。

  (4)明代時,有石姓子孫從今福建一帶移居台灣,進而遠播海外。

  3.石姓名流

  自古以來,石姓名人不斷,多為一些具有文治武功的賢才。戰國天文學家石申,他與甘德一起測定了810多顆恒星,為我國天文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石姓名流有西晉富豪侍中石崇,五代後晉的建立者石敬瑭,北宋大將石守信、文學家石延年,元代宰相石天麟、戲曲家石君寶,清末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等。

  4.起名參考

  “石”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鄭國石甲父,將父列為甲,極讚其父,“父”,應指先輩,表達了對先祖的稱頌,名字很有特色;西晉張昌起義將軍石冰,“冰”、“石”都堅,二者相連,又硬又冷,也是一種力量和強勁的表現,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名主的心願、理想,聲音也好;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石達開,金石為開,寓無堅不克,表示了名主的胸懷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姓名三字相連,聲音響亮、好聽,蘊意也很豐富;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察哈爾省主席的石友三,“友三”,即朋友多,名字表達了名主的結友興趣和性格,“友三”二字也可能指“歲寒三友”,喻己如鬆、竹、梅,很有個性,加上和“石”姓連起來,此名就更有韻味。此外,像石橋、石中玉、石誌堅、石成金、石寶源、石光平、石驚天、石補天、石興邦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石”姓不能拆字組名,和“石”形體相近的字也少,但“石”字筆畫簡單,可選一些筆畫少的字與其相配組成姓名,如叫石丁、石天、石可、石凡、石戈、石山、石廣、石風、石雲、石幹、石正、石蘭、石中等,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可廣、石天山、石萬力、石凡丁、石正蘭,如此等等。

  “石”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指由礦物結合而成的堅硬物質,據此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入“石”姓人名,如叫石英、石墨、石鎖、石印、石方、石工、石岩、石學、石盤,也可加恰當的字後成雙字名叫石英晶、石墨澤、石鎖安、石印載、石方采、石岩峰、石堅壁、石學玉、石固山等等。

  “石”的同音字較多,這些字一般不含貶義,所以由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入“石”姓人名。如同音字“十”的十方、十(什)錦、十全、十一、十目,可成單字名叫石方、石錦、石全、石一、石目,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方環、石錦華、石全極、石一凡、石目明;同音字“時”裏的時光、時展、時來、時尚、時效、時新、時興、時運、時政,可成“石”姓單字名叫石光、石展、石來、石效、石新、石運、石政,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光遠、石展安、石來運等等;同音字“識”裏的識相、識趣、識文,可成“石”姓單字名叫石相、石趣、石文,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石象碩、石趣知、石相風、石文惠;同音字“實”裏的實地、實幹、實惠、實景、實力、實權、實行、實學,可成“石”姓單字名叫石地、石幹、石惠、石景、石力、石權、石行、石學,也可加恰當的字後成雙字名如叫石地根、石幹揚、石踐躬、石景川、石力成、石權民、石生火、石行先、石學才、石業精等等;同音字“拾”裏的拾趣、拾遺,可叫單字名石趣、石遺,也可加恰當、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石趣硯、石遺佐等等。

  石、十、時、識、實、拾、食這幾個字可組成不少成語,也可縮編為“石”姓人名。如“石沉大海”,可叫石大海,“石破天驚”可叫石天驚,“十八般武藝”可叫石武藝,“十月所視”可叫石所視,“十拿九穩”,可叫石九穩,“十年樹木”可叫石樹木,“十全十美”可叫石全美,“十萬八千裏”可叫石萬裏,“十指連心”可叫石連心,“時不我待”可叫石我待,“時來運轉”可叫石運來,“實事求是”可叫石求是,“食不甘味”可叫石甘味,“食古不化”可叫石古化,如此等等。這些名字各有特色,也很有意思。

  熊

  1.起源

  熊氏起源於黃帝的後裔,據說黃帝軒轅氏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鄭市)建國,所以又稱“有熊氏”,其子孫中有一支以此號為姓,成為最早的熊氏。另—支熊氏出自羋姓,始祖是周文王的老師鬻熊,其後人以他的名字為姓。因為鬻熊是陸終的後裔,陸終是顓頊的玄孫,而顓頊又是黃帝之孫,所以,這支羋姓熊氏也是黃帝的後裔。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以前,熊氏主要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內繁衍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熊氏部分人遷於江西、山東等地。

  (2)元明時期,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

  (3)明代時期,今四川、浙江、安徽等省也有熊氏的聚居點。

  (4)清代時,廣東、廣西、雲南等省也有熊姓居民。湖南、貴州等省的熊氏,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

  (5)從近代開始,閩、粵的熊氏有些人遷至海外,僑居在新加坡等國。

  3.熊姓名流

  熊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古代曆史上熊姓名人代出,如春秋末年勇士熊宜僚,相傳他擅長弄丸戲,可敵500多人,白公勝邀請他刺殺令伊子西和司馬子期,他堅決不幹,在利劍的威逼下,也是麵不改色、心不跳。此外,還有漢代騎都尉熊喬,北朝著名的經學家熊文燦,明代大將熊廷弼,清代大學土熊賜履、思想家熊伯龍、政治家熊伯齡。近當代有名將熊秉坤、學者熊址力、戲曲家熊佛西、數學家熊慶來等。

  4.起名參考

  “熊”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元代音樂家熊朋來,“朋來”,出自孔子《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名字表示名主喜交友、善待客的性格和心境,此名很有特色;明代通俗小說編著者熊大木,名字用字極普通,合起來才7畫,但蘊意深刻,“大木”就是大材,社稷國家需要棟梁之材,名字寓己要承大業,做大事,有大作為,此名很有意義;清代順治進士熊賜履,“履”,鞋,“賜履”,就是賜給一雙鞋,如此而已,從這個角度起名,極罕見,極有特色,但細嚼,含義很深,因為行走需要鞋,有鞋就可走好,寓己要遠行、開辟新的道路,此名很好;中國現代數學家熊慶來,慶賀得來,表達了名主對收獲的期望和獲得成功的喜慶心情,此名也很有特色;現代學者熊十力,“十力”兩個字才4畫,但很有力度,“力”本意就是力量、力氣、“十力”,力量就更大,名字喻己力大無比,將會做出大業;現代戲劇家熊佛西,原名福禧,後改諧音為“佛西”,“佛”,同“拂”,輕輕擦過,“西”,指西方,全名意思是既吸取西方的東西,又要輕輕拂擦,西為中用,中西結合,此名也很有特色。

  “熊”的同音字有“雄”,這是一個表示很有氣勢意思的字,所以由它組成的詞,都具有雄健、雄壯的意思,但由於“熊”字本身又含怯懦、無能之意,如說“熊包”、“熊樣”,所以由“雄”’組成的詞若諧音入“熊”姓人名,用不好則會走向反麵,變成無所作為了。如雄兵,諧音熊兵;雄英,諧音熊英;雄勁,諧音熊勁;雄壯,諧音熊壯。如此等等,都沒有了“雄”字壯健、強勁的含義,所以“熊”姓人起名要避免用這類字詞。

  “熊”的同部首字有傑、烈、燾、然、煦、照、熙、熹、燕等,這些字都可入“熊”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熊傑烈、熊照熙、熊熹然、熊燾燕等等。

  孟

  1.起源

  關於孟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源於姬姓魯國。春秋魯桓公的庶子慶父(仲孫氏)於魯國內亂時先後連弑兩位國君,激起民憤,於是他出逃到莒國,後在押送回魯國途中自殺。其長子公孫敖攜帶他的屍骨回到魯國,繼承爵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最大,而“孟”在兄弟排行中代表最大,所以公孫敖為了避諱父親的弑君之罪,將姓氏改為孟孫氏。不久,其後代又簡化“孟孫”姓為“孟”姓。另一說源出姬姓衛國。春秋衛靈公有位字公孟的庶兄,其後代子孫就以他字中的“孟”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早期孟姓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及其近鄰的河北地區繁衍發展。從東漢起,孟氏散布於今陝西、浙江、湖北、雲南、甘肅、湖南等地。

  (2)隋唐之前,孟氏在中國的分布已經相當廣泛。五代以後,孟姓的居處又擴大到今山西、江西、安徽、江蘇、廣東、福建等許多地方。

  (3)從清代開始,大陸孟姓先後有人移居台灣。

  (4)清末以來,又有一些孟姓人移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孟姓名流

  說起孟姓名人,首推戰國大思想家、政治家孟軻,他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被尊為“亞聖”。此外,西漢時期的孟卿為著名的經學大師;三國時期的孟宗以十二孝聞名天下;唐代詩人孟浩然、孟郊的詩篇傳唱千古;南宋的孟珙是抗擊蒙古入侵的著名將領;清代的孟稱舜則是當時著名的戲曲家。到了近現代,孟氏家族又湧現出許多知名人物,他們是史學家孟森、教育家孟憲承、地質學家孟憲民以及當代女藝術家孟小冬等。

  4.起名參考

  “孟”姓名人中名字較好的如戰國時勇士孟賁,“賁”,有“虎賁”一詞,指古代勇士、武士,名字正好體現了名主的為人和心願,“賁”字選得好;五代後蜀國君孟昶,“昶”,既含舒暢、通暢之意,又指白天時間長,起名“昶”,表示名主期望長時間的光照、明亮心境更為舒暢;南宋名將孟珙,“珙”,一種“玉”,名字表明名主如玉,純淨、潔白,“珙”字選得好;唐代詩人孟浩然,浩然正氣,坦蕩剛直,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性格和追求,“浩然”二字用得極好,聲音也好;現代電子學家孟昭英,“英”,本指花,也指才能過人者,“昭”,顯著,“昭英”,就是更為明顯卓著,表達了名主的人生追求,此名中的“昭”字雖然出自“孟”姓排輩固定字,但和“英”字相組合,更突出了“英”的含義。

  “孟”姓不好拆字組名。與“孟”形體相近的字有盈、益、盛、盤、盟、蓋等,這些字有的可入“孟”姓單字名,如叫孟盈、孟益、孟盛,有的可組成雙字名,如叫孟益蓋、孟盛盤、孟盈盛等等。

  “孟”的同音字“夢”,以此組成的詞“夢境”可起諧音名如叫孟靜(或淨、敬、婧、靖),“夢鄉”可起諧音名叫孟襄(或驤、緗、香),但不宜用煥、藝、享這些字入名,若用,諧音即變成夢幻、夢囈、夢想,這就不好了。

  “孟”字除用於姓氏外,常指農曆每季度的第一月,以此組成的詞有孟春、孟夏、孟秋、孟冬,這些都可直接成“孟”姓人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孟春來、孟夏炎、孟秋實、孟冬雪等等。

  秦

  1.起源

  有關秦姓的源頭有三個:一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後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被封於秦邑(今河南省範縣東南),其後代有人以邑為姓。二是出自蠃姓,秦王朝的後代,在秦(都城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滅亡後以國為氏。還有一支秦氏,據說是晉時大秦(羅馬帝國)使臣的後代,東漢和晉朝時大秦遣使來中國,有的人留居不歸,其後人就以“秦”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以前,秦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陝西、山東、湖北、河北等省。

  (2)西漢劉邦采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東大族充實關中,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茂陵。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

  (3)南北朝時期,秦氏已分布於今江蘇、甘肅、四川、山西等省。

  (4)宋、元、明時期,秦氏有族人遷至今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地。

  (5)自清代開始,秦氏有人陸續遷入台灣。近代以來,有不少秦姓人移居海外。

  3.秦姓名流

  秦氏家族,以孝悌忠義而聞名於世。隋唐英雄秦瓊跟隨唐太宗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五代大將秦裴獨守昆山,直到彈盡糧絕;秦檜的孫子秦钜竭力抗金,死後被封為烈義侯;明代的秦良玉,是中國曆史上唯一被列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除此之外,秦姓家族還有許多名人,如戰國名醫秦越人(扁鵲),東漢詩人秦嘉,宋代數學家秦九韶、詩人秦觀,元代戲曲家秦簡夫,太平天國將領秦日綱,當代作家秦牧等。

  4.起名參考

  “秦”姓名人中名字較好或有特色的如:南宋數學家秦九韶,“韶”,美好的意思,“九韶”,好到了極點,“九韶”二字組配得好;太平天國將領秦日綱,“綱”,綱常、綱紀,名字提醒自己日日遵綱守紀,以此為做人準則,此名少見;中國現代民主革命者秦力山,名字意為力大如山,項羽有詩雲:“力拔山兮氣蓋世”,此名很有氣勢;無產階級革命家秦邦憲(又名博古),“邦”,泛指國家,“憲”,憲章憲法,意即治理國家要有憲章法令,寓意是推翻舊社會,建立有法治的新國家,名字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秦基偉,所以“偉”,是由於基石深厚,“基偉”二字組配得好。此外,像秦明月、秦與飛、秦丹露這些名字也很好,可供“秦”姓人起名時參考。

  “秦”為古部落名,也是古國名,為戰國七雄之一,可選同類國名為名,如叫秦晉、秦越、秦魯、秦燕、秦楚等等。“秦”還是朝代名,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嬴政統一中原後,自稱始皇帝,建都鹹陽。因秦的部落、古國、朝代都在陝西一帶,故陝西簡稱“秦”。“秦”姓人若為懷古起名,可選贏、非、丘、興平、襄、雍、鳳翔、鹹陽、政等字中的某一字,或另加恰當的字起名。

  “秦”姓字由和“禾”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秦禾。和“秦”形體相近的字有泰、春、秀、季等,這些字都可入“秦”姓人名,單字名可叫秦泰、秦春、秦秀、秦季,雙字名可叫秦泰春、秦春秀、秦季泰、秦秀春等等。

  “秦”的同音字有琴、勤。“琴”是某些樂器的統稱,由“琴”字組成的詞有琴聲、琴鍵、琴瑟、琴書等,這些字都可諧音變為秦姓人名,如叫秦聲、秦鍵、秦瑟、秦書,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秦聲悅、秦健剛、秦瑟融、秦達書等等。同音字“勤”,勤快的意思,以此意組成的詞有勤奮、勤工、勤儉、勤勉等,這些詞也可變為秦姓人名,如叫秦奮、秦工、秦儉、秦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秦尚奮、秦喜工、秦克儉、秦勉華等等。

  閻

  1.起源

  閻姓起源於古代周朝的姬姓,它有三個分支:其一是周武王滅商後,封商末周族領袖古公之子仲雍的曾孫仲奕於閻鄉,仲雍的後人遂以鄉名為氏;第二分支是西周初,周康王封其孫於閻邑,這支的後人以邑為氏;第三分支是春秋時晉成公之子公子懿采邑在閻,後來被晉國所滅,其後人以邑為氏。此為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

  2.遷徙與分布

  (1)在曆史上,閻姓最早是在今山西、湖北等地發展。

  (2)東漢時期,閻姓開始進入今四川、陝西、甘肅等地。

  (3)從明至清中期,閻姓開始逐漸向南方擴展,分布於今江蘇、湖南等地。

  (4)清代以後,開始進入今福建、廣東和台灣。

  3.閻姓名流

  閻姓為當代大姓之一,留名青史的人為數眾多,不可勝數。除東漢車騎將軍閻顯以及現代軍閥閻錫山外,閻姓在曆史上出現了不少畫家,以唐代畫家閻立本、閻立德,宋代畫家閻仲、閻次平等最為著名。

  4.起名參考

  “閻”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時晉國閻沒,人名中用“沒”字的少見,“沒”是什麽呢?什麽也沒有,一切都是零,此名很有意思;唐代畫家閻立本,“立本”二字用得好,做人立本,以“本”為名,名字表示名主為人的準則和理念;宋代畫家閻次平,“次”而“平平”,此名也很獨特,有意味;清代經學家閻若璩,“璩”,玉環,“若璩”,若如玉環,名字表示名主追求純潔的美麗心願;原山西省土皇帝閻錫山,此人盡管是個大軍閥,但其名“錫山”,意即賜予一座山,此名也很有意思;現代微生物學家閻遜初,“遜初”,即謙遜始於最初,從小便謙讓、恭謹,這名字也很好,含義豐富,用字不俗。

  與“閻”同部首的字有闖、聞、閣、闌、闊、閔等,這些字都可入“閻”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閻聞閔、閻聞闌、閻閔閣等等。

  “閻”字的同音字有延、嚴、言、岩、炎、沿、研、鹽、筵、顏等,這些字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變為“閻”姓人名。如“延”字組成詞有延長、延宕、延綿、延續、延展,可起名叫閻長、閻岩、閻綿、閻續、閻展,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閻長生、閻展宇;“嚴”字組成的詞有嚴謹、嚴格、嚴冬、嚴肅、嚴峻、嚴明、嚴實、嚴正、嚴重,諧音可變為閻謹、閻格、閻冬、閻肅、閻寒、閻峻、閻明、閻實、閻正,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閻謹範、閻格殊、閻冬冰、閻肅己、閻寒梅、閻峻青、閻明複、閻實寶、閻正中、閻重遠;“言”字組成詞如言和、言歡、言行、言重,諧音可變成名為閻和、閻歡、閻行、閻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閻和誼、閻歡友、閻行致;“閻”的同音字中還有些成語,如“嚴陣以待”、“言必中有”、“言不盡意”、“言不由衷”、“言傳身教”、“言多語失”、“言歸於好”、“言過其實”、“言簡意賅”、“言近旨遠”、“言人人殊”、“言聽計從”、“言外之意”、“言為心聲”、“言猶在耳”,可壓縮或改造成“閻”姓人名,分別叫閻正待、閻必中、閻及義、閻由衷、閻身教、閻守語、閻於好、閻其實、閻必賅、閻旨遠、閻人殊、閻明義、閻心聲、閻猶在等等。

  “閻”字除用於姓氏外,它組成的詞還有閻王、閻羅,這些都不好,所以像羅(包括邏)、王(包括汪)這些字都不宜入“閻”姓人名。

  薛

  1.起源

  據說,薛姓源自任姓,是黃帝的後代。傳說黃帝的小兒子禹陽被封在任(今山東省濟寧市)地,因此得了任姓。禹陽的第12代孫子奚仲,被封在薛(今山東省滕州南),建立了薛國。戰國時,薛國被齊國所滅,薛國就有人用國名薛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戰國時期,薛氏已遷播到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等省境內。三國時蜀郡太守薛齊降魏,遷家於河東汾陰(今山西行萬榮西),世號“蜀薛”。

  (2)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大批中原士族隨晉室南遷,河東人薛推遷至江南,傳至薛賀,於南朝梁天監年間移居今福建晉安一帶。

  (3)唐朝末年,河南薛氏又有族人隨王潮、王審知移入福建。自南宋開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廣東海陽、五華、興寧、梅州等支係。

  (4)從清康熙時始,福建、廣東薛氏陸續有人遷入台灣,此後,遠播海外。

  3.薛姓名流

  薛姓曆史上人才輩出,如戰國末為楚令尹的薛倪;以劍術而聞名秦國的薛炬;佐劉邦定天下從而加官晉爵的薛歐;三國魏文帝宮中善於縫紉的美人薛靈芸;初唐文武漢全、赫赫有名的大將薛仁貴。薛氏在文學上也頗多造詣,如隋代大詩人薛道蘅、唐代女詩人薛濤等。唐代以後,薛姓更是人才濟濟。如宋代的大學者薛尚功、薛季宣、書法家薛紹彭,明代開創“河南學派”的薛镟,清朝則有政論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4.起名參考

  “薛”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唐代大將薛仁貴,“仁”、“貴”二字都是褒義,“仁”,仁愛、仁義、仁厚、仁政,“貴”,貴重、珍貴,如此多的褒義集於一名中,正表示了名主高尚的追求和完美的做人準則;唐代女詩人薛濤,以“濤”為名,表明名主如滔滔流水,波瀾壯闊,極有氣勢和雄心;文學家薛用弱,“用弱”,意即用起來很弱,自謙,此名極少見,很有特色;詩人薛能,此名和“用弱”剛好相反,一個“能”字,含義豐富,表明名主能有所作為的信心,“能”字用得好;宋代金屬學家薛尚功,名字表明名主崇尚功臣,要建功立業,“尚功”二字選得好;清代醫學家薛雪,姓名二字諧音,這本身就很有特色,以“雪”為名,表明名主願如雪那般純淨,名字表現了名主心靈淨化的願望和心情;近代實業家薛南溟,“溟”,同“冥”,“南溟”,即南海,《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成主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用冥漠天涯的“南溟”作名,表現了名主宏博的氣勢,此名想象力很強。

  和“薛”同部首的字有藝、芸、芬、芳、蒼、蘇、茂、熒、範、瑩、茜、榮、莎、莉、蓮、萍等,這些字都可成“薛”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薛藝榮、薛英茜、薛茂蘇、薛蓮芳、薛莉芬等等。

  侯

  1.起源

  侯姓為一個多源的姓氏,據說最早的一支侯氏,源出上古時期黃帝的史官倉頡,倉頡姓侯岡氏,其後代有一支居住在馮翊衙縣(在今陝西省白水縣),姓侯。而出自姬姓的侯氏有兩源:其一,是晉國(在今山西省翼城縣)王族之後,為避政權,逃到其他諸侯國,以祖先原來的爵號“侯”為氏。其二,始祖是春秋初期鄭莊公的侄子共仲,其父親叔段謀反被莊公所伐,逃到共(今河南省輝縣),叔段死後,共仲被伯父鄭莊公賜姓“侯”。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末年,侯氏後裔侯恕為北地太守,舉家遷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陝西境內。

  (2)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有許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今河南形成一個望族。

  (3)西晉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因為戰亂遷到南方,遍及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

  (4)唐代時期,侯氏開始遷入今福建、廣東等廣大的地區。

  (5)從宋代開始,侯氏開始已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清末以來,侯氏開始移居台灣,近代不少侯姓人移居海外。

  3.侯姓名流

  侯得姓於爵位,是一種榮譽的象征,激勵著侯姓後人勇於開拓、積極進取。侯姓名人輩出,多有安邦治國之能臣,更有流芳百世之才子佳人:戰國時代魏國隱士侯嬴,曾獻計於信陵君,使其竊符救趙;唐代侯君集曾隨李世民作戰,後來官居宰相;明代宦官侯顯,與鄭和兩次入海航行,被後人列為位居鄭和之後的航海家。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侯方域,其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被孔尚任編成戲劇《桃花扇》,千古傳唱。近代侯姓名人有領導過上海“五卅運動”的革命家侯紹蟒,著名病理學家侯寶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大師侯寶林等。

  4.起名參考

  “侯”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初大將侯君集,君子雲集,既表示人才濟濟,又表示對這些人的尊敬,“君集”二字組配得好;明末清初文學家侯方域,以方為域,喻己為某種範圍,既可在此施展,又可為其服務,此名很有特色;中國現代曆史學家侯外廬,取反蘇東坡“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之意,認為隻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才能認識馬克思主義,於是起名“外廬”,以“外”自誡自勉,此名極好;現代化學家侯德榜,以德為榜,名字表示了名主對“德”的重視和追求,“榜”字用得好;相聲大師侯寶林,用“寶”字作名者很多,如寶玉、寶珊、寶石,無疑都是一件“寶”,這裏加一“林”字,即見寶為林,不僅多得很,而且美得很,“林”字加得好;愛國民主人士侯鏡如,名字意即如同明鏡、光亮可鑒,能照出一切,名字表示名主的純真潔淨,用比喻起名,給人以想象。

  “侯”姓拆字起名可叫侯矢。與“侯”同部首的字有信、俊、倡、倍、健、傳、仕、儀、偉、優、仲、任、倫、仿、佑、作、伯、佳、侃、修、依、保、俐、儉等,這些字都可入“侯”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侯倍俊、侯倡健、侯伯傳、侯修儀、侯佛優、侯仲倫、侯信佑、侯偉佳、侯侃倫、侯依保、侯俐儉等等。

  “侯”的同音字有喉、猴,前者指喉嚨,後者指猴子,所以這兩個字組成的詞不宜入“侯”姓人名,此外像龍、年、戲,這些字也不宜用於“侯”姓人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喉嚨、猴年、猴戲,這就不好了。

  “侯”字除用於姓氏外,也指箭靶,據此可起名侯箭、侯射、侯鵠、侯正,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侯作箭、侯射矢、侯中鵠、侯矢正等等。

  “侯”也是中國和歐洲古代的爵位名,據此意可起名侯崛侯玨、侯覺(它們都是“爵”的同音字);“侯”又是古代尊稱,據此可起名侯君、侯敬;“侯”在古代也當“美”講,如《詩·鄭風·羔裘》:“洵直且侯”,據此也可起名侯美、侯佳、侯雅、侯秀等等。以上單字名也可加字成雙字名如叫侯崛峰、侯玨雙、侯君先、侯敬民、侯美範等等。

  雷

  1.起源

  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複姓方雷,後分為兩支,一支姓雷,一支姓方。

  2.遷徙與分布

  (1)在晉代以前,雷姓已分布於今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人(今江西南昌)雷煥的後裔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

  (2)自南北朝至五代時期,雷姓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發展,已散播至今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

  (3)宋代時期,雷氏分布更為廣泛,今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姓人居住。此外,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姓人。

  (4)自清代以來,閩粵雷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近代以來,又有一些人遠遷海外,現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及歐美等一些國家。

  3.雷姓名流

  雷姓名人在史書上記載不少。如東漢時期的雷義,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誼深,被譽為交友之典範;唐代人雷萬春,堅毅勇猛,寧死不屈,抵抗安祿山叛軍,與守城共存亡;明末清初的建築家雷發達,其後代繼承先業,成功地主持完成了如圓明園、頤和園這樣經典的建築。在近現代曆史上,有著名的婦女活動家雷潔瓊,更有以樂於助人的品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雷鋒。

  4.起名參考

  “雷”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唐代山越首領雷萬興,“萬興”二字組配得好,萬事興旺,事業成功;唐代名將雷萬春,“萬春”二字組配得也好,春意盎然,萬物複蘇,一派生機,名字表達了名主對新春的期望和追求;現代曆史學家雷海宗,“宗”,祖宗,以海為宗,可謂大矣,名字表達了名主對海的崇敬,實際也是表示自己人生的追求;原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雷經天,其名借自然景象,表達了名主博大的抱負,雷鳴經天,氣勢恢宏,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理(瓊),“理”,美玉,泛指精美的東西,成語有“瓊樓玉宇”,“瓊”玉本來就很美,又潔,美上加美,名字表達了名主對美好品格的追求;當代先進人物雷鋒,原名雷振興,為什麽要改名為雷鋒呢?他在給一位摯友的信中說:“我已經入團了,將來還要入黨,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我要做一名先鋒戰士,爭當革命的開路先鋒。”這就是雷鋒起“鋒”字為名的全部含義,名中飽含了他崇高的理想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此外像雷霆鈞、雷雁翔、雷迎春、雷震春這些名字也很好。

  “雷”姓字由“雨”和“田”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雷雨、雷田或雷雨田、雷田雨。和“雷”同部首可入“雷”姓人名的字有雪、霆、雯、震、霄、霓、霏、霖、霜等,以此起單字名如雷雪、雷霆、雷雯、雷震、雷霄、雷霓、雷霏、雷霖、雷霜,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雷雪霏、雷雯霄、雷霏霓、雷霄霜等等。香港著名愛國人士、國際奧委會委員“雷震霆”,姓名三個字就是這樣組成的,不僅意思好,寫出來也有一種整齊美。

  “雷”字除用於姓氏外,由它組成的一些詞也可諧音入“雷”姓人名,如單字名可叫雷達、雷池、雷公、雷鳴,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雷達波、雷池越、雷公尚、雷鳴宇、雷霆威、雷雨潤,還可叫雷厲風、雷風行、雷霆震、雷萬鈞等等。

  白

  1.起源

  白姓有一支源於蹇姓。齊國的蹇叔經好友百裏奚推薦,到秦國任要職。他的兩個兒子都成為秦國的名將,幼子白乙的後代以他的字為氏。另一支白氏出自羋姓。楚國的王孫羋勝被封於白邑(今河南省信陽市),史稱白公勝。他發動政變,失敗後自盡,其後代以白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白姓起初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發展。秦統一後,封白氏子孫於今太原一帶,成為當時望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屬於太原白氏。

  (2)秦漢時期,白氏有人遷至今山東地區;隋唐時期,白氏有族人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等地。

  (3)宋、元、明時期,白氏已經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4)自清代初年開始,今福建、廣東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來又有人移居新加坡等國。

  3.白姓名流

  說起白姓家族,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流傳廣泛,現存3000多首詩歌,在文壇上有很高的聲譽,除此之外,最早提出貿易理論的白圭,秦大將白起,戰國水利專家白丹,唐代文學家白行簡,“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近代農民起義領袖白朗,國民黨桂係軍閥白崇禧等,都為白氏家族中的傑出人物。

  4.起名參考

  “白”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時秦將白起,姓名連起來,意即從無開始,由此去創造,表現了名主開拓進取的精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其名源於《禮記·中席》:“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字“樂天”,名與字相輔,因‘樂天’故能“居易”,表示名主不求豪華、生活簡樸、甘願樂天安命;現代電影演員白楊(本姓“楊”,“白楊”是其藝名),用白楊樹命名,純樸、潔白、挺拔,極有風采;現代作家白朗,朗朗晴天,明亮光潔,餘味無窮,此名亦好;評劇演員白玉霜,潔白如霜;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白如冰,白潔如冰,這些名字都是從姓氏“白”字引出,姓名組配表達了極好的意思。

  和“白”形體接近的字有伯、田、石、左、百、甲、自、由等,這些字大都可入“白”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叫白甲石、白左田、白由自、白萬田等等。

  “白”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白色、光亮、清楚及沒有等意,這樣“白”組成的詞有的具有褒義,可直接入“白”姓人名,有的則具有貶義,不宜入“白”姓人名。可入人名的詞如白皚、白壁、白潔、白光、白亮、白鶴、白金、白露、白鷺、白刃、白蘇、白雪、白陶、白皙、白天、白冰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白映雪、白璧玉、白潔清、白亮國、白鶴壽、白昱天、白金鉑、白露秋、白鷺羽、白刃兵、白蘇荏、白雪寒、白陶怡、白天暉、白冰如等等;但有些字不宜入“白”姓人名,如哧(包括鴟等)、沸(包括芾)、眄、奇(包括期、琦、琪、祈、棋、頎、祈、齊),若用,諧音則變成了白癡、白費、白麵、白旗,這就不好了。

  龍

  1.起源

  龍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據說,龍氏是舜時納言龍的後人。據史書記載,龍氏為舜臣納言(一種專司出納帝命的官職),子孫以名為氏。又據史書記載,黃帝手下董父,以畜養龍而被舜賜姓豢龍氏。他的後人中有的以龍為氏,形成了湖北龍氏。另據說,夏朝時堯的後人劉累,向董父的後人學習馴養龍的技巧,被夏帝孔甲賜封為“禦龍氏”,其後裔中有人以龍為氏的,姓龍。

  2.遷徙與分布

  (1)早在漢代時,龍姓已經形成三大繁衍中心,一為甘肅省境,二為湖北、湖南省境;三為河南、山西、河北、山東之間的地區。

  (2)宋代以前,龍氏的活動地分布於今河南、陝西、湖南、河北、甘肅、湖北等地。

  (3)自宋代以來,龍姓人主要活動區域已擴展至四川、江西、安徽、廣西等地。

  (4)宋、元、明時期,龍姓的人口流動由北、西向東南地區遷移。到明代時,龍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其次是湖北、廣西,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湘鄂桂聚集區。

  (5)從清代開始,大陸龍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近代以來,又有一些龍氏遠徙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龍姓名流

  龍是中國人推崇備至的神物,以龍為姓氏,是龍氏的榮耀。最早見於史籍的龍姓名人據說為龍叔,因其主張“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而被孟子引用以告膝文公,因而青史垂名。此後龍姓名人不斷,青史留名。如秦末名將龍且,西漢名臣龍勉,唐代大臣龍庚,宋代畫家龍章,元代學者龍仁夫,清代經學家龍啟瑞等。

  4.起名參考

  “龍”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宋代畫家龍升,名從姓氏字義出發,龍升騰飛,姓名連得好;清代道光進士龍啟瑞,以“龍”開啟瑞氣,“龍”帶來吉祥,名字仍從姓氏“龍”引出;現代原中央副主席龍雲,其名也是從“龍”姓出發,龍騰高空,遨遊雲際;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古有“龍圖”一詞:“龍圖紀河,鴻漸於陸”,宋代有龍圖閣,設學士官為侍從之榮銜,“龍永圖”一名在“龍圖”之間巧加一個“永”字,表示永期此榮銜,此名很好。此外,像龍祥、龍振海、龍虎躍、龍鳴劍、龍騰雲、龍期威等,這些名字也很好。

  和“龍”字某些方麵形體相近的字有尤、優、戈、弋、發、元、克、堯、伐、鹹等,這些字都可入“龍”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龍元發、龍克尤、龍戈成等等。

  “龍”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其特殊的含義,“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角須爪並能興風作雨的神異動物,封建社會時常用作皇帝的象征,所以由“龍”字產生的一些詞(包括地名)大多具有神聖、吉祥等意,如龍風、龍飛、龍山、龍生、龍潭、龍騰、龍圖、龍虎、龍興、龍陽、龍江、龍泉、龍原、龍海、龍德、龍驤等,這些詞都是好意,所以都可以直接變為“龍”姓人名,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龍飛宇、龍鳳陽、龍山泰、龍生威、龍潭吉、龍騰雲、龍圖永、龍虎翼、龍興漢、龍陽乾、龍江潤、龍泉甘、龍原致、龍海基、龍德民、龍驤威等等。由“龍”組成的一些成語如“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生九子”、“龍潭虎穴”、“龍騰虎躍”、“龍爭虎鬥”,也可壓縮或改成“龍”姓人名,如叫龍馬精、龍風飛、龍生九、龍潭虎、龍騰躍、龍虎勝等等。“龍”的同音字“隆”,含有興盛、重大等意,據此組成的詞如隆盛、隆重、隆興、隆原、隆恩,可變成“龍”姓人名叫龍盛、龍重、龍興、龍原、龍恩,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龍盛國、龍重禮、龍興昌、龍原民、龍厚天、龍恩眾等等。

  段

  1.起源

  段姓主要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西周諸侯鄭莊公的弟弟叫段,史稱共叔段。段被封於“京”,後來與其母親密謀推翻鄭莊公,事敗在共城自殺,他的子孫留在共城(今河南省輝縣),就以“段”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段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境內繁衍發展,秦代開始始向西遷徙到今陝西、甘肅一帶。

  (2)漢文帝時,有段姓遷入今甘肅繁衍。隋唐時,今陝西、河南、河北、雲南等地都有了段氏的子孫。

  (3)宋代時,段姓遷入福建。明代時期,段姓已經分布於大江南北。

  (4)清代以後,大陸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近代以來,有一些段姓人遠徙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段姓名流

  在曆史上,段氏宗族多出具有將帥氣質和風度的人:西漢大臣段會宗,治理西域而屢建奇功;唐代刺史段秀實,邊塞如鐵無人敢動;五代十國時期雲南大理國的建立者段思平,勵精圖治,發展生產,其事跡廣為傳誦。此外,還有唐末文學家段成式、清代訓詁學家段五裁等都是段氏名流中的傑出代表。

  4.起名參考

  “段”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官吏段秀實,人名中用“秀”字的很多,但用“秀”修飾“實”者少,此“實”更“秀”,實而秀美,極佳,“秀實”兩字組配得好;金代文學家段成己,“段”,諧音“鍛”,己要成,必須錘鍛,名字用字形象具體,表明主人克己修身的理念;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姓名三字緊緊相連,“段”,諧音“斷”,以什麽來判斷裁定呢?以“玉”,因“玉”潔白美麗,以玉為準,斷定裁決好壞、優劣,必準,名字用字好,組合得也好,表達了名主秉持公正、追求高尚的理念;皖係軍閥首領段祺瑞,“祺”、“瑞”都是吉祥的意思,“祺瑞”兩字組配得好。

  和“段”姓同部首的字有殷、毆、殿、毅等,這些字都可入“段”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段殷殿、段毅毆等。

  “段”的同音字有斷、鍛,這兩個字組成的詞隻有少數幾個可諧音成為“段”姓人名,如斷定、斷續、斷然、鍛煉,可叫單字名為段定、段續、段然、段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段定恒、段續來、段然安、段煉堅等。有些字如代(包括岱、玳、帶、待、戴、黛)、根、厚(包括侯)、梁(包括良)、棟、乃、子等字,則不宜入“段”姓人名,若用,諧音就變成了斷代、斷根、斷後、斷糧、斷奶、斷子,這就不好了。

  “段”通“鍛”,據此可起名叫段鐵、段鋼,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段鐵心、段鋼堅;圍棋等級也叫“段”,據此圍棋愛好者可起名叫段三、段六、段九,或加字組成雙字名叫段三棋、段六晉、段九達等等。

  郝

  1.起源

  據說,郝姓的始祖為郝省氏,他是人類始祖皇帝太昊的輔佐大臣。其裔孫期被商王帝乙封在太原的郝鄉(今山西太原東北),從此便以郝為姓。另外,秦末烏桓古族有郝姓,唐代南蠻也有郝姓。

  2.遷徙與分布

  (1)晉代以前,郝氏主要在今陝西、山西、河北境內生息繁衍。

  (2)隋唐時期,郝姓遷居於湖北、河南等地,而北方仍是郝姓的主要活動區域。

  (3)明清時期,郝姓大規模遷徙於江南和東北,今湖南、福建、安徽、遼寧等地都有郝姓人定居。

  (4)近代以來,一些郝姓人開始遷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郝姓名流

  郝姓在繁衍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太原和京兆兩大郡望。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不少,秦有上卿郝晏,西漢有以廉潔聞名的郝廉,東漢有善方術的郝孟真,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郝孝德,唐代有宰相郝處俊,宋代有畫家郝澄,元代有備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郝經,明末有學者郝錦、農民起義軍將領郝搖旗,清代有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等。

  4.起名參考

  “郝”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漢代高士郝子廉,名字表達名主廉潔無比,並以此作為名主的人生準則;宋代畫家郝澄,“澄”,指水清澈明亮,寓對世事認識清晰透明,名字表示達名主的為人追求和願望,“澄”字在人名中少見,選得好;元朝郝經,“經”,含有經線、經營、經典、經久不變等意,所有這些意思都可用在名字“經”中,表示名主如同經線,圍繞地球,經久不變,善於經營,堪稱經典,“經”字含義豐富;明代郝修己,名字明確表示名主一生要修養自己,追求和保持良好的品行,“修己”二字組配得也好;清代經學家郝懿行,“懿”,指美好,“懿行”,即“嘉言懿行”,表示名主所有言行都要美好,懿德懿範,以此作為名主的為人準則;當代名人郝建秀,本已“秀”,但還要“建”,而“秀”本來就是“建”起來的,表示名主將不斷修建自己,做優秀之人,人名中用“秀”字的很多,但用“建秀”這一動賓結構組合的名字則很少,此名很有新意。此外像郝運來、郝玉瓊、郝月萍等,這些名字也是很好的。

  “郝”姓拆字起名可叫郝赤,右“阝”,變為諧音“爾”可叫郝爾赤。和“郝”同部首的字有邦、郵、耶、鬱、郅、郊等,據此可起單字名如郝邦、郝郵、郝鬱、郝郊,也可將這些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郝鬱邦、郝郅耶、郝郊郅、郝邦鬱等等。

  “郝”的同音字是“好”,這是一個含義極好的字,所以由“好”組成的許多詞都可入“郝”姓諧音名,如單字名叫郝友、郝端、郝多、郝漢、郝生、郝學、郝久、郝山、郝水、郝林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郝友善、郝端良、郝多喜、郝漢勇、郝生安、郝學人、郝久堅、郝天民、郝山巍、郝水澤、郝林茂等等。

  孔

  1.起源

  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子姓孔氏有兩支起源:其一是商朝開國之君成湯的後裔,成湯字太乙,為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把商族的“子”姓和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做姓,成為孔姓;其二是西周初期,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他的後裔孫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在宋國任大司馬,後被權臣華督所殺,其子逃亡到魯國後以父親字中的“孔”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漢代時,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姓逐漸發展為一個顯赫的家族。但因官職調遣、戰亂等原因,有許多孔姓人從今天的山東、河南向其他地區遷徙。

  (2)西漢時,孔氏有人遷至今陝西、湖南。東漢時期,今河北、河南、廣東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跡。東漢末,孔潛一族在浙江紹興發展為望族。

  (3)北宋“靖康之變”時,中原孔氏有一支隨宋氏南渡,賜地衢州。宋明時期,北方的山西、遼寧等省,南方的江蘇、雲南、貴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繁衍定居。

  (4)清代以後,孔氏不僅遍布全國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如今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西歐一些國家都有孔姓華人。

  3.孔姓名流

  孔姓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其名人輩出,史不絕書。除大聖人孔丘外,還有西漢經學家孔安國、丞相孔光,東漢泰山都尉孔宙、其子孔融,南朝文學家孔稚圭,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清代戲曲作家孔尚任。近現代孔姓名人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衛生部顧問、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英雄孔慶三,黨的好幹部孔繁森等,他們都是孔氏宗室的群英。

  4.起名參考

  “孔”姓曆史名人首推孔丘,世稱孔子,是儒家創始人。由於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又為曆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所以孔子的影響在中國、東南亞乃至世界都很大,如果出於尊孔起名,可從丘、仲尼、儒等字中擇取,也可從孔子提倡的仁、孝、禮、義等核心思想中擇字起名,還可從孔子的經典語錄《論語》中選取恰當字詞為名。

  孔氏家族的名字,有嚴格規定,後代各輩名的第一個字早已排出,現已傳到七十幾代。孔氏後代起名,實際隻是起名字的第二個字,這在選擇和表現含義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孔”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北宋說唱藝人孔三傳,“傳”有傳遞、傳授、傳播、傳導等意,都是傳遞給別人,由另一方接受,“三傳”,也許有特指,即傳授的三個方麵,也許就是多傳,總之名字表現了名主為他人奉獻的精神,此名組合少見;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此名表達了崇尚重任、願挑大梁,為社會多做貢獻的心境,“尚任”二字組合得好;現代文藝理論家孔羅蓀,“蓀”,上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羅蓀”,就是羅集香草,名字表示名主潔淨、馨香,具有好的品格,此名很獨特,用字也很美;當代黨的優秀領導幹部孔繁森,其名“繁”字是孔氏族譜排下的輩分名,必須用,但由“繁”衍生出名的第二個字“森”,組成為“繁森”,即“繁茂”的森林,這意思就很好,表明名主如茂密森林,莽莽蒼蒼,既浩大,又有生命力,給人以廣闊的想象和美的享受。

  “孔”姓拆字組名可叫孔子或孔乙、孔子乙,不過這幾個名字都不好,不宜用。

  “孔”字本身含義不多,現代漢語中隻指洞孔。“洞”有洞察、審透的意思。以“孔”字起名,可表示洞察透明。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其名即有洞察明亮的意思。類似的名字還可起如孔亮、孔徹、孔明、孔遠等等。鳥類中的孔雀也是這個“孔”字,孔雀羽毛很美,展翅如扇,若喜歡從這個角度起名,也可叫孔雀、孔羽、孔展羽、孔如羽、孔翼美等名。

  在古代,“孔”通“大”,即大道的意思,據此意可起名如孔坦、孔平、孔達通、孔向遠等;“孔”也通“德”,即大德的意思,據此意可起名如孔雙德、孔尚德等;“孔”也通“深”,據此意可起名如孔又深、孔天極等。

  邵

  1.起源

  邵姓出自姬姓。其先祖姬爽為西周大臣。由於他封邑在召(音“紹”)(今陝西省岐山西南),被稱作召公。其後代有一支世襲召公的名號,在周朝執掌國事。周平王時召公被封於王屋(今河南省濟源市邵源鄉),其後代散居於今陝西、河南等地,春秋時他們以先祖爽的封地為氏,姓召。戰國時期,召氏有人在召字旁加“阝”,成為邵氏。

  2.遷徙與分布

  (1)西周時期,邵氏主要在今陝西、河南繁衍生息。三國以前,邵氏族人已經分布於今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2)唐代時期,邵氏已散播到今河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

  (3)宋明兩代,邵氏有族人遷居至今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4)清代時,福建、廣東邵氏有人渡海上台灣島開墾,後來又有一些移居海外。

  3.邵姓名流

  今天的邵姓人口較多,為中國大姓。自古以來,邵姓名人不勝枚舉,如秦代東陵侯邵平,宋代書畫家邵誼、哲學家邵雍,明代畫家邵彌,清代詩人邵長蘅、書法家邵泰、學者邵晉涵、畫家邵雲,近現代有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在曆史的天空中,邵姓子孫以他們的智慧放射出奇異的光芒。

  4.起名參考

  “邵”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北宋哲學家邵率雍,“雍”,意為和諧,常用來形容文雅大方,起名“雍”,表示名主企求做有文化、有修養的高雅人的願望,“雍”字選得好,用“率”字和“雍”字相組配,更突出了名主的心願,此名用字很獨特;明末畫家邵彌,“彌”,含遍、滿的意思,什麽“遍”和“滿”呢?名中未點,實際是包括一切,這正是名主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彌”字選得好;清代史學家邵晉涵,“涵”,意為包涵、包容,“晉”,意為晉升,起名“晉涵”,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修養,開闊胸懷,具有不凡的氣度,“晉涵”二字;清代經學家邵懿辰,“懿”,指美好德行,“辰”,辰光,“懿辰”,意即美好的品行如辰光永遠明亮光輝,“懿辰”二字選得好;現代新聞學者邵飄萍,名字表示掃己如浮萍一樣,飄泊不定,反映了名主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對生活的尋求,此名很形象、有特色;原全國人大和政協委員邵力子,“力”,力量、力氣,“子”,人的通稱,主要指男子,“力子”意即最有力量、力氣的人,此名用字普通、簡單,但不俗,含義也好;原江西省長邵式平,“式”,樣式,“式平”,即樣式很平常,名字表示了名主的謙虛、質樸,此名也不俗;現代文藝理論家邵荃麟,“荃”,古書說的一種香草,“麟”,麒麟,古代稱麟、風、龜、龍為四靈,“荃麟”,以香草和麒麟喻己,表示自己既香又靈,品格高尚,“荃麟”二字組配得好;中國曆史學家邵循正,“循正”,就是要遵循正確的軌道行進,表示名主要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此名也很好。

  “邵”姓拆字起名可叫邵召、邵爾(“耳”的諧音)或邵爾召。與“邵”同部首的字有邦、鬱、郊、郵、鄰等,這些字都可入“邵”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邵邦那、邵鬱邦等。

  “邵”的同音字有少、紹、哨等,它們組成的詞如少壯、少相,可變成“邵”姓入諧音名邵壯、邵相,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邵正壯、邵壯為、邵相俊、邵成相等;同音字“紹”組成的一些詞,如紹承、紹繼,諧音名可叫邵承、邵繼,雙字名可叫邵承作、邵繼來等;同音字“哨”組成的一些詞如哨兵、哨崗,可變為諧音單字名叫邵兵、邵崗,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邵兵強、邵崗屹等等。

  史

  1.起源

  史姓據說以官名為姓,其來源有二:一為上古黃帝時期。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文字代替結繩記事,其後代為了紀念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為姓。另一個來源出自西周太史史佚,他是曆史上最早的史姓人物,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都城鎬京在今西安)任太史,其子孫便以官名為氏。

  2.遷徙與分布

  (1)因史氏以官為姓,而先秦列國都有史官,所以早在先秦時期,史氏就已遍布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

  (2)西漢時期,魯國的史氏成為名門望族,其子孫以山東為源頭,向各地發展,至東漢時已分布於今江蘇、陝西、甘肅、四川等地。

  (3)唐代以來,史姓延伸到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宋代時,今江西、河北等地也成為史氏的居住地。

  (4)明代時,史氏已遍布江南,同時還分布於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

  (5)從清代開始,大陸史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清朝末年,又有一些史氏族人走出國門,遷居海外,現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史姓名流

  縱觀史姓名人,他們不是因為軍功而著稱,就是因為文才而出名。如代朝有剛直不阿的史弼、擅長書法的史晨;北周英勇神武的史文忻、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