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八節 百家各姓曆史及起名參考(五)

  羅

  1.起源

  羅姓起源有二:一種說法認為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一個異姓諸侯國,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一帶定都,因附近有河名為羅水,故稱羅子國。春秋時羅子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羅。另一說法認為出自熊姓,為祝融之後,姓壇。據《史記》記載,熊姓和壇姓都是陸終的後人,陸終是帝嚳的火官,稱祝融,而陸終又是顓頊的曾孫。所以說,源於羅子國的羅姓,不論是姓熊還是姓壇,追根溯源,都同為火官祝融的後裔。

  2.遷徙與分布

  (1)先秦時期,羅氏一直在湖北、河南、甘肅等地發展;秦漢時期,羅姓遷於江西,並逐漸成為江西大姓。

  (2)唐代以來,羅姓已分布於兩廣、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宋朝時,羅姓主要集中在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此外河南、福建、山西、廣西等地也是羅姓的主要聚居地。

  (3)約在元代,滇東、滇南羅氏有一支遷入今泰國境內的湄南河下遊,建立羅斛國,是最早移居國外的羅氏。最早入台的羅氏是鄭成功麾下的水師提督羅蘊章,其後,閩、粵羅氏陸續到台灣開基。

  (4)從清代開始,羅氏又有一些人遷居歐洲、美洲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3.羅姓名流

  作為現代大姓之一的羅氏,在曆史上多為世家大族。如寧鄉(今屬湖南)望族羅弘信家族,其兒子羅紹威、孫子羅周翰兩代都是唐朝魏博節度使;清代名臣羅用俊,其兒子羅欽順、羅欽德、羅欽忠先後中進士,人稱“羅氏三鳳”;揚州畫家羅聘,其夫人、兒女均擅長畫梅,稱“羅家梅派”;清末國學大師羅振玉,其家族世代為官,其胞弟羅振常、長子羅福成、三子羅福萇、四子羅福葆、五子羅福頤都是成就顯赫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此外,曆史上的羅姓名人還有西漢巨商羅裒、隋末的幽州總督羅藝、唐代文學家羅隱,元代醫學家羅天益、小說家羅貫中,清朝農民起義領袖羅汝才、哲學家羅欽順等等。現當代有革命烈士羅亦農、共和國開國元帥羅榮桓以及舍己救人的羅盛教等等。

  4.起名參考

  “羅”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唐代詩人羅虯,“虯”,古人傳說中有彎曲角的小龍,名主自喻為“龍”,但是小龍,且有角,這龍就很特殊,名字也很有特色;元代醫學家羅天益,“益”,有益、好處,“天益”,即天賜予益,天天都會有好處,預示前景更美好、吉祥;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意即貫通於中,“中”,中心、居中,名字表達了名主做人的準則和願望,此名較少見;現代語言學家羅竹風,“竹”是歲寒三友之一,常喻人的氣節,“風”,風采、風格,“竹風”,就是要學習和保持竹的風采和品格,永遠高風亮節,此名很獨特;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羅炳輝,“炳”,指光照,“炳輝”,即光明顯著,彪炳千秋,“炳輝”二字組合得好;近代金石學家羅振玉,“玉”本來就潔白美麗,“振玉”,就是要使玉更美、更潔,名字以玉喻己,表示名主為人要潔淨、美好的願望;現代語言學家羅常培,“培”,含培養、培育、培訓、培植等意,“常培”就是時常培養,這樣才可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常培”二字組合得好;抗美援朝誌願軍英雄羅盛教,“盛”,含興盛、旺盛、隆重、深厚、普遍、用力等意,起名“盛教”,重在強調教育要用力、加強,這樣教育才能興盛、有效,真正教出有用人才。此外,如羅進一、羅行巨、羅鳳儀、羅衣輕、羅方光、羅沛霖這些名字也很好。“羅”姓人若為尋根拜祖而起名,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或加恰當的字組合。

  “羅”姓字繁體寫作“罹”,由“四”和“維”組成。若拆姓起名,可叫羅維或羅四維。與“羅”同部首可入羅姓人名的字有罡、蜀,據此可叫羅罡,名主若是四川籍或和四川有什麽特殊關係,也可起名羅蜀或羅蜀罡。

  “羅”字除用於姓氏外,本身還含有羅網、搜集、陳列、羅織等意。據此組成的詞如羅布、羅漢、羅致,也可直接用作“羅”姓人名,還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羅布天、羅漢淨、羅致遠等等。

  宋

  1.起源

  宋氏來自於子姓,其始祖為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商亡後他自縛雙手,帶著族人抬著棺木跪求周武王,才保住了商族的香火,商族遺民被允許留在舊都殷墟居住,由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但武庚不甘屈居人下,趁武王過世、新主成王年幼之機,起兵造反。微子啟沒有參與,輔佐成王的周公旦平息叛亂後,在殷墟及其周圍的地方建宋國(今河南商丘),封微子啟為國君,管理此地的商族遺民,保留商人的宗祀。後來宋亡國,子孫以國為氏。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時期,宋氏主要在北方地區繁衍發展;隋朝時期,宋氏已分布在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陝西、江西、山東、甘肅、安徽、浙江等省。

  (2)唐朝初年,河南宋氏有人遷入福建安家落戶。同時,宋氏的居住地還擴展到了今四川、廣西、北京等許多地區。

  (3)南宋時期,中原宋氏有人隨宋高宗趙構南遷,遷入今浙江、江蘇、湖南等省,後來又有宋氏遷至今廣東的五華、梅州、潮州等地。

  (4)從清代康熙末年開始,閩、粵宋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隨後又有人遷往歐洲及東南亞等地。

  3.宋姓名流

  宋姓名人,曆代多文化英傑,大多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書畫家、經學家、科學家。如戰國時的楚國辭賦家宋玉、三國書法家宋翼、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宋代文學家宋祁、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清代詩人宋湘、經學家宋翔風等。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宋教仁,新中國名譽主席宋慶齡更是近現代宋姓家族中的曠世之才。

  4.起名參考

  “宋”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北宋畫家宋迪,“迪”,開啟、引導,起名“迪”,表示要開啟新路,有更多更好的發現,“迪”字用得好;北宋文獻學家宋敏求,反過來的意思就是企求敏捷,並以此作為名主的心願,用字質樸,“敏求”二字組合得也好;唐代詩人宋之間,“之”,助詞,此名的主要部分在“問”上,問什麽呢?意在言外,任人去想象,內蘊極其豐富,用字也很獨特;明代藏書家宋懋澄,其名意含盛大繁茂,清澈透明,從兩方麵表達了名主做人的追求和願望,“懋澄”二字涵義都很美;清末浙東三傑之一的宋恕,以“恕”為名,表示不計較、要寬恕,這正是名主的為人之道,“恕”字用得好;清末黑旗軍首領宋景詩,景中有詩,詩中有景,名字有意境,有詩韻,很美;現代戲劇活動家宋之的,用“之”“的”這樣的字起名者極少,用字很有特色,“之”,助詞,“的”,音若為dì,即指箭靶的中心,表示願為眾矢之的,獻身自己,如“的”音為dí,當真實、實在講,意即真切實在,總之不管從哪個意思理解,這個名字都很有特色;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宋時輪,起名“時輪”,表示要像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開創新路,這名字也很好。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名字都既有中國特色,又好聽,字義也很美。此外,像宋維真、宋秋雁、宋元明、宋紅雨這些人名也很好。

  “宋”為春秋時古國名,也曾是南朝劉裕所建的朝代名和趙匡胤所建的宋朝名,若為懷古,可從上述有關內容中擇字起名。

  “宋”姓拆字組名可叫宋木。與“宋”同部首的字有寧、字、安、宏、寶、宗、宕、宜、宙、宛、實、家、寅、富等,這些字都可入“宋”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宋宏字、宋宜安、宋實富、宋宛寧、宋崇安、宋宕宙、宋岩寅等等。

  “宋”的同音字有送、誦、頌等。“送”組成的詞如送別、送殯、送禮、送命、送死、送葬、送終等都不可入“宋”姓人名,而且兵(包括彬、斌、繽、濱)、理(包括醴、蠡、裏)、藏、中(包括忠、鍾),這些字也不宜於用,若用,諧音就變成了送殯、送禮、送葬、送終。“誦”和“頌”組成的詞如頌揚、頌歌、頌安則可用於“宋”姓人名,諧音名叫宋揚、宋歌、宋安,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宋揚美、宋歌歡、宋安寧等等。

  謝

  1.起源

  謝姓的源頭有兩支:一支出自任姓,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個姓任的,他有10個屬地,分為13個氏,其中的謝氏建立了謝國。後來謝國被周宣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另一支謝氏出自薑姓。炎帝後裔伯夷與叔齊互讓王位,從本國出走,投奔到姬昌(即周文王)處。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在孝期出兵伐紂,伯夷認為他不忠不孝,和叔齊隱居首陽山。後來姬發伐商成功,建立周朝,號“武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伯夷的後裔被成王封為申侯。申家有女兒嫁入王室,生周宣王。宣王滅謝國後,安排舅父申伯掌管謝邑,其後人以邑名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西周以來,謝氏主要分布在河南,同時有幾支分別遷往今山東、湖北、湖南、四川。從三國時起,四川謝氏先後遷於今陝西、貴州、雲南,其中雲南的分支發展為當地大姓。

  (2)晉代時,陳郡謝氏(今河南南陽縣)已成為名門大族。西晉末年,陽夏謝衡為避戰亂遷於會稽,成為當地門第最高的五姓世族之一。

  (3)唐代時,河南固始的謝氏遷入今福建泉州,後有人自寧化遷至江西,隨後又移居廣東。至清代,謝氏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還發展至北部及東北的一些省區。

  (4)謝氏移居海外,始於明朝,多數是自福建和廣東等地區先遷至台灣,進而遠遷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3.謝姓名流

  謝氏是一大望族,因而“王謝”成為高門世族的代稱。謝姓名人在曆史上不斷湧現,盡得風流。晉相謝安,運籌帷幄,取得淝水大捷;南朝宋詩人謝靈運,開創中國山水詩派,世稱“大謝”;永明體詩人謝姚,其詩善於熔裁,風格清俊,時出警句,因之後世與謝靈運對舉,稱“小謝”。此外,還有北宋大學者謝良佐、明朝狀元賢相謝遷、清朝不畏權貴的禦史謝振定、航海旅行家謝清高。近現代史上謝氏名人有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革命教育家謝台臣,陝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謝子長,地質學家謝家榮,臨床放射學家、中國放射學科創始人之一謝誌光,著名女作家謝冰心,曆史學家謝國楨等等。

  4.起名參考

  “謝”姓繁體字寫作“謝”,由“言”“身”“寸”三部分組成,若拆姓起名,單字名可叫謝言、謝身,雙字名可叫謝寸身、謝言射,細細品味,這樣起名也很有意思。

  “謝”從“訁”旁,同部首的字很多,如諺、諳、諦、諭、諧、誠、諶、謀、諫、誼、諒、諾、誦、誨、語、諍、詩等,這些字大都可用作“謝”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為雙字名,如叫謝誦誠、謝諾誼、謝諫謀、謝諭誠、謝語詩等等;封、尉,右旁同“謝”一樣,都是“寸”,也可以此起單字名,如謝封、謝尉、謝對,雙字名如謝尉封、謝尉對等等。

  “謝”的諧音字有泄、瀉、卸、屑、褻等,以上這些字的含義,一般說來都不是積極的,某些字還含有一定的貶義,所以不宜用這些諧音字起名。如叫謝祿,諧音就成了泄露;叫謝篤,諧音就成謝肚;叫謝澤,諧音就變成了卸責;叫謝獨,諧音就變成了褻瀆;如此等等,這就很不好了。

  “謝”字的本意既有感謝的意思,又有辭去、凋落的意思,從這二者的意義出發,都可起出好名。從“感謝”意思出發,名主願感謝什麽,就可以此為名,如感謝國家、人民,就可叫謝國、謝民、謝邦、謝軍,感謝山川湖海,就可叫謝山、謝川、謝江、謝海,感謝和喜愛某些動物,就可叫謝虎、謝風、謝鴿、謝雁等,感謝某些人物,就可叫謝世傑、謝聖先、謝鵬飛、謝梓良等,感謝祖籍和出生地,就可叫謝越、謝楚、謝魯、謝齊、謝豫南、謝湘江、謝泰安等等。

  “謝”雖然具有辭去、凋落這些不好的含義,但隻要選其反義字詞為名,這名字就會很好,比如“謝又榮”這一名字,雖“謝”,“又榮”,真是一歲一枯榮,景象極其美好。類似的名字還有“謝再輝”、“謝複欣”等等。有些單字名也很好,如電影演員謝芳,雖“謝”,又出芬芳,香氣沁人;電影演員謝添,雖“謝”,但又添補上來,增添了新的光彩,此名還有謝天謝地一說;電影導演謝晉,“晉”字含上升、進級之意,雖“謝”,但仍能進升,達到新的高度;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哉”,語氣詞,表示感歎,雖“謝”,但已“覺哉”,醒悟後會更好,其子、電影導演謝非,意即謝絕一切“非”,即不好的東西;中國現代放射學科創始人謝誌光,雖“謝”,但“誌光”,誌在光明,會重新輝煌,這些“謝”姓人名都起得很好。

  唐

  1.起源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兩支:傳說中的古帝堯,其國號為“唐”,所以被稱為“唐堯”。後來,舜受他禪讓繼承了帝位,把堯的兒子丹朱封為唐侯(今山西省翼城縣)。其後代因作亂被周成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唐。周成王把唐國的屬地封給弟弟叔虞,同時又將另一支丹朱後裔封為唐侯(封地在今河南行方城縣)。兩地的後代都以唐為姓。作亂的唐侯後裔,被周成王強行遷至杜(今陝西省西安市),改封為杜伯,稱唐杜氏,其後裔也以唐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湖北、山西、陝西一帶;從西漢起,唐氏開始移居到今江蘇、安徽、甘肅、浙江等地。

  (2)南北朝時期,唐氏已廣泛分布於大江南北;唐宋時期,唐氏有族人分別遷入今福建、江西、兩廣等地。

  (3)清代時期,閩、粵唐氏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遠徙海外。

  3.唐姓名流

  曆史上的唐姓名流不勝枚舉,戰國時有膽有識西說強秦的唐雎,漢代以“仁治”而為百姓稱頌的唐頌,唐代輔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儉,宋代以“大孝子”而聞名的唐傑,明代大破倭寇而軍功卓著的名臣唐順之、“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等。近現代唐姓名人有文史學家唐蘭、革命家唐亮、革命黨人唐紹儀、西南軍閥唐繼堯、抗日名將唐淮源等等。在中國曆史上,唐姓名人真可謂大放異彩。

  4.起名參考

  “唐”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宋代醫學家唐慎微,此名含義為謹小慎微,這裏並非貶義,因為任何事都應從“微”做起,而且要謹慎、認真,這樣才可成功,起名“慎微”,正表達了名主做人的要求和行為的準則,“慎微”二字選得好,很獨特;清末台灣巡撫唐景崧,“崧”,同“嵩”,指大而高的山,“景崧”,意即自己如高山大景,極其壯觀,內蘊名主的雄心大誌,含蓄而有品味;現代曆史學家唐長孺,“孺”,指小孩,“長”,應讀zhǎng,即成長、長大,“長孺”,就是雖是小孩,但會長大成人,用這樣的字起名極少見,很獨特,也很有韻味;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唐圭璋,“圭”、“璋”都是古代玉器,但“圭”更珍貴,它是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時用的玉器,故將“圭”字放在前邊,這裏用“圭璋”喻己,既指珍貴,更指要以此要求自己,做純潔、高尚、珍貴之人,名字用字很美,且很形象;現代文學理論家唐搜,“搜”,弓衣也,古人講“搜跡匿光”,以喻晦隱之道,此名意在提醒名主世道險惡,宜收斂鋒芒、韜光養晦、相機而發,名字表達了名主特殊時期的特殊心境,含義極豐富。

  “唐”姓拆字不好組名。和“唐”同部首的字有廣、慶、庚、度、席、康、府、序、應等,以這些字起單字名可叫唐廣、唐慶、唐庭、唐庚、唐度、唐府、唐序、唐應、唐康,也可將這些字組合成雙字名,如叫唐廣慶、唐度康、唐庭庶、唐席府等等,這些字還可相互調配組名。

  “唐”的諧音字有堂、棠。“堂”,主要指廳堂,但也常用於形容光明正大,據此“唐”姓可起諧音名唐光、唐正、唐明,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唐正亮、唐明光等等。“棠”,一種植物,有“棠棣”一詞,可用此諧音起名叫唐棣或唐棣華。

  韓

  1.起源

  據史書記載,韓姓源自姬姓,分三支源頭:周成王的弟弟被封為韓國國君(今陝西韓城西南),後被晉國所滅,其後代以國為氏,姓韓;晉國滅韓後將其封給萬,萬是周成王另一個弟弟唐叔虞的後裔,萬及其後人以邑為氏,也姓韓,萬的後代將韓邑發展成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後被秦國所滅,其後更多韓國子民以國為氏;此外,還有一支韓姓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由鮮卑族的大汗氏改姓的。

  2.遷徙與分布

  (1)秦滅韓後,其國人都流落到潁川郡(今河南禹縣、許昌一帶),此後潁川成為韓氏繁衍發展的中心。

  (2)漢代時期,韓氏移居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成為第一個入粵的韓氏。

  (3)清代康熙年間,韓氏已有人遷入台灣。此後,又有人向海外發展,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韓姓名流

  韓氏子孫在中國曆史上有著不凡的業績: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韓非,備受曆代法治者的青睞;西漢的韓信,輔佐劉邦取得天下,是一位有勇有謀、戰績卓著的大將;唐朝哲學家韓愈提倡“古文運動”,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南宋大將韓世忠,精忠報國,名垂青史。而近現代,著名化學家韓組康,成為我國極光譜的先導。

  4.起名參考

  “韓”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末期的哲學家韓非,“非”是“是”的對立麵,指不是、不好、不對、不該等意,以“非”為名,表明名主將否定過去,另辟新路以及名主對事物不斷變化的哲學主張和變法圖強的政治心願,“非”字用得好;西漢今文詩學的開創者韓嬰,“嬰”有兩層意思,一指嬰兒,一指纏繞,嬰疾(得病),用這兩層意思於人名中,喻己幼小體弱,表麵為自謙,實際隱含主人將會有大作為之意;隋代大將韓擒虎,以“擒虎”為名,表明名主性格勇猛,具有壯誌,如此以行為動作為名者很少見,有特色;南宋名將韓世忠,“世忠”即世代忠良,名字正好表達了名主的人生理念和追求,“世忠”二字搭配得好;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韓山童,以“山童”為名,表明名主也就是一山童,很頑皮、粗野,也很善良、誠摯,“山童”一名很有個性和韻味;清代作家韓小窗,用“小窗”作名,表明名主期望如小窗一樣,透進光明,此名也很有特色;人民解放軍上將韓先楚,湖北紅安人,湖北是古代的楚荊大地,起名“先楚”,意即先祖為楚人,此名有紀念意義:電影演員韓蘭根,蘭是最美麗的一種花草,色豔、芳香,曆來以蘭喻美好事物,起名“蘭根”,意為盡管美好芳香的蘭花由根生出,但根不為人所見,主人願默默無聞,為蘭花的生長而獻己,“蘭根”二字選得好;陝北說書人韓起樣,“起祥”二字組合得好,因為人名中用“祥”字的很多,但用“起祥”起名者則很少,從“祥”起步,另有新意。此外,如韓墨林、韓梅靜等名字也很好。

  “韓”字由、“韋”兩部分組成,是部首,漢語裏無此字,所以拆姓起名,隻可叫韓韋或以“韋”的諧音叫韓為、韓唯、韓帷、韓惟、韓維等等。

  和“韓”形體相近的字不多,隻有同部首的乾、朝、戟、翰等,這幾個字都可成“韓”姓單字名,也可以將它們組成雙字名,如叫韓乾戟等。

  “韓”的同音字有函、晗、涵、寒等,“晗”,意即天將明亮,著名史學家吳晗,其名就是這個“晗”字,根據“晗”的意思,還可起名韓黎明、韓及輝、韓晨曦等。同音字“涵”,有包涵、涵養之意,據此可起名韓蓋、韓容、韓重修、韓九涵等。同音字“寒”,意為寒冷,也常引申為畏懼、貧困。以“寒”義起名,既可表示節氣,亦可表示耐寒的品格和自謙、自慰的思想,據此可起如韓冬、韓露、韓冷、韓峭、韓秋、韓士、韓素、韓微、韓星等等。若認為上述名字含義過於消極,可另加一些含義積極的字,變為雙字名,如叫韓美冬、韓冬耐、韓露楓、韓露秋、韓峭梅、韓峭笑、韓秋山、韓秋紅、韓士慰、韓素英、韓微尚、韓星爍、韓星辰等等。“韓”,通作“斡”,指井欄。如以此義起名,可叫韓井安或韓欄井,也很有特色。

  “韓”也是古國名,“韓”姓人若為懷古起名,可從上述古國名中擇取恰當字組成。

  曹

  1.起源

  最早的一支曹氏源自嬴姓,是顓頊的後裔,其始祖曹安是顓頊玄孫陸終的第五個兒子。西周初年,曹安的裔孫曹挾被周武王封於邾,建立邾國。邾被楚滅後,子孫有的仍姓曹,有的則以國為氏,姓邾。另一支曹氏出自姬姓,周武王把弟弟振鐸封在曹國(今山東定陶西南),曹國被宋所滅後,子孫以國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曹姓早期主要分布於今山東和江蘇一帶,到漢代時,曹氏擴大到今河南、安徽、浙江、湖北、甘肅等地。

  (2)唐代時,河南曹氏開始有人遷居福建、廣西等地。

  (3)明代時,福建曹氏有一支遷至廣東,此時曹氏已分布於全國的大部分省份。

  (4)清代雍正時,曹氏有人自大陸移居台灣,隨後曹氏又有人走出國門,分布於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3.曹姓名流

  在曆史上,曹氏子孫曆來以才智著稱:春秋時魯國的曹劌,助莊公大敗齊師;漢代的重臣曹參,為劉邦屢立奇功;三國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兒子曹植,在七步之內賦詩;清代大文豪曹雪芹,創作出了世界文庫的瑰寶《紅樓夢》。近現代曹姓名人有直係軍閥首領曹錕、戲曲音樂家曹沁泉、心理學家曹日昌等等。居住在香港、澳門的曹姓名人有曹文錦、曹光彪,其二人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4.起名參考

  “曹”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時魯國武士曹劌,又名曹沫,“劌”是創傷割斷的意思,舊時常喻執行死刑的人為“劊子手”,“沫”,液體小泡沫,名中用了“劌”、“沫”兩字,表示名主極為不俗的性格;三國時吳畫家曹不興,亦作弗興、吳興,“弗”,不的意思,“吳”,諧音“無”,即沒有,也含“不”的意思,名為不興、弗興、吳(無)興,表麵看是名主詼諧、自嘲,實際隱寓要大興,此名也很有個性;清乾隆進士曹振鏞,“鏞”,古樂器,演奏時表示節拍的大鍾,“鍾”本來就很大,還要再“振”,以此表示名主更高的追求,“鏞”字選得好;現代戲曲音樂家曹沁泉,“沁”,指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成語有“沁人心脾”,“沁”放出或透出的不是一點,而是如泉,源源不斷,名主以此喻己,表示其美好的追求和心願;現代翻譯家曹靖華,“靖”,平安、安定的意思,在舊中國,軍閥混戰、社會動亂,一個“靖”字,表達了名主摯愛中華,期望安定的心境;現代作家曹聚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愛”、“仁義”,是人們應該追求的一種美德,起名“聚仁”,表示名主集聚了人應具有的仁愛、仁義,這既是名主做人的一種自白,也是其人生追求;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曹菊如,以“菊如”為名,表明名主如菊,鮮豔芳香,極具觀賞性,隱寓名主具有極好的品格和美德,此名形象、生動,很有美感。

  姓氏“曹”字由上邊的和下邊的兩部分組成,現代漢語裏沒有“苗”這個字,所以“曹”姓拆字起名,隻可叫曹日。現代著名心理學家曹日昌,其“昌”字雖然不是兩個“日”而是兩個“曰”字組成,但字形極其相似,整個姓名表示日日昌盛,字形和含義都很好。

  和“曹”同部首、形體又相近的字有昌、晉、普、著、智、皙等,這些字都可入曹姓單字名,如叫曹昌、曹晉、曹普、曹著、曹智、曹皙,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曹著昌、曹晉智、曹智著、曹普皙等等。

  “曹”的諧音字,隻有“漕”組成的詞含義較好,“漕”舊指“漕運”糧食,據此可諧音起名叫曹運、曹河、曹渡、曹渠、曹航等等。

  “曹”,古義有“群”的意思,據此可起名曹群、曹居、曹為群、曹友眾等名;“曹”也有“輩”的意思,如古語中常說“我曹”、“爾曹”,據此可起名曹亦輩、曹尚同、曹同吾等名;“曹”也有“偶”的意思,據此可起名曹偶、曹本雙、曹又雙等名。

  “曹”也曾是古國名、古邑名,若為懷古或和當地有特殊關係,也可以此擇名。

  許

  1.起源

  許姓來源有二:一說許姓始祖為堯帝時著名的賢士許由,其後代以許為姓,世代居住在今河南許昌。二說許氏源於被東周分封的許國(今河南許昌東),其始祖為許文叔。這一支許氏與齊氏同為上古四嶽伯夷之後。四嶽是由薑姓發展出來的支胞族,是堯舜時期的四方部落首領。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並輔助姬姓的周武王打敗了子姓的商紂王,建立了西周,並受封於許國,戰國時被楚國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戰國時期,許國曾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遷都數次。許國被楚所滅後,多數許姓就地繁衍或北上遷徙到今河北境內。

  (2)秦漢時期,許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兩省的大部分地區。許姓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3)唐代初年,河南許姓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唐代以後,許姓已大舉南遷繁衍於今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地。

  (4)宋末元初,許氏有一支徙居廣東;明代時,福建許姓人移居台灣,此後許氏又多次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許氏人移居海外。

  3.許姓名流

  曆史上傑出的許姓名人有: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三國時魏國名將許褚,唐朝宰相許敬宗,北宋畫家許道寧,南宋醫學家許叔微,明朝戲曲家許自昌。近代許姓名人有文學家許地山,魯迅的夫人、曾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的許廣平等。旅居海外的許姓華人,也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如泰國議長許敦茂,菲律賓女總統阿基諾夫人(姓許,曾祖父許尚誌為福建同安人),而加拿大籍華人許耀華、澳大利亞籍華人許誠為著名的國際貿易企業家,二人均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4.起名參考

  “許”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慎”,謹慎、慎重之意,古人修養講究“慎獨”,就是處人處事要謹慎不苟,此名表達了名主的做人理念和原則;現代作家許地山,以“地山”為名,表明名主鍾情於大地山野,隻有紮根於此,才能茁壯成長;人民解放軍上將許世友,原名“釋友”,後改為“仕友”、“士友”、“世友”,四個同音字的更改變化,含義大不一樣,先是當出家人之友,後是做“仕”官之友,再是做“士”兵之友,最後定為要做世界人民之友,名字越改越好;人民解放軍大將許光達,“光達”,光亮可達,無處不有,其名不僅響亮,意思也很好;政治活動家許德珩,“珩”是古代佩玉上的橫玉,“玉”本身就很美,佩帶於身就更美,這裏借“珩”喻德,表示要有美德,“珩”字選得好;現代經濟學家許滌新,意即要“新”就得不斷洗滌各種汙垢,此名不僅表達名主將以此來修養自己,也含有蕩滌社會汙垢,革故建新的意思,這個名字很好,聲音也響亮。此外像許筱雨、許欣心、許壽裳、許如雲這些名字也很好。

  “許”姓字繁體寫作“許”,由“言”“午”兩部分組成。拆姓起名可叫許午或許言午。“許”同部首的字有訓、議、謳、詁、譯、詩、誠、諍、詡、誥、誼、謀、諺等,這些字大多可入許姓單字名或組成雙字名。

  “許”的同音字有詡、栩、滸等,“詡”含誇耀之意,據此可起名如許耀民、許耀爾等;“栩”意指生動活潑的樣子,如常說××栩栩如生,據此可起名許生、許狀飛等;“滸”讀“hǔ”時,指水邊,“梁山水滸”,就是梁山水邊,“滸”還有另一讀音xǔ,指江蘇和江西兩個地名,若是這兩地出生的“許”姓人起名,也可叫許滸。

  “許”含有稱讚、期望、答應、允許等意,據此可起單字名如許讚、許頌、許通、許期、許望、許多、許久、許可、許諾等,也可加恰當的字以組成雙字名如許可讚、許必頌、許有期、許大望、許應通、許多榮、許久來、許可行、許亦諾等等。

  “許”也是周代一國名,地處今河南許昌,據此可取同類國名為名,如許魯、許晉、許齊、許秦、許楚、許燕等;若是許昌人,可起名許為本、許祖籍、許根昌等。

  鄧

  1.起源

  鄧姓起源主要有兩支:一支出自商朝貴族的後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於鄧(河南省鄧州),建立鄧國,並賜他姓曼,因此鄧國也被稱作鄧曼國。其後鄧國被楚國所滅,國人就以國名為自己的姓氏,改姓為鄧。另一支鄧姓源於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後代。南唐後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個兒子為鄧王,南唐亡國後,鄧王為避難,於是改姓為鄧。

  2.遷徙與分布

  (1)鄧氏最初主要在發源地今河南省鄧州一帶繁衍發展。

  (2)戰國以後,鄧姓逐漸擴展到今四川、陝西、廣東、江蘇等地。

  (3)西晉末年,鄧姓發展到今甘肅和福建一帶;明代時期,鄧姓開始有人移居台灣。

  (4)近代以來,鄧姓由東南部向西部和南部地區遷徙。如今,四川為當代鄧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川湘粵為中心的鄧姓聚集區。

  3.鄧姓名流

  為鄧氏宗族贏得美譽的當推一代偉人鄧小平,他是我黨的傑出領導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中華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曆史上還出了不少鄧姓名人,如春秋時法家先驅鄧析、東漢大司徒鄧禹、三國時魏國名將鄧艾、蜀漢大將鄧芝、宋代思想家鄧牧、元代書法家鄧文源、清末兩廣總督鄧廷楨、海軍將領鄧世昌、現代曆史學家鄧拓等等。

  4.起名參考

  “鄧”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春秋末期法家先驅鄧析,“析”,分析剖解,表示名主釋疑解惑的精神和願望,這是認識事物、分清是非、正確行事的基礎和前提,“析”字在人名中較少見,此名用字好;清代篆刻家鄧石如,“石”,堅硬、樸實,名主以“石”喻己,表達對“石”認同和喜愛,“石如”二字倒過來就是“如石”,但用在人名之中,“如石”直白,“石如”則更有韻味;清末海軍將領鄧世昌,世代昌盛,名字表達名主對國家和社會的關愛和希求,“世昌”二字組合得好,聲音也響亮,有力度感;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中夏”,即華夏、中國,名字表示名主對華夏祖國的熱愛,將一般人常說的“中國”、“華夏”合為“中夏”,很有特色,聲音也好;現代政治學家鄧初民,意即最初、最低、最基本之民,名字表示名主謙虛,甘願做普通之民,“初民”二字選得好;曾任人民日報社長兼總編的鄧拓,原名鄧子健,在跋山涉水、進入晉察冀解放區後,為開拓新的革命根據地,於是改名為“鄧拓”,表示名主新的使命和追求,“拓”字用得好;無產階級革命家鄧穎超,“穎”,聰敏、穎惠,“穎超”,更加聰明多智,“穎超”二字組合得好,表達了名主勇往直前的人生哲學。

  “鄧”姓字繁體寫作,拆姓起名可叫鄧登或鄧爾、鄧爾登、鄧登爾。不過這些名字從含義到聲音都不是很好。“鄧”的同部首字有邦、耶、郊、鬱、都、邱等,這些字都可入鄧姓單字名,也可組成雙字名,如叫鄧邦郊、鄧鬱都、鄧邱耶、鄧鬱邦等等。

  “鄧”為古國名、古邑名、古地名,“鄧”姓人若為懷古,亦可擇恰當字起名。

  蕭

  1.起源

  據說蕭氏源於子姓。春秋時期宋國將領南宮萬叛亂,殺死宋王另立秸王,蕭邑(今安徽蕭縣西北)大夫大心平定了叛亂,立下大功。新君宋恒公將蕭地宋的附屬國封給大心,建立蕭國。後來蕭國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為紀念故國,以蕭為姓。此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蕭姓,其中契丹族的蕭氏是遼國望族,在曆史上地位非常顯赫。

  2.遷徙與分布

  (1)早在戰國時期,蕭氏就在今江蘇一帶開始發展;西漢時期,蕭氏廣泛分布於今河南、山東、陝西一帶。

  (2)南北朝時,蕭氏十分興旺,其中蘭陵蕭氏建立了南齊和蕭梁;唐代時,蕭姓有人開始移居今福建,宋代時又有人移居今廣東。

  (3)清代康熙年間,蕭姓開始進入台灣。

  (4)在中國北方和東北發展繁衍的契丹蕭氏,也是一個權高位重的龐大家族。

  3.蕭姓名流

  蕭姓曆史上名人很多:西漢時的丞相蕭何;南北朝時建立宋的蕭道成、建立梁國的武帝蕭衍以及文學家蕭統;唐初大臣蕭璃;南宋畫家蕭照;清朝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民國音樂教育家兼作曲家蕭有梅等等。當代蕭姓名人有共和國開國大將蕭勁光、上將蕭華,核物理實驗學家蕭健,曆史學家蕭一山,京劇表演藝術家蕭長華等,蕭姓名流,不勝枚舉。

  4.起名參考

  “蕭”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西漢大將蕭何,“何”,疑問代詞,含什麽、哪裏、為什麽等意,起名“何”,發問我是什麽、我為什麽、我要什麽,看似一切在疑問之中,實際是在疑問中表達了名主要做大人物、幹大事業的誌向和意願,並以此方式來鞭策自己,“何”字用得好,聲音也響亮;唐初大臣蕭璃,“璃”,像玉的石頭,雖為石,但似玉,既純樸堅硬,又光潔美麗,名中用玉和石結合起來的“璃”字,表明名主樸實的為人和追求,“璃”字用得好;現代作家、翻譯家蕭乾,“乾”為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著剛健,名字表示了名主的性格和願望,“乾”字用得好;現代書法家蕭蛻,“蛻”,指蛇蟬等蛻變或鳥換毛,起名“蛻”,取字退庵,別號蛻公、本無,這些都表示名主要進行變化,退至無,實際是從頭開始,一切更新,這正是名主的理念和追求,“蛻”字選得好、很獨特;中國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家蕭滌非,洗滌汙垢,棄掉“非”的東西,表現名主嚴以律己、加強修養、追求潔淨的美好願望;現代音樂教育家蕭友梅,“梅”不僅豔麗芬芳,而且耐寒、報喜、品味高尚,以“梅”為友,表示名主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友梅”二字組合得好;現代作家蕭軍、蕭紅,兩人是一對夫妻,他們到上海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後,對共產黨與正在進行長征的工農紅軍充滿敬仰之情,於是分別改名為“軍”和“紅”,合起來就是“小小(諧音‘蕭’)紅軍”之意,表達了他們對工農紅軍的敬意和向往,此名具有時代特征,兩人的名字連起來也能反映出他們的親密關係;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蕭楚女,原名樹烈,學名楚汝,以後發表小說時根據學名楚汝,署名楚女,“楚”,湖北古稱,表示名主原籍,“女”,“汝”字去三點水,來自屈原《離騷》“忽反顏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此處“女”為愛國誌士的象征,名字不僅用女性名為已命名,令人注目,而且表達了名主的愛國情懷,此名很獨特;人民解放軍大將蕭勁光,此名表示不僅有光,而且是很強的光(“勁”),這“光”既光明、光亮,也有精神、勁頭,名字體現了名主強勁豪邁的氣概;現代作家蕭複興,蕭條之後再複興,姓名組合得好;還有蕭重繁,蕭條之後再繁榮,此名也很好。

  “蕭”姓字俗作“肖”,拆姓起名可叫蕭月或蕭曉月(諧音小)。和“蕭”同部首的字很多,如蘋、荷、菊、菡、葳、葩、葆、蓮、葵、蓓、蒲、慕、蓀、萌、菲、莎、莫、莉、英、萊、茜、荔、苔、茂、茁、範、芙、苗、若、蘇、蒼、芹、芬、芳、芒、芸等,這些字都可入“蕭”姓單字名,也可將它們組成雙字名,如叫蕭莉蘋、蕭葳菡、蕭敬葆、蕭芙萌、蕭慕蓀、蕭若蒲、蕭菲菡、蕭芸茜、蕭蘇蒼、蕭荷英、蕭葆芳、蕭茂菲、蕭蘇英、蕭蓓菊等等。

  “蕭”的同音字很多,可入“蕭”姓諧音名的如:“驍”,可起諧音單字名叫蕭勇、蕭猛,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蕭勇前、蕭亦猛;“霄”,可起諧音單字名如蕭漢、蕭天、蕭雲、蕭衝,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蕭漢河、蕭天龍、蕭雲碧、蕭衝九等等。逍、消、硝、銷、囂等字組成的詞,大多不可入“蕭”姓人名。如同音字“逍”,若起名為“瑤”,諧音就變成了“逍遙”;同音字“消”,若名中用字是臣、晨、宸,諧音就變成了“消沉”;名中用字是獨,諧音就變成了“消毒”;名中用字是沸,諧音就變成了“消費”;名中用字是吉、岌、集、輯、籍,諧音就變成了“消極”;名中用字是摩、模、摹、謨,諧音就變成了“消磨”;名中用字是延、言、嚴、妍、岩,諧音就變成了“消炎”,名中用字是陸、綠、鹿、碌、露、簏,諧音就變成了“銷路”;名中用字是壽、授、綬,諧音就變成了“銷售”;名字用字是章、彰、璋、樟,諧音就變成了“囂張”。如此等等,這些都是“蕭”姓人起名時要注意的。

  “蕭”字除用於姓氏外,其本身含義組成的詞大多形容寂寞冷落,如蕭然、蕭瑟、蕭颯、蕭疏、蕭索、蕭條,所以這些字詞及相同諧音字也不宜入“蕭”姓人名。

  馮

  1.起源

  馮姓起源說法有二:一種看法認為,它源自姬姓,始祖為周文王姬昌,其第15子畢公高有個後裔叫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野心勃勃的晉獻公陸續攻滅了許多小國,於是將其中的馮城(河南滎陽縣西)封給了畢萬的一個孫子,後來他的後代就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另一種起源出自歸姓,血緣始祖為頗有才幹的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他因封邑在馮(今河南新鄭)而得姓。後來這個馮邑也被霸道的晉國奪走了,轉手成了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而長卿的後裔也稱為馮氏。

  2.遷徙與分布

  (1)秦漢時期,馮姓已有人遷居今山東一帶;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遷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遷居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國之前,馮氏還有人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及湖北公安等地。

  (2)晉代末年,馮氏又有人遷居和龍;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為避難南遷到福建寧化石壁;宋代時,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

  (3)至宋元時期,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

  (4)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閩、粵的馮氏後人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3.馮姓名流

  追溯馮姓名流的曆史,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鼎鼎有名,戰國時韓國大將馮亭為世人忠義楷模;五代宰相馮道,南唐詞人馮延巳,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等都是馮氏家族中傑出的人物。在近現代曆史上,愛國將領馮子材指揮軍隊大敗法軍,使中國人嚐到了揚眉吐氣的滋味。民國時期的將領馮玉祥、女中豪傑馮婉貞,現代哲學家馮友蘭也是馮姓人傑出的代表。

  4.起名參考

  “馮”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戰國時齊國遊士馮獾,“獾”同歡,馮獾一生善遊說,且很成功,名字表明名主的性格和追求;東漢時被稱為“大樹將軍”的馮異,以“異”字為名,這本身就很特異,表明名主不苟同、追求獨特的性格;五代南唐詞人馮延巳,“巳”,地支“巳時”,指上午九點到十一點,用“延巳”作名,表明名主期望一天最好的時光,故字為“正中”,此名也很有特色;明代開國將領馮國用,名字直接表示自己為國所用,這也是名主的追求和理念;明代文學家馮夢龍,以“龍”為“夢”,表明名主期望成龍,故取字為“猶龍”;現代文學評論家馮雪峰,“雪峰”,高而潔白,很有意境,且一、三字諧音,更有韻味;現代女作家馮鏗;“鏗”,鏗鏘有力,節奏明快,以“鏗”為名,表示名主堅定好強的性格和追求,“鏗”字用得好;現代作家馮乃超,“馮”即“超”,以“超”為目標,表明名主永遠向前,具有超越一切的理念,“乃”字為姓和名的後一個字起了連接和解釋的作用,姓名連得好;現代哲學家馮友蘭,以“蘭”為友,表明名主追求高尚的品格,“友蘭”二字配得好;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馮白駒,“駒”,少壯的馬,有“千裏駒”之稱,“白駒”不僅說馬少而壯,可日行千裏,而且潔白、漂亮,用“白”來修飾“駒”,此駒更美,“白駒”二字組合得好。此外像馮沅君、馮甘雨、馮其昌這些名字起得也很有特色。

  “馮”姓字由“冫”(二點水)和“馬”兩部分組成,不宜拆姓成正式人名,但可用“二馬”作筆名或別名。和“馮”同部首的字有衝、冰、況、冶、冼、淨、淩、準等,這些字都可入馮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馮衝淨、馮冶冰、馮冼況、馮淩準等等。

  “馮”的同音字有“逢”,組成的詞如逢遇、逢生、逢迎,可諧音入馮姓人名,如叫馮遇、馮生、馮迎,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馮遇佳、馮生祿、馮迎天等等。

  “馮”字除用於姓氏外,還有多種意思,如:馬行疾,以此可起名馮迅行、馮萬裏等;憤懣,以此可起名如馮疾非、馮棄疾等;輔助,以此可起名馮輔民、馮佐政等;“馮”通“憑”,以此可起名馮憑實、馮憑泰、馮恃安、馮依眾等等。

  曾

  1.起源

  曾姓的起源比較簡單,主要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振興夏室後,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少康的這一支子孫所建的國曆經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時代(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2.遷徙與分布

  (1)曾氏最早在今山東一帶繁衍發展。西漢時南遷到江西、湖南長沙一帶。

  (2)西晉時期,曾氏有一支遷居至今浙江。此外,曾氏族人還遷於今廣東、江西、成都、江蘇、河南、湖北等地。

  (3)唐代末年,曾氏開始在今福建一帶定居。

  (4)清代時期,福建人曾獲禦賜移居台南,此後,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居台灣,進而又有人遷居海外。

  3.曾姓名流

  曾姓家族在曆史上曾以孝為本。孔子的學生曾參孝行突出,為孔子所稱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父親去世後,侍奉繼母無微不至,照顧四弟九妹殫精竭慮;尤其是清朝出現了以“孝悌”治家的曾國藩家族,良好的家教造就了曾國藩家族的輝煌,曾國藩、曾國荃、曾國葆、曾國華是當時叱吒風雲的人物。而“領帶大王”曾憲梓、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中生、音韻學家曾運乾等都是現代曾氏子孫的佼佼者。

  4.起名參考

  “曾”姓曆史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春秋時魯國曾點,人名中用“點”字的很少,此名很有意思;北宋文學家曾鞏,“鞏”,即鞏固、堅固,以“鞏”為名,表明名主基礎堅實、牢固,故取字“子固”,表示這類意思的人名多用“固”,少用“鞏”,所以此名很有特色;南宋詞人曾幾,用詢問數目的“幾”字作名者極少,意即數目有多少,“曾幾”二字倒過來是“幾曾”,又常用於反問語氣,表示未曾,給人以無窮的想象餘地,很有特色;明末畫家曾鯨,“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動物,以“鯨”為名,不僅表示自己龐大,而且可以掀起大的波濤,此名極有氣勢,人名中用“鯨”字者也少見;太平天國將領曾天養,以“天養”為名,表明名主對生存依賴於大自然的認同,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天養”為名者也少見;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領袖曾國藩,“藩”,指籬笆、屏障,“國藩”,即國家的門戶屏障,名字表示名主為國作障的心胸和抱負,“藩”字用得好;中共八大中央委員曾希聖,“聖”,指最崇高的,如聖地、聖人等,“希聖”,即希望自己各方麵高尚、神聖而純潔,名字表示名主崇高的理想和做人的追求;音韻學家曾運乾,名字表示運轉乾坤,這也是名主的雄心大誌,用“乾坤”二字起名者很多,但用“運”來搭配,表現力更強、更有氣勢。

  與“曾”同部首的字有蘭、尊、益、普等,這些字都入“曾”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曾蘭尊、曾普益等等。

  “曾”的同音字“增”,含增加、增強等意,由“增”組成的詞大多可諧音變為“曾”姓人名,如增多、增高、增福、增光、增輝、增加、增進、增強、增生、增益、增長,可變為曾多、曾高、曾福、曾光、曾輝、曾加、曾進、曾強、曾生、曾長,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曾多善、曾高來、曾福海、曾光宇、曾輝川、曾加九、曾進輝、曾強邦、曾生威、曾益民、曾長茂等等。

  程

  1.起源

  程姓據說為古帝王顓頊的後裔,其曾孫重黎被帝嚳封為專門管理火種的官,稱作祝融。此後,重黎的子孫一直擔任這個職務,並且在商朝時被封在程,建立了程國(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曆史上稱程國的國君為程伯。到周宣王時,程伯休父被召入朝做大司馬,改封在周都附近,休父的子孫從此姓程。程姓的另外一支起源於姬姓。春秋時,周文王姬呂的後裔中有一支姓苟,苟姓有一派被封在程(今陝西省鹹陽市),他們用自己的封邑作姓氏,也姓程。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時,程姓主要分布於今山西、河南、陝西境內;秦漢時期,程氏已擴展至今山西、河北、河南、四川、浙江、江西等地。

  (2)魏晉時期,程姓人為避戰亂從中原大舉南遷,分布於安徽、江蘇、江西等地。同時,程氏也有族人遷居今甘肅、內蒙古、寧夏等地。

  (3)唐宋時期,程氏已分布於今江南大部分地區;從元末開始,程氏有人遷入今福建等地。

  3.程姓名流

  程姓為當今大姓之一。曆史上程姓名人不絕於書,如秦朝文學家程邈,漢代車騎將軍程不識,三國時抗擊倭寇的名將程普,唐代魯國公程咬金、宰相程異,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尤其是程頤,他講學30年,弟子遍天下,有“立雪程門”的佳話天下流傳。

  4.起名參考

  “程”姓名人中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名字如:秦代文學家程邈,“邈”,遙遠,名字表達了名主廣闊的胸懷,人名用“邈”作單字名的少見;西漢名將程不識,名字用字獨特,表示自己什麽都不知,自謙,實際是要從頭學起,廣識一切,此名很有意思;唐代名將程咬金,“咬金”用於名中者很少,名字正好表示了名主的性格;明代詩人程嘉燧,讚許取火者,因為火給人類帶來光明,教人熟食,又以烽火警示,“燧”字用得好,喻己如燧,表達了名主的心願和追求,“嘉”“燧”二字組合得好;明末清初畫家程正揆,“揆”,準則、管理,“正揆”意即要秉正準則,揆情度理,名字表達了名主的心願和做人準則,此名選字及組合均好;現代電影導演程步高,姓名連起來,意即裏程步步高,表示名主對前程的美好願望,用字形象、有韻味,尾音也響亮;畫家程十發,姓名用了古代度量名,“十發為程”,以“十發”為名,罕見、獨特;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原名豔秋,字玉霜,後將“豔”改為諧音“硯”,將“玉”改為諧音“禦”,雖是同音,但寓意大變,“豔秋”,指豔麗秋色,“硯秋”,指學習,“玉霜”,白霜如玉,“禦霜”,抵禦寒霜,整個名字變為抗禦社會的嚴酷環境,學習和實踐為國為民的誌向,“硯秋”用字形象,整個姓名也好聽。此外,像程思遠、程千帆、程萬裏這些程姓人名也很好。

  “程”姓拆字起名可叫程禾、程呈或程禾呈、程呈禾。與“程”同部首的字有利、和、秒、秋、科、積、秩、秸、稹、稚、稻等,這些字大都可入“程”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程利和、程和秒、程積稚、程秩秋、程移稻、程稚和、程利秋等等。

  “程”的同音字有成、呈、承、城、乘、澄、橙,這些字都不含貶義,所以由它們組成的詞大多可直接入“程”姓人名。如由“成”組成的詞如成本、成才(材)、成方、成功、成果、成立、成龍、成年、成全、成仁、成書、成天、成為、成文、成章,可改成“程”姓人名叫程本、程才、程方、程功、程果、程立、程龍、程年、程全、程仁、程書、程天、程文、程效、程行、程長、程章,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程本廉、程材林、程方裏、程功勤、程立新、程全美、程天坤、程為之、程文宇、程長展、程章華等等;同音字“誠”組成的詞如誠篤、誠樸、誠然、誠實、誠信、誠摯,可變為程篤、程樸、程然、程實、程信、程摯,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程篤君、程樸先、程實厚、程信本、程摯謹等等;同音字“承”組成的詞如承歡、承繼、承建、承蒙、承前、承望、承先,可變為程歡、程繼、程建、程蒙、程前、程望、程先,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程歡宇、程建業、程蒙勵、程望中、程先啟等等;同音字“乘”組成的詞如乘方、乘風、乘興,可變為程方、程風、程興,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程方圓、程風運、程興春等等。同音字“澄”組成的詞澄碧、澄清、澄瑩,可變為程碧、程清、程瑩,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叫程碧水、程清朔、程瑩浩等等。

  蔡

  1.起源

  蔡姓源於姬姓,為黃帶的後裔。其裔孫周文王姬昌的第五子叔度,被周武王封於蔡,建立蔡國,稱蔡叔。他受命與另外兩個兄弟監管被封在商朝舊都的紂王之子武庚及殷商的遺民,史稱“三監”。武王死後,蔡叔與同為“三監”之一的管叔串通武庚發動政變,被周公旦鎮壓,蔡叔死於放逐地。其子忠於周朝,被派到魯國,因政績卓著,又被封於蔡國。春秋時蔡國為楚所滅,子孫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以蔡為姓。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時,蔡姓主要在其發源地今河南、安徽一帶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發展至今陝西、山西、山東、湖南、湖北等地。

  (2)漢代初年,蔡姓開始在今江蘇、浙江一帶發展,至漢末,已經向北發展到今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地。

  (3)唐初,蔡姓開始移入今福建,後來又有人遷入今廣東。

  (4)明末,鄭成功收複台灣,隨行的將領中有姓蔡的,成為最早踏入台灣的蔡姓人。

  (5)近代以來,蔡姓人從大陸或台灣移居海外。

  3.蔡姓名流

  提起蔡姓,人們往往會想起曆史上的兩個文化巨人:東漢的蔡倫,他發明“蔡侯紙”,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為世界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文化運動先驅、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其提出“兼容並包”的思想主張,推進了中國現代思想的啟蒙。除此之外,東漢文學家蔡邕、其女蔡文姬,南朝宋畫家蔡斌,明代四川農民起義首領蔡伯貫等都是蔡氏家族的曆代名人。近現代蔡氏精英有民主革命家蔡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婦女運動的先驅蔡暢等等。

  4.起名參考

  “蔡”姓名人中較好的名字如漢代書法家、文學家蔡邕,“邕”,“邑四方有水,自邕成池者是也”,起名“邕”,喻己如環城之水,通流四方,與城共存,表明了名主的人生價值;漢末女詩人蔡琰,即蔡文姬(字),琰,美玉,“姬”,古時婦人的美稱,“文”,也含文華、美善之意,無論名、字,都表示名主對美的追求,但又用字含蓄,很有特色;近代民主革命家蔡鍔,“鍔”者劍刃也,意取“砥礪鋒鍔,從頭做起”,決心投筆從戎,為救國救民磨礪鋒利劍刃,“鍔”字用得好;愛國民主人士蔡廷鍇,“鍇”,好鐵,“廷”,朝廷,“廷鍇”,意即要做鐵錚錚的好官,表明名主的堅強性格和崇高理念,“鍇”字用得好;無產階級革命家蔡和森,“和”,和暖、溫和,“森”,指繁密眾多,森羅萬象,起名“和森”,表示名主將溫潤浩宇,給人間帶來溫暖和睦,“和森”二字含蓄、獨特。

  “蔡”為古國名,“蔡”姓人起名若為懷古或尋根拜祖,可從上述記載中擇取恰當字組成。

  “蔡”姓同部首的有萍、荷、菊、菡、葩、葆、蓮、葳、蓓、蒲、慕、蓀、萌、菲、菁、菏、英、莫、莉、茜、荔、茗、茂、茁、蒼、苒、若、蘇、苞、花、芹、芬、芳、芝、芒、芄等,這些字大部可入“蔡”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合成雙字名,如叫蔡若萍、蔡荷蓮、蔡英葩、蔡茂茁、蔡葆葵、蔡蓓蒲、蔡慕莎、蔡萌菲、蔡莫蓀、蔡菁芳、蔡英荔、蔡芝芬、蔡茁苗、蔡茗苑等等。

  “蔡”的同音字是“菜”,由於菜是副食品,所以由它組成的詞大都分不可入“蔡”姓諧音名。而且有些同音字如“丹”(包括眈、殫),“莞”(包括管、館),“樸”(包括普、圃、溥),“士”(包括世、仕、侍、適、峙、釋、諡)這些字也不宜入“蔡”姓單字名,若用,諧音則變成了菜單、菜館、菜譜、菜市,這就不好了。

  彭

  1.起源

  據說,彭姓的始祖為顓頊帝玄孫陸終的二兒子彭祖,他同時也是曹姓的始祖,所以彭氏和曹氏最早是同宗的。彭祖被帝堯封在彭國(今江蘇省徐州市),經舜、夏、商三代後被商武丁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彭。

  2.遷徙與分布

  (1)春秋時,彭氏已開始逐漸向南遷徙,分別到達今河南、湖南、湖北等地。

  (2)晉代時,彭氏已分布於今山東、陝西、H-肅、江西、四川、福建等省。

  (3)宋代時,彭氏遷入今廣東,隨後又遷至今福建,並在閩、粵發展成大族。

  (4)從清代開始,閩、粵彭氏有人遷往台灣,此後又有人遠赴東南亞及歐美等國。

  3.彭姓名流

  彭姓子孫中,有不少值得提及的人物。如戰國哲學家彭蒙,漢初諸侯王彭越、弱冠狀元及第的彭汝礪,元代紅巾軍將領彭瑩玉,清代詩人彭兆蓀、學者彭紹升、湘軍將領彭玉麟,現代曆史上有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袖彭湃、原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共和國開國元帥彭德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等,都是彭姓名人的傑出代表。

  4.起名參考

  “彭”姓曆史名人中名字較好或較有特色的如宋代學者彭天益,名字表示既得益於天,而又益於天,“天益”二字配得好;元代紅巾起義軍領袖彭瑩玉,名字表示晶瑩如玉,這正是自己人格的追求和寫照;清代協辦大學士彭元端,“元”,第一,“端”,開始,名字表示名主將從第一開始,起點高,必會有大作為,“元端”二字搭配得好;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就是運用了諧音“澎湃”一詞,表示洶湧澎湃,興起革命浪潮,名字表達了名主革命家的心胸和氣勢;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也是用了諧音“澎”,表示要澎澎渤渤,為“真”理而鬥爭;無產階級革命家彭雪楓,“雪楓”二字配得極好,“雪”,白色,“楓”,紅色,白淨的雪景裏有紅色的楓樹,真是如詩如畫,給人以美的想象;科考家彭加木,原名彭家睦,意即家庭和睦,以後誌願到新疆考察,改名為彭加木(同音家睦),“加”“木”合起來為“架”字,意即要跳出小家庭,為上海(他原在上海工作)和邊疆之間架設橋梁,從荒原中踏出一條路,要為邊疆“添草加木”,此名表現了名主高尚的品格和人生境界,“彭加木”三字響亮、上口,音調也好;經濟學家彭迪先,要啟迪於先,名字表達了名主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湘劇女演員彭俐儂,“俐”,伶俐、聰明之意,“儂”,我,方言,“俐儂”,即我很伶俐聰明,名字裏兩個字都用“亻”旁,“儂”又是上海一帶的方言,此名無論含義還是字形、發音,都很有特色。此外如彭壁輝,起自成語“蓬蓽生輝”,這名字也很好。

  “彭”屬“彡”部首,同部首的字有杉、彤、彩、彬、彪、彰、影、彥等,這些字都可入“彭”姓單字名,也可將其組成雙字名,如叫彭杉彤、彭彰彬、彭影彪、彭彬彥等等。

  “彭”的同音字有朋、蓬、鵬、澎等,這些字組成的詞,有的可諧音入“彭”姓人名,如朋友可叫彭友、蓬勃可叫彭勃、蓬萊可叫彭萊、蓬鬆可叫彭鬆、鵬程可叫彭程、澎湃可叫彭湃,也可加恰當的字組成雙字名,如叫彭友三、彭勃旺、彭萊海、彭鬆圪、彭程遠、彭湃浩、彭大宇等等。

  潘

  1.起源

  有關潘氏的起源,目前說法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姚姓,其先祖為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來潘地隨部落遷移至今陝西興平北。第二支據說商朝時舜的後裔在潘地建立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姬姓潘國後來遷至河南省固始縣。春秋時被楚國吞並,其子民也以潘為姓,成為另一支潘姓。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於此支姬姓潘氏。潘氏第三支源自羋姓,古潘國被楚國占領後成為城邑,生活在這裏的楚國子孫以邑為氏也姓潘。

  2.遷徙與分布

  (1)東漢末年以前,潘氏以河南為中心,逐漸遷至今江蘇、湖南、山東、浙江等地,其中河南中牟的潘氏是其最旺的一支。

  (2)唐代時期,江西豫章潘氏和河南洛陽潘氏發展為名門望族。

  (3)唐代初,河南固始潘氏有人遷往福建,隨後又遷移至廣東、雲南;明清時期,潘氏除在上述地區繁衍生息之外,還分布在今安徽、雲南、甘肅等省。

  (4)清康熙年間,鄭經治理台灣時,潘冽駕船到台灣捕魚留居,是最早入台的潘姓。

  3.潘姓名流

  自立姓以來,潘姓名人不繾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三國時的潘睿、潘璋,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